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冇人知“元、角、分”嘅來歷?
有資料嘅記貼上嚟同大家分享。 <p>中國自<a title="1436年"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1436?1′">1436年</a>起採用銀銅貨幣體制,主要貨幣為白銀。中國使用的白銀多鑄成錠狀,以<a title="重量"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é??é??">重量</a>(<a title="两"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兩</a>)為單位。至<a title="明"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明</a>、<a title="清"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清</a>與西方貿易,從外國流入之白銀多為鑄造成硬幣之銀圓。早期的銀圓多為<a title="西班牙"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è¥???-???">西班牙</a>在<a title="墨西哥"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è¥???¥">墨西哥</a>鑄造之西班牙圓,在中國被稱為「本洋」。後來輸入的銀圓則有墨西哥獨立後鑄造,有鷹為標記的「<a class="new" title="鷹洋"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B7%B9%E6%B4%8B&action=edit">鷹洋</a>」。二者的重量成色一樣。銀圓在中國逐漸受所歡迎,間接影響清政府控制經濟的能力。於是清政府在<a title="光緒"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光緒</a>年間起亦開始以接近的重量、成色鑄造銀圓。清政府的銀圓因為上有蟠龍像,因此被稱為「<a class="new" title="龍洋"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BE%8D%E6%B4%8B&action=edit">龍洋</a>」。各式銀圓被稱為「大洋」。</p><p>民國成立後,於<a title="1914年"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1914?1′">1914年</a>推出國幣條例,確立銀本位貨幣制度,定國幣「壹圓」(一元)含純銀六<a title="錢"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é?¢">錢</a>四<a title="分"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分</a>八<a class="new" title="厘"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E%98&action=edit">厘</a>,即約等同於銀圓壹枚,又定十分一元為角,十分一角為分。國幣的壹圓被鑄成九成銀、一成銅的硬幣,上有<a title="袁世凱"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è¢??????±">袁世凱</a>頭像,即俗稱的「袁大頭」;並推出以銀鑄造的輔幣。袁大頭出現後,逐漸取代「龍洋」、「鷹洋」等舊有銀圓,在全中國流通。<a title="1928年"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1928?1′">1928年</a><a title="國民政府"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o?">國民政府</a>定都<a title="南京"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o?">南京</a>後,亦曾頒佈國幣條例,繼續使用銀本位發行貨幣。但國府壹圓含純銀只為23.493448克。鑄造成的銀圓比「袁大頭」略小,含銀量亦較低。因為上有<a title="孫文"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孫文</a>頭像,被稱為「孫小頭」。</p><p>實際上,民國初年中國貨幣是兩、元並用。因為各銀圓成色、重量稍有不同;因此大宗交易,以及資本賬結算,仍然會使用銀兩為單位。而由不同的銀圓轉至銀兩,有一定的折讓。直至<a title="1933年"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1933?1′">1933年</a>,國民政府廢兩改元,才規定所有交易及結賬以元為單位。</p><p><a title="1920年代"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1920?1′??£">1920年代</a>末至<a title="1930年代"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1930?1′??£">1930年代</a>初,國際銀價出現大幅波動,影響中國經濟。特別是美國在<a title="1934年"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1934?1′">1934年</a>推出的「購銀法案」,令國際銀價上升,導致中國銀根短缺,利率急升。<a title="1935年"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1935?1′">1935年</a>,國民政府實行貨幣改革,放棄銀本位,改為發行<a title="法定貨幣"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3????è2¨?1£">法定貨幣</a>,即<a title="法幣"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3??1£">法幣</a>,同時將銀圓收回。銀圓於是不再具有法定的地位。直至<a title="1948年"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1948?1′">1948年</a><a title="金圓券"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é????????">金圓券</a>風暴後,銀圓曾一度在<a title="1949年"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1949?1′">1949年</a>7月起再被起用,國民黨政府並短暫發行等同於銀圓的紙幣,稱<a title="銀圓券"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é????????">銀圓券</a>。隨著國民黨撤出中國大陸,銀圓及銀圓券均在數個月後在中國大陸進入歷史。</p><p>轉載自 <a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A%80%E5%9C%93">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A%80%E5%9C%93</a>? 銀圓在中國</p>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