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izas 發表於 2010-12-7 06:23:47

源自越語的漢字 --- 「 江 」


轉貼:

源自越語的漢字 --- 「 江 」 秦漢建帝制前﹐ 在長江以南 ( 其實亦包括部份江北地區 ) 一大片地方﹐ 有 「 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 百粵雜處﹐ 各有種姓 」 (« 漢書 » - 地理志 ) 的百越民族分佈的說法。漢代古人說的交趾現屬越南北部、廣西和廣東地區﹐ 會稽即浙江地區。古漢字 「 粵 」 與 「 越 」 字是相通的。百粵即百越﹐ 是指在那大片土地 ( 南至中南半島 ) 上的越人。此是中國古籍記載長江以南的越人泛稱為百越。其後亦隨地區方位被漢人稱的東越 ( 東甌 ) 、閩越、南越、西甌、駱越、滇越等稱謂出現。他們是同一源的民族或是不同的族群呢 ? 各中外學者各持不同的見解﹐ 但一致皆認為百越民族的共同文化特徵為 : 1﹐ 水稻種植;
2﹐ 幾何印汶陶器;
3﹐ 銅鼓銅器文化;
4﹐ 「 干欄 」 房屋;
5﹐ 語言為黏著型;
6﹐ 斷髮文身和拔牙染牙風俗;
7﹐ 蛇鳥圖騰崇拜、 雞卜;
8﹐ 善於水舟等等。 ( 見 « 百越民族史
»﹐ 陳國強等著 ) 。 在語言上﹐ 由於百越沒有創造本民族文字體來記載語言文化﹐ 但是越人共同使用的某些口語基本詞 ( 音 ) 被漢人用漢字記錄下。最明顯的是直至今二千多年後現代中國人仍然使用的那個 「 江 」 字。 筆者在本文所說的越人和越語﹐ 指古代在長江以南生活的百越民族以及其所操用的語言﹐ 而非僅指現今的越南人。越南人是百越民族內一族的後裔﹐ 正如泰國的泰人﹐ 廣西的壯人﹐ 或者已被漢化了的﹐ 亦也許不知他們祖裔是越人的廣東至江浙等地的中國南方漢人一樣﹐ 他們亦是百越民族的後裔。 據 « 康熙字典 » 關於 「 江 」 字的注釋 : 引 « 唐韻
»、 « 集韻
»、 «
韻會 » ﹐ 古雙切音為 「 杠」﹔ 釋名 : 江﹐ 共也﹐ 小江流﹔ 又正義 : 江以南水無大小﹐ 俗人皆呼為江。 在此 「 俗人 」 應解為當地人或原住民﹐ 即越人。漢字的「 杠 」 、「 共 」、 「 江 」 皆來自越人的語音 kong 或 gong。 現考查一些生活於中國南方以及中南半島一些地區和民族﹐ 人們仍然使用 「 江 」 字的語音作對比如下 :    語言

語音 ( 拉丁拼寫 ) 1, 閩南話﹕

kang2, 泉州話﹕

gang ( 注 :泉州話屬閩南話 )3, 蘇州話﹕

kaun4, 上海話﹕

kaon5, 無錫話﹕

kaun6, 杭州話﹕

cian7, 溫州話﹕

kaun8, 衢州 話﹕

kaon9, 江陰話﹕

kan10, 廣東話﹕

gong或 kong11, 泰語﹕

khung12, 馬來語﹕

songai13, 越南語﹕

sông14, 占語﹕

krong15,
福州话 :

gong16, 江西萍鄉話 :
jon 以上第1例至第9例引自網上 « 吳語 » 、« 閩語 » 網址 ; 第 11例至第14例引自 «
越南民族的馬來淵源 » ( Nguồn Gốc Mã Lai Của Dân Tộc Việt Nam ), 平原祿 ( Bình Nguyên Lộc )
著﹐ 第627頁; 第15例至第 16例 由讀者提供 。 筆者不曉廣西壯語﹐ 一時亦找不到壯語的例音﹐ 故在此不引述作例。亦不知是否目前在湖南、江西等地還有保留類似上述各語種的讀音﹐ 有待考查﹐ 日後補充。歡迎通曉各語種 ( 或方言 ) 讀者提供有關 「 江 」 字各種的讀音。 由此可見﹐ 由於時間和社會文化的歷史演變﹐ 在各語種中﹐ 「 江 」 音基本上保持下ong 韻母或轉為 ang 音;
在江浙一帶失去了越語韻母的 ong 音﹐ 變為
n 結尾的寫法﹐明顯的是受到中國北方語言漢化的影響而至。至于杭州話的完全不同的讀法,皆因杭州經歷數代北方漢人大量移民使用官話 ( 即中州話 )所至,此類似四川話的情況。而較為遠離中原的廣東、福建至中南半島的人們仍然保持 ong , 或 ang 音。馬來語和越南語聲母則轉音為 s 。百越語固原為黏著型﹐ 即復音。除馬來語 songai 仍是復音之外﹐ 其餘的因受漢語的影響﹐ 皆轉為單音。一般人們都認為馬來語為最原始的語言﹐中國南方 「 江 」 的語音讀法可能已經轉變﹐此問題仍有待考究。 參閱中國的地理地圖﹐ 絕大部份在南方的河流稱為 「
江 」 ﹐ 而大部份北方的河流稱為 「
河 」 或 「
水 」 。中國古代華夏人皆稱河流為水。最古的書籍有 « 水經注 » 為例﹐ 書中所引述的河流皆稱為 「
水 」 。故此說明為何中國北方條大河流稱為 「
黄河 」 ,
而中國南方條大河流稱為 「 長江 」 。 若有人說﹐ 中國東北不是有條黑龍江嗎 ?
據筆者所知﹐ 中國東北地區﹐ 秦漢時代還不屬於中國的地區。只是清朝時才被拼入中國版圖﹐ 受到漢化的影響還是幾百年前之事。黑龍江在漢代、魏晉時被稱為弱水。以後各代南北朝時,黑龍江上游稱完水,松花江及兩江匯流後被稱為難水。隋、唐時始稱黑龍江下游為黑水,完水改作望建水、難水改作那河。《遼史》第一次以「黑龍江」來稱呼這條河流。元代、明代多稱為混同江。至清代,黑龍江一名成為官方名稱。黑龍江稱為江是後來漢人的稱謂﹐ 原住民根本不稱河流為江。滿語音「薩哈連烏拉」,其中「薩哈連」意為「黑」,「烏拉」 意為「水」。儘管遼史書有稱河流為江﹐但請留意﹐按中國的習慣﹐上一代的史書由下一代人撰寫的﹐此外﹐改變河流的名稱﹐並一定是對該地區的管治﹐只說明人們對該區更為清晰的認識。   反觀在秦漢前距今二千多年﹐ 越人早已使用 「 江 」 音。 在中南半島上有一條源自現屬中國青海的江流稱為 Mekong﹐現今眾多人寫中文譯為湄公河。其實 ﹐ kong 是泰、越語意指 「 江 」 ; 「 湄 」 意為母親,即江流之名。
Mekong
應意譯為「母親河」或音譯為「湄江」才對。筆者在北美或法國留意到有某些原印度zi naa半島的華裔開辦的商店餐館等中文則取名為湄江。把 Mekong 稱為湄公河﹐ 那個河字是多餘的﹐ 亦說明中國人當時翻譯忽略 kong 字的意思。猶如以往曾有人把長江的英譯為 Chang Jiang River , 同理﹐ 那個 jiang 字是多餘的。此外, 母親河或湄江本為「女性江流」,不要忘記越人社會本是母系社會,至今我們還可以在原本是越人的文化中尋找到它的遺跡。 把Mekong譯為湄公河則無意中硬把它「改性」。 人類自古各地各民族的文化等互相交流是平常之事。當華夏人 ( 漢人 ) 南下接觸或征服了越人後﹐ 亦吸取越人的語言文化。可是﹐ 千百年來北方漢人對南方越人或越後裔總持著高傲的態度﹐ 視他們為「 蠻夷人 」 , 南方 「 蠻夷 」 之地﹐ 即是似乎沒有文化的人和地方。其實﹐ 若北方漢人的文化是輝煌燦爛﹐ 南方越人的文化同樣亦是輝煌燦爛﹐ 只不過因不同的地理﹐ 不同的社會文化的演變﹐才產生兩地異同的文化而已。而不是像一些中國人 ( 不知是大部份否
? ) 那樣說﹐ 我們的文化比你們的偉大高明﹐ 你們是落後的文化和民族等。這樣的 「 先進論 」 是極為危險的﹐ 極為容易產生極端的大漢民族主義思想。通過對古代文化語言等的發掘探考﹐ 我們清楚地看到﹐無可否認越人亦有對中華文化作出有所的貢獻。 嶺南遺民 2007-03-23日,
à Saint-Germain-des-Prés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源自越語的漢字 --- 「 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