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汉 發表於 2010-5-27 00:52:48

陳雲〈練武功〉

陳雲〈練武功〉  新界鄉村每有慶典,都在馬路欄杆插滿三角形的彩旗,迎風飄揚,如武林大會。在彩旗上見到「我武維揚」四字,總會怦然心動。揚者,奮發向上也,威武凌厲,奮發向上,出自周武王在牧野誓師討伐商紂之誓詞。師父以前躲避江湖,退隱山村,武館家當只有幾件兵器、一面旗幟,旗幟寫的是「我武維揚」,那是嶺南民間的尚武精神,周武王討伐暴君留傳下來的志氣。  看家本領  步入中年,練武依然不斷,特別是四平馬步,每朝都要練五至十分鐘。明朝之前,文人都學武,出行佩長劍。練武是鍛煉銳氣,頂天立地,抵抗命運逆境,也抵抗暴政,行俠仗義。即使強敵當前,也不可萎縮,「要與之抱同死之心」(王薌齋的意拳心訣)。此之謂尚武精神。  師父是教我洪家拳的啟蒙師。在他之前,只是跟隨父老和童伴學一些紮馬、散手之類。廣東的客家人是北方亂離而南下避禍之遺民,據山而居,特重武藝,以對抗土匪惡霸。村中祠堂都有些大刀、長矛(客家話叫「衛針」)、虎叉、藤牌之類的舊兵器,直至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民間有紛爭都是自行處置,先禮後兵,很少鬧上警局。村中父老,人人都有三兩下散手,豬蹄手、鳳眼槌、釘腿、虎尾腳、撩陰腿、乞兒攞米之類,都是遊方賣藝人傳下的,不同的賣藝人上村表演和賣藥,住一兩日,隨便教些拳棒功夫之後就走。村民各師各法,演練純熟,便視為看家本領。夏夜暑熱難耐,便在庭前樹下交流武藝,小孩也有樣學樣。老圍有一功夫教頭鄧雲彪,平日以占卜擇日為生,教的是南少林,新年舞麒麟,童伴也有學,回來便教我。  父親早年當差,在上水警局做坐堂幫辦,結交武林中人,舊稱「三山五嶽人馬」。童年不時有英雄人物在家中飲酒論世,酒後也會演練功夫。南派洪、劉、蔡、 李、莫都見識過,一位詠春派的師父,可以貼牆練拳,也擅長縐紗帶功夫,將唐裝束褲腰帶濕水之後,可當短鞭使用。一次父親被邀表演,才知他是學白眉教的,從不教人。  棍無三響  師父住在山溪對岸種菜避禍,留村只有 4 年,然而 4 年只教我練功,連工字伏虎拳都教不了全套。某朝,見他赤腳入河,水桶灌滿水,雙手提起澆菜。我問他為何不用扁擔挑水,他說﹕「練腰馬。」久之,他問我要學功夫否,叫我陪他練「格三星」,怎知跟他一碰手,疼得要命。他笑道﹕「這就是橋手。」他從「鐵線拳」裏抽了些練橋手的招式,教我練「橋」。所謂橋,是將胸、背、肩之力逼上前臂,以前臂肌肉爆出短勁,格鬥接手之時,可將敵手震開。他又教我用麻包袋做面、稻草做心,在番石榴樹上紮一個樁包,用前臂反覆格打,一直練到可以脫下樁包,赤手與樹幹格鬥為止。之後教我走磚練步。先是走3塊,再是4塊,之後是 5 塊。這是梅花樁的雛形。走步靈活之後,再教紮馬,紮馬一段日子之後,便在大腿上加沙袋。  他教我的單頭棍,由腰馬發力,棍不離腰(棍身貼腰旋轉)。要站在溪水中練,一直練到水下長棍捲動,將河水抖彈起來,才算練成。單頭棍格打,甚為狠烈,所謂「棍無三響」,敵我雙方的棍不會接觸超過三次。初時功底不足,長棍一下便會被師父震得脫手,只得一響。練功夫,學武功,不離一個「功」字。今日共產黨的體育學院(所謂體院派),稱武功、武藝為「武術」,一個「術」字,就不再是中國功夫,而是俄國體操了。  依書自學  中學到了元朗,鎮上有很多武館,武風熾熱,洪拳和蔡李佛之外,有詠春、梅花螳螂、朱家螳螂(朱家教)、龍形、太極、柔佛,也有空手道剛柔流。元朗戲院之側,間中有書攤擺賣拳譜,有馬錦記、新天來、陳湘記、藝美、麒麟之類出版的拳書。當年香港武館林立,教頭公開演練,招徠徒弟,為了弘揚門派,很多武師出拳譜,由林世榮徒弟朱愚齋撰寫《虎鶴雙形》開風氣之先。後來,麗的電視的《真功夫》片集,也在畫頭邀請各門派表演。影響我最大的拳譜,是《全圖練軟硬功秘訣大全》。裏面當然有童子功、鐵布衫之類的,童子功是彎腰搭橋、斂氣之類的軟功,鐵布衫是鼓氣以用木棒周身拍打,鍛煉抗擊力。我練得最用心的是「分水功」,方法是密排的竹樹之間,插入雙手,使勁分開,用前臂抵抗竹樹的韌力。鷹爪功也練過幾年,注水入酒罈,伸直手臂(略屈),用五指抓緊罈口,提起酒罈。  初中三年級,有一同學來插班,自九龍搬來元朗的,學過詠春派。班主任安排他坐在我的隔鄰,以便我輔導功課。他是幫會中人,放學之後要巡場,動輒出手打人。他教了我詠春散手,紮二字拑羊馬。來元朗之後,他改學蔡李佛,天后誕出獅,徒弟要手持長棍拱衛,武館出的是黑獅,有「牙擦鬚」,意味撩打。以前的獅子都是威風凜凜,殺氣騰騰,用以辟邪鎮煞,不像今日,自從某門派為了在學校和社團開舞獅班,便在獅身掛滿絨毛,如娃娃獅,失卻尚武精神。  滋養創意工業  清末民初,中國遭遇外侮,亟須強國強種,民間興起尚武之風。CCP統治大陸之後,親國民黨的中央國術館、精武會及軍官教練與武林豪傑,紛紛落戶香港。承其餘緒,香港武館林立,武師靠開班授拳、跌打醫術及舞獅利市等謀生。黃飛鴻傳人林世榮在香港設館授徒,徒弟朱愚齋著作洪家拳譜及《陸阿采別傳》之後,鍾偉明在電台講黃飛鴻,胡鵬開拍黃飛鴻電影故事,由關德興主演,將嶺南功夫搬上銀幕。林世榮再傳劉湛,劉湛之子劉家良亦導演洪熙官與少林寺的傳奇電影,雖然時代是清朝,精神卻是紮根香港本土低下層。  功夫有書籍、小說和電影電視之後,成為香港特色創意工業,風行海外。當時很多門派有電影發言人,洪拳有劉家班,蔡李佛有傅聲,大聖劈掛有陳觀泰等等。至於粵語武俠片的武林八大派,峨嵋派、崑崙派、天山派、點蒼派等,則是有門派而無傳人。這是在李小龍出現之前,香港的功夫前傳了。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陳雲〈練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