【转】明代中期对建州女真的五次种族灭绝性屠杀
<P> </P><P> </P>
<P><A href="http://bbs.cqzg.cn/thread-560235-1-6.html">http://bbs.cqzg.cn/thread-560235-1-6.html</A></P>
<P> </P>
<P>睇到班「汉民」的回复,真係好无瘾!佢地连个头像都用埋日本漫画《热血三国》,无晒嘢好讲啦!</P>
<P> </P>
<P> </P>
<H2><FONT size=5>明代中期对建州女真的五次种族灭绝性屠杀</FONT></H2>
<DIV class=t_msgfont> </DIV>
<DIV class=t_msgfont> </DIV>
<DIV class=t_msgfont>当今对清朝不满者,大多在指责之际提及清兵入关后的「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用以煽起满汉之间的仇恨,为自己的论点增加几分貌似大义的名份。然则,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还埋藏着<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C3%F7%B3%AF">明朝</SPAN>中期失败的少数民族政策所造成的多个血腥的往日,在拭去岁月的厚重尘埃之后,那种从悠远处传来的违和的味道依旧显得分外刺鼻。 <FONT style="FONT-SIZE: 0px; COLOR: #e9f9e9">2 } {2 w9 P7 x0 [</FONT><BR><FONT style="FONT-SIZE: 0px; COLOR: #e9f9e9">3 h" Y& `% d4 o$ J6 h</FONT><BR><FONT style="FONT-SIZE: 0px; COLOR: #e9f9e9">, I6 G1 Q: J& _: h9 u2 U6 U& Q# L3 ?+ t</FONT><BR></DIV>
<DIV class=t_msgfont>勿庸置疑的是,明帝国对待少数民族有着<U><STRONG>近乎变态</STRONG></U>的敌视态度,无论是对曾经统治过中原地区并始终为其劲敌的蒙古族,还是一向不曾为过大害的西南少数民族,都无一例外地被列入攻击或防御的对象。 <BR></DIV><SPAN style="DISPLAY: none"></SPAN>
<DIV class=t_msgfont><SPAN style="DISPLAY: none"></SPAN><FONT style="FONT-SIZE: 0px; COLOR: #e9f9e9">6 z3 E5 W( c: M( t, N</FONT><BR>在北方,对待相对强大,难以战胜的蒙古族,明人在永乐时代之后从主动进攻转入被动防御;而<FONT color=indigo><STRONG>在西南,面对贫弱的诸少数民族,明朝则采取了「改土归流」的强硬政策,以推行「王化」为名,进行强制同化的政策。这种破坏其他民族固有文化传统的行为势必激起反抗,对于敢于反抗者,明政府采取了无情镇压的政策,因而在西南地区引发了大小数百场战争,使得棘人等十几个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少数民族被人为毁灭了。</STRONG></FONT> <FONT style="FONT-SIZE: 0px; COLOR: #e9f9e9">% @; m/ k {1 \- d |</FONT><BR><FONT style="FONT-SIZE: 0px; COLOR: #e9f9e9">9 N# Z( L( M/ }4 ?0 I$ L: i</FONT><BR><BR>相对于北方和西南方的刀光剑影和血腥杀戮,明代中期之前的<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B6%AB%B1%B1">东北</SPAN>方却显得较为安宁。永乐七年(纪元1409年),明朝在<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B6%AB%B1%B1">东北</SPAN>设置了奴尔干都司,其治所在今黑龙江下游<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B6%ED%C2%DE%CB%B9">俄罗斯</SPAN>境内的哈巴罗夫斯克边区塔赫塔一代,并于永乐九年(纪元1411年)将库叶岛纳入都司辖区,认命当地的女真、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贵族为卫、所官员。根据《明通鉴》和《明实录》的记载,隶属于奴儿干都司治下的各族土官在各自辖区内虽有较为宽松的自治权限,但不能如汉唐时代那样自建王号,亦无「国」之概念,所以都司制度较之汉唐的羁縻制度更为严密,是有助于<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B6%AB%B1%B1">东北</SPAN>各民族融合的行之有效而又较为温和的明智措施,也有助于明朝从侧翼夹击当时尚争战不休的北元的军事策略。而日后建立清朝的主体民族满族也是在这一时期以建州女真之名首次登场于历史舞台之上。 <FONT style="FONT-SIZE: 0px; COLOR: #e9f9e9">6 _4 f) m0 e6 N</FONT><BR><BR>建州女真脱胎于元代建立于松花江流域黑龙江省依兰县一代的女真三万户,大约在元明交替之际开始南迁,其中一支叫做胡里改部的女真人在酋长纳哈出的率领下迁至辉发河上游的凤州(今吉林与黑龙江交界处,旧称开元城的地方)。至其孙李满住时又继续南迁至浑河流域。另外,同样出自三万户之中的另外一支吾都里部则在酋长猛哥贴木儿的带领下展转抵达图们江下游,后又继续迁移到今<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B3%AF%CF%CA">朝鲜</SPAN>国北境。根据《<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B3%AF%CF%CA">朝鲜</SPAN>太宗实录》记载,他们曾经接受过李朝的建立者李成桂的管理,并以佣兵的身份参与过李成桂夺取高丽政权的战争。大约在永乐元年至九年之间,李成桂建立李朝后要求吾都里部完全归顺<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B3%AF%CF%CA">朝鲜</SPAN>,这个女真部落虽然仅有180户,但也不愿接受<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B3%AF%CF%CA">朝鲜</SPAN>的统治,于是再度迁移到浑江一带,投奔已经居住在那里的胡里改部。还有一种说法是,纳哈出接受了明朝的建州卫官之后,自告奋勇派人往招猛哥贴木儿。总之,猛哥贴木儿是在永乐四年接受了明朝的建州卫都指挥使一职的,迁往凤州的时间则系之于永乐九年。大约也是在这一年里,建州卫被明朝析为两部,猛哥贴木儿被改任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这就是日后建州女真的雏行,我们也知道猛哥贴木儿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直系祖先。 <BR></DIV><SPAN style="DISPLAY: none"></SPAN>
<DIV class=t_msgfont><SPAN style="DISPLAY: none"></SPAN>在凤州这一段时间内,由于受到明朝武力的保护,使得朝鲜不敢再对建州女真施加压力,建州两部的经济和民生也在和平的环境内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单建州左卫一部,至永乐二十一年时,人口已增加到1000余户,6250口(据《朝鲜世宗实录》载)。永乐二十年,为了表示对明朝的感激,猛哥贴木儿还率领部众参加了明成祖发起的对鞑靼部阿鲁台的远征,并在战争中建树了功勋,被明成祖召至<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B1%B1%BE%A9">北京</SPAN>加以接见。在这段时期内,明朝与建州的关系是友好的,猛哥贴木儿对明朝是恭顺的。这种关系一直保持到宣德年间,猛哥本人还数次亲自前往<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B1%B1%BE%A9">北京</SPAN>朝贡。 <BR><FONT style="FONT-SIZE: 0px; COLOR: #e9f9e9">f k( L' M( Q9 h( e# i</FONT><BR><BR>可惜,这样的好景不常。在明成祖死后,宣德十年(纪元1435年),明朝的对北方政策从进攻转入收缩防御,其代表性事件即撤销奴儿干都司。而在稍早的宣德八年(纪元1433年),猛哥贴木儿本人及其长子阿古死于与七姓兀狄哈人的战斗之中,其部众也因战败而从千户锐减至500户。建州女真之所以在这场战斗遭到失败,其主要原因在于明朝与朝鲜军队的介入,仅朝鲜军就杀害了500余名女真人,使得建州女真「流离四散,其余存者无几」(据《朝鲜世宗实录》载)。又据《满洲实录》记载,兀狄哈人「尽杀其(吾都里部)阖族子孙,内有一幼儿名樊察,脱身走至旷野,后兵追之,会有一神鹊栖儿头上。追兵谓人首无鹊栖之理,疑为苦木桩,遂回。于是,樊察得出,遂隐其身而终焉。满洲后世子孙俱以鹊为神,故不加害。」其实,又被称谓凡察的他并非一个神话人物,而是可以从朝鲜史料内得以求证其存在的真实历史人物。其实,他当时野并非一幼儿,而是猛哥贴木儿的异母弟弟。在躲过追兵之后,他找到了猛哥贴木儿的次子董山,叔侄二人收拾了溃散的部众。为了躲避兀狄哈人的侵攻,他们在正统五年(1440年)率300户南迁,在浑河上游支流苏子河畔与先期迁移至此的胡里改部重新汇合。发源于长白山麓的苏子河在汇入浑河处形成了一片平坦富饶的冲击平原,为建州部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条件,使得遭到失败的吾都里部和另一支同样经过长途跋涉的胡里改部得以休养生息,繁衍发展。在这一时期内,由于董山与叔父凡察之间发生了矛盾,经明朝辽东经略的调解,将建州重析为三卫,即建州卫、左卫和右卫,董山执左卫印,凡察领右卫,李满住仍居建州卫。这样的调解措施固然有建州内部斗争的原因,但也不能不看到这是明朝为防止女真强大而采取的分而治之的策略。这件事情发生在正统七年(纪元1442年)。 <BR></DIV><SPAN style="DISPLAY: none"></SPAN>
<DIV class=t_msgfont><SPAN style="DISPLAY: none"></SPAN><FONT style="FONT-SIZE: 0px; COLOR: #e9f9e9">U) c; C</FONT><BR><FONT style="FONT-SIZE: 0px; COLOR: #e9f9e9">/ b, z" l9 z( m# \6 u</FONT><BR>在建州三卫的首领之中,董山是一位文武全才,骁勇善战的英雄人物。由于他的治理,至成化三年(纪元1467年),建州左卫的实力已居于三卫之冠,引起了明朝的猜忌,遂于当年趁其来边市贡马之机将其拘禁起来并加以杀害。同年9月,明军联络朝鲜部队在24日向建州左卫发动突然袭击,包围了女真的营地。经过历时一个月的大规模搜捕和围剿,杀死女真人千余名,并将其多年积畜劫掠一空。在这场劫难之中,毗邻的建州卫也未能幸免,李满住及其长子古纳哈亦遭杀害。 <FONT style="FONT-SIZE: 0px; COLOR: #e9f9e9"># _! C9 U: T. R; x3 X( l& I</FONT><BR><BR>这是建州女真第三次遭到明朝与朝鲜联军的屠戮,前两次发生在宣德八年(纪元1433年)与正统二年(纪元1467年)。其后,明朝与朝鲜又于成化十四年(纪元1478年)和十五年(纪元1479年)连续两次围剿建州女真,对该地区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当时,两军约定「可屠者屠之……尽灭乃矣」(出处同前)的方针,完全是意图对建州女真采取种族灭绝的政策。明朝之所以会采取这样的暴力政策,除了建州女真因自身生产力不能适应人口增长而对明与朝鲜边境进行劫掠为其一部分原因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正如开篇所述的那样,对弱小民族一以贯之的高压政策,还有就是明朝边臣们急欲立功而不惜用女真平民的鲜血来染自家紫袍的罪恶心态。众所周知,<STRONG><FONT color=navy>边臣必须通过军功才能获得升迁,在眼见西南同僚们通过对少数民族的征服而步步高升后,东北的明朝边将也自然不甘寂寞</FONT></STRONG>,而密迩辽东的建州三卫就因此首当其冲地成为了他们的屠杀目标。从因成化三年之役而加封武靖伯的明将赵辅在《平夷赋自序》之中得意洋洋地夸耀武功为「强壮尽戮,老稚尽俘」(《明实录·宪宗实录》),可见其以杀人为功、为乐的残忍面目。 <BR><BR><BR>以上这针对建州女真的五次屠戮,前后长达四十五年时间,对这个民族的破坏之严重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从嘉靖三十一年(纪元1552年)明朝官员在谈论东北边事的时候说,建州女真「至今五、六十年未反侧」(《明世宗实录》)一语中可见,经过这五次屠杀后,建州女真的实力直到明朝后期的嘉、隆年间后才得以逐渐恢复起来。从朝鲜史料给出的建州女真人口数字来看,三卫合计起来也不过万余人而已,其壮丁最多不过两、三千人而已,即使对明边有所骚扰,其规模也是微不足道的,<STRONG><FONT color=darkslategray>完全可以通过政治上的策略加以调和,文化上的交流加以融合</FONT></STRONG>,而<FONT color=darkgreen><STRONG>明朝政府恰恰没有采取这样的上策,而是自恃强大,不惜大动干戈,加以不分青红皂白的「犁庭扫穴」,其暴虐不仁可见一斑。</STRONG></FONT>虽然五次屠杀从死亡人数而言和「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但考虑到建州女真自身人口基数的渺小,则可说其性质完全达到了种族灭绝行为的程度,是更加严重的战争罪恶。 <BR><SPAN style="DISPLAY: none"> </SPAN></DIV>
<DIV class=t_msgfont>当然,本文的宗旨并非宣扬民族报复,更不赞成为了早已淡忘的陈年旧恨而制造新的民族仇恨。而是希望读者们可以看到,残忍的杀戮是人类潜藏于心底的共性,是必须通过理智和人文主义精神加以遏止的邪恶心魔,同时衷心祈祷在未来的时代之中,通过人类的共同努力,避免这种自相残杀的悲剧再度上演。 <BR><BR><FONT style="FONT-SIZE: 0px; COLOR: #e9f9e9">9 P# n5 ^ i( ~$ O' m' j, A8 O- ~</FONT><BR><FONT style="FONT-SIZE: 0px; COLOR: #e9f9e9">9 p+ x" p' z( O( G1 u1 h</FONT><BR><FONT style="FONT-SIZE: 0px; COLOR: #e9f9e9">- X9 R7 g: x! L; [</FONT><BR>参考资料: <FONT style="FONT-SIZE: 0px; COLOR: #e9f9e9">& L" B6 x/ I; G3 [3 s) M$ S</FONT><BR></DIV>
<DIV class=t_msgfont>1.《明通鉴·成祖纪》 <BR>2.《明实录·成祖实录》 <BR>3.《朝鲜太宗实录》 <BR>4.【日】和田清著《东亚史研究》 <FONT style="FONT-SIZE: 0px; COLOR: #e9f9e9">8 H/ ?3 D! E# E1 V# w</FONT><BR>5.《朝鲜世宗实录》 <FONT style="FONT-SIZE: 0px; COLOR: #e9f9e9">$ L: F6 c: ~, N3 e</FONT><BR>6.《满洲实录》 <BR>7.《明实录·宪宗实录》 <FONT style="FONT-SIZE: 0px; COLOR: #e9f9e9">9 G, U( y0 }/ w z3 L+ Y</FONT><BR>8.《朝鲜世祖实录》 <BR>9.《全辽志》,辽海丛书版 <BR>10.《明世宗实录》</DIV> <P> </P>
<P> </P>
<P>对于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广州屠杀 「悉数尽杀」,我认为不可信,可能有「汉民」历史砖家的杜撰煽动成分。</P>
<P> </P>
<P>要是当时 扬州人、嘉定人、广州人 全死光光了,那么 江淮官话、吴语、粤语 三个语区,在学术研究上就会变成毫无价值。因这三个城市的居民都必将是「后来迁入」的。</P>
<P> </P>
<P>试想:</P>
<P> </P>
<P>要是扬州人死光光,今天的扬州话还凭什么代表江淮官话?</P>
<P> </P>
<P>要是嘉定人死光光,浦西的老派上海话又从哪个地洞里钻出来?</P>
<P> </P>
<P>要是广州人死光光,我们这辈广州人还怎么坚挺自己的千载雅言?</P> <P>现在要搞清扬州府城内人口的确切数字是很难的了。但是通过对明清两朝扬州的编户丁口情况进行一个估算,求得人口的近似数字还是可以的。<BR></P>
<P>现把明清两朝的编户丁口情况列表于下。<BR></P>
<P>说明:扬州府领属三州七县,它们是高邮州、泰州,通州,江都县,仪真县、泰兴县、宝应县、兴化县、如皋县、海门县。县附府治扬州府和江都县在同一境内。<BR></P>
<P><BR>(一)自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迄万历六年(1578年)的185年中,扬州府所领三州七县的编户丁口,除成化十三年外,变化都不大。无论整个扬州府还是江都县一县的编户数与人口数的比例,基本是在1:5这个数字上下浮动。这和我国的多数比较发达地区编户丁口人数的比例基本一致。<BR></P>
<P>(二)万历六年(1578年)到康熙十四年(1675年)的近百年内,扬州全府丁口减少约42万人。万历以来,灾祸频仍,崇祯以来,战乱加剧,人民死走逃亡,人口大量减少是必然的。由于扬州府衙始终和江都县在同一处,就人口数字而言,府县为一。从江都县一县的登记来看,康熙前期和洪武时期的丁口数字基本持平而稍稍低于成化、嘉靖二朝。约减少了三万左右。<BR></P>
<P>(三)百年左右时间里,江都县减少人口约三万,扬州全府在百年左右时间里减少人口约42万。扬州府所领三州七县共十个单位,平均起来,每个单位减少约四万人。江都县所减少的人口数字也是接近的。<BR></P>
<P>(四)自洪武以来,全府丁口最多时是万历六年(1578年),也仅有81万余人。扬州府和江都县同在一城,府属除政府机构外,并不另有自己直辖编户丁口。就人口而言,府县为一,而江都县全部人口(包括郊外)从未达到过十万。<BR></P>
<P>王秀楚在《扬州十日记》中述说得很明确、具体,自四月二十五日起,至五月五日止,共十日(笔者按:当年农历四月为小建,只有二十九天),其问皆身所亲历,目所亲睹,故漫记之。如此,「远处风闻者不载也,」<STRONG><FONT color=darkred>他记述的是扬州城内的大屠杀,不是扬州府全境的大曙杀,而扬州城内从来没有过这么多人,也容纳不下这么多人</FONT></STRONG>,这是明明白白的。所以,即使把全城杀光,也不会超过十万人,更何况事实上不可能杀光。</P> <P> </P>
<P>明显是某些别有用心人制造的舆论,满汉民族仇恨就此点燃,此毒难消.</P>
<P> </P>
<P> 首先<STRONG><FONT color=purple>,《扬州十日记》是辛亥革命前从日本带回来</FONT></STRONG>,究竟是真是假是动机是什么多动点脑筋.</P>
<P> </P>
<P> 民国时期南京有没有30万人现在也有争议,何况260年前的一个小小扬州城?就是今天的扬州城也无80万人,</P>
<P> </P>
<P> 康熙,乾隆都下过江南,特别是乾隆6下江南均去扬州上岸游玩,如果真此事我想避之都不及怎么还有去到当地作诗的雅兴?并且,当时一片繁荣景像.</P>
<P> </P>
<P> 也许有人会说城里的是抵抗军队,所以人多,那大家查查历史,自从松锦大战后明朝还可以集中起上10万的军队吗?</P>
<P> </P>
<P> </P>
<P> 屠杀肯定是有,一两万人也许是可能的,80万人?日本在中国首都南京用机枪扫也就30屠万人.300年前的杨州有80万人?</P>
<P> </P>
<P>孙中山先生用日本带回这个小册子,制造舆论,对推倒满清王朝。的确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STRONG><FONT color=olive>这对于后来的「五族共和」,完全没有益处!</FONT></STRONG></P>
<P> </P>
<P>对于扬州十日,并无其他方面记载,张献忠在四川的屠杀可是有外国传教士的记载证明.并且在四川有大量民间传说.</P>
<P> </P>
<P>清军在宁远大战中吃亏,屠了觉华岛7000人我相信,可是在扬州已经是胜利之师入主北京,没有屠杀的政治理由,军事上也攻下扬州取胜,史可法被俘,当时劝降,不成功,史自杀还是被杀不详,但是也无屠城的理由,</P>
<P> </P>
<P>清军围祖大寿,祖大寿诈降皇太极,清军知道上当后也没有屠杀城中老百姓,并且在很自己粮食很困难的情况下发粮救老百姓,此仗死伤也不小,一无所获,还得负担几千饿得半死的老百姓,也没见屠杀,在大局已定的扬州城下,更是没有理由屠杀.</P> <P> </P>
<P>为什么说「扬州十日」在历史上不存在?因为不见于正史记载,只是革命党从日本得到,又传回中国的,内容被日本人伪造过了,被当成「历史」。</P>
<P> </P>
<P>有人也许会说,正史是清朝人写的,当然会隐瞒了,这是错误的,明史的编写者是明朝的遗民,他们对明朝美化甚多,比如说朱元璋的容貌如何如何雄美,实际上,<STRONG><FONT color=sienna>朱元璋长得奇丑</FONT></STRONG>。</P>
<P> </P>
<P> </P>
<P>看看明朝人怎么写扬州十日的:</P>
<P> </P>
<P>吴伟业(1609—1671年),号梅村,明末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为江左三大家,崇祯四年(1631年)高中一甲, 官至南京国子监。明亡后,顺治十年出仕清廷,初授秘书院侍讲,官至国子监祭酒。梅村写《圆圆曲》:「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壁车。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讽刺吴三桂为陈圆圆而降清,传诵一时。事实上,<STRONG><FONT color=purple>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并非纯粹为了「红颜」,而是一种政治投机。边个有数为,跟边个。</FONT></STRONG></P>
<P><STRONG><FONT color=#800080></FONT></STRONG> </P>
<P><STRONG><FONT color=#800080></FONT></STRONG> </P>
<P><FONT color=black>鹿樵纪闻 吴伟业</FONT></P>
<P><FONT color=black></FONT> </P>
<P><FONT color=black>高杰既屯瓜洲,可法益推诚待之,导以君臣大义,久之,杰大感悟,奉约束,上表帅师北征。可法出巡清江浦,遣官屯田开封,为经略中原计。舟次鹤镇,闻王师入宿迁,进自白洋河,令总兵刘肇基往援,王师还攻邳州,肇基复援之,王师还。乙酉正月,高杰进至雎州,为许定国所杀。可法如徐州,抚定其众,于是大梁以南皆不守。四月,王师深入,可法方移军泗州护祖陵,而左兵东下,士英悉撤江北兵西御,并召可法。可法争之不能得,乃渡江入援。抵燕子矶,闻左兵已破,急还趋天长,忽报盱眙、泗州皆溃,大将侯方严全军战没,遂一旦奔还扬州,则城中讹传定国兵将至,歼高氏部曲,于是高营兵先溃。可法啮血为书,请救于朝,又檄各镇兵,无一应者。俄而王师至,屯班竹园,可法率诸文武分陴拒守。阅二日,总兵李栖凤、监军副使高歧凤拔营出降,城遂破。可法出遗疏授家丁,又为书上其母,拔刀自刎,未殊;左右负之出小东门,遇北骑,大呼曰:「史可法在此。」执见豫王,王欲降之,不顺而死。</FONT></P>
<P><FONT color=black> </FONT></P>
<P><FONT color=black>上文看出,扬州根本没有所谓数日的激烈抵抗,而是<FONT color=royalblue><STRONG>当时很多明朝将领大批投降清朝,尤其是扬州城内的军人也大批投降</STRONG></FONT>,扬州被轻易攻破的,没有所谓的扬州十日大屠杀记载。文中记载的明朝将领高杰,他可是曾经在扬州城外搞屠杀的</FONT></P> <P> </P>
<P><STRONG><FONT size=5></FONT></STRONG> </P>
<P><STRONG><FONT size=5>【转】《扬州十日记》是日本人伪造的</FONT></STRONG><BR></P>
<P> </P>
<P><U>摘要:王秀楚《扬州十日记》记载了明末清初一场人类惨剧,清军屠杀十日,80万人死亡,而数百年后的日本在南京数日用热兵器屠杀,才不到30万。《扬州十日记》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历史价值,当年辛亥革命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因为《扬州十日记》,让当时很多汉人对满清充满仇恨,也导致了清朝退位后,革命党对满族在全国报复性三日大屠杀。本文先给出支持《扬州十日记》的资料,再进行反驳,结论是<STRONG>,<FONT color=darkorange>《扬州十日记》是日本人伪造的,意图是瓦解和分裂中国。</FONT></STRONG>不仅《扬州十日记》是伪造的,而且汇集明朝末期野史的《明季南略》也被别有用心的人篡改,以支持扬州大屠杀的谎言。<FONT color=navy><STRONG>现在,正是藏独分子大闹的多事之秋,中国要稳定和谐,而某些主张汉服的人士却不断揭开满汉之间的伤疤,</STRONG></FONT>因此,特写此文澄清事实真相。</U></P>
<P><BR> <BR></P>
<P>一。网上流传的支持扬州大屠杀的史料<BR></P>
<P>揚州十日記 明·王秀楚 <BR> <BR>西元1644年,清兵在多鐸的率領下,分兵亳州、徐州兩路,向南推進,勢如破竹,迅速佔領了徐州、亳州、盱眙,並乘勢下淮安,奪泗州,渡淮河。四月十九日,明將許定國引多鐸師至揚州,揚州被清國水陸各路重圍。守將史可法統率軍民,堅守弧城,同時,向弘光小皇帝求援,弘光不應,揚城告急,四月二十一日,明總兵李棲鳳、監軍副使高岐鳳拔營出降,形勢更為危急。史可法等堅守至四月二十五日,終因彈盡糧絕,被清兵攻破。史可法自刎不果而被俘。在多鐸百般的誘降時,史可法斬釘截鐵地說道:「城存與存,城亡與亡。我頭可斷,而態不可屈!」結果被慘遭殺害。史可法的部下在這種情形下,仍率余部繼續鏖戰,直至流盡最後一滴血。清軍佔領揚州後,縱兵屠掠,十日封刀,史稱「揚州十日」。<BR> <BR>《揚州十日記》就是這段歷史的忠實記錄,是清兵屠殺中原人民的罪惡見證,它永遠地將野蠻和罪惡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且看經過屠殺的這片土地上的血淋淋的場景:「..行過一溝一池,堆屍貯積,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為五色,塘為之平。至一宅,乃廷尉永言姚公居也,從其後門直入,屋宇深邃,處處皆有積屍..」整個文本採取雜記形式,筆者自身亦被記錄于筆端,和歷史事件整個地融為一體,在文體上有些近似于筆記小說。在當時看來,則有似是「新聞」。所有這些,似乎與嚴肅的史學著述不太相同,很難列入史地奇書之中。事實上,這種形式的靈活性並沒有影響到所記事實的客觀性,相反,這樣慘無人道的殺戮,由於是筆者的親聞目睹,更增加了它的真實性、可靠性,亦即歷史性。全文就像是一部目擊記。正因為此,《揚州十日記》才成為史地著述中的一「奇」。<BR> <BR>以下,是《揚州十日記》外,部分證實揚州十日的史料: <BR> <BR>《揚州城守紀略》「初,高傑兵之至揚也,士民皆遷湖瀦以避之;多為賊所害,有舉室淪喪者。及北警戒嚴,郊外人謂城可恃,皆相扶攜入城;不得入者,稽首長號,哀聲震地。公輒令開城納之。至是城破,豫王下令屠之,凡七日乃止。」「亟收公(史可法)遺骸,而天暑眾屍皆蒸變,不能辨識,得威哭而去」<BR> <BR>《明季南略》「廿五日丁醜,可法開門出戰,清兵破城入,屠殺甚慘」 <BR> <BR>雍正《揚州府志》卷34 清軍揚州大屠殺,抗拒清軍姦淫被害婦女,按照滿清地方誌統計為100多人。這個數字,當然不包括被掠奪走的成千上萬婦女。 <BR> <BR>《明季南略》卷4 順治二年,清軍實施揚州大屠殺後,至無錫時,「舟中俱有婦人,自揚州掠來者,裝飾俱羅綺珠翠,粉白黛綠。」<BR> <BR>《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中冊 順治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揚州十日的大劊子手豫親王多鐸,將屠殺中掠奪的「才貌超群漢女人一百零三」,奉獻給滿清最高酋長。順治帝獲得十名,攝政王多爾袞獲得三名,輔政鄭親王濟爾哈朗三名,肅親王豪格等各二名,英郡王阿濟格等各一名。 <BR> <BR>揚州屠城後,目擊者的敘事詩: <BR>明末吳嘉紀有一首詩《過兵行》,描寫了揚州浩劫以後的慘狀: <BR> 《過兵行》 <BR> <BR> 揚州城外遺民哭,遺民一半無手足。<BR> 貪延殘息過十年,蔽寒始有數掾屋。<BR> 大兵忽說征南去,萬馬馳來如急雨。<BR> 東郊踏死可憐兒,西郊擄去如花女。<BR> 女泣母泣難相親,城裏城外皆飛塵。<BR> 鼓角聲聞魂欲死,誰能去見管兵人。<BR> 令下養馬二十日,官吏出遏寒栗栗。<BR> 入即沸騰曾幾時,十家已燒九家室。<BR> 一時草死木皆枯,骨肉與家今又無。<BR> 白髮歸來地上坐,夜深同羨有巢鳥。</P>
<P> </P>
<P>二。揭穿扬州大屠杀的谎言</P>
<P> </P>
<P>(一)。《明季南略》被别有用心的人篡改<BR></P>
<P>计六奇(1622年—?),字用宾,江苏无锡兴道乡(今前洲、玉祁)人。家境清贫,二次乡试不中,康熙二年(1663年)后以教学为业,并开始撰写《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二书。《明季北略》共二十四卷,记录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努尔哈赤堀起东北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明季南略》凡十六卷,上起清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止于康熙四年(1665年)二月,记述南明史略与郑成功事迹。《明季南略》与《北略》是同时期编写的,二书资料来源广泛,单是标明出处的史料就有《野乘》、《野记》、《江阴野史》等七十余种。清代抄本由中华书局于1984年出版。1944年甲申年,郭沫若在重庆著述《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即大量参考《明季南略》与《明季北略》二书,要求CCP高干记取历史教训,不能重蹈李自成覆辙。</P>
<P>下面是《南略》关于扬州之战的全文: <BR></P>
<P> 史可法揚州殉節<BR></P>
<P> 四月甲戌大清兵渡淮如入無人之境二十四日大清兵猝至揚州圍攻新城可法力禦之薄有斬獲恐益急可法書寸紙馳詣兵部代題請救不報丁丑可法開門出戰大清兵破城入可法拔劍自刎原任兵部尚書張伯鯨被執不順身被數創自刎死妻楊氏媳郝氏從之伯鯨標下遊擊龔堯臣被執不屈死<BR></P>
<P> 甲乙史云大清兵渡淮是曉猝至揚州破新城史可法在舊城大清檄云若好讓城不戮一人也可法不為動丁丑大清兵詐稱黃蜚兵到可法縋人下城詢之云蜚兵有三千可留二千在外放一千入城可法信之時大清兵在東門約以西門入及進而反戈擊殺可法立城上見之即拔劍自刎左右持救乃同總兵劉肇基縋城潛去或云引四騎出北門南走沒於亂軍中或云大清兵銳攻北門可法震大砲擊之死者甚眾再震而愈聚攻益銳已破西門入矣擁可法見豫王長揖不屈遂遇害<BR></P>
<P> 予思甲戌渡淮是晚猝至揚州未必如此之速則疑丙子為是至於史公死節其說不一然豫王入南京五月癸卯即令建史可法祠優恤其家是王之重史公必在正言不屈而縋城潛去之說非也更聞江北有史公墓康熙初年予在淮揚見公生祠謚為清惠」父老猶思慕焉憶順治六年仲冬予入城應試有浙之嘉興人同舟自言久居於揚問以大清兵破城事彼云我在城逃出稔知顛末初揚人畏高傑淫掠鄉民避入城後水土不服欲出城江都令不許遂居於城四月十九日大清豫王自亳州陸路猝至揚州兵甚盛圍之時史可法居城內兵雖有能戰者少閉城堅守不與戰大清以砲攻城鉛彈小者如杯大者如罍堞墮即修訖如是數次而砲益甚不能遽修將黃草大袋盛泥於中須臾填起大清或令一二火卒偵伺守兵獲之則皆歡呼請賞可法賜以銀牌殊不知大清兵甚眾可法日夜待黃得功至圍至六日乃丁丑也忽報曰黃爺兵到望城外旗幟信然可法開門迎入及進城猝起殺人知為大清人所紿大驚悉棄甲潰走百姓居新城者一時譁叫不知所為皆走出城可法不知所終史公短小精悍面黑在軍中茹麥粞飯食不二味眾共憐之<BR></P>
<P> 予按宋恭帝時元右丞相阿杰圍揚州日久無成功築長圍困之城中食盡死者枕籍滿道明太祖將繆大亨克揚州止餘民十八家然則宋元迄今揚民三罹劫矣豈繁華過盛造化亦忌之耶</P>
<P> </P>
<P> </P>
<P>鼓吹扬州大屠杀的人说:《明季南略》「廿五日丁醜,可法開門出戰,清兵破城入,屠殺甚慘」 这句话是伪造的,其中的「廿五日」和「屠杀甚惨」是伪造的,只有「丁丑,可法开门出战,清兵破城入」是真的。如此篡改历史,如果不检查原文,很容易被欺骗。</P>
<P> </P>
<P>《明季南略》基本是野史的大杂烩。但如此详尽的野史里面,也没有说有扬州十日屠杀,而别有用心者却冒充作者,伪造文章,足见扬州十日的论据有多么的单薄。在明朝遗民手抄本的野史中没有所谓的扬州十日,在明朝遗民另一个遗民手抄本历史中也没有所谓的扬州屠杀。注意,<STRONG><FONT color=darkgreen>这里说的是手抄本,也就是说,这些资料清朝没有碰过,是纯洁的。</FONT></STRONG></P>
<P><BR>(二)。「揚州城守紀略」一卷,原稱「弘光乙酉揚州城守紀略」,略作今名;記史可法守城死節前後事,可與第二四○種「青燐屑」互讀。戴名世,字田有,桐城人;清康熙己丑(四十八年)進士,官編修。生平留心有明一代史事,因綱羅放失、徵訪遺老,考求故事,折衷一是;是編祗是其中之一而已。其述史可法之死,大節凜然,不取諸家傳聞之說,具見特識。後因所著「南山集」用「永曆」年號,竟坐「大逆」受戮。 这种有明显倾向的人写的历史,可靠程度又有多少?而且,扬州城不到一天就破城,根本没有七天或者十天。</P>
<P><BR>(三)。此文也没提到扬州有屠杀,却记录了明朝军民之间的自相惨杀<BR>弘光朝偽東宮偽后及黨禍紀略 桐城戴田有著<BR></P>
<P>扬州城被攻陷:<BR></P>
<P>四月丁丑,大兵破揚州,史可法死之。五月丙戌,趙之龍密遣使賫降書,請大兵渡江。使者遭大風,舟幾覆。庚寅,京師晝晦,大兵抵南岸。壬辰,上如太平,幸得功營,阮大鋮隨之。馬士英奉太后如杭州。明日日中,姦民數百人破中城兵馬司獄,出王之明,稱皇太子,奉之入宮。宮中金帛器玩,掠之幾空。有太學生徐踽,手執表,號召軍民,入宮勸進,無應之者。趙之龍執踽,殺之。乙未,保國公朱國弼入宮,執之明出,幽之別室。大兵至,獻之,不知所終。或曰:主兵者遣之明去,之明不肯,遂留軍中,效僕隸之役焉。百姓又相聚殺士英故所部黔兵及其姻黨,破人家,劫財物。之龍捕數十人,斬之,城門晝閉。帝之出奔也,群臣自盡者十餘人,而吏部尚書張捷、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楊維垣,阮、馬黨也,晚節自盡,人皆異之。錢謙益,本東林黨魁,文章氣節名天下,先帝時為邪黨擠之幾死;及上即位,起禮部尚書,乃與諸邪黨合。大兵之至也,謙益降,且獻阮氏及妃嬪數人於豫王為贄。阮氏者,諸生阮晉之女,謙益選為帝后,與諸妃嬪皆未入宮。至是,獻之;豫王以阮氏賜孔有德。謙益授內院學士,未幾罷歸。乙未,豫王幸於郊壇,之龍率群臣出迎。己亥,豫王入南京,降將劉良佐引兵至蕪湖劫駕如大兵營,黃得功死之。丙午,上至南京。甲寅,北狩。順治丁亥五月初六日,上崩。</P>
<P><BR>(四)。吴嘉纪(1618年—1684年),江苏泰州人,诗人。出身于一个破落的封建地主家庭,其生活近于贫苦的农民和盐民,他工诗善书,曾从事抗清的爱国文学活动。晚年隐居东淘(安丰古称)海滨,以诗歌为武器,揭露社会矛盾。所居老屋,破败得难蔽风雨,自称「陋轩」。一千零九十一首诗歌结集即名《陋轩诗》, 曾被清廷列入禁毁书之列(见《清代禁毁书》)。吴嘉纪在《难妇行》、《挽鲍念斋》、《我昔五首效袁景文》、《过史可法相国墓》等诗中,描述了一批爱国妇女、爱国少年、爱国将士的形象。妻子是王睿,是女词人。<BR>《扬州十日记》的80万已经被证明是谣言,吴嘉纪的冷兵器时代,几乎没什么抵抗的扬州,却杀了一百四十万。热兵器时代,日本南京大屠杀才不到30万。吴嘉纪造谣太离谱了,难怪《明季南略》没有收录。宣传扬州屠城的有心人,也觉得这个数字太吓人,因此,只引用了《过兵行》,而不敢提他的《李家娘》。这里请读者特别注意,他的诗词被列为禁书,却得以流传下来,<STRONG><FONT color=navy>明朝遗民修的《明季南略》等书也流传下来了,为什么单单《扬州十日记》在中国消失,后由革命党人从日本带回中国的呢</FONT></STRONG>?《扬州十日记》是真的在中国消失了?还是日本人伪造的,再传入中国?<BR> <BR>吴嘉纪的《李家娘》: 城中山白死人骨,城外水赤死人血。杀人一百四十万,新城旧城内有几人活?</P>
<P><BR>(五)。笔记小说 乙酉扬州城守纪略 清·戴名世 <BR></P>
<P>戴名世(1653年~1713年),安徽桐城人,人称为南山先生。桐城派文学家之一,著有《南山集》,四十五年举应天试,四十八年,中进士第一,殿试中一甲二名,授翰林院编修,参与明史馆的编纂工作。时过两年,即因行世已久的《南山集》中录有南明桂王时史事,并多用南明三五年号,被御史赵申乔参劾,「妄窃文名,恃才放荡,前为诸生时,私刻文集,肆口游谈,倒置是非,语多狂悖,逞一时之私见,为不经之乱道,……今名世身膺异教,叨列巍科,犹不追悔前非,焚书削板;似此狂诞之徒,岂容滥侧清华?臣与名世,素无嫌怨,但法纪所关,何敢徇隐不言?……」 ,以「大逆」罪下狱,又两年后被处死,死年六十岁。此案株连数百人,震动儒林。这就是著名的「清初三大文字狱」之一的「《南山集》案」。 五十三年三月六日被杀于市。同族人戴衡搜集整理遗文,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编成《戴南山先生全集》14卷,光绪时刊行传世。 </P>
<P> </P>
<P>《弘光乙酉扬州城守纪略》赞颂史可法守卫扬州、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并对清兵在扬州城破后屠城七日的罪行加以揭露。 但是,戴名世的说法并不可信,扬州是历史上有名的坚城,可是,清军进攻一天不到就陷落了,不是七天,也不是十日。同时期的其他小城却可以坚守83天。而且,他手下将领大批投降,史可法自杀竟然不成,清兵入城,他大喊「我是史可法」。<BR></P>
<P>退一步说,<STRONG><FONT color=darkolivegreen>所谓的最有权威的《扬州十日记》,声称作者是亲身经历,也没说屠杀七日,而是五天</FONT></STRONG>,书中云「是日(破城后的第五日),闻封刀之语,众心稍定……初二日(破城后第七日),传府道州县已置官吏……初三日,出示放赈。」因此,戴名世的「凡七日乃止」和《扬州十日记》相互矛盾。</P>
<P> </P>
<P>值得一提的是,《南山集》案是震惊天下的大案子,但他的文章依然保存下来,甚至在光绪时代发行,而影响不大的《扬州十日记》为什么却在中国消失了呢?是真的消失了么?</P> <IMG alt="" src="http://bbs.cantonese.asia/images/smilies/default/sweat.gif" border=0 smilieid="10"> <IMG alt="" src="http://bbs.cantonese.asia/images/smilies/default/sweat.gif" border=0 smilieid="10"> <IMG alt="" src="http://bbs.cantonese.asia/images/smilies/default/sweat.gif" border=0 smilieid="10"> <IMG alt="" src="http://bbs.cantonese.asia/images/smilies/default/sweat.gif" border=0 smilieid="10"> <IMG alt="" src="http://bbs.cantonese.asia/images/smilies/default/mad.gif" border=0 smilieid="11"> <IMG alt="" src="http://bbs.cantonese.asia/images/smilies/default/mad.gif" border=0 smilieid="11"> <IMG alt="" src="http://bbs.cantonese.asia/images/smilies/default/mad.gif" border=0 smilieid="11"> <IMG alt="" src="http://bbs.cantonese.asia/images/smilies/default/mad.gif" border=0 smilieid="11"> <P>明朝的民族政策,尤其对东北的政策的变化,请睇下相关的书。 建州女真点解被屠杀,难道都系明朝的错?</P>
<P>《扬州十日记》,根本我手头上的资料,并晤系伪造。 关键系点睇《扬州十日记》记载的内容。</P>
<P>古人讲的80万系个泛称,意思系话死左好多人,并唔系确切的数字。</P>
<P> </P> <P>转一个网友的回帖。</P>
<P> </P>
<P>
<TABLE class=wr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
<TBODY>
<TR>
<TD class=gray14><CC>5、授官世袭 <BR>永乐十三年十月壬辰:「吉里河卫女直牙失答奏,愿居辽东东宁卫,命为指挥佥事。」 <BR>景泰二年九月戊戌:「海西亦马剌卫故野人指挥佥事阿兰哈子写称哥来归,命袭指挥佥事,于辽东自在州安置支俸。」 <BR>等等记载亦是随处可见。 <BR><BR>二、揭露阶级斗争论调的无视历史 <BR><BR>一直以来,说到大明与少数民族,主要是女真关系时,总有一股文革阶级斗争论调在掩盖真实的历史,诸如大明政府对其压榨剥削。 <BR><BR>然而从史载大明政府对女真的政策,可以轻易推翻这个荒唐的论调。 <BR><BR>如果大明政府真的是压榨剥削女真人,那么大明政府何必接纳安置他们?更又何必在接纳之后还要出钱出物的补贴赏赐(按今天俗一点的说法:「倒贴」),甚至细到柴米、居家器物;如果大明政府真的是压榨剥削女真人,那么大明政府完全可以做到罗马人对待高卢人、俄罗斯人对土耳户特人那样,直接将其沦为奴隶,剥削压榨起来岂不更方便? <BR><BR>所以,荒唐可笑的阶级斗争历史观可以休矣!! <BR><BR>三、真实的民族斗争史 <BR><BR>大明汉人之所以和女真之间的仇视逐步加深,其原因从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就可以很容易的分析出来。 <BR><BR>1、滋扰边关,屠戮百姓 <BR>景泰二年(1451年)十月乙酉载:「建州等卫女直都督李满住、董山等,自正统十四年(1449年)以来,乘间窃掠边境,辽东为之困蔽」 <BR>成化二年(1466年)冬十月甲寅载:「海西、建州等夷人结构三卫,屡扰边疆」 <BR>成化三年(1467年)正月、二月、三月,都有关于建州、海西女真侵扰辽东地区的记载 <BR>成化三年秋七月甲子朔载,建州女真「恃强为恶,自开原以及辽阳六百余里,数万余家,率被残破」等等记载在《明实录》更是随处可见。 <BR>因此,大明政府的「怀远之仁」,换来的并不是边境的长治久安,相反,换来的是屠刀、是杀戮。 <BR><BR>2、勾结叛乱,趁火打劫 <BR>景泰二年(1451年)十月乙酉载:「建州等卫女直都督李满住、董山等,自正统十四年(1449年)以来,乘间窃掠边境,辽东为之困蔽」 <BR>巡抚辽东都御史陈越奏折:「今朵颜穷迫,潜结海西,转市于我,而海西藉彼马力,数犯我边,甚为非便」 <BR><BR>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的土木堡之变,是大明政府一次严重的危机,英宗朱祁镇被俘,瓦剌大军进逼北京城。即便这样的国难,大明政府只是「革朵颜三卫互市」,依然保留了与女真的互市。然而,女真却在李满住、董山等带领下,趁火打劫,滋扰边关。 <BR>不仅如此,女真还勾结叛乱的朵颜三卫,利用马市为朵颜三卫走私,扰乱大明政府惩治叛乱的计划。 <BR></TD></TR></TBODY></TABLE></P> 屎棍子发埋晒咁多同我哋无关嘅嘢,又有可能挑起内斗,唔知居心何在! <P>再转一个网友的回帖。</P>
<P> </P>
<P><STRONG>驳所谓「明代中期对建州女真的五次种族灭绝性屠杀」ZT<BR><BR></STRONG>先来看看这段话:<BR><BR>「而在稍早的宣德八年(纪元1433年),猛哥贴木儿本人及其长子阿古死于与七姓兀狄哈人的战斗之中,其部众也因战败而从千户锐减至500户。建州女真之所以在这场战斗遭到失败,其主要原因在于明朝与朝鲜军队的介入,仅朝鲜军就杀害了500余名女真人,使得建州女真「流离四散,其余存者无几」(据《朝鲜世宗实录》载)。」 <BR><BR>你自己说说,明军是如何「介入」?在宣德八年,明明是明朝派遣军队,与猛哥贴木儿等人并肩作战,一起打击兀狄哈人。结果遭遇偷袭,猛哥贴木儿的部众被他的女真同胞七姓野人杀戮得只剩500户,这笔帐现在竟然被算到明朝头上。文章写到这种程度,也真是离奇了。事实到底是怎么样的呢?猛哥贴木儿的部族,从元末起,就一直遭到蒙古人、七姓野人,还包括朝鲜人的侵扰打击,到处流窜,如丧家之犬。是明朝向他们提供保护,就如以上事例,也是明朝收纳其余部,提供其居所,使其免遭兀狄哈人进一步打击。现在竟而如此反咬,真是堪称丧心病狂这四个字。 <BR><BR>《明史·朝鲜传》:「(朝鲜国王)裪为李氏英主,颇迫胁女真,女真屡诉诸明。如李满住之不敢居婆猪江,及凡察、童仓等之奏诉被迫皆是也。」 <BR> <BR>《明实录》:「正统三年十一月丁酉,建州左卫都督猛哥帖木儿子童仓奏:‘臣父为七姓野人所杀,臣与叔都督凡察及百户高早化等,五百余家,潜住朝鲜地。欲与俱出辽东居住,恐被朝鲜拘留。乞赐矜悯!’上敕毛怜卫都指挥同如郎卜儿罕,令人护送出境,毋致侵害。」<BR><BR>童仓就是董山,他们一干人向明朝提出避难要求,明朝即派兵护送进入中国,在辽东苏子河划拨土地,安置居住。给董山等人封官进爵。然后又应董山的要求,开设马市。「未几徇董山之请,特开抚顺关,为建州专设马市。」(《清朝前纪》),在明朝的经济扶助下,董山的部众很快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后人评论说「非抚顺马市则建州不得发达。」(《殊域周咨录》)。<BR><BR>看明白了没有?朝鲜胁迫女真,这些人只好跑来向明朝寻求保护。这就是明朝对这伙人的「介入」。 明朝拨出土地养了一群乞丐,给他们提供保护,花钱养他们,乞丐是如何回报明朝的? <BR><BR>其一、吃里扒外,阴附朝鲜。 <BR><BR>《朝鲜传》:「景泰二年冬,以建州头目潜与朝鲜通,戒珦绝其使……天顺三年,边将奏有建州三卫都督,私与朝鲜结,恐为中国患。」,这个建州都督就是猛哥贴木儿的儿子董山。 <BR><BR>其二、串联蒙古,引其入寇,杀掠不绝。 <BR><BR>黄道周《建夷考》:「正统时,建州卫指挥董山,煽诱北虏入寇,杀掠不绝。景泰中,巡抚王,遣使招谕。稍归所掠。复款关。 <BR><BR>其三、自己动手,烧杀抢劫。 <BR><BR>民国《清朝全史》:「建州女直得名酋董山,富强日进,寇掠亦因以日繁。辽东之困惫,事实毕露。惟赖以中央政府之威仪,示怀柔之一法而已。」 <BR> <BR>凡此种种,理由竟然是「以赏赐太俭失望」(《建夷考》),嫌明朝给他们的好处不够多!事情到了这一步,明廷这边的人还想着怎么和平解决,以羁縻之策来笼络董山。 <BR> <BR>民国《清朝全史》:「何乔远记事云:‘董山等悔罪来朝,朝廷责之,皆顿首谢。及赴礼部赐宴,辄于指挥其部下之时,出谩骂之语,褫厨人之铜牌。给赐时,又自行要请素蟒衣、玉带、金帽之类,不一而足。朝廷皆给之。’云云。董山之目无王法可想。当是时,明廷以为羁縻此僚,建州必可弭平。乃辽东报告:‘女直侵寇,依然不止。’」 <BR> <BR>董山等人来朝,要什么给什么,笼络的结果是:「女直侵寇,依然不止。」。而且董山放出话来:「扬言归且复叛」(《清史稿.列传九》)。如此这般,明廷才算是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于成化三年,派出军队捣毁巢穴,擒斩1700余人,释放阿哈(奴隶)千余人,并处死董山。<BR><BR>再看看你倒腾的这篇造谣文章里面的话:「明朝之所以会采取这样的暴力政策,除了建州女真因自身生产力不能适应人口增长而对明与朝鲜边境进行劫掠为其一部分原因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正如开篇所述的那样,对弱小民族一以贯之的高压政策。」 <BR><BR>还真是好意思啊?什么叫做「除了建州女真因自身生产力不能适应人口增长而对明与朝鲜边境进行劫掠为其一部分原因」?他们可以随便出来抢劫,明朝却不能反击?劫掠明朝边地、杀戮明朝边民,杀掠人民达10余万,搞到「辽东残破」。还不够?还「即使对明边有所骚扰,其规模也是微不足道的」?他们出来抢劫,杀掠人民10余万,叫做「微不足道」,一遭反击,匪首及匪帮被擒斩一千七百个,就哭天抢地,叫做「种族灭绝屠杀」?人能装蒜到这种程度,简直是极品。所谓「五次屠杀」,第一次纯属子虚乌有,后面的全是对明朝对于董山匪帮抢劫的正当反击进行蓄意抹黑。</P> <P>原帖由 <I>卢总</I> 於 2008-4-15 17:44 發表 <A href="http://bbs.cantonese.asia/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74654&ptid=9765" target=_blank><IMG onclick=zoom(this) alt="" src="http://bbs.cantonese.asia/images/common/back.gif" onload="attachimg(this, 'load')" border=0></A> 屎棍子发埋晒咁多同我哋无关嘅嘢,又有可能挑起内斗,唔知居心何在! </P>
<P> </P>
<P>由本文,同佢以前自爆曾喺滿族學校讀過書嘅綜合嚟睇,佢其實係滿族,佢嘅居心其實亦都好明顯,答案係佢同前後開炮一樣係滿族。噉目的咪好明顯囉,大家都知道勿事囉。</P>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