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扎诺 發表於 2008-10-4 22:37:54

漢語聲調漫談

<BLOCKQUOTE dir=ltr style="MARGIN-RIGHT: 0px">
<P>漢語聲調漫談<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作者:皮紮諾</P>
<P>&nbsp;&nbsp;&nbsp; 本文主要介紹本人對漢語聲調的個人理解,試圖用通俗的分析來全面闡述聲調作爲壹種語言現象本質規律。由于本文由很多的小問題構成,受限于時間和精力的關系,本文先將各個小問題分次討論,然後再進行相關總結。</P>
<P>『模仿式粵語』<BR>&nbsp;&nbsp;&nbsp; 隨著改革和開放,廣東近20多年來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伴隨著的是中國北方大量的流動人口湧如廣東境內,因此廣東省內形成了壹個擁有數千萬人口的巨大外來人口社群。由于迫切的當地語言會話交流的需要,這群外來人口中的絕大多數在不同程度上學習和使用著粵語,而由于時間短促,他們所說的「粵語」實際上跟當地的粵語有著明顯的差別,這是壹種向粵語接近但又不完全相同的模仿學習式粵語。又由于他們人數巨大,這實際上形成了壹個或者多個有他們自己內部會話交流和學習機制的新粵語語種,姑且把這種似是而非的粵語稱呼爲「北方式粵語」。<BR>本文對漢語聲調的討論將從這種「模仿式粵語」中的聲調特點開始,這種「模仿式粵語」中聲調的變化反映了漢語語種之間聲調演變的普遍的規律。</P>
<P>『語種學習實驗』<BR>&nbsp;&nbsp;&nbsp; 實驗對象:爲任何壹個或者壹組中國北方人,<BR>&nbsp;&nbsp;&nbsp; 實驗步驟:先讓這個或者這組任意北方人學習粵語的6個基本聲調的發音,然後觀察這些北方人所學講的粵語聲調與真正的語言聲調之間的差異,<BR>&nbsp;&nbsp;&nbsp; 實驗目的:是爲了總結北方人學講的粵語聲調的特點。 <BR>&nbsp;&nbsp;&nbsp; 實驗結果:模仿式粵語只有4個可以識別的調型,而廣東粵語則是6個調型<BR>附廣東粵語的6個調型:<BR>調名&nbsp;&nbsp;&nbsp; 調值&nbsp;&nbsp;&nbsp; 字例<BR>1&nbsp;&nbsp;&nbsp; 55&lt;——&gt;(思);<BR>2&nbsp;&nbsp;&nbsp; 35&lt;——&gt;(屎);   <BR>3&nbsp;&nbsp;&nbsp; 53&lt;——&gt;(試);   <BR>4&nbsp;&nbsp;&nbsp; 22&lt;——&gt;(時);   <BR>5&nbsp;&nbsp;&nbsp; 13&lt;——&gt;(市);   <BR>6&nbsp;&nbsp;&nbsp; 31&lt;——&gt;(事)。<BR>模仿粵語的4個調型:<BR>調名&nbsp;&nbsp;&nbsp; 調值&nbsp;&nbsp;&nbsp; 字例<BR>1&nbsp;&nbsp;&nbsp; 55&lt;——&gt;(思);<BR>2&nbsp;&nbsp;&nbsp; 35&lt;——&gt;(屎、市);   <BR>3&nbsp;&nbsp;&nbsp; 53&lt;——&gt;(試);   <BR>4&nbsp;&nbsp;&nbsp; 22&lt;——&gt;(時、市、事)。  <BR>.<BR>&nbsp;&nbsp;&nbsp; 分析和思考:觀察模仿式粵語和廣東粵語調型之間的關系可以發現,模仿式粵語和廣東粵語調型之間不是壹壹對應關系。<BR>&nbsp;&nbsp;&nbsp; 從調型區別漢字的功能上看,廣東粵語的壹個調型對應原來粵語漢字的唯壹的壹個漢字,因此,識別廣東粵語的壹個調型就能准確區別出該調型對應的漢字,廣東粵語調型和漢字之間的關系同樣是壹壹對應關系。而模仿式粵語的壹個調名對應的是壹個或者壹組粵語漢字,模仿式粵語調型和漢字之間的關系是壹對多的關系。<BR>&nbsp;&nbsp;&nbsp; 從調名與音高特性的關系上看,廣東粵語的壹個調名對應唯壹的壹個調型,廣東粵語的調名與音高特性之間的關系的壹壹對應關系,而模仿式粵語的壹個調名對應的是壹個或者多個音高特性,即壹個或者多個調型,因此,模仿式粵語的調名與音高特性之間的關系是壹對多的關系。<BR> 『模仿式粵語的調式形成的原因分析』<BR>&nbsp;&nbsp;&nbsp; 因爲北方人所講的母語北方官話是壹種高音語言,北方人在學習廣東粵語的時候,由于受到母語北方官話對音節音高的高低的理解能力的限制,北方人在理解廣東粵語的高音調型的時候相對地比較容易,而在理解廣東粵語的低音調型的時候相對比較困難。因而廣東粵語的部分低音調型在北方人學習發音時被搞混淆而分不清楚,這些分不清楚的多個廣東粵語調型被他們混淆爲相同的壹個調型,或者壹個調型被錯誤地理解成兩個調型。具體的調型演變轉歸如下:<BR>&nbsp;&nbsp;&nbsp; 壹,由于對聲調理解上的障礙,北方人實際上只讀准了廣東粵語的「第壹聲——高平調(55思)平」和「第三聲——高降調(53試)」這兩個聲調,這就是模仿式粵語中的第1聲和第3聲。<BR>&nbsp;&nbsp;&nbsp; 二,由于北方人難以區別「第二聲——高升調(35屎)」和「第五聲——低升調(13市)」這兩個上升調,因此,北方人把它們混淆爲壹個調,這就是模仿式粵語的第2聲。<BR>&nbsp;&nbsp;&nbsp; 值得壹提的是,這個第二聲由于同時具有低音區上升調型和高音區上升調型這兩個音高特性,因此,這個調實際上已經失去了漢語聲調的那種音高唯壹識別性,這個調實際上是兩個音高形式對應壹個字的,它唯壹可以確定的是字而不是調。所以,這個調實際上只能算是字調而不可以算聲調(這個問題將在下面詳細討論)。<BR>&nbsp;&nbsp;&nbsp; 三,因爲北方人說的是壹種高音語言(下有簡單介紹說明),他們難以學會廣東粵語的「第四聲——低平調(22時)」、「 第五聲——低升調(13市)」和「第六聲——低降調(31事)」這三個低音聲調,所以,北方人把廣東粵語的這三個調混淆成爲壹個調,這就是模仿式粵語的第4聲,這同樣是壹個字調而不是聲調。<BR>『模仿式粵語和廣東粵語在聲調作用機制上的差別』</P>
<P>爲了弄清聲調發生作用機制各環節中每個對象的作用機理和弄清楚那裏的概念差異,特附加以下說明性討論:</P>
<P>『聲調與語音種類』<BR>&nbsp;&nbsp;&nbsp; 調(即音高)是音節的壹個基本屬性,西方語言音節中的音高是不區分語義的,它僅僅起語氣的作用,而漢語相同的壹個音節卻因爲調(即音高)的不同而表達的語義各不相同。漢語是壹音壹字壹義的語言,漢語區別語義的【音】不等于西方語言區別語義的音節,漢語區別語義的【音】實際上是包含了不同音高類型的音節,所以,漢語獨立表達意義的最小語音單位是包含了音高的音節,這也是人類聽覺能夠區別的能獨立表達語義的最小語音單位,即音節種類。爲了便于在討論中區別概念,這裏把漢語帶有調高的音節稱呼爲【漢語音節】或者【音】(以下同)。<BR>&nbsp;&nbsp;&nbsp; 漢語的語音種類和英語的語音種類是不同的,他們的結構不同如下:<BR>&nbsp;&nbsp;&nbsp; 漢語的語音種類 = 輔音 + 元音 + 輔音 + 聲調<BR>&nbsp;&nbsp;&nbsp; 英語的語音種類 = 輔音 + 元音 + 輔音</P>
<P>&nbsp; 聲調作用的過程就是使用音節種類起辨認語義(漢字)的過程,廣東粵語和模仿式粵語最主要的差異就在于此:</P>
<P>&nbsp;&nbsp;&nbsp; 廣東粵語:音高種類(6個)——&gt;可辯調的種類(6個)——&gt;漢字種類(6個)<BR>&nbsp;&nbsp;&nbsp; 音高種類(6個):高平調55、高升調35、高降調53、低平調22、低升調13和低降調31;<BR>&nbsp;&nbsp;&nbsp; 可辯調的種類(6個):第壹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第五聲和第六聲;<BR>&nbsp;&nbsp;&nbsp; 漢字種類(6個,如音節si):1思、2屎、3試、4時、5市、6事;&nbsp;&nbsp;&nbsp; </P>
<P>&nbsp;&nbsp;&nbsp; 模仿式粵語:音高種類(6個)——&gt;可辯調的種類(4個)——&gt;漢字種類(4個)<BR>&nbsp;&nbsp;&nbsp; 音高種類(6個):高平調55、高升調35、高降調53、低平調22、低升調13和低降調31;<BR>&nbsp;&nbsp;&nbsp; 可辯調的種類(6個):第壹聲、第二聲、第三聲和第四聲;<BR>&nbsp;&nbsp;&nbsp; 漢字種類(6個,如音節si):1思、2(屎市)、3試、4(時市事);&nbsp;&nbsp;&nbsp; </P>
<P><BR>『聲調與字調的本質區別』<BR>&nbsp;&nbsp;&nbsp; 觀察廣東粵語和模仿式粵語音節種類起辨認語義(漢字)的過程,就會發現,二者的可辯調的種類與漢字種類之間都是相等的,廣東粵語是6對6,而模仿式粵語則是4對4,這也說明了聽覺可以辨別的調高種類決定了漢字可能的種類。<BR>&nbsp;&nbsp;&nbsp; 二者最本質的差別在于音高種類與可辯調的種類之間的對應關系,廣東粵語的音高種類與可辯調的種類完全壹致(6-6),這是壹壹對應的關系;而模仿式粵語音高種類與可辯調的種類則不壹樣(6-4),這不具備壹壹對應的特點。</P>
<P>&nbsp;&nbsp;&nbsp; 因此,廣東粵語音節種類起辨認語義(漢字)的過程是建立在音節本身具備的音高特性的基礎之上的,這就是【聲調】;而模仿式粵語音節種類起辨認語義(漢字)的過程漢字種類的基礎之上的,這就是【字調】<BR>  聲調與字調的本質區別<BR>  1,從音高特性上看,【聲調】具備音節音高的唯壹識別性,即【聲調】對應單壹的壹種音高調型,而【字調】則不具備音節音高的唯壹識別性,即【字調】對應的是多個調型;<BR>  2,從功能上看,【聲調】對應壹組漢字從而使【聲調】具備識別漢字的功能,而【字調】同樣地對應壹組漢字從而使【字調】也能具備識別漢字的功能,但是這組漢字包含了多組聲調所對應的組,並且這些組仍然是原來聲調的組,即【字調】包含了多少個【聲調】調型則這個【字調】所對應的組同樣地全部包含這些【聲調】調型所對應的組。</P>
<P>『概念』<BR>  【聲調】是指在發聲生理特性、聲音的物理特性和人對聲音音高的聽覺感知特性上都是唯壹被辨別的音高形式。<BR>  【字調】是指在功能上能夠區別漢字音節的可辯調的種類,它可以是壹種形式(壹字壹調),也可以是多種形式(壹字多調);<BR>『聲調語言和字調語言』</P>
<P>  值得壹提的是,提出把清官話的調稱呼爲【字調】而不是【聲調】的人正好是現代漢語語音學的奠基人趙元任先生。趙元任先生在他的《漢語的字調和語調》、《北平語調研究》和《語言問題》等著作中壹直堅持把北京話的調稱呼爲【字調】而不是「【聲調】」,現代漢語將聲調解釋成字調,這是完全違背趙元任先生的初衷的。</P>
<P>  【聲調語言】:就是直接以音高種類來區別漢語音節的語種;<BR>  【字調語言】:就是以調類來間接區別漢語音節的語種。</P>
<P>  從聲調作用的過程即使用音節種類起辨認語義(漢字)的過程的機理上看,顯然,人類最初使用音高類型來辨別不同的漢語音節肯定是聲調而不可能是字調,字調必然是依賴于聲調而存在的産物,沒有聲調就沒有字調,所以,字調語言壹定是模仿聲調語言的産物。<BR></P></BLOCKQUOTE>

皮扎诺 發表於 2008-10-4 22:42:08

<P>『普通話是字調語言』</P>
<P>  說普通話是字調語言,這不僅僅依據于趙元任先生的觀點,普通話聲調發生作用的機制揭示著普通話只能是字調語言而不可能是聲調語言,因爲普通話是通過調類來區分漢字的而不是直接通過音高來區分漢字的,普通話的調類系統中,壹個調名並非只對應壹個調型,下面的例子能揭示普通話調型與調類之間關系的本質:</P>
<P><BR>1、去去(1_1)<BR>&nbsp;&nbsp;&nbsp; 日月&nbsp; 大廈&nbsp; 破例&nbsp; 慶賀&nbsp; 宴會&nbsp; 畫像<BR>&nbsp;&nbsp;&nbsp; 示範&nbsp; 大會&nbsp; 快報&nbsp; 致意&nbsp; 建造&nbsp; 幹部<BR>2、去陽(1_2)<BR>&nbsp;&nbsp;&nbsp; 自然&nbsp; 化學&nbsp; 措辭&nbsp; 特別&nbsp; 電台&nbsp; 會談<BR>&nbsp;&nbsp;&nbsp; 政權&nbsp; 配合&nbsp; 未來&nbsp; 要聞&nbsp; 調查&nbsp; 辨別<BR>//2、去陽(1_-2)<BR>//&nbsp;&nbsp;&nbsp; 自然&nbsp; 化學&nbsp; 措辭&nbsp; 特別&nbsp; 電台&nbsp; 會談<BR>//&nbsp;&nbsp;&nbsp; 政權&nbsp; 配合&nbsp; 未來&nbsp; 要聞&nbsp; 調查&nbsp; 辨別<BR>3、去陰(1_3)<BR>&nbsp;&nbsp;&nbsp; 下鄉&nbsp; 礦工&nbsp; 象征&nbsp; 地方&nbsp; 貴賓&nbsp; 列車<BR>&nbsp;&nbsp;&nbsp; 衛星&nbsp; 認真&nbsp; 降低&nbsp; 特征&nbsp; 印刷&nbsp; 氣溫<BR>4、去上(1_4)<BR>&nbsp;&nbsp;&nbsp; 耐久&nbsp; 劇本&nbsp; 跳傘&nbsp; 下雨&nbsp; 運轉&nbsp; 外語<BR>&nbsp;&nbsp;&nbsp; 辦法&nbsp; 信仰&nbsp; 戲曲&nbsp; 電影&nbsp; 曆史&nbsp; 探險<BR>//4、去上(1_-2)<BR>//&nbsp;&nbsp;&nbsp; 耐久&nbsp; 劇本&nbsp; 跳傘&nbsp; 下雨&nbsp; 運轉&nbsp; 外語<BR>//&nbsp;&nbsp;&nbsp; 辦法&nbsp; 信仰&nbsp; 戲曲&nbsp; 電影&nbsp; 曆史&nbsp; 探險<BR>//去上(1_2) 這樣的組合不存在,這是因爲普通話的讀音習慣是前高後低<BR>5、陽去(2_1)<BR>&nbsp;&nbsp;&nbsp; 豪邁&nbsp; 遼闊&nbsp; 模範&nbsp; 林業&nbsp; 盤踞&nbsp; 局勢<BR>&nbsp;&nbsp;&nbsp; 革命&nbsp; 同志&nbsp; 局勢&nbsp; 雄厚&nbsp; 行政&nbsp; 球賽<BR>//5、陽去(-2_1)<BR>//&nbsp;&nbsp;&nbsp; 豪邁&nbsp; 遼闊&nbsp; 模範&nbsp; 林業&nbsp; 盤踞&nbsp; 局勢<BR>//&nbsp;&nbsp;&nbsp; 革命&nbsp; 同志&nbsp; 局勢&nbsp; 雄厚&nbsp; 行政&nbsp; 球賽<BR>6、陽陽(2_2)<BR>&nbsp;&nbsp;&nbsp; 直達&nbsp; 滑翔&nbsp; 兒童&nbsp; 團結&nbsp; 人民&nbsp; 模型<BR>&nbsp;&nbsp;&nbsp; 聯合&nbsp; 馳名&nbsp; 臨時&nbsp; 吉樣&nbsp; 靈活&nbsp; 豪華<BR>//6、陽陽(-2_-2)<BR>//&nbsp;&nbsp;&nbsp; 直達&nbsp; 滑翔&nbsp; 兒童&nbsp; 團結&nbsp; 人民&nbsp; 模型<BR>//&nbsp;&nbsp;&nbsp; 聯合&nbsp; 馳名&nbsp; 臨時&nbsp; 吉樣&nbsp; 靈活&nbsp; 豪華<BR>//6、陽陽(2_-2)<BR>//&nbsp;&nbsp;&nbsp; 直達&nbsp; 滑翔&nbsp; 兒童&nbsp; 團結&nbsp; 人民&nbsp; 模型<BR>//&nbsp;&nbsp;&nbsp; 聯合&nbsp; 馳名&nbsp; 臨時&nbsp; 吉樣&nbsp; 靈活&nbsp; 豪華<BR>//陽陽(-2_2)這樣的組合不存在,這是因爲普通話的讀音習慣是前高後低<BR>7、陽陰(2_3)<BR>&nbsp;&nbsp;&nbsp; 國歌&nbsp; 聯歡&nbsp; 革新&nbsp; 南方&nbsp; 群居&nbsp; 農村<BR>&nbsp;&nbsp;&nbsp; 長江&nbsp; 航空&nbsp; 圍巾&nbsp; 營私&nbsp; 原封&nbsp; 圖書<BR>//7、陽陰(-2_3)<BR>//&nbsp;&nbsp;&nbsp; 國歌&nbsp; 聯歡&nbsp; 革新&nbsp; 南方&nbsp; 群居&nbsp; 農村<BR>//&nbsp;&nbsp;&nbsp; 長江&nbsp; 航空&nbsp; 圍巾&nbsp; 營私&nbsp; 原封&nbsp; 圖書<BR>8、陽上(2_4)<BR>&nbsp;&nbsp;&nbsp; 華北&nbsp; 黃海&nbsp; 遙遠&nbsp; 泉水&nbsp; 勤懇&nbsp; 民主<BR>&nbsp;&nbsp;&nbsp; 情感&nbsp; 描寫&nbsp; 難免&nbsp; 迷惘&nbsp; 平坦&nbsp; 旋轉<BR>//8、陽上(-2_4)<BR>//&nbsp;&nbsp;&nbsp; 華北&nbsp; 黃海&nbsp; 遙遠&nbsp; 泉水&nbsp; 勤懇&nbsp; 民主<BR>//&nbsp;&nbsp;&nbsp; 情感&nbsp; 描寫&nbsp; 難免&nbsp; 迷惘&nbsp; 平坦&nbsp; 旋轉<BR>9、陰去(3_1)<BR>&nbsp;&nbsp;&nbsp; 莊重&nbsp; 播送&nbsp; 音樂&nbsp; 規範&nbsp; 通信&nbsp; 飛快<BR>&nbsp;&nbsp;&nbsp; 單位&nbsp; 希望&nbsp; 歡樂&nbsp; 中外&nbsp; 失事&nbsp; 加快<BR>10、陰陽(3_2)<BR>&nbsp;&nbsp;&nbsp; 資源&nbsp; 堅決&nbsp; 鮮明&nbsp; 飄揚&nbsp; 新聞&nbsp; 編排<BR>&nbsp;&nbsp;&nbsp; 發言&nbsp; 加強&nbsp; 星球&nbsp; 中國&nbsp; 簽名&nbsp; 安全<BR>//10、陰陽(3_-2)<BR>//&nbsp;&nbsp;&nbsp; 資源&nbsp; 堅決&nbsp; 鮮明&nbsp; 飄揚&nbsp; 新聞&nbsp; 編排<BR>//&nbsp;&nbsp;&nbsp; 發言&nbsp; 加強&nbsp; 星球&nbsp; 中國&nbsp; 簽名&nbsp; 安全<BR>11、陰陰(3_3)<BR>&nbsp;&nbsp;&nbsp; 參加&nbsp; 西安&nbsp; 播音&nbsp; 工兵&nbsp; 擁軍&nbsp; 豐收<BR>&nbsp;&nbsp;&nbsp; 香蕉&nbsp; 江山&nbsp; 咖啡&nbsp; 班車&nbsp; 單壹&nbsp; 發聲<BR>12、陰上(3_4)<BR>&nbsp;&nbsp;&nbsp; 批准&nbsp; 發展&nbsp; 班長&nbsp; 聽講&nbsp; 燈塔&nbsp; 生産<BR>&nbsp;&nbsp;&nbsp; 艱苦&nbsp; 歌舞&nbsp; 公款&nbsp; 簽署&nbsp; 根本&nbsp; 方法<BR>13、上去(4_1)<BR>&nbsp;&nbsp;&nbsp; 改造&nbsp; 舞劇&nbsp; 主要&nbsp; 訪問&nbsp; 考試&nbsp; 想象<BR>&nbsp;&nbsp;&nbsp; 土地&nbsp; 廣大&nbsp; 寫作&nbsp; 典範&nbsp; 選派&nbsp; 講課<BR>14、上陽(4_-2)<BR>&nbsp;&nbsp;&nbsp; 指南&nbsp; 普及&nbsp; 反常&nbsp; 譴責&nbsp; 講完&nbsp; 朗讀<BR>&nbsp;&nbsp;&nbsp; 考察&nbsp; 裏程&nbsp; 起航&nbsp; 軟席&nbsp; 領銜&nbsp; 黨員<BR>//上陽(4_2)這樣的組合在正常的情形下普通話沒有這樣的朗讀,除了在特別強調的口氣//下<BR>15、上陰(4_3)<BR>&nbsp;&nbsp;&nbsp; 指標&nbsp; 統壹&nbsp; 轉播&nbsp; 北京&nbsp; 紡織&nbsp; 整裝<BR>&nbsp;&nbsp;&nbsp; 掌聲&nbsp; 法醫&nbsp; 演出&nbsp; 廣播&nbsp; 講師&nbsp; 取消<BR>16、上上(2_-2)<BR>&nbsp;&nbsp;&nbsp; 古典&nbsp; 北海&nbsp; 領導&nbsp; 鼓掌&nbsp; 廣場&nbsp; 展覽<BR>&nbsp;&nbsp;&nbsp; 友好&nbsp; 導演&nbsp; 首長&nbsp; 總理&nbsp; 感想&nbsp; 理想<BR>//上上(2_2)如果後面緊接著仍然是上聲則前兩個上聲讀高升調(2_2)成(2_2_4),如「古//典小說」讀「古2典2小4說3」<BR>17、第六調型(-3)<BR>刀子dāozi-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車子chēzi-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孫子sūnzi-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丫頭yātou-2&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後頭hòutou-2<BR>胳膊gēbo-2&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抽屜chōuti-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姑娘gūniang-2&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師傅shīfu-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蒼蠅cāngying-3<BR>哆嗦duōsuo-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他們tāmen-2&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朋友péngyou-2<BR>記得jìde-2&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心思xīnsi-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知識zhīshi-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紮實zhāshi-2<BR>那邊nàbian-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乎zàihu-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模糊móhu-2&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月亮yùeliang-3<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似的shìde-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親家qìngjia-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便宜biányi-2&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別扭bièniu-2&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直溜zhíliu-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硬朗yìnglang-2</P>
<P>注:<BR>上面的數字表示的是普通話字調編號:<BR>1爲去聲;<BR>2爲高音語態的陽平,調值約爲35;<BR>3爲陰平;<BR>4爲上聲的前半上,調值約爲22;<BR>-2爲低音語態下的陽平,調值約爲13;<BR>-3爲第六調型,調值約爲31或者11。</P>
<P><BR>  綜上可見:<BR>1,普通話的第2聲(陽平)實際上有2種調型,即高音區上升掉和低音區上升調;<BR>2,普通話的第3聲(上聲)實際上有3個調型,即高音區上升掉、低音區上升調和低音區平行調。</P>
<P>  這有力地說明了普通話的第2聲和第3聲是字調而不是聲調。</P>
<P>『問題』</P>
<P>  衆所周知,現代漢語的聲調理論是在普通話這種語言的語音機制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但是,普通話所謂的「聲調」實際上不過是字調而已,它並不是真正的聲調。這樣看來,現代漢語聲調理論從出發點上已經完全錯誤,它的所謂的「聲調」理論實際上是「字調」理論,因而基于錯誤出發點之上建立起來的所謂的「漢語聲調理論」肯定是缺陷的。<BR>  比如,在現代漢語理論中,普通話共有4個所謂的「聲調」,而其中的普通話的第3聲(上聲)理論上只有壹種調型,即214,然而,在普通話的實際發音中,普通話的第3聲會發成跟第2聲讀音完全相同的調型來,如「古典」、「 北海」、「 領導」、「 鼓掌」、「 廣場」、「 展覽」、「友好」 、「導演」 、「首長」 、「總理」、「感想」 、「理想」等等這些詞組中的首壹個字的讀音就已經完全是更第2聲的35值讀音。</P>
<P>(以下將具體討論現代漢語的聲調理論中對聲調的定義上的錯誤)</P>
<P>  壹,&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調體】和【調尾】<BR>  【調體】是這樣的壹種概念,在音節的整個發音時程中,發聲動作存在著聲母對音節的整個發聲過程的控制作用,整個音節的發聲動作是這樣的壹個過程:<BR>  口腔內先形成氣流堵塞的閉合狀態,閉合位置因爲聲母的不同而不同,發聲動作開始後,口腔中的閉合迅速打開並壹次性地達到最大張嘴狀態,打開的方式也因爲聲母的不同而不同,口腔從閉合狀態到張嘴最大的過程就是聲母的發聲過程。這個過程在整個音節的完成過程中是決定性的,音節所有的音素都是在這個「閉合——&gt;最大張嘴」過程中完成的,【調體】就是口腔閉合到張嘴最大這個時程中的元音頻高。而口腔達到最大張嘴後,音節或者繼續發音,或者停止發音,如果繼續發音,口腔中也再沒有動作,而僅僅是吼中的聲帶繼續發生振動而已,這不過是音節的元音的延長而已。最大張嘴後的這個時程實際上並不影響音節的辨認效果,所以,最大張嘴到聲帶完全停止發音的這段時程的頻高就是【調尾】。對于沒有聲母的音節,同樣存在著「開始張嘴——&gt;張嘴最大——&gt;音節最終停止」的過程,調體是音節客觀存在的壹種現象。</P>
<P>  在普通話所謂的「聲調」調值認定中,只是考慮到了音節的音高,而根本不考慮音節的時長。這是十分荒謬的,音高是離不開時長的,同壹個漢語音節(含聲母、韻母和音高),如果讀音的時長不壹樣,則它的音高形式會完全不壹樣。做壹個簡單的時長實驗就能證明這壹點,如果普通話的4個字調的讀音都超過1秒以上,則4個字調所發出來音的音高幾乎完全相同而無法分辨。</P>
<P>『調尾的可變性和語調』</P>
<P>  在漢語的實際語流中,調體被用于區別因音高不同而不同的音節發音種類,所以,調體需要有壹個唯壹不變的音高特性,因而,漢語音節中能夠任意變化音高的音段只能是調尾。能夠任意變化音高是語調的客觀基本要求,語調是語言的客觀基本要求。漢語是音高被固定使用的語言,即聲調語言,但漢語同樣地是音高可以任意地變化的語言,這個矛盾的解決方案就是漢語的調體與調尾在功能上的分開。<BR>  有人的觀點認爲漢語音節的調(即音高tune)是死板固定的不能變化的,漢語在句子表達中是沒有感情變化(即調tune),這種觀點是完全錯誤的,因爲漢語音節的開始部分的音高(即調體)雖然是固定不變的,但漢語音節的後部分音高(即調尾)卻是可以任意變化的,這樣,整個漢語音節就成爲壹個可以向任何方向變化音高的的音節,每壹個漢語音節都是可變的,這就是漢語音節音高的本質。<BR>  傳統的觀點認爲漢語音節的調(即音高tune)是死板固定的不能變化的,漢語在句子表達中的感情變化(即調tune)是靠變調來實現的,並且認爲這種變調就是變成跟原來的調完全不壹樣的調,這種觀點同樣是完全錯誤的,如果是那樣的話,漢語的所謂的「聲調」根本不存在的意義,因爲它不再具備區別漢語音節的音高再分類的功能,句子中雜亂無章的音高變化會使漢語變成象英語那樣的無聲調語言。<BR>  實際上,這兩種觀點錯誤在于沒有搞清楚漢語音節調尾和調體在功能上的分工,調體保證了漢語音節的唯壹可辨性,調尾實現了漢語音節的感情可變性(聲調語調與調體調尾關系見下圖)。<BR></P>

皮扎诺 發表於 2008-10-4 22:47:30

<P>『調尾的音高特點』<BR>1,調尾的起始音高完全等同于該音節調體的終點音高,調尾音高是完全承接于調體結尾音高的;<BR>2,調尾的發聲動作跟調體的發聲動作是壹氣呵成地壹體的連貫動作的前後兩部分;<BR>3,調尾有並且只有三種形式,即平行型調尾、上升型調尾和下降型調尾。平行型調尾表達平和的語氣和感情,上升型調尾表達上升的語氣和感情,下降型調尾表達下降的語氣和感情,調尾的變化方向在結構上與感情語氣的變化的功能完全壹致。</P>
<P>『單讀時的讀音是語調而不是聲調』 </P>
<P>  傳統的觀點在認定和測定漢語某調型的調值的時候采用的方法就是以「單讀時的讀音」來進行采樣,實際上,「單讀時的讀音」仍然是語調而不是聲調,「單讀時的讀音」不過是平和語氣的語調而已,它仍然是有調體和調尾的基本構成的。調體只有不超過125毫秒的時長,超過這個時長的音節尾部音高都是調尾,如果「單讀時的讀音」取樣過長,則所觀察到的音節音高的主體就是調尾而不是調體,這樣就存在拿千變萬化的調尾來認定爲該調型的調值的系統誤差,那是十分荒謬的。<BR>  從另壹個角度來看,聲調之所以在句子語流中被識別,必然是因爲聲調在句子語流中有它唯壹被識別的音高特性,這樣看來,「聲調指單讀時的讀音」這句話不但不准確,而且不符合邏輯。</P>
<P>『五度標調法』</P>
<P>  趙元任先生發明了壹種記錄和認讀漢語調的方法,叫做五度標調法。五度標調法將漢語音節的音高分成五個聽覺可以識別的音階:高音(5)、次高音(4)、中音(3)、次低音(4)和低音(5)。根據這個衡量標准去衡量每個漢語音節的音高,就可以描述出那個音節的音高變化的大體過程,它到底是上升還是下降?從什麽音階位置開始升?從什麽音階位置開始降?升或降到什麽音階位置?等都可以以清晰的形象來表示音節音高那裏發生的變化,這套方法被廣泛應用于漢語普通話以及各方言的聲調調值的認定和認讀。比如普通話的四個字調的調值被認定爲:<BR>普通話的聲調是:</P>
<P>    陰平  &nbsp; ̄ ā ō ē ī ū ǖ   55 </P>
<P>    陽平 &nbsp;&nbsp; ́  á ó é í ú ǘ   35 </P>
<P>    上聲  &nbsp; ̆ ǎ ǒ ě ǐ ǔ ǚ   214 </P>
<P>    去聲 &nbsp;&nbsp; ̀  à ò è ì ù ǜ   51 </P>
<P>  上圖是早年白滌洲根據實驗得到的音高數字制作的。</P>
<P><IMG src="http://www.pkucn.com/attachments/psiGSF_baidizhou.gif" border=0></P>
<P>  上圖是沈炯教授做的普通話聲調音高示意圖。<BR>  <BR>  但是,五度標調法法則只是規範了漢語音節音高的音階的高低,而對音節的時長是沒有任何規範的。就是說,五度標調法法則所記錄的是聲調、語調、地方口音(方腔,下同)以及個人口音等任何包含音高因素的情形而不是聲調。<BR>  上面已經分析過,普通話並不是以聲調爲識別單位的,普通話識別漢字的實際上是字調而不是聲調,因此,上面白滌洲先生和沈炯先生的圖例標示的並不是普通話的聲調,同時也不是普通話的字調,因爲字調是沒有固定的音高模式的,上面兩個圖例不過是壹種指導式的思考圖而已,那並不是語言中的聲調實際。</P>
<P>  【調體】就是口腔閉合到張嘴最大這個時程中的元音頻高,而這個發音過程就是聲母的發音過程。從生理上看,聲母發音時,口腔閉合到張嘴最大的這個過程是壹個連續的單向過程,是不可以中間停頓或者改變的壹次性生理動作。這樣看來,調體的音高只有壹種方向的可能性,就是說,調體的音高要麽上升,要麽是下降,要麽是平行,而不可能在上升後下降或者下降後再上升,它不存在音高方向的改變,就是說,調體是不存在折調的。<BR>  對比白滌洲先生圖示中的普通話第三聲調值被描繪成214,這是壹個先下降再上升的音高變化進程。然而,214這樣先降後升的折疊式音高變化在調體中是無法發得出來的,就是說,如果以214作爲普通話第三聲的「聲調」是不可能成立的。<BR>  聲調是在任何說話環境中都保持著唯壹被辨認特性的音高,在實際的語言交流中,普通話的第三聲也是不能被唯壹發成214這樣的壹個唯壹音高模式的,任何人說話都可能有快速發音的時候,而在快速連續發音的時候,214這樣的折疊式音高也是不可能發得出來的。因爲快速連續發音要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整個音節的發音,所以,『快速連續發音』是最接近調體發音的發音,也就是最接近聲調音高模式的發音。<BR>  有人說,聲調是指單讀時的讀音,妳怎麽拿實際會話中的讀音來說明聲調?上面已經說過,單讀時的讀音實際上同樣是語調而不是聲調,而且,在粵語跟普通話是完全不同的,粵語在快速連續發音以及任何語氣環境中同壹個字的讀音的調體音高都是唯壹地不變的,這跟普通話那樣的字調語言是本質不同的。</P>
<P>              語音學的學術模式</P>
<P>作者:皮紮諾<BR>  爲了准確而沒有批漏地分析聲調的各種可能的影響和制約因素,就必須准確地去了解聲調形成的全部機制,只有把影響和制約聲調形成和作用的方方面面徹底地把握,才有可能在做聲調分析時不至于犯思維邏輯錯誤的可能。聲調作爲語音的壹個成分,它跟整個音節是壹體的,聲調的整個形成和作用機制也是和語言本身壹體的。那麽,那些方面的因素與聲調的形成有關呢?</P>
<P>  人們說話交流有最起碼的兩個方面:聽的壹方和說的壹方。</P>
<P>  1,說的壹方的影響和控制機制在于人的發音器官,因而發音器官本身的生理決定了聲音的形成的全部。<BR>  2,聽的壹方的影響機制在于人的聽覺器官和聽覺心理,因而聽覺器官本身的生理機制和聽覺心理決定了聲音形象的辨認的全部。<BR>  3,在聽的壹方和說的壹方之間,還有壹個重要的中間機制,這才使得聽和說雙方實現語言的交流,這就是在空氣中傳遞的聲波。人們做語音實驗中所能記錄到的只能是這個環節,而聲波本身有它自己的物理特性,所以,聲波的物理機制也是語音分析中的壹個重要的組成。<BR>  4,而在上面三個環節都具備的時候,人們還是不能實現語言的交流,要最終實現語言的交流還需要壹個最重要的環節,這個最重要的環節就是社會協議。比如:爲了實現「蘋果」這個概念的交流,如果說的壹方發出來的是「apple」這個聲波形象,而聽的壹方理解的是「píng guǒ 」這個聲波形象,由于雙方沒有壹個共同的協議,這就完全不能進行語言交流了。所以,社會協議也是語音分析中的壹個重要的組成。對于語言,社會協議表現爲全體語民的默認、約定俗成和語言的規範化等形式。</P>
<P>  根據上面的分析。從這個聲調形成和作用的整個流程中我們可以得到,聲調是遵循這<BR>樣的模式:<BR>  「生理——物理——心理——社會」模式</P>
<P>  從這個關系模式中可以看出,語音實驗中物理儀器測量到的音高數據只不過是聲調影響和制約因素的四個重要環節中的壹個環節而已,而其它的三個環節則處于它的思考分析範圍之外,顯然,這樣的思考是不全面的,所以,單單靠物理儀器測量到的音高數據不具備分析實際語言聲調的能力。</P>
<P>語音學的學術模式的實踐意義</P>
<P><BR>  分析語音學的學術模式,目的在于搞清楚語音發生語言意義的必然過程,學術模式的意義在于它能夠指導語音問題的最科學地思考,同時它也爲語音問題的論證提供了壹個邏輯性的論證模式,它的實質意義在于:符合模式的思考和論證必然是科學的,反之,不符合模式的思考和論證必然是缺陷的。</P>
<P>  比如,在壹定的情況下,普通話的第3聲(上聲)會發成與第2聲(陽平) 壹樣調高來,但是,傳統認識上對這個問題存在很大的爭議,有認爲第3聲「的確發成了第2聲」,有認爲「那不能稱爲第2聲」,到底第3聲變讀的情形是不是第2聲?這個問題可以用語音學的學術模式來解決,如果能夠證明變『讀了的第3聲』在發聲生理動作上、在物理頻高特性上和和聽覺感知上二者都不可能存在任何本質的區別,則可以清楚地說明『讀了的第3聲』就是『第2聲』,而如果能夠從發聲生理動作、在物理頻高特性和和聽覺感知這三個方面證明二者存在本質的差異,則可以確鑿地說明『讀了的第3聲』不是『第2聲』(參考語料如「古典&nbsp; 北海&nbsp; 領導&nbsp; 鼓掌&nbsp; 廣場&nbsp; 展覽&nbsp; 友好&nbsp; 導演&nbsp; 首長&nbsp; 總理&nbsp; 感想&nbsp; 理想」)</P>
<P>「生理——物理——心理——社會」模式下的五度標調法</P>
<P><BR>              『「生理——物理——心理——社會」模式下的五度標調法』</P>
<P>  本節的內容主要討論的是,五度標調法作爲標記漢語聲調的壹種記錄方法,它是否符合「生理——物理——心理——社會」模式的實質,就是說,它所描述的那種把音高劃分成5個不同音高的音階,是否跟聲調的發音生理特性,聲調發音的物理特性,聲調發音的聽覺感知特性以及聲調發音的社會約定俗成機制完全壹致?如果它在四個方面都是壹致的,則五度標調法必然是科學的,反之,則是不夠科學的。</P>
<P>【五度標調法所可能標記的調型種類】</P>
<P>  以下是在「聲調就是調體音高」的認識的基礎上,對五度標調法在邏輯上所可能標記得出來的所有調型的種類的概括:<BR>表1<BR>55&nbsp; 54&nbsp; 53&nbsp; 52&nbsp; 51<BR>45&nbsp; 44&nbsp; 43&nbsp; 42&nbsp; 41<BR>35&nbsp; 34&nbsp; 33&nbsp; 32&nbsp; 31<BR>25&nbsp; 24&nbsp; 23&nbsp; 22&nbsp; 21<BR>15&nbsp; 14&nbsp; 13&nbsp; 12&nbsp; 11<BR>  這個表說明壹個根本性問題,即五度標調法按二元組合在數學上只能産生出 5 * 5 =25 種可能,這是五度標調法對漢語調體聲調所能記錄的最大極限,就是說,漢語的所有調體聲調應該不超出這25種這個數字,五度標調法的科學性也必然地局限在這個範圍之內。<BR>  這個問題給我們壹個思考,即盡管漢語各地方言各異,但漢語的聲調的種類應該是有限的。</P>
<P>【在聲調的發聲生理上】<BR>  這僅僅是壹個可能性的問題,就音階(scale)來說,人類完全可以發出並准確控制比五度更加複雜的音階來,比如音樂中的音階比五度音階更加複雜。但是,音樂中的音階是自然音階(見巴赫的《十二平均律》),自然音階是完全符合人的聽覺感知規律的自然界中客觀存在的壹種聲音音高級進現象,因而它雖然複雜卻是人生來就具備的識別能力。而五度音階則是人爲主觀臆造出來的壹種非自然音階,因此,人們要適應這種音階就必須先破除自然音階生理習慣的束縛然後再適應這種新的音階,因此,實現掌握和控制它的難度比十二自然平均音階還要大,總的來說,人類掌握五度音階還是可能的。<BR>【在聲調的發聲物理上】<BR>  這是壹個壹致性的問題,即物理儀器檢測到的人聲頻高和五度音階是否壹致。從物理儀器測量到的人類聲音的頻高看來,人聲的頻高範圍在50~8000周之間,它頻譜圖上完全表現爲壹種線性的連續進程,而完全不具備音階的特性,因此,五度音階與人聲的物理頻高不存在必然的壹致性,所謂的壹致只可能是聽覺的感知的結果而不是自然法則的結果。<BR>【在聲調的聽覺感知上】<BR>聲調的感知</P>
<P><BR>【在聲調的聽覺感知上】<BR>  現在有新的觀點認爲整個人類語言都是感知的産物,雖然這樣的觀點尚有待認同,但是,對于語音來說,人類感知的重要性已經是被普遍認同了的,感知語音學( perceptual phonetics )已經成爲壹門真正的科學。<BR>  聲調作爲漢語特有的壹種語音現象,它建立在人類對音節音高的感知的基礎之上,它同樣是不可能超越人類對語音音高這個特性的感知能力的。就五度標調法的音階而言,五度音階所能構成的二元組合(55&nbsp; 54&nbsp; 53&nbsp; 52&nbsp; 51 // 45&nbsp; 44&nbsp; 43&nbsp; 42&nbsp; 41 // 35&nbsp; 34&nbsp; 33&nbsp; 32&nbsp; 31 // 25&nbsp; 24&nbsp; 23&nbsp; 22&nbsp; 21 // 15&nbsp; 14&nbsp; 13&nbsp; 12&nbsp; 11)共25種音高類型,人類要精確地區別這樣的音高差別是存在很大的困難的,這可以從人類學習音樂中的7個自然音階的難度中得到證明。壹個很有音樂天賦的人要想准確地發准這7個自然音階,非經過幾年的視唱練耳的苦練是做不到的,因此可以確定,人類要精確地發准這25個音高類型必然是很困難的,即使有人練成了那種精確控制發音,那也必然是少數人的事情而不可能是大衆的事情。因此可以得出結論:這25種音高類型人類可以做得到,但不具備大衆的普遍性。<BR>  言語感知的過程  壹般可分爲 4個階段:壹聽覺的,二語音的,③音位系統的(allophone &amp; toneme),四語法結構的。<BR><IMG src="http://www.phonetics.org.cn/phonetics_forum/attachments/toneme_d2Eqei3ezbJ3.jpg" border=0></P>

中二仔 發表於 2008-10-4 22:53:31

<P>身為一個中學生...</P>
<P>以後真係大把嘢學..........</P>

攸固 發表於 2008-10-5 02:47:59

探而知情是好,但當務之急是如何可令他們學到廣語.<br>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若可令這尐人學與講到正中廣語的話,這會對廣語的未來有好大的幫助!<br>可惜既系今政同時以強推普話,這是一大弊患.<br>

[ 本帖最後由 攸固 於 2008-10-5 02:55 編輯 ]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漢語聲調漫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