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探索「周星馳用粵語」時空落差
<div id="ynstoryhead"><strong>探索「周星馳用粵語」時空落差</strong><br/>??<em class="nws_provider">(明報)</em><br/>??<em class="nws_time">01月 15日 星期一 05:05AM</em><br/>?</div><div id="ynstory"><p>【明報專訊】語言的變化除了在古書追本溯源中體現之外,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能感覺到。歐陽博士於1月初在香港中文大學<small>(<a href="http://hk.rd.yahoo.com/search/celebrity_profile/news/news/*http://search.hk.yahoo.com/fe/news_big5?p=%AD%BB%B4%E4%A4%A4%A4%E5%A4j%BE%C7&s=-ut&tx=d" target="_blank">相關新聞</a> - <a href="http://hk.rd.yahoo.com/search/celebrity_profile/news/web/*http://search.hk.yahoo.com/yst_big5?p=%AD%BB%B4%E4%A4%A4%A4%E5%A4j%BE%C7&u=B" target="_blank">網站</a>)</small>舉行的學術會議中,發表了「周星馳<small>(<a href="http://hk.rd.yahoo.com/search/celebrity_profile/news/news/*http://search.hk.yahoo.com/fe/news_big5?p=%A9P%ACP%B9%A3&s=-ut&tx=d" target="_blank">相關新聞</a> - <a href="http://hk.rd.yahoo.com/search/celebrity_profile/news/web/*http://search.hk.yahoo.com/yst_big5?p=%A9P%ACP%B9%A3&u=B" target="_blank">網站</a>)</small>如何以舊式粵語產生時空落差的兀突感」的研究。周星馳的電影引得大眾哄堂大笑之餘,也吸引歐陽博士研究他運用的獨特語言,探究語言與時代變遷的關係和現象。</p><p>「周星馳在演出中經常使用『家陣』、『家下』、『你見點呀』、『你話笑死唔笑死』等語句,這些語句現代人都不常用,但可以在六七十年代粵語長片的對白中找出來。」歐陽博士翻看過21部周星馳的作品,發現他早在80年代演出《430穿梭機》中,已「夠膽在兒童節目裏用這些語句」,建立個人風格。歐陽博士又發現,近年他的電影中有意識地減少使用舊式粵語,估計與減少外國人對電影語言有太大的時空落差有關。</p><p>對周星馳所用粵語的研究,只是語言與生活有關的其中一例。語言反映一個時代的文化,近年許多潮流時興用語掛在青少年的嘴邊,你又可知道他們的出處和演變?歐陽博士有另一個經驗:「我曾經在內地參加學術會議時,被一名年長的教授問道:『型男索女是何時開始用的?索字有什麼意思?為什麼索字會用來形容女子?』這個用語的興起,不過是最近數年的事情,但是無論老、中、青三代,都未能解答這個問題。」即使老、中、青三代仍然健在,都難解構新興詞語的源起,幾千年以來文字的承傳,又有誰說得準?</p><p>探究潮流用語 不一定用古籍</p><p>語言文字在社會上流動並迅速擴展,年長與年幼一輩都可以共同理解一些常用口頭語。這些字並沒有收入字典裏,非屬規範化的字。歐陽博士認為,有興趣探究社會上所運用的語言的話,也不一定要動用古書古籍研究;只要留意生活的小事,對文字培養高的敏感度,從訪問、近年劇集的劇本,甚至閒話式對話,也可以找到研究的題材。</p><p>歐陽偉豪博士對廣東話別具洞察力,且對正音正字推廣不遺餘力,實在難以聯想他的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都是主修英文。歐陽博士認為中英文皆精並無衝突。追求正字切合不同場合需要固然重要,但能夠把中文和英文,以至學問和生活融會貫通,才是求學、求知、求真最重要的態度。</p></div>[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7-1-15 22:42:08編輯過]
<div id="ynstoryhead"><strong>歐陽偉豪 樂在辨正字</strong><br/><em class="nws_provider">(明報)</em><br/><em class="nws_time">01月 15日 星期一 05:05AM</em><br/></div><div id="ynstory"><p>【明報專訊】近數個月的周末晚上,普羅大眾已習慣了扭開公仔箱去認識「正字」。即使未必人人認同學習正字的重要,但在節目中講解正字的歐陽偉豪博士,對學習和推廣正字卻是樂在其中:「識講正字都幾型呀,不是那麼多人懂得欣賞(正字)的。」</p></div><p>語言文字是一種溝通工具,它的演變又見證?當代社會和文化的變遷。歐陽博士憑藉對語言的敏感度,發掘出錯字別字、懶音怪音之餘,還能夠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出不平凡的研究課題。</p><p>我們總免不了用語言文字去溝通。由牙牙學語開始,每人每天都在累積應用語言的經驗。歐陽偉豪博士以一個假設去說明這道理:「如果我在餐廳裏大聲發表『廢除普通話』這種言論,相信有很多人能即場就我的建議去評論一番;但如果我在這裏講關於量子力學當中具爭議的理論,就沒有太多人能回應了。」即使我們並非語言學家,也算是有經驗的語言使用者,回應語文的討論,不必專門知識,也可以提出己見。</p><p>語言像儀容 正字關乎修養</p><p>語言對一般人來說只是溝通的工具,若不使用正字也能有效傳遞信息,為何要苦了自己去辨認正音正字?歐陽博士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作回應:「語言對我們來說,就像是自己的儀容,你也會整理好衣裝才出門。講正字,是關乎自己修養的問題。」若你不能接受一個衣履不整的自己,又能接受連字音也說不清楚的自己嗎?</p><p>歐陽博士認為,說話用字需切合context(背景),即「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寫日記、玩MSN是消閒的時刻,毋須避開俗字。但我們總會碰上考試、見工等場合,屆時就需要字正腔圓。說正音、學正字,確有實際需要。</p><p>在鏡頭前的一眾語言學專家都努力地介紹正字,但怎樣才算「正」呢?按歐陽博士的說法,原來「正」字也有多重意思:「『正』可以解作正確,根據字典、辭書出處等解釋一個字的源流;『正』也可以解作正宗,即跟師父傳承下來的一套,代代相傳,追到最古舊的說法;『正』還可以解作正路,即最多人接受、明解的意思,應用層面最廣泛,約定俗成。」</p><p>研究角度 沒有所謂正與不正</p><p>一個字變化多端,節目中未必能完全交代。積極推動正字的學者之一歐陽偉豪解釋:「從研究的角度來說,沒有所謂正與不正,但是在推廣、教育的層面,即使是 style(風格)問題,並沒有對與錯之分的字在解釋時也要取捨。」在鏡頭前教育公眾,歐陽博士稱會採取比較保守的原則去解釋一個字,例如採用較常用的辭書《說文解字》等,?重分析字的傳統和源流。</p><p>文:楊淑敏 </p><p>圖:陳淑安</p>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7-1-15 22:45:03編輯過]
歐陽先在"最緊要正字"上走紅了! 重以為講周星馳喺呢度會引起迴響添。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