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岭以南第一楼
<P></P><P> 越秀山上,矗立着一座600多年的古楼——镇海楼,俗称五层楼。</P>
<P> 这座楼,对于这个城市,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它位于老广州的中轴线上,是人们眼中难得的风水宝地。数百年来,它是这个城市的制高点。往来的船舶,视它为海上的航标;漂泊的旅人,视它为这个城市的标记。“不登镇海楼,不算到广州”,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在此登高赋诗,留下“五岭以南第一楼”的美名。</P>
<P> 当然,当我们回首这座楼的前世今生,也不要忘记,它曾有过的那一段血与火的记忆。据有山川之险的镇海楼,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P>
<P>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如今,镇海楼被用作博物馆,收藏着这个城市千年的时光。关于它所有的一切,已然沉淀成这个城市不老的记忆。</P>
<P> </P>
<P><STRONG><FONT size=6>镇海楼:城市标记</FONT></STRONG></P>
<P><IMG src="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07-09/15/B5/res03_attpic_brief.jpg" border=0></P>
<P>木质结构的镇海楼五层</P>
船舶航标
<P> “自明代中期起,广州逐渐融入国际贸易体系,镇海楼开始成为广州的一个世界性人文标记。在一些外国人的游记中,常提到镇海楼;流传至今的一些西方画作中,也常见到镇海楼。没有这座楼,这个城市就和别的城市没什么区别了。”广州市文物博物馆学会会长、广州博物馆馆长程存洁介绍说。</P><P> 昔日,人们常把广州城比作一艘大船,花塔、光塔是巨船上的双桅,而镇海楼则是巨船上的风帆。那时,漂洋过海的外国商船,一过狮子洋,经虎门北上,沿途可见莲花塔、琶洲塔、赤岗塔。驶近广州城外,望到高耸在越秀山上的镇海楼,便知到达了广州。1655年,荷兰画家纽荷芙,随荷兰使节团到中国,并将沿途景象以素描的形式记录下来。当他来到广州,被这里舟舸穿梭的繁忙景象所吸引,于是画下了一幅《广州城远眺》。在这幅画中,光塔、花塔,以及远山的镇海楼,清晰可见,它们后来成为西方众多表现广州的图像的象征。</P>
<P> 19世纪30年代以来,从广州出口的外销画日益鼎盛,这些画大多表现中国的风土人情、日常生活。但凡表现广州风貌的画作大都会把镇海楼包括进去,有的还把它置于画面中央。人们似乎已经习惯把它视作广州不可或缺的一个人文标记。</P>
<P> 此外,镇海楼的图案广泛出现在西方的明信片和我国的纸币、陶瓷、牙雕等地方。现在,广州博物馆还收藏着一张1918年省立广东银行以镇海楼为装饰图案的五元兑换券。</P> 珠江边可以睇到镇海楼咩? 好似唔觉哦。
清代“羊城八景”
<P> 古时广州有三山:尧山(即越秀山)、番山和禺山。10世纪初,南汉王刘?凿平番、禺二山建宫阙后,越秀山便孤峰自立,成为广州城的镇城之山。镇海楼不高只有20多米,但它耸立在高高的越秀山上,从山脚向上望,红墙绿瓦,显得格外气势恢弘。</P><P> 在社会气氛相对缓和的时期,特别是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镇海楼的军事功能逐渐降低,走进普通民众的生活中。人们可以登楼远眺,一览广州古城风貌。</P>
<P> 明初,珠江要比现在宽阔得多了,北岸大概是西起今天蓬莱街,中经和平路、一德路、泰康路,东至东华路一带;河的南岸大约推进至堑口一带,江面宽阔达600余米,大概为今天珠江的三倍以上,百姓称它为“珠海”。</P>
<P> 试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晴朗的天空,站在镇海楼上,举目远眺,但见房舍里坊鳞次栉比,花地田畴,阡陌相连,远处,珠水蜿蜒,万顷碧波,浩瀚接天,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呀!人们形容它“欲穷千里,只离尺五之天;更上一层,直渺大千世界”,虽有点夸张,但那种登天揽月的感觉,却是这座古楼留给人的深刻印象。</P>
<P> 屈大均毫不吝惜对镇海楼的赞美,把它列为广州“四大崇楼”之一。在他心目中,镇海楼与黄鹤楼、岳阳楼相比,也毫不逊色。他说:“四楼惟镇海最高,自海上望之,恍如蛟蜃之气,白云含吐,若有若无。晴则为玉山之冠,雨则为昆仑之舵,横波涛而不流,出青冥以独立,其玮丽雄特,虽黄鹤、岳阳莫能过之。”</P>
<P> 在清代,“镇海层楼”被选为羊城八景之一。在民间,流传这样一句俗语:“未登五层楼,不算到广州。”而对于一般百姓来说,在和平安定的日子里,镇海楼是登高游赏的好去处。清末,广州坊间流行这样一首“竹枝词”:“秋风吹向玉山游,萸酒花糕压担头,流鹞分明声不断,登高人上五层楼。”九月初九重阳节,人们扶老携幼,游越秀山,到镇海楼登高望远,其乐融融。</P>
风雨沧桑六百年
<P> “修建在城墙上的镇海楼,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它不是观光楼,而是城门塔楼,三面是墙,楼高五层,层层内缩,飞檐翘角。它又与一般城门塔楼不一样,朝向很特别:朝向城内。这是因为,广州背山面海,站在楼上,便能远眺珠江。因此,在冷兵器时代,镇海楼是军事禁区。”程存洁介绍说。</P><P> </P>
<P><IMG src="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07-09/15/B5/res01_attpic_brief.jpg" border=0></P>
<P>旧时的镇海楼</P>
朱亮祖建楼镇“龙穴”
<P> 翻开史料,镇海楼最初的名字叫“望海楼”。关于它的记载,迄今最早可见于1461年所修的《大明一统志》:“望海楼,在府城上北,本朝洪武初建,复檐五层,高八丈余。”</P><P> 镇海楼的兴建,与一个名叫朱亮祖的明初大将有关。朱元璋登基后,派他来镇守广东。朱亮祖来到广州后,认为广州城池低隘,从洪武十三年(1380年)开始,便大兴土木,把宋代广州东、西、子三城合为一体,并把北部拓展到越秀山上,修筑了一道横跨越秀山的新北城墙。由于北城没有护城河,于是在它的中部制高点上,建起一座气势恢弘的五层城楼。</P>
<P> 这座塔楼,从兴建之初,便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迷雾。数百年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朱亮祖是一名武将,打仗勇猛,但特别相信风水。风水先生都说,越秀山有“帝王之气”,如果该气上升,那么明朝的江山将岌岌可危。朱亮祖惊出一身冷汗,心神不宁,于是修奏章,派人星夜奏禀皇帝。朱元璋看了奏章,立即下诏,在此建一座镇海楼,用来镇压这股“紫云黄气之异者也”。</P>
<P> 传说无法求证,在风水学上,镇海楼“镇压王气”的说法,却屡见于史料。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说:“广州背山面海,形势雄大,有偏霸之象”,镇海楼“巍然五重,下视朝台,高临雁翅,实可以壮三城之观瞻,而奠五岭之堂奥者也”。古代堪舆学家认为,越秀山是白云山的余脉,是“生气融结”所在。</P>
<P> 众说纷纭,中间不免有穿凿附会之处。然而,人们普遍认为镇海楼“关系形胜”,并赋予了它很多神秘色彩。有人说,广州地处五岭之南,五岭蜿蜒自北而来,犹如游龙,至广州时,山势忽而平缓,龙头缺乏耸拔之势。因此,明代以前,广州的文化名人非常少。自从兴建了镇海楼,广东风气日开,人文兴盛,人才辈出,“道德功业文学科名之盛,等于中州。”更有甚者,认为镇海楼的兴废,决定广州城的治乱兴衰。连广州城内发生瘟疫,也传说因镇海楼荒废所致……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无论是有心或是无意,镇海楼自兴建以来,在广州人心目中的地位就格外尊崇。</P>
兵家必争之地
<P> 争城者必争山,争山则必争楼。据山川之险,昔日的镇海楼,周边的山上很少高大的树木,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P><P> 这里,曾见证清兵入关的腥风血雨。清初,尚可喜兵抵广州城下,并最终攻陷城池。有300人坚守在镇海楼,十个昼夜,不休不眠,最后粮尽弹绝,狂呼杀贼而死,无一生还。尚可喜在进城第二年,在原楼基础上,对镇海楼进行了大维修。修好后,因为它靠近王宫,他便禁止州人登临,设官守卫,楼上放鸽,楼前驯鹿,整个越秀山成为他的私家花园。</P>
<P> 清咸丰四年(1854年),受太平天国运动影响,广东爆发大规模的“洪兵”起义,战火燃烧到了广州城边。起义军20万人水陆并进,围攻广州城。当时两广总督叶名琛手下仅有1.5万人,他把指挥部设在镇海楼,指挥清兵与起义军进行大战。起义军久攻不下,被迫撤离广州城。</P>
<P> 辛亥革命以后,1913~1916年,军阀龙济光盘踞广东,驻军越秀山,在镇海楼附近设置炮台,购置先进大炮布防,派兵巡逻。此后八九年间,广东烽火连天,政局动荡,镇海楼成了“马槽军灶”。</P>
<P> 这里,也曾见证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幕。1856年,英法联军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兵临城下。清廷官员会聚在镇海楼筹议守战,这里也一度被称为“筹边楼”。但懦弱无能的清政府,根本无法抵挡英法联军的坚船铁炮,英法舰队开进珠江,占领广州城,进驻广州的战略要地镇海楼。</P>
<P> 抗战期间,日军侵占广州,屯兵越秀山,在镇海楼上囤积军火弹药。这个时期的镇海楼,孤独地矗立在小山岗上,与残阳衰草相伴,满目疮痍,一片萧索,格外凄凉。</P>
<P> (感谢广州博物馆提供部分原始资料)</P>
博物馆:翻阅千年时光
<P> 自明清以来,镇海楼的变迁颇具传奇色彩:六毁六建。但历次重修,都基本按照原貌,所以外观变化不大。这座楼最大的一次“变身”发生在1928年。当时林云陔出任广州市政委员长,推动重修镇海楼,把原有的木构换成钢筋混凝土,奠定了今日的式样,并于1929年把它改用作博物馆。历史的巨轮悄然向前推进,镇海楼开始了它的新传奇。</P><P> </P>
<P><IMG src="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07-09/15/B5/res05_attpic_brief.jpg" border=0></P>
<P>镇海楼侧面</P>
曲折发展
<P> 博物馆是个舶来品。“museum”这个词源于希腊文“缪斯庵”,原意为“祭祀缪斯的地方”,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科学与艺术的九位神女的通称。广州博物馆是我国较早成立的一批博物馆之一,它为什么选址镇海楼?</P><P> 程存洁说,在欧美,博物馆往往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所以选址一般都是古老的建筑,这样一来,博物馆可以借助古建筑深厚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此外,又可以保护古建筑。当年政府把馆址定在镇海楼,显然经过慎重考虑的,可能他们已经想到,镇海楼在广州古建筑中,是最具有代表性的。</P>
<P> 在二十世纪20年代末成立博物馆,在当时来说,是件了不起的大事。政府希望借助博物馆“启发民智,引起国民研究学术兴趣”。博物馆的筹备委员会齐集了社会各界名流,包括丁衍镛、顾颉刚、辛树帜、丁颖等知名人士。胡汉民专门为博物馆题书了匾额,并撰书对联一副:“五岭北来,珠海最宜明月夜;层楼晚望,白云犹是汉时秋。”这副对联后来经补书后,仍悬挂在镇海楼上。</P>
<P> 1929年2月11日,博物馆正式开幕,在整个广州城引起轰动,当天来宾和观众一万多人参观了博物馆,盛况空前。此后,每天仍吸引很多人参观,影响巨大。</P>
<P> 不幸的是,8年后,抗日战争爆发了,博物馆里所藏的珍贵文物,辗转流失。有部分文物先是寄存在石室大教堂,但战火最终也蔓延到那里,难逃一劫,不知所终。建国后,政府才在镇海楼重建了广州博物馆,并进行大规模的修缮。</P>
问谁摘斗摩霄
<P> 数百年过去了,镇海楼如一位守望者,依然静静地屹立在越秀山上。当你在浓荫密蔽的越秀山里徜徉,蓦然看到一栋气势非凡的古典建筑,红墙绿瓦,于万绿丛中巍然耸立,那么,这就是镇海楼了。</P><P> 渐行渐近,只见楼两侧的外墙,风化的红砂岩石墙,已略显斑驳,刹那间,也许你有这种感觉:时光,在这里从来不曾老去。然而,楼前挂着的“广州博物馆”的匾额,却在提醒我们:这座古楼,在跟随着这个城市的脉搏跳动。</P>
<P> 走进镇海楼,只见里面灯光柔和,很安静,在这里走动着的,有各种各样的人:稚气未脱的小孩子、身穿校服的学生、白发苍苍的老者、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他们有的在专注地看着展柜里的展品,有的在小声地交流,有的边看展品边听导游小声地讲解。在通向二楼的过道上,“广州历史陈列”几个大字映入眼帘。</P>
<P> 逐层向上走,恍如走进一个时光隧道,广州的数千年发展史,通过那一件件古物、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得到了生动的展现。秦时铜戈汉时船、中外贸易的历史景观、三城形成的来龙去脉、“南富北贫”形成的渊源,广州两千多年历史变迁的轨迹,就像是一张张被翻开的图画书页,任凭人们去玩味。</P>
<P> 终于登上了顶楼。“镇海楼”的匾额高悬在门口上方,两边是清末兵部尚书彭玉麟在国难当头的激奋下,写下的那副千古名联:“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P>
<P> 凭栏远眺,斯楼依旧,景物全非。江岸线早已南移的珠江,已经完全看不见了。比肩而立的崇楼广宇,阻隔了远望的视线,连绵如一幅巨画,横亘南天。从昔日蛮荒之地走到21世纪,镇海楼前,已是一派现代大都市气象。</P></FOUNDER-CONTENT> <P><IMG src="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07-09/15/B5/res07_attpic_brief.jpg" border=0></P>
<P>镇海楼楼顶的装饰</P>
<P> </P>
<P><SPAN>来源:广州日报 </SPAN><SPAN>作者:梁 婵</SPAN> 策划:赵 洁 摄影:王维宣 黄澄锋</P> <P>原帖由 <I>南粤高凉仔</I> 於 2007-9-21 04:45 PM 發表 <A target=_blank href="http://bbs.cantonese.asia/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8874&ptid=8065"><IMG onclick=zoom(this) alt="" src="http://bbs.cantonese.asia/images/common/back.gif" onload="attachimg(this, 'load')" border=0></A> 珠江边可以睇到镇海楼咩? 好似唔觉哦。 你家下先望,当然系睇唔到啦——而家起咗咁多高楼大厦。</P>
<P>以前嘅珠江比而家要阔得多,后来填江造地,所以连块“海珠石”都冇埋。</P> 五仙观的钟楼才是“岭南第一楼”。<br>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