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尼亞良心奪文學獎!!
<DIV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47659><FONT size=4>9-10-2009<BR><BR>香港《蘋果日報》<BR><BR><STRONG>羅馬尼亞良心奪文學獎</STRONG></FONT><BR><BR><FONT size=3><FONT color=blue>對於殘虐的暴政,人們不能失憶。當下月 9日就是柏林圍牆倒下 20周年,人們逐漸淡忘可怕的東歐鐵幕暴政時,瑞典皇家科學院昨日(周四)宣佈,德國女作家米勒( Herta Mueller)用詩歌、散文、小說揭露共黨極權黑暗面,為飽受迫害者和流亡人士發聲,因此摘下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FONT></FONT><BR><BR><IMG alt="" src="http://i655.photobucket.com/albums/uu277/HK_newspapers/anti-cp1.jpg" onload="attachimg(this, 'load')" border=0><BR><FONT size=3>赫爾察.米勒<BR>Herta Mueller</FONT><BR><BR><BR><FONT size=3>評審委員會讚揚,米勒的作品「兼具詩歌的凝練和散文的直率,刻劃出一無所有的流放者的境況」。她是歷來第 12位戴上諾貝爾桂冠的女作家,是第 12位得文學獎的德國人,又是自 1996年以來首次獲獎的詩人。她可獲得 1,000萬瑞典克朗( 1,107萬港元)獎金。</FONT><BR><BR><IMG height=284 alt="" src="http://hk.apple.nextmedia.com/images/apple-photos/apple/20091009/small/09wh11p.jpg" width=190 border=0><BR><BR><IMG height=142 alt="" src="http://hk.apple.nextmedia.com/images/apple-photos/apple/20091009/small/09wh10p.jpg" width=190 border=0><BR><BR><BR><FONT size=3><STRONG>自小已受盡歧視壓迫</STRONG><BR><BR>能刻劃出流放者的悲慘境況,因為米勒本身也是流放者。 56歲的她,本是德裔,卻出生於羅馬尼亞,屬少數族裔。父親二戰時曾當納粹黨衞軍中尉的背景,更使她自小受盡歧視和壓迫,她母親更一度遭共黨政府送到蘇聯勞改五年。她第一份工作是繙譯,但她拒絕為毒材者壽西斯古( Nicolae Ceausescu)的秘密警察工作,遭到解僱。<BR><BR>秘密警察迫害下,她改投文壇, 1982年首度推出短篇小說《低地》,寫出在鐵幕下的成長經歷,結果遭當局查封,要偷運手稿到西德出版。之後,她又在羅馬尼亞發表了小說《暴虐的探戈》,批判壽西斯古毒材統治的暴虐,屢遭秘密警察迫害,她 1<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987">987</SPAN>年與小說家丈夫一起移居西德,現在柏林居住。<BR><BR>在自由西德,米勒繼續寫作,勾勒極權統治下的貪污和對人的打壓迫害。諾貝爾評審委員會新任常務總幹事英格倫就讚揚,她的寫作技巧極之精練,「短短的文句蘊含豐富的意象」,寫出「毒材統治下的生活」。<BR><BR>米勒的出版商 Hanser Verlag主管克呂格爾認為,評審委員會「把文學獎頒給米勒,是認同這位作家拒絕讓共產政權下不人道生活遭遺忘的立場。」<BR><BR>米勒對共黨極權下的痛苦經歷記憶猶新,兩年前曾發表文章,譴責羅馬尼亞人彷彿患上「集體失憶」,忘記了被欺壓的歷史,「假裝(那段歷史)消失在空氣中」,更狠批壽西斯古是「把持着水龍頭的暴發戶」。<BR><BR>她得獎後開記者會說自己其實是所有毒材政權的目擊者:「你可將納粹政權、集中營、軍事毒材和在一些伊斯蘭國家的宗教毒材算在內。很多人都遭他們迫害,許多生命中都毀掉。」</FONT><BR><BR><IMG alt="" src="http://i655.photobucket.com/albums/uu277/HK_newspapers/anti-cp1-1.jpg" onload="attachimg(this, 'load')" border=0><BR><BR><BR><FONT size=3><STRONG>符合評審「政治模式」</STRONG><BR><BR>今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誰,不乏爭議。外界一直批評文學獎過份以歐洲為中心,所以有傳今年獎項會落入<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E7%BE%8E%E5%9C%8B">美國</SPAN>作家手上。也有指西班牙語系作家久未獲獎,獎項會由他們奪得。另有人說,今年是詩人榮獲桂冠的時候。傳言四起,寫詩寫散文寫小說的米勒是一個熱門人選,當然又是一個來自歐洲的諾貝爾獎得主。<BR><BR><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E9%A6%99%E6%B8%AF">香港</SPAN>中文大學英文系教授 David Parker,讚揚她是「非常出色的作家」,她戴上諾貝爾的文學桂冠實至名歸,而且用筆桿子揭露東歐鐵幕暴政的大多是男作家,米勒以女性角度寫出受壓迫的經歷,彌足珍貴。 David Parker又指,米勒獲獎符合諾貝爾評審委員的「政治模式」,得主大多流亡海外,共通點是批評欺壓人權或打擊異己的政府。德國總理默克爾( Angela Merkel)也讚揚米勒的作品,顯現出抗暴政府的無比勇氣,「我們對她能在德國找到新家園高興」。</FONT><BR><BR><FONT size=2>法新社/美聯社/本報記者<BR></FONT><BR><BR><FONT size=3><STRONG>赫爾察.米勒部份作品</STRONG></FONT><BR><BR><IMG height=287 alt="" src="http://hk.apple.nextmedia.com/images/apple-photos/apple/20091009/small/09wh5p.jpg" width=190 border=0><BR>《 The Passport》( 1<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989">989</SPAN>年)<BR><FONT size=3>在壽西斯古極權統治下,羅馬尼亞一條村莊裏的德裔 Windisch,一直渴望投奔西方,享受自由生活,但出國必須取得通行證,村內同胞人數眾多, Windisch一家惟有忍耐等待,但苦等始終不是辦法,女兒 Amalie將自己奉獻給祭司和民兵,一家人才取得通行證,遠走德國,充份表現人們在極權統治下,夢想、迷信與人性的掙扎。</FONT><BR><BR><IMG height=285 alt="" src="http://hk.apple.nextmedia.com/images/apple-photos/apple/20091009/small/09wh3p.jpg" width=190 border=0><BR>《 The Land of Green Plums》( 1996年)<BR><FONT size=3>作者透過童年片段,將五名羅馬尼亞年輕學生、老師和工程師的經歷穿插在內,這五個人為了反抗壽西斯古極權統治,寫詩作文針砭時弊,結果被當局追捕,有人上吊身亡,有人墮樓死亡,但自殺與謀殺間無法區別,死亡本身並不會透露死亡的過程,但繩子和窗子則說<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E6%98%8E">明</SPAN>了一切,活着的人無法談論,也無法沉默。作者以「我們口裏的話語,就像踩在草叢裏的腳一樣,會蹂躪很多東西」,將毒材統治下人活在惶恐焦慮的心態展現人前。</FONT><BR><BR><IMG height=290 alt="" src="http://hk.apple.nextmedia.com/images/apple-photos/apple/20091009/small/09wh2p.jpg" width=190 border=0><BR>《 Traveling on One Leg》( 1998年)<BR><FONT size=3>小說 35歲的女主角艾琳, 1980年代由羅馬尼亞流亡到西德柏林,逃避政治迫害。人在異鄉,她先後跟三名男人發生戀情,一個是小她 10歲的學生,一個是社會學家,一個是雙性戀男子,但她思考最多的,是自己的感受。等候入籍西德期間,面對政府對待政治難民的官僚作風、西柏林街頭生活的觀察,極度思鄉的她,墮入一個迷惘和絕望的深淵,領悟所有人都基於某種原因,孤單一個。但她有信心,最終熬得過。</FONT><BR><BR><IMG height=283 alt="" src="http://hk.apple.nextmedia.com/images/apple-photos/apple/20091009/small/09wh4p.jpg" width=190 border=0><BR>《 The Appointment》( 2001年)<BR><FONT size=3>寫二戰後共產鐵腕統治下的羅馬尼亞,女主角是年輕製衣廠工人,被發現在送往意大利的男士西裝內,偷偷車上「娶我」字句,並附有她的姓名和地址,以逃避政府的壓迫。她又被指在工作間賣淫,失去工作,常遭秘密警察阿爾布少校傳召查問。一次,在乘電車前往接受查問途中,她想起很多不快事,在極權的環境下,酗酒、暴力、貪污、出賣身邊人等,似乎是家常便飯。 </FONT><BR><BR><BR><BR><A href="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091009&sec_id=15335&art_id=13294330" target=_blank>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091009&sec_id=15335&art_id=13294330</A></DIV>[ 本帖最後由 Ψ丹尼王子 於 2009-10-9 16:30 編輯 ] <DIV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47661><FONT size=4><STRONG>米勒解構<BR>偷運手稿出國 拒效力秘密警察</STRONG></FONT><BR><BR><FONT size=3>米勒被譽為羅馬尼亞毒材者壽西斯古治下的良心文學家,把毒材統治下的艱苦生活,用生動文筆揭露出來。她從沒想過會贏甚麼獎項,只是我手寫我心,對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她發聲明說:「我感到很驚訝,至今仍然無法相信。我此刻真的不知說甚麼話。」<BR><BR>米勒由出生至成長,都過得陰暗。她 1953年 8月 17日,在羅馬尼亞出生。父親是德裔人,曾當德國納粹黨衞軍。二戰後,母親被送到蘇聯烏克蘭加盟共和國的勞改營。 1973年至 1976年,她在蒂米什瓦拉大學讀德文和羅馬尼亞文學,畢業後在一間機械工廠擔任繙譯員。但秘密警察看中她,要她替當局工作,她拒絕,結果工作不保。<BR><BR>個性硬朗的米勒,靠教幼稚園和向私人教授德語餬口,之後投身寫作。 1982年推出處女作,是短篇故事《低地》,卻遭當局審查,要將手稿偷運到德國才出版。她在作品中批評壽西斯古,秘密警察經常滋擾她,甚至向她發死亡恐嚇,迫使她 1987年隨丈夫瓦格納( Richard Wagner)移民到西德。<BR><BR>在西德,她可全情投入寫小說、散文和作詩。 1986年出版並於 1989年繙譯成英文的《 The Passport》、 2001年有英譯本的《 The Appointment》,都以一名女子遭秘密警察傳召問話下作背景,寫出她對共產極權的焦慮不安。儘管壽西斯古倒台 20年,米勒依然以毒材政權作背景,她解釋只因「德國的簡樸生活始終無法抹去我過往經歷」─遭極權迫害的經歷。</FONT><BR><BR><FONT size=2>美聯社</FONT></DIV> <DIV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47662><FONT size=4><STRONG>極權統治 窮奢極侈<BR>壽西斯古自取滅亡</STRONG></FONT><BR><BR><FONT size=3>壽西斯古 1965至 1989年統治羅馬尼亞,下台時身兼共黨總書記和國家總統,當權期間實施毒材統治,大搞個人崇拜,走極端民族主義路線,在國人打壓異己,透過秘密警察監視國人,嚴控公眾言論及傳媒,對反對聲音零容忍。個人權力為大,壽西斯古不理民間疾苦,國人捱飢抵餓的時候,他和妻子過着窮奢極侈的生活,甚至斥巨資興建現時的國會大樓,掏空國庫。<BR><BR><STRONG>下令開槍鎮壓</STRONG><BR><BR>1989年 12月,當局企圖以煽動種族罪名為理由,驅逐一名匈牙利牧師,觸發示威。示威之後演變成反壽西斯古示威,蔓延羅馬尼亞全國多個城市,但大毒材者壽西斯古竟下令開槍鎮壓,血腥殺害數百人。但那裏有鎮壓那裏有反抗,暴政嚇不退群眾,群情更是洶湧。壽西斯古夫婦最終乘直升機逃離總統府,結果被拘捕, 12月 25日在軍事審訊被判種族滅絕、非法斂財等罪名成立,同日被槍決。</FONT><BR><BR><FONT size=2>本報記者</FONT><BR><BR><IMG height=214 alt="" src="http://hk.apple.nextmedia.com/images/apple-photos/apple/20091009/small/09wh100p.jpg" width=190 border=0><BR><BR><FONT size=2>壽西斯古 1989年 12月 21日在共黨總部露台發表講話,企圖平息民憤,但最終仍被推翻和處決(圖)。美聯社</FONT></DIV> <DIV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47663><FONT size=4><STRONG>今年諾獎女性大豐收</STRONG></FONT><BR><BR><FONT size=3>米勒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對女性來說,別有意義。她不但是歷來第 12位女文學獎得主,更是今年諾貝爾獎各獎項公佈以來第四位女得獎者,打破了 108年來女人取得最多獎項的紀錄,令今年成了諾貝爾獎女得獎人的豐收年。<BR><BR><STRONG>居禮夫人兩度獲獎</STRONG><BR><BR>諾貝爾獎自 1901年頒發以來,獲獎者大多是男性,截至昨天,男得獎者有 760人, 39名女性獲過 40個獎項,當中居禮夫人( Marie Curie)是唯一獲獎兩次的女得獎者。女性在諾貝爾獎項,從未試過像今年那樣光芒四射,有四人獲獎,打破了 2004年有三個女人獲諾獎的舊紀錄。<BR><BR>除了米勒,今年獲諾獎的女性,還有同獲醫學獎的布萊克本( Elizabeth Blackburn)和格雷德( Carol Greider)及化學獎得主約納特( Ada Yonath)。至於 2004年,美國女科學家巴克( Linda B. Buck)取得醫學獎,奧地利女作家耶利內克( Elfriede Jelinek)獲文學獎,肯雅環保主義者馬塔伊( Wangari Maathai)獲和平獎。<BR><BR>過去 108年,女小說家和女科學家先後獲得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及和平獎,但始終未有女人取得經濟學獎,女經濟學家能否取得零的突破,還看下周一經濟學獎結果公佈。今年是否有女人取得和平獎,今天(周五)會揭曉。</FONT><BR><BR><FONT size=2>德新社<BR></FONT><BR><BR><FONT size=3><STRONG>歷屆文學獎女得主</STRONG><BR><BR>2009年 米勒( Herta Mueller)<BR>2007年 萊辛( Doris Lessing)<BR>2004年 耶利內克( Elfriede Jelinek)<BR>1996年 希曼斯卡( Wislawa Szymborska)<BR>1993年 莫里森( Toni Morrison)<BR>1991年 戈迪默( Nadine Gordimer)<BR>1966年 薩赫斯( Nelly Sachs)夥拍男作家阿尼奧( Shmuel Agnon)<BR>1945年 米斯特拉爾( Gabriela Mistral)<BR>1938年 賽珍珠( Pearl Buck)<BR>1928年 溫塞特( Sigrid Undset)<BR>1926年 德萊達( Grazia Deledda)<BR>1909年 拉格勒夫( Selma Lagerloef)</FONT></DIV> <DIV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47664><FONT size=4><STRONG>文學得獎名單防外洩 代號稱呼候選人</STRONG></FONT><BR><BR><FONT size=3>瑞典皇家學院每年都將各諾貝爾獎項候選名單保密,但去年文學獎得獎人選外洩。曾在軍方情報機關任職的學院常任秘書英格倫( Peter Englund)表示,今年採取了多項措施防止資料外洩,但他拒絕透露詳情。<BR><BR>傳統上,學院成員在電郵中或在公眾地方討論候選人時,都會用代號稱呼,像 2005年得獎人品特( Harold Pinter)的代號是哈利波特( Harry Porter)、前年得獎人萊辛( Doris Lessing)叫 Little Dorrit。<BR><BR>但無論有甚麼保密工夫,都難阻提名人外洩,有丹麥教授就自爆提名了美國詩人卜戴倫。</FONT><BR><BR><FONT size=2>美聯社</FONT><BR><BR><IMG alt="" src="http://hk.apple.nextmedia.com//images/apple-photos/200pix/20091009/Article_int/09wk301pnew.jpg" onload="attachimg(this, 'load')" border=0><BR><BR><FONT size=2>05年得獎人 Harold Pinter(圖)被稱為哈利波特。</FONT><BR><BR><BR><FONT size=3><STRONG>過去五屆文學獎得主</STRONG><BR><BR>2008年 克萊齊奧( Jean-Marie Gustave Le Clezio)<BR>•作品是文學新開端,有詩意的創新,感性的癡迷,對文明主宰的人性上下求索<BR><BR>2007年 萊辛( Doris Lessing)<BR>•小說以懷疑主義、激情和想像力,審視被割裂的文化<BR><BR>2006年 帕慕克( Orhan Pamuk)<BR>•小說追求故鄉憂鬱靈魂的同時,展現文明衝突和交錯新象徵<BR><BR>2005年 品特( Harold Pinter)<BR>•劇作擅長將殘暴和平凡事物湊合在一起,強迫觀眾進入充滿壓迫感的密封空間<BR><BR>2004年 耶利內克( Elfriede Jelinek)<BR>•小說揭露人性陰暗面,《鋼琴教師》赤裸裸地探索性與暴力、偷窺狂和虐待狂的病態</FONT><BR><BR><FONT size=2>《蘋果》資料室</FONT></DIV> <DIV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47665><FONT size=4>香港《太陽報》<BR><BR><STRONG>德國女作家 奪文學諾獎</STRONG></FONT><BR><BR><FONT size=3><FONT color=blue>【綜合外電報道】瑞典文學院宣布,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由羅馬尼亞裔的德國女作家赫塔.米勒奪得。瑞典文學院指米勒作品兼具詩歌的凝練和散文的率直,描寫了一無所有、無所寄託者的境況。這位作家早年因批評鐵幕政權而遭到迫害,她今次奪得諾獎,反映評審的政治取向。</FONT></FONT><BR><IMG alt="" src="http://the-sun.on.cc/cnt/china_world/20091009/photo/1009-00423-001b1.jpg" onload="attachimg(this, 'load')" border=0><BR><BR><FONT size=3>「我很震驚,現在仍難以置信。我目前不能再說甚麼。」五十六歲的米勒昨日透過出版社,發表了簡短的得獎感受。米勒生於羅馬尼亞巴納特的德語小鎮,畢業後在一家機械廠任翻譯,後因拒絕當秘密警察的線人而遭革職,並不斷受到當局滋擾。她在一九八二年寫下短篇小說集《低地》,但在羅馬尼亞遭到審查。這部處女作的無刪減原裝版被偷運到德國,兩年後於當地出版。</FONT><BR><IMG alt="" src="http://the-sun.on.cc/cnt/china_world/20091009/photo/1009-00423-001b2.jpg" onload="attachimg(this, 'load')" border=0><BR><BR><BR><FONT size=3><STRONG>從羅馬尼亞移居德國</STRONG><BR><BR>米勒同年亦在羅馬尼亞發表《暴虐的探戈》,在這兩部作品中,她描寫了一個德語小鎮的腐敗和壓迫。羅馬尼亞很多出版社不敢碰這些作品,反而德國出版社十分歡迎。米勒亦因公開批評政府而被禁止出版。一九八七年,即壽西斯古政權倒台前兩年,她與丈夫移居德國,現居柏林。她在一九九五年起成為德國語言和詩歌科學院成員,著作包括小說、詩歌和隨筆。<BR><BR>評審之一的瑞典文學院常任秘書恩隆德盛讚米勒:「她寫的東西都有股不可思議的力量,有種十分獨特的風格。」雖他否認今屆諾貝爾文學獎頒給米勒,是刻意紀念鐵幕政權倒台二十周年,但連米勒的出版社亦表示:「這顯示大會認同米勒這位作家,共產主義非人性一面不會被遺忘。」米勒前年曾在報紙專欄直指壽西斯古是只有四年級學歷的暴戾者、史太林之後最邪惡的毒材者、個人崇拜可與北韓匹敵。<BR><BR>米勒的父親在二戰時曾為德國黨衞軍効力,戰後大量羅馬尼亞人被流放蘇聯,米勒的母親就在其中,被送往勞改營勞役五年。米勒新作《呼吸擺動》,就描寫了這批流放者的生活,成為本年度德國圖書獎的提名作品。</FONT><BR><BR><BR><BR><A href="http://the-sun.on.cc/cnt/china_world/20091009/00423_001.html" target=_blank>http://the-sun.on.cc/cnt/china_world/20091009/00423_001.html</A> (有片)</DIV> 都話咗諾貝爾獎有問題,個作家昧着良心寫下的作品居然可以攞獎,唔話佢有問題都唔得,睇來金庸先生冇講錯。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