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总 發表於 2008-8-23 07:53:24

映象广州:未有河南 先有沥滘

<P>  广州有句俗语:「未有河南,先有沥滘。」沥滘历史之悠久,由此可见。</P>
<P>  水乡沥滘,将近900岁了。早在清代,这里便是「五百年祖德,十三代书香」的名村。文章华国,诗礼传家,从这里走出去的进士、举人不胜枚举。如今气势恢弘的卫氏大宗祠,见证着这条古村显赫而辉煌的历史。</P>
<P>  斗转星移,岁月沧桑。</P>
<P>  如今,融入都市的沥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千人一面的建筑中,在飞扬的尘土中,在抬头只能看一线阳光的窄巷中,昔日时光似是难寻。曾保留古村最初记忆的古老宗祠,也面临消失的危险。</P>
<P>  只是,走近沥滘,聆听在这里世代生活的村民讲述过去的故事,你会发现,如童谣一般美丽的沥滘,一直在他们的回忆里脉脉流淌……</P>

卢总 發表於 2008-8-23 07:54:38

百世周宗 诗礼传家

<P><IMG src="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08-07/27/B1/res09_attpic_brief.jpg" border=0></P>
<P>&nbsp;</P>
<P>卫氏大宗祠:牌坊的燕子斗拱。</P>

卢总 發表於 2008-8-23 07:56:16

钟灵毓秀江中洲  

<P>  沥滘,让人不难联想到它与水有关。</P>
<P>  数千年前,如今珠江南岸海珠区一带,还是一片浩瀚烟波。潮涨潮落,不知从何时开始,在海中央,出现一个钟灵毓秀的小洲,千年浪花不断冲刷、沉淀,它的面积越来越大,由于这里河汊密布,池塘星罗棋布,人们给它起了一个独特的名字:沥滘。</P>
<P>  沥滘四面环水,自古鱼虾鲜美,土地肥沃,很早便有了人活动的足迹。在宋代以前,这里曾有严、曾、白等姓氏在此居住。但沥滘真正开始发展壮大,却是由于这个家族的到来:卫氏。</P>
<P>  相传,如今沥滘的主人卫氏,本姓姬,是周文王第九个儿子康叔的后代。周武王夺取天下,建立周朝后,康叔受封于卫地,其皇族后代子孙便以国号为姓。卫国领域约在今河北以南的大名府至河南以北滑县一带,古称河东,如今卫氏宗祠里供奉着「河东卫氏历代祖先神位」的牌位,有不忘祖先之意。</P>
<P>  约在唐末宋初,卫氏开始迁入广东,住在南雄珠矶沙水村。据《卫氏族谱》记载,在南宋建炎年间(1127年-1130年),有一个叫卫宁远的人,生有四个儿子,长子早逝,他的其他三个儿子带领族人南下。其中,第三和第四个儿子同去了东莞茶山,唯独第二个儿子卫达,来到当时属于番禺的沥滘,被这里旖旎的山水风光深深吸引,在村东龙眼树脚下定居下来,成为沥滘卫氏的开村之祖。</P>
<P>  自此,来自中原的卫氏,在这块岭南沃土上耕田读书,世代繁衍,也书写着沥滘数百年源远流长的历史。  </P>

卢总 發表於 2008-8-23 07:58:58

十三代书香

<P>  在宋明两代,卫氏家族在沥滘拥有大片良田,影响力已远远超过其他家族,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P>
<P>  据《卫氏族谱》记载,当时,卫氏族人聚居在村中不同位置,而「附近傍居为家僮佃户,稍远为基围台榭林塘,多植荔枝龙眼桔柚诸果。滨海皆腴田,岁两熟,亩收二十余斛……」</P>
<P>  生活富足的沥滘卫氏家族,以诗礼传家而闻名。清代,沥滘「五百年祖德,十三代书香」的美名,已在民间广为传播。翻开史册,沥滘历史上曾取得功名的子孙数不胜数。</P>
<P>  早在宋代,卫氏五世祖卫惟寅「为人持重,不尚浮华」,在宋咸淳十年(1274年),考取进士,官至朝议大夫。比卫惟寅稍迟一点的卫伯英,在南宋德祐年间,也考取进士,官至御史中丞。短短时间里,一个家族里连出两个朝廷重臣,卫氏家族的声名日渐显赫。如今,悬挂在卫氏大宗里的对联:「烛影辉煌光射大夫剑履,炉烟缥缈香熏御史官裳」,所要表彰的正是这两位先祖。</P>
<P>  此外,在南宋,卫氏一门三兄弟卫兆龙、卫应龙、卫梦龙,还曾联擢高魁,被人们称为「河东三龙」,一时传为佳话。</P>
<P>  而到了明清两代,卫氏子孙中的进士、举人更是不胜枚举。尤其是清代,沥滘村共出了三位进士,20多位举人。当时有民谚:「九龙出海,六鹤飞归」,意思是说九个沥滘子弟去应试,就会有六个人折桂而返,诗书教化风气之浓,可见一斑。</P>
<P>  唯其如此,不少文化名人和高官显贵,有感而发,纷纷为沥滘题匾、撰写族谱序言、墓志铭等。</P>
<P>  明代大儒湛若水,就曾两度为《卫氏族谱》作序。据说,当时身处高位的湛若水,与将侍郎卫玉溪是好朋友,相识相知之下,他深感这条古村积淀的深厚教化之风,欣然提笔为《卫氏族谱》作序。卫玉溪去世后,湛若水最得意的弟子,也曾为玉溪祠题写匾额。</P>
<P>  此外,明代著名文士伦文叙的三儿子伦以诜,曾为卫氏族谱题序。而明代有名的广东右布政使李凤,也曾应邀为沥滘卫氏作《皇明隐君卫公配安人甘氏合葬墓志铭》。</P>

卢总 發表於 2008-8-23 08:01:08

卫氏大宗祠:宗堂流芳

<P>  提起每个显赫家族,我们几乎无法忽略它:祠堂。它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最具独特意义的符号,在每一个聚族而居的村落里,它是大家族无形的核心,也是展示家族变迁、彰显荣耀的场所。</P>
<P>  今年78岁的卫浩然,是沥滘卫氏第23世孙,村里辈分最高的老人。他带领我们游览卫氏大宗祠,揭开一段属于这座古村庄显贵而沧桑的记忆……  </P>

卢总 發表於 2008-8-23 08:02:05

<P><IMG src="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08-07/27/B1/res19_attpic_brief.jpg" border=0></P>
<P>&nbsp;</P>
<P>卫氏大宗祠一角。</P>

卢总 發表於 2008-8-23 08:03:10

风雨沧桑400年  

<P>  如今,融入都市中的沥滘村,昔日一河两岸的水乡风貌已是难辨:河涌或是被填,或是被水泥路面所遮盖,在密如蛛网般的小街小巷里穿梭,两旁是比肩而立的小楼房,仿如在迷宫里一样。</P>
<P>  然而,惊喜总在不经意间出现。</P>
<P>  在离珠江不远处,一片灰色钢筋水泥中,一座气势恢弘的岭南建筑出现在眼前。此刻,它大门紧锁,两旁悬挂着一副对联:「爱江海汪洋,先入番禺开沥滘;羡峰峦秀丽,再过东莞辟茶山。」简洁的语言,把卫氏家族南迁的过程传神地勾勒了出来。</P>
<P>  卫浩然介绍,卫氏大宗祠自明万历22年(公元1594年)就开始筹款,整整经过20多年,到1615年才建成,规模宏大,做工精细。大宗祠中间曾经历过三次重修,但大体形制不变。</P>
<P>  站在巍峨的卫氏大宗祠正门前,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左侧青砖墙上,烟熏火灼的痕迹十分刺眼。卫浩然告诉我们,卫氏大宗祠以前面积要比现在大得多,濒临珠江,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者的战舰经海边,看到它规模宏大、气势非凡,误以为是官府,一番猛烈炮轰,结果,宗祠的大门被轰出一个大洞。</P>
<P>  经历战火洗礼的卫氏大宗祠,满目疮痍。所幸它在卫氏族人的保护下,顽强生存了下来。这个洞后来经过修补,但战火洗礼的痕迹仍无言诉说沧桑岁月。&nbsp;</P>

卢总 發表於 2008-8-23 08:04:12

<P><IMG src="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08-07/27/B1/res11_attpic_brief.jpg" border=0></P>
<P>&nbsp;</P>
<P>卫氏大宗祠的屋顶。</P>

卢总 發表於 2008-8-23 08:05:30

「燕子斗拱」显尊贵  

<P>  在卫浩然的带领下,我们从侧门进入祠内。站在中堂前面,脚下是那上百年的花岗岩石板,祠堂正门后方别具一格的牌坊,吸引了我们的视线。</P>
<P>  和普通牌坊不一样的是,这个牌坊造型独特、精美,上部是燕子斗拱结构,一层上叠着另外一层,中间牌匾上横书:「百世周宗」,两侧是两列小字:「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在等级森严的传统社会里,这种「燕子斗拱」是规格相当高的一种建筑形式,只有皇亲国戚或皇帝钦点才能采用,否则就是违反礼制。那为什么沥滘村可以建呢?</P>
<P>  卫浩然说,这仍是个谜,但据祖辈口耳相传,它与卫氏十二世祖卫西樵有关。「据说他是明代嘉靖皇帝的外孙婿。我小时候见过西樵祖的祠堂,前面就是这种燕子斗拱牌坊,而且建在仪门的位置上。我想是因为沾上了皇亲国戚的边,所以才可以建。」</P>
<P>  据说,原本卫氏大宗祠里还有一个约1米高的明朝汉白玉观音,是当时下嫁给卫西樵的郡主(即卫氏的太婆)的嫁妆,在建国后不知何故遗失了。</P>
<P>  建这个牌坊时,还有一段小插曲:据说,当时衙门得知卫家要想沾光建这座牌坊时,派人来找茬。卫家的人知道后,事先把瓦砾等铺在地上,当气势汹汹的衙役来到之后,卫家的人马上拿出圣旨宣读,衙役没办法,只好灰溜溜地走了。</P>

卢总 發表於 2008-8-23 08:06:46

<P><IMG src="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08-07/27/B1/res13_attpic_brief.jpg" border=0></P>
<P>&nbsp;</P>
<P>卫氏大宗祠里的风车。</P>

卢总 發表於 2008-8-23 08:08:04

皇帝重臣共贺寿

<P>  卫氏大宗祠的中堂叫庆源堂。历经漫长岁月,仍然无法挡住它的威风八面。</P>
<P>  它面阔达五个开间,主体建筑由12根「檐柱」和12根木柱支撑,每根柱子,都是由一块块木料完整打凿而成。庆源堂一侧,立着一个大玻璃罩,里面是这间祠堂的「镇祠之宝」,御赐祝寿屏风。虽然年代久远,但是这些高大的紫檀木屏风上,精美的浮雕图案和镏金贺文仍然清晰可见。</P>
<P>  这块祝寿屏风大有来头:它是乾隆钦命,由三朝重臣、一代名相张廷玉撰文,刑部尚书、中国古代大书法家汪由敦书写,内容是祝贺沥滘村103名老翁寿辰。</P>
<P>  千里之外的乾隆,为什么会给这条岭南古村的老人家贺寿?张廷玉的贺文里,交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P>
<P>  原来,沥滘尊老爱老之风兴盛,绵延了数百年,村里每年正月十五都会在祠堂为老寿星摆筵寿酒。卫氏第十九世祖卫廷璞,是清代雍正四十八年(1783年)进士,官至太仆少卿。他任兵科给事时,由于办事勤奋干练,深得张廷玉器重。有一年冬天,卫廷璞到张廷玉府上,对张廷玉说,他的家乡有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一百多,将会在明年春天聚餐祝寿,希望张廷玉能撰文为寿宴增光。张廷玉一听,感到十分诧异,他没想到,在同一个家族中,会同时有100多个寿星,史书上记载文潞公留守西都时,曾召集洛中德高望重的老者聚会,只有13个人参加,但已经可以作为一件盛事流传下来。他把此事向乾隆禀报后,乾隆也感到可以借此机会弘扬孝悌之风,便命汪由敦进行书写。</P>
<P>  而这块御赐祝寿屏风,在当时无疑是沥滘的一大荣耀。卫浩然回忆,建国前,这12块御赐屏风被好好收藏着,只在每年正月十五摆筵寿酒时,才拿出来。  </P>

卢总 發表於 2008-8-23 08:09:19

<P><IMG src="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08-07/27/B1/res15_attpic_brief.jpg" border=0></P>
<P>&nbsp;</P>
<P>卫氏大宗祠里的庆源堂。</P>

卢总 發表於 2008-8-23 08:10:45

多少古祠风雨中  

<P>  文物专家崔志民与沥滘有着不解缘分。</P>
<P>  20多年前,一次机缘,他第一次来到沥滘。当时,这里还是一派水乡景象:小桥、流水、古树……尤其令他记忆深刻的是这里的祠堂。</P>
<P>  那像珍珠一样散布在古老民居中的祠堂,走进去就如进入另一个世界。这些祠堂的建筑年代之早,在广州地区已不多见,他在那里常能找到明代石柱、清代砖瓦。20多年过去了,900年水乡沥滘,发生着重大改变。以前,沥滘一涌两岸,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祠堂30多间,如今,只剩下13间。在崔志民眼中,这个明清祠堂群,是古老沥滘保留下来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P>
<P>  「岭南不少村落也有祠堂,但像沥滘的祠堂那样,建造时间之早,基本结构保存之完好,地域之集中,数量之多,在岭南古村落里是绝无仅有的。如果从建筑学角度上看,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古建筑博物馆’。」崔志民说。</P>
<P>  只是目前除了卫氏大宗祠,历滘的其他祠堂几乎都没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它们有的被用作机械加工作坊或者仓库,不少正遭受一些破坏,令人痛心。</P>
<P>  「根据规划,作为城中村,沥滘很快将发生改变,我非常希望这些祠堂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否则,以目前的状况来看,它们很难避免将要消亡。」崔志民忧心忡忡地说道。</P>
<P></P></FOUNDER-CONTENT>

卢总 發表於 2008-8-23 08:11:57

<P><IMG src="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08-07/27/B1/res17_attpic_brief.jpg" border=0></P>
<P>&nbsp;</P>
<P>村里不少祠堂成了机械加工的作坊和仓库。</P>

卢总 發表於 2008-8-23 08:14:51

<P>  策&nbsp;&nbsp;划:赵&nbsp;&nbsp;洁</P>
<P>  撰&nbsp;&nbsp;文:梁&nbsp;&nbsp;婵</P>
<P>  摄&nbsp;&nbsp;影:庄小龙</P>
<P>&nbsp;</P>
<P><A href="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08-07/27/content_269344.htm">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08-07/27/content_269344.htm</A></P>

卢总 發表於 2008-8-23 08:15:51

<P><IMG src="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08-07/27/B1/res07_attpic_brief.jpg" border=0></P>
<P>&nbsp;</P>
<P>卫氏大宗祠里的一抹新绿。</P>

飛鳥 發表於 2008-8-23 23:41:02

<P>我前两年去个阵净系见到城中村啲旧楼弥漫系烟尘当中……<IMG alt="" src="http://bbs.cantonese.asia/images/smilies/default/sweat.gif" border=0 smilieid="10"> 边有咁好景</P>

卢总 發表於 2008-8-24 04:03:00

<P>我同沥滘嘅卫氏都颇有一段交情嘅。</P>
<P>以前沥滘嘅环境都几唔错嘅!</P>
<P>不过后来填咗几条涌、斩咗几棵树之后,啲风水乱晒,成个地区就面目全非嘞!<IMG alt="" src="http://bbs.cantonese.asia/images/smilies/default/mad.gif" border=0 smilieid="11"> </P>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映象广州:未有河南 先有沥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