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stkk 發表於 2005-10-11 15:14:05

zt側寫粵劇名旦紅線女



●打從年少輕狂時,我就是紅線女當年在香港獻藝期間的忠實戲迷。記得當時自己年紀小,尚是個髫髮僅足應門五尺之童,因為對廣東大戲著了迷,但又囊空如洗,經常徘徊戲院之外,不得其門而入,情急之下,唯有乘後門有人出入時,佯作服務生狀,一閃身就溜進去了,屢試得逞從未失風過(俗稱打戲釘)。
每當我藏身後台,目睹紅線女在前台載歌載舞,姿容並茂又遙不可及的丰采時,孺慕之情油然而生,不知為自己尋來多少「少年維特的煩惱」。約兩年後,她西進大陸,我東渡台灣,從此揮別回味無窮的戲迷歲月,重返不見歌衫紅袖徒賦「強說愁」的日子。

此後經年由於鐵幕高懸,音訊阻絕,能夠接觸到她的作品機會少之又少,對她往後演藝生涯經歷更是所知相當有限,幸拜如今資訊發達,咫尺已天涯之賜,紅線女的音訊與作品也早已廣泛流傳北美華人社區,我才能陸續獲得一鱗半爪有關她的前塵與往事。

若就此冒進提筆寫她,未免有欠審慎,但對她才藝一往仰慕與緬懷之思,欲加以形諸筆墨之構想,卻一直揮之不去,既然如此,也就不必忌諱,寫了再說,不能正寫就側寫吧,那怕舖陳出來的是一紙斷簡殘章,至少也足以聊慰延宕在心中長達半個世紀「老年維特的煩惱」了。

粵劇名旦紅線女馳名海內外凡六十餘年,至今聲譽不墜,目前她雖屆望八之年,且息影多時,但她當年的劇藝名作,仍然透過各種錄音錄影媒介和電子媒體管道大量流行市面,源源不絕的進入千家萬戶,呈現在觀眾面前,繼續的受到廣大「紅迷」的熱愛與支持。細數粵劇界中,享譽之久、聲望之隆者,無人能出其右也,補敘她一座梨園天后桂冠,應當之無愧耶!

紅線女是在二次大戰末期崛起於廣州,復在國共內戰之後成名於香港。試將時光拉回半個多世紀前,時維一九四九年初,中共全面佔據大陸後,一批滯留在粵劇重鎮──廣州的名伶,為了避秦遠禍,紛紛渡過近在咫尺的羅湖橋,進入英租界香港,其中包括馬師曾、紅線女夫婦、薛覺先、白駒雲、譚雪卿、鳳凰女、鄧碧雲、白玉堂(影后尤敏之父)等均屬一時之選,因此得機與當地名角新馬師曾、芳艷芬、白雪仙、任劍輝、陳錦棠、何非凡、李海泉(李小龍之父)等,薈萃一堂,為拓展粵劇前途共襄盛舉,卒將劇藝成就推向空前的高峰。當時港九民眾醉心粵劇之盛,可謂弦歌不輟,蔚然成風,開創了波瀾壯闊粵劇的黃金歲月。

而這一段風雲際會的歷史性機緣,正為藝高又才氣橫溢的紅線女提供了恣意揮灑的藝術空間,加上天時地利人和的推波助瀾,她快速的走紅東方之珠粵劇舞台,集才貌與人氣於一身的她,在太平山下,熱賣中的演藝事業火得像白晝中天的太陽,亮得如夜晚渾圓的皎月。

紅線女不僅劇藝超群,唱作俱佳,最為人所稱道的是她獨具一格的唱腔,長期以來風靡了不知多少「紅迷」。竄紅後的她,隨著持續鵲起的聲譽,很快的扶搖直上,躍登香港首席正印花旦,排名都在芳艷芬、白雪仙之上。

香港的工作環境與廣州有所差異,但她很快的就能適應下來,唯一令她耿耿於懷的是當地欠缺專業的幕後文化,如編劇作曲等經常是因陋就簡、現買現賣速食上桌,致使作品不免流於粗製濫造,對於受過傳統戲劇訓練的她來說,是一種難以承受的苦楚,為了忠於藝術,她曾一度不惜敝履尊榮,淡出舞台,以不為瓦全寧為玉碎的決心去展現她不隨波逐流的風骨,梨園中人有此氣節,誠屬難能可貴。

justkk 發表於 2005-10-11 15:14:34

Re:zt側寫粵劇名旦紅線女

為了擺脫上述淺碟式的幕後文化,經過一陣沉潛後,她毅然與馬師曾共組「真善美」劇團,夫唱婦隨,自己當老闆,經營的方針是回歸正統藝術創作過程,慢工出細貨,期能自立品牌,獨樹一幟。
然而這次她失算了,結果陷入曲高和寡的困境,造成她事業的首度蒙塵。但她並不因而沮喪,反而再接再厲立下更大的決心,改弦易轍,轉換跑道,與吳楚帆、張活游、張瑛等電影界要角,共組影藝公司,自任女主角。

從舞台轉向銀幕,原是一場嚴峻的挑戰,但憑藉她深厚的專業素養與藝術造詣,雖歷經一波三折,但都能化險為夷,終於否極泰來,讓她妙手回春的拍出了一部大卡司的文藝片巨著「慈母淚」,演出後好評如潮,一炮而紅,名揚海內外。

筆者躬逢其會觀賞到女姐精湛的演技。在戲裡她飾演一個被忤逆的花甲老母,扮相十分神似,毫無少女反串老嫗的蛛絲馬跡,舉手投足間老氣橫秋,備見歲月催人的落寞與滄桑,她把一個慈母倚閭盼望浪子(張瑛飾)回頭的內心戲,刻劃得絲絲入扣,動人肺腑,賺人熱淚,她的確是一個天生偉大的演員。

「慈」片為她帶來了豐厚的名與利,她的人生之舫正揚帆的駛進花月正春風的浩瀚藝海裡。但不久後也駛進了人有旦夕禍福的驚濤駭浪中,就在這時傳出了她與馬師曾丈夫失和的消息,處於情傷的她加上過於繁忙的日常劇務工作,使她意興闌珊,掉進了心力交瘁的生命低潮中。

也就在這關鍵時刻,中共向她招了手,許予優厚的條件,要她擔任廣東粵劇團領導的職務,這無異是朵雲從天而降,帶來了最佳的禮物,她欣然的接受了任命,在親友們力勸無效下,她倆雙雙起程踏上回歸的旅途,時維一九五二年。這一人生規劃巨大無比的轉折,固然為她日後帶來一段劇藝事業上的殊榮,也帶來了漫長不堪回首的滄桑歲月,最終也與馬勞燕分飛,這可是後話。

紅線女原名鄺健廉,一九二七年生於廣州西關鎮,父親是小商人,家境小康。自幼她就經常跟隨母親觀看粵劇,受到耳濡目染之故,加上她天資聰穎,領悟力強,六、七歲時就能翻唱各名伶的戲曲,不但琅琅上口,且聲容舉止似模似樣,甚得父母及親友讚許。

一九三七年抗戰爆發,舉家遷往澳門避禍,離鄉背井,謀生困難,家道自然中落,小小年紀的她不得不隨著母親到爆竹廠做童工。若長此以往,對正在少年期的紅線女來說,終非久安之計,其母擬將她送往胞弟粵劇武生靚少佳處學藝,但為其父嚴詞反對曰:「寧可餓死,也不能當戲子,成戲不成人」,可見當時對唱戲行業的歧視,是如何的根深柢固。

幸好其母則據理力爭,終將鄺小妹送上她畢生不棄不離的粵劇不歸路。誰知十五年後,小妹竟脫穎而出,成了藝壇明星,慈母的愛與執著功不可沒。

進入舅舅門下後,拜見的啟蒙老師是鄉先輩靚少風先生,師傅帶進門的第一件事,是為她取了一個饒富歷史意義又高度女性化的藝名紅線女,紅線是一位古代女俠,命名紅線女可能意味著老師對她勇於任事勇於突破的期許。

第二位老師是指導她專攻劇藝的名老生馬師曾,馬是在她一生藝術生命過程中,長期扮演著良師益友的角色,無論對她個人生涯與事業發展馬都是居於樞紐性的人物,可以說沒有馬就沒有日後的紅,成名後的「馬紅」並稱,代表了最佳舞台匹配的師徒拍檔。

justkk 發表於 2005-10-11 15:15:07

Re:zt側寫粵劇名旦紅線女

在馬老師的諄諄善誘下,聰明又好學的紅線女,術業進步神速。十四歲那一年,首度正式登台亮相,馬讓她在年度大戲「六國大封相」中與梁燕芳(後改名芳艷芬)合演三花旦的宮女角色,初試啼聲,即表現不凡,儼然有大將之風,雖然不過是短短幾分鐘的演出,台前一小步,是她邁向演藝事業的一大步。這一次的處女作,為她未來長達六十餘年的粵劇生涯,揭開了亮麗的序幕。
為了賣藝江湖,馬師曾帶領著紅線女這個得意門生,在珠江流域各地跑馬頭,四處登台演出,短短數年內,紅由三旦而二旦而正印,聲名節節高升,十八歲時她已是劇團台柱的當家花旦了。

中國大陸版圖變色後,地方戲劇在以「東方紅」革命歌曲為主流藝術的衝激下,逐漸的式微與邊緣化。亂世才藝不值錢,茫茫人海何處是歸程,馬紅兩人唯有繼續相依相扶持,攜手迎向風雲激盪的時代,別無選擇,很自然的她們由事業夥伴,進而成為人生的伴侶,結為夫婦。嗣後連袂赴港,試圖尋找開創新局的機會,結果天從人願,雙雙走紅香江。

當時香港粵劇界,人才輩出,眾星雲集,有老成如薛覺先、白玉堂等,新秀如新馬師曾、芳艷芬等,濟濟一堂,形同一座歷史性的大熔爐,紅線女解放其中,才華橫溢,一枝獨秀,成了家喻戶曉的當紅一姐,創下了生平第一個事業高峰。而她更大的成就是突破舞台的楚河,進入影藝的漢界,穿梭在劇台與水銀燈下,成為橫跨兩界的雙棲藝人。

據她事後告人,進入電影圈不但拓展了她的藝術視野,也提高了對本身專業素養的自覺。每當她在檢視自己的電影作品時,那寬廣的銀幕就好像一面清澈的鏡子,讓她看到了自己的短處與不足,特別是一種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嫻雅台風,是她所欠缺而要刻意加強的。紅線女與眾不同的最大人格特質,除敬業外,就是她活到老學到老的力求上進精神。在她一生的演藝生涯中,處處可以看到這種自我淬煉的努力。

紅線女自幼失學,知書有限,一直是她心中念茲在茲之痛,為了彌補這一份人生的缺憾和提高自己演藝的品質與境界,她送上束脩聘來名師為她傳道授業,重溫自己的寒窗夢,她勤奮不輟,廣讀詩書,博覽群籍。

她中年後能夠從事編劇、作曲,甚至導戲和辦學的工作,都是仰賴這次文化大洗禮後所奠下的學養基礎。日後每遇仰慕者稱許她戲劇上的成就已登峰造極時,她必然立刻制止曰:「學無止境,世上根本沒有登峰造極這一回事。」,聖經上說:「謙虛的人有福了」,就連上帝也在眷顧她。

紅線女在香港紅透半邊天,當然有她出類拔萃過人之處已如上述,若把它說得細緻一點:她的台風靈巧流暢,身段柔軟,做工細膩,運氣節奏明快,行腔悅耳動聽中帶有一種獨特韻味,號稱「紅腔」,至今獨步藝壇,在傳承上尚後不見來者,如果未來一旦失傳,成為廣陵絕響,將是歷史性的損失。

所謂「紅腔」,就是共冶甜、脆、圓潤、嬌於一爐,形成一整套特有的演唱風格,其悠揚起伏有致的音律,能把聽眾帶進一種如沐春風於高山流水間的情境中,使人寵欲皆忘,樂不思蜀也。

justkk 發表於 2005-10-11 15:15:37

Re:zt側寫粵劇名旦紅線女

紅線女聰慧過人,才華出眾之外,更富於進取和冒險精神,當年她能洞見香港乃彈丸之地,一切發展必有其侷限性,如不早作未雨綢繆,勢將面臨成長的瓶頸困局,因此趁企圖擺脫當時個人及工作上的困擾之勢,坦然接受了中共回歸祖國的號召,踏上了港人視為虎口,卻在她心目中視為通向再創事業高峰的羅湖橋,投身「紅朝」。
這是一局乾坤一擲的人生豪賭,事後證明她的確締造了事業的第二高峰,但也為她帶來了一段漫長令她身心俱疲的傷痕歲月。雖事隔半世紀後,她仍堅稱並不後悔走這一趟「虎山之行」,卻難掩心中言不由衷之隱晦,但她畢竟堅定不移地走完這段人生的過場,值得肯定。

中共建政後,政治鬥爭的腥風血雨,無時無之,在回歸最初約十年當中,她與中共中央還保持著相當友善的關係,當局給予她在舞台上充份發揮的空間及人身自由,讓她能夠帶領著劇團,越過省界,走出地方戲劇的侷限,到全國各大城市公演,如上海、北京、武漢、大連等,把粵劇發揚光大。

藝術是一種人類共同語言,雖在非廣東語地區演出,同樣受到觀眾熱烈的回響,紅線女之名不脛而走,成為很多省份婦孺皆知的名伶,就連周恩來及毛澤東都蒞臨觀賞過。毛周均於觀後親臨後台向紅致意,尤其毛澤東且曾緊握著她的手曰:「活著,好好的活著」,嗚呼!一個把刀架在別人頸上的劊子手力勸別人要活著,天下荒唐之事,莫此為甚。

中國大陸幅員廣大,戲曲界人文薈萃,菁英如雲,一向好學自勵的紅線女立足其間,無異置身於藝術之林,當然不能放過任何學習的良機致空手而歸,她把握住每一個機會向各種戲曲界前輩請益,對他們她都執禮甚恭,並效法孔子入大廟每事問,其中求教過的有京劇界的代表人物梅蘭芳、俞振飛,昆曲界的朱傳若,編劇界的田漢,文藝界的冰心等,甚至遇到作曲、聲樂、編導、攝影界的高士,她也一樣執弟子之禮,虛心請教。

對她來說這又是另一次的文化大洗禮,她吸收了各家之長,融會在粵劇中,並進一步著手改革與創新,讓粵劇擺脫地方戲的格局,邁向國家級的戲劇水平,她為粵劇所做的貢獻是空前的也是不朽的。

justkk 發表於 2005-10-11 15:16:27

Re:zt側寫粵劇名旦紅線女

六○年代後中共文攻武鬥的暴風雨,越來越洶湧,隨後四人幫的掌權,象徵著點燃了一把扼殺文化與藝術的火炬,以樣板戲充份為政治服務僵化的教條來規範傳統文藝的活動。紅線女終於無法倖免的被捲入巨大的暴風圈中。開始她像其他人一樣,接受樣板戲的訓練並參加演出,甚至被下放農村學習耕種,她也當過兵,但並未受到太多的逼害,仍然可以從事正常演藝工作。
及至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的展開後,以她這種資產階級出身的背景,自然是被批鬥的對象、被妖魔化的目標。在被迫害的過程中,她身心都受到極度的創傷,最後還被流放到偏遠地區參加勞改,她的演藝工作完全停頓,所有戲劇文稿等都一一被掃入歷史的灰燼中,原本就纖纖弱質的她,健康情況開始日益惡化,在煉獄式的摧折下,她正面臨著人生最嚴酷的考驗,但稟性善良又滿心苦澀的她,始終對中共當局還抱著一縷希望,每每對人言:「毛主席和周總理是了解我的。」

嗚呼!在暴政的愚民政策下,無辜的人民連什麼是恩什麼是仇都混淆不清。在這整整十年的浩劫中,人性中殘暴的本質被激發到最高點,造成倫常的泯滅、公義的斷喪、文明的沉淪,是中華民族史無前例的災難。

暴政必亡,小平中興的崛起,摧毀了殘民以逞的四人幫,解救人民於水深火熱中,走向改革開放長治久安之路。劫後餘生的紅線女,很快的重新點燃起對生命的希望,重拾演藝生涯的信心,她迫不及待的投入繁忙演藝工作,她要從樣板戲中喚醒沉睡了十年傳統藝術的靈魂。

她一面登台演出,一面作育英才,為粵劇世代傳承穿針引線,繼往開來。此外她也不時退居幕後,從事作曲編劇的嘗試,她要用筆尖將浴火重生後對生命內涵更深刻的體認與詮釋,透過她的才華脈絡貫輸到藝術創作中,她要賦予粵劇更富生命活力,更能呈現藝術創新的精神面貌。

從八○年代初到九○年代末可稱為紅線女事業的第二高峰期,歷經了文革前後近二十年在演藝上的不斷加持與自我完善,又歷盡了生命滄桑的種種遭遇後,她的唱與演的技巧水平已凌駕成熟和洗練的層次,而提升到爐火純青的境界。縱觀這一時期的作品,基本上她的表演不再拘泥於固有的形式,祇要一入戲,一舉手一投足或一個眼神,都能在不自覺中轉化成劇中人物感情與行動的自然流露。廿年磨一劍,磨出了她藝術才華中閃閃發亮的鋒芒。

在這一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王昭君系列、搜書院、關漢卿、李香君、仙鄉風雲、白燕春、貂蟬拜月等,構成一系列精品迭出的藝術結晶,為嶺南劇藝留下了珍貴的文化瑰寶.

justkk 發表於 2005-10-11 15:17:03

Re:zt側寫粵劇名旦紅線女

睽違半個世紀後,首次與女姐的重逢是在她早期作品「昭君公主」的光碟上,當她的身影出現在螢屏上時,我不禁老懷激烈、驚艷不已,想不到闊別多年,她的造型還是那麼的亮麗俊俏,歲月的痕跡雖隱約可見,但她婉約纖巧的身段卻不減當年。
她的「紅腔」則愈見圓潤清脆、扣人心弦,當她用厚實悠揚的音符、拉高音度唱出「長相知」三個字時,那似曾相識的嗓音,又把我拉回當年「打戲釘」的場景,更拉回了當年「少年維特的煩惱」,往事歷歷在目,就是如今維特不再少年了。

在她後期的作品中,我比較屬意的是「貂蟬拜月」,是由她親自參與作曲和編劇,她揀選了一首流行又悅耳的曲牌為主題,以穿插方式作多次重複的詠唱,旨在強化主軸性的張力,俾加深聽眾對曲意的感受與共鳴,這是作曲上一種效果譜陳的技巧。此曲神來之處,是音韻淒美、旋律優雅,在「紅腔」的引吭高歌下,如怨如訴,令人盪氣迴腸不能自已。

至於在做工上,她安排了一系列如行雲流水般的水袖,和珠走玉盤般的雲步,在月下飄然弄影、搖曳生姿,把貂嬋的身段襯托得分外楚楚可人,極盡歷史感中的古典美。全劇洋溢著色與藝的兼陳和並重,是「拜月」演出成功的關鍵。

除了心儀女姐在「拜月」中展現聲色俱美的創作才華外,最讓我拍案驚奇的是(依光碟標示)該劇錄製於一九九六年,她已是六十九高齡,為何扮相比多年前更富有青春氣息,彷彿像一個渾身情懷都是詩的青春淑女,返老還童神話的塑造,竟然是在化裝術的顛覆下,那麼輕而易舉的水到渠成,真是不可思議。

當出場時驚鴻一瞥的感覺是,她原本單薄的臉龐如今變得略為豐碩,扮起相來格外顯得圓韻飽滿,散發出一股迫面而來的英氣。

再凝神觀之,她的體態是那麼的輕盈,穠纖得中,修短合度,她的神色是那麼的自若,飄逸得像凌波仙子,她的嫣然一笑是那麼的明媚,丹唇外朗,皓齒白鮮,整個人美得就像從「三國演義」走出來風情萬種的貂蟬化身。

justkk 發表於 2005-10-11 15:17:58

Re:zt側寫粵劇名旦紅線女

雖然今天先進的化裝術足以混淆時間秩序,模糊歲月焦點,但紅線女難以自棄的天生麗質,才是真正輕掩光華留住青春的一層神秘面紗,因此她在舞台上能重塑花樣的年華,渾然自成,實不足為奇也。
紅線女畢生在舞台上的藝術建樹,代表了粵劇的最高成就,她終身為建構「紅腔」,不斷推陳出新的貢獻,是粵劇史上最輝煌的一頁。她的芳名早已傳遍海內外華人社區,那裡有粵語,那裡就有紅線女的歌聲在盪漾,那裡就簇擁著一群紅派藝術的仰慕者。

中國大陸於若干年前,民間與官方公認紅線女在粵劇界崇高的地位,應該受到公開正式的褒獎與表揚。這是粵劇史冊上空前的壯舉,她是享有此種榮耀的第一人。因此以推崇她的成就和緬懷她的貢獻為主題,廣州市委於二○○○年投資拍攝名為「紅線女藝術之路」的大型史詩式紀錄片,以真實的鏡頭,展示六十年來紅線女絢麗多采的藝術人生。

不久後,又在市中心為她建造了一座美輪美奐、巍峨高聳的「紅線女藝術中心」,作為永久性紀念這位曠世奇才粵劇名伶的藝術殿堂。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zt側寫粵劇名旦紅線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