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ngjun
發表於 2008-9-23 22:23:56
<P>《汉语方言概要》粤语方言部分185页:</P>
<P>九个声调用简式声调符号表示如下:</P>
<P> 平 上 去 入</P>
<P> -------- 上 下 </P>
<P> | |</P>
<P>阴 55 或 53 35 33 5 33</P>
<P> </P>
<P> --------------</P>
<P> | |</P>
<P> </P>
<P>阳 21 13 22 2 和 22</P>
<P> </P>
<P> </P>
<P>《汉语方言概要》粤语方言部分185页:</P>
<P> </P>
<P>阴平有两个变体。阴平的调值是高平而末尾微降。</P>
dengjun
發表於 2008-9-23 22:29:23
<P>《广州话音档》53页:</P>
<P>声调的特点:</P>
<P>1.(略)</P>
<P>2.阴平调值有53和55两种。有些字有两种读法,本书按照实际读法标出调值。</P>
<P>----------------------------------------------------------------------------------------------------------------------------------------------------第10页:</P>
<P>声调1号 阴平 53/55 专开/蛙辫</P>
<P>---------------------------------------------------------------------------------------------------------------------------------------------------</P>
<P>第53页:</P>
<P>广州话概述:</P>
<P>广州青年人和中老年人在语音上有些差别......在声调上也有些差别。阴平调中老年人有高平调(55)和高降调(53)两种读法,一般来说名词多读高平调,动词多读高降调。例如:一把遮(一把伞)的遮</P>
<P>读55,遮住个头(把头遮住)的遮读53.一只梳的梳读55,梳头的梳读53。但是青年人多数都读高平调,不读高降调。本书记音以中老年人的发音为标准。</P>
<P>--------------------------------------------------------------------------------------------------------------------------------------------------</P>
<P>dengjun :</P>
<P>53在〈汉语方言概要〉中用「高平微降」来描述,〈音档〉用「高降调」来描述。<BR> </P>
<P>查过手头所有字典,</P>
<P><BR>「结婚」的「婚」是阴平声,调值应该是高平(55)或高平微降(53)。现在青年人多数倾向于一律读高平(55)。</P>
<P><BR>普通话阴平的调值是55(高平),去声的调值是51(高降)。广州话的阴平是高平(55)或高平微降(53),阴去是33(中平), 阳去是22(次低平)。</P>
<P> </P>
dengjun
發表於 2008-9-23 23:22:58
<P>现在来回答下列问题:</P>
<P>----------------------------------------------------------------------------------------------------------------------------------------------</P>
<P>调类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呢?</P>
<P>----------------------------------------------------------------------------------------------------------------------------------------------</P>
<P>我现在多说几句。</P>
<P>汉语是有声、韵、调的语言。</P>
<P>从古代汉语发展到中古汉语,从中古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声母是有变化的,例如上古是有浊声的,后来多数地方浊声消失了,变为阳平。声调也是有变化的,在北方方言区,多数方言入声消失了,分到阳平、上声和去声,这就是所谓「入派三声」。韵母也是有变化的,例如在北方方言区,没有m收尾的韵母,只有n收尾的韵母,原来m,n收尾的韵母合并在一起。 </P>
<P>古代汉语的声调有入声(用现代语音学术语来解释,是塞音p,t,k收尾的闭音节)在大多数北方方言区消失了(就是韵尾p,t,k消失了 )。</P>
<P>以广州话为代表的粤语从开始形成并发展到现在,入声仍然保存,而且分成三种,不但平声分为两种,上声和去声也分成两种。这样,广州话就有了九个声调。但是九个声调之中,三个入声除了比较短促以外,从声高的高低升降来说,在六个舒声(非入声)中是有的,就是说,九种声调,六种调值(所谓九声六调)。</P>
<P> 在古代,划分平上(读如赏)去入四声,「平,上(赏),去,入」就是代表字。在各地方言都是如此。以「去」字为例,北京话是51调,在北京话中,所有51调的字都是去声字。在河南南阳话中,「去」的调值是35(高升调),在河南南阳话中所有调值为35(高升)的字都是去声。在广州话中,「去」的调值是33(中平调),广州话中所有调值为33的字都是去声(阴去)。广州话在发展过程中还多了一个阳去调,其调值是22(次低平调)。由此可见,去声调并不都是降调,有的是中平调,有的甚至是高升调。</P>
<P> </P>
<P> </P>
<P> </P>
[ 本帖最後由 dengjun 於 2008-9-24 14:11 編輯 ]
南汉
發表於 2008-9-24 13:27:30
<P>原帖由 <I>嶺南散人</I> 於 2008-9-23 21:58 發表 <A href="http://bbs.cantonese.asia/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09339&ptid=12325" target=_blank><IMG onclick=zoom(this) alt="" src="http://bbs.cantonese.asia/images/common/back.gif" onload="attachimg(this, 'load')" border=0></A> 我冇必要爭乃丂面子,祗不過應該實事求是一下,如果係正確嘅嘢,我自然會無條件支持。 </P>
<P>幫你上埋課</P>
<P>我們現在使用的五度標調法(55 35 13 42)是趙元任在20世紀根據音樂升降發明的。平上去入是一個古代形成的概念。古代的平上去入應該是升調還是降調呢?誰也不知道,因爲誰也沒有聼過古代漢人説話。</P>
<P>你認爲古代的去聲必然等於降調,古代的平聲必然是一個不升不降的平調,比古今中外一切語言學傢的假設都大膽,不如你先寫篇論文,使整個學術界都接受你這一套理論,我們到時候自然就會接受。</P>
嶺南散人
發表於 2008-9-24 20:05:09
華語聲調平陞降短四個特徵并唔難發現,沈約制定四聲時極有可能就係根據平陞降短四個特徵發明出平上去入四個聲調,該一假設并非唔合理,亦并唔難以理解。再從平上去入四個字來睇,其對應平陞降短四個特徵亦顯而易見、昭然若揭。
南汉
發表於 2008-9-24 20:17:35
<P>顯而易見、昭然若揭</P>
<P>--------------</P>
<P>這是學術嗎?這是感情,感性認識,不是量化分析。</P>
<P>古代的人對聲調的升降是沒有一套量化理論。</P>
<P>像那些聲調「清而遠」,你就可以判斷調值升降,你真是天才。高本漢、趙元任也要拜你为师。因爲你得耳朵可以超越時空,他們沒有你那樣的水平。</P>
<P>所以高本漢只感給古漢語擬定聲母和韻母,不敢擬定調值。</P>
<P>你能,你就把他們全部超過,是中國音韻學帶頭人。</P>
<P> </P>
[ 本帖最後由 南汉 於 2008-10-3 00:07 編輯 ]
嶺南散人
發表於 2008-9-25 12:53:54
<P>原帖由 <I>南汉</I> 於 2008-9-24 20:17 發表 <A href="http://bbs.cantonese.asia/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09672&ptid=12325" target=_blank><IMG onclick=zoom(this) alt="" src="http://bbs.cantonese.asia/images/common/back.gif" onload="attachimg(this, 'load')" border=0></A> 顯而易見、昭然若揭 -------------- 這是學術嗎?這是感情,感性認識,不是量化分析。古代的人對聲調的升降是沒有一套量化理論。像那些聲調「清而遠」,你就可以判斷調值升降,你真是天才。高本漢、趙元任也要給你下跪。因爲 ... 我亦冇法子確定具體嘅調值,但係基本上可以斷定其調值係平陞降短。</P>
<P>-------------------------------------------------</P>
<P>版主回复:入声整个学术界都知道是短促的,这个几乎没有争议。升降就没有人敢说自己有把握,不信你看看高本汉和其他汉语言学家的大作,都不敢判断声调升降。你判断了,还不是天才?</P>
<P>我很想封你做偶像。但请你的观点得到学术界认可,再到我们论坛处宣扬也不迟。否则只会被我们这帮无知这笑话。</P>
<P>似乎没有必要做无谓的口舌之争,因为你要清楚的是,你目前还没有发表过任何学术作品是得到学术界认可的。冲着我们说也没有意义。</P>
[ 本帖最後由 南汉 於 2008-9-25 22:32 編輯 ]
dengjun
發表於 2008-9-26 05:37:31
<P> 请楼主注意这句话:</P>
<P> </P>
<P> 在古代,划分平上(读如赏)去入四声,「平,上(赏),去,入」就是代表字。在各地方言都是如此。以「去」字为例,北京话是51调,在北京话中,所有51调的字都是去声字。在河南南阳话中,「去」的调值是35(高升调),在河南南阳话中所有调值为35(高升)的字都是去声。在广州话中,「去」的调值是33(中平调),广州话中所有调值为33的字都是去声(阴去)。广州话在发展过程中还多了一个阳去调,其调值是22(次低平调)。由此可见,去声调并不都是降调,有的是中平调,有的甚至是高升调。</P>
<P> </P>
penkyamp
發表於 2008-9-26 12:02:21
我对最新人种学,自然人类学有啲研究,可以用人种特征做啲对比。<br><br>汉语各方言嘅声调系统之间,随地域,历史阶段唔同嘅大幅度变化,就好比人种体格表征上嘅一啲快变嘅 phenotype 特征,如肤色黑白,体型肥瘦,身体高矮。 <br><br>而汉语各方言声母音位随地域历史阶段唔同嘅,比较渐进嘅变化,就好比人类种群唔同大家庭间嘅基因渐变,呢啲根据男女染色体分成 haplotype <br><br>汉语各方言 韵母嘅变化,介乎声母同声调之间。不如声母之稳定,但又不如声调变化之突然。<br>
嶺南散人
發表於 2008-10-5 11:16:47
「份」或「是」嘅調值應該係降調先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