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OK 發表於 2008-1-22 15:29:07

文化什錦:普通話中的粵語辭彙

<P>  中國有多少人日常說普通話?近來未見詳細統計,不好妄加評論。猜想,普通話的基礎是北方話,無疑是北方地區講普通話的人多了,南方各省也有一部分人會講,總的估計,中國十三億人口,應是講普通話的人占多數。</P>
<P><BR>  但是,方言作為人類交流的工具之一,有著根深蒂固的生命力,很難退出歷史舞臺。北方人有講方言的,「笑星」趙本山滿口土得掉渣的遼北鄉下土話,把人「忽悠」得樂不攏嘴。南方的方言更繁雜如毛,有的像撒了辣椒面,有的如抹了甜乳酪,還有的似夾了怪味豆……相聲大師侯寶林生前表演的段子《戲劇與方言》,惟妙惟肖,至今仍膾炙人口。就南、北方的方言比較,我覺得南方方言更不好懂,尤以粵、閩、湘、江浙一帶的方言為甚。以廣東為例,由於地處偏遠,歷史上與中原諸省往來甚少,導致語言隔閡,與外省人交談如「雞同鴨講」,無法溝通。解放初雖紮根了一批「南下幹部」,有了語言的交流,還推廣了普通話,但粵語 (主要是廣州話) 融合到普通話中,更新普通話的一些辭彙,還是「改革開放」以後的事。</P>
<P><BR>  「東西南北中,發財在廣東」,二十年前神州大地盛傳的口頭禪猶在耳際,足見經濟特區建立、珠三角經濟崛起時,各省來粵的打工熱潮。那些「湘伢子」、「川妹子」起初聽粵語如聽「天書」,但他們天資聰慧,勤奮好學 (如進廣州話培訓班學習、常看香港電視等) ,多聽多講,逐漸耳熟能詳,對答自如,正如毛澤東詞雲:「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相比,有一些來粵生活多年的人儘管能聽懂粵語,但羞於開口,怕講不好讓人笑話,一遇粵語就當啞巴。</P>
<P><BR>  後來,南風北漸,內地電視節目和人們日常交談也逐漸融進了粵語辭彙:在稱謂上,內地女性原把配偶稱「丈夫」、「愛人」,農村的叫「孩他爹」,如今改稱「老公」,不但直截了當,更多了幾分親昵!要出門,沒有私家車,又不想擠公車,那麼就「打的」吧,「的」指「的士」,即計程車,是英文「t a x i 」的讀音,通過粵語「舶」進普通話,「打的」只不過省略了外語而保留了粵語成分。到酒樓請客,飯後要付款,過去北方人叫「結賬」,現在基本被「埋單」一詞替代。粵人有「宵夜」習慣,夜晚到酒樓或街邊排檔,幾份小炒,邊吃邊聊,溝通資訊,這種生活方式也被一些內地商客、居民全盤接受,夜晚也嚷著「宵夜」了。粵人辦妥了一件事情稱「搞掂」,「掂」不作動詞,有「行」、「好」之意,這個詞近來也上了內地報刊版面,除了「搞掂」還有諧音「搞定」,語氣更強!「馬仔」,原指港粵地區黑惡勢力的幫兇、爪牙,地位卑微,過去在港澳片上常見這些「馬前卒」打打殺殺,為害一方,其詞性在粵語中含貶義、不齒,近年看了不少緝毒、緝私、破案的電視節目,各地警方把這類人統稱為「馬仔」,憎惡之意溢於言表,鬥智鬥勇,不怕犧牲,打掉了不少犯罪團夥。廣東天氣潮熱,長夏短冬,每天洗浴幾次,消熱除汗,增添涼爽,粵人謂之「沖涼」 (北方人稱之洗澡),以前沖涼沒有熱水器,用涼水沖淋或舀水沖洗,形象貼切,現在條件好了,洗浴方便,北方人也常沖涼,叫「沖涼」的人也多了。股市跌宕起伏,在眾多股評中,不乏「全球股市企穩反彈」、「藍籌龍頭近日企穩回升」等字眼,何為「企穩」?《現代漢語詞典》並無標注,而對「企足而待」的注釋是「抬起腳後跟等著」,詞不達意。原來,粵語把站立叫「企」,翻開早期港粵地區的股評,很多是用方言表述的,「企穩」就是「站穩」,引申為股市止跌回穩,只是被股評人約定俗成罷了……</P>
<P><BR>  粵語辭彙融入普通話,是廣東經濟持續發展的直接體現。作為二十多年卓有成效實施「改革開放」國策的經濟強省,吸引了源源不斷的人流、物流,擴大了與其他省市在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的交流,優勢互補,多方受益,對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和民族團結起到促進作用,這是社會和諧、進步的表現之一,粵語的作用不可埋沒。尤其是它生動、形象、風趣的語言特色被更多的人津津樂道,豐富了中國博大精深的語言文化寶庫,為普通話注入了活力。</P>
<P><BR>  法國作家雨果說:「語言和太陽都不會停住的。到了語言固定的一天,它就死了……」因此,普通話應有寬宏的包容力,兼收並蓄包括粵語在內的各地方言乃至外語辭彙的精華,博採眾長,與時俱進,才會生命之樹常綠。</P>
<P>&nbsp;</P>
<P><BR>  轉自2007年8月14號《大公報》,作者: 霍無非</P>

卢总 發表於 2008-1-22 15:41:49

北方人其实并冇用到「埋单」,而系自作聪明,好似「搞定」噉样整咗个「买单」出嚟——认真不知所谓!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化什錦:普通話中的粵語辭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