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消失背后是文化丢失 | 学者认为,广东通过方言整理文化遗产的工作还做得不够
(摘自4月26日《金羊网 -- 羊城晚报》) | 张演钦 |
本报讯 记者张演钦报道:「方言消失的背后是文化的丢失。」这是在昨天举行的第33期「岭南学术论坛」上各路专家学者的共识。 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主任伍巍教授告诉大家,他在南海九江调查的时候发现,45岁以下的九江人已经不懂得本地语言,后来找了一个70岁以上的才懂得。「他们的方言维系着历史文化的线索。」语言的消失,可能就是这些线索的丢失。 伍巍介绍说,广东是方言的重镇,全国七大方言广东有三。而方言的现状令人关注。「比如权威粤语对其他粤语的挤压很厉害,问题大了。」伍巍说,我们不是要推广方言,而是我们通过方言整理我们的文化遗产的工作还做得很不够。
伍巍举例说,广东很多人称扫墓为「拜山」,因为故去的人多葬在山上;而客家地区却不叫「拜山」而叫「酾地」,这是为何?「‘酾地’这个词语的存在,正好
印证了客家由中原一带迁徙而来的事实。」伍巍说,中原的平原地带,有人故去,就葬在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地头,不像广东人一样葬在山上。他们迁徙到广东现在的
客家地区,这些地方基本是山区,尽管有人故去也葬在山上,但「酾地」这个词语还是保留了下来。「那些凝固了的历史信息,就是从这个词语里透露了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