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建筑史上,南京的近代建筑特别是民国建筑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1840年以后,西方建筑模式逐步传入南京。1927年,南京被定为中华民国首都后,展开了持续十多年的营造高潮。抗战期间,南京建设处于停滞状态。抗战胜利以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再次掀起建筑熱潮。
南京近代建筑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的演变,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向现代建筑艺术转化、创造民族建筑新风格的重要历史见证。
汇文书院钟楼
(1888年 今中山路196号)
说到民国建筑,在此之前就不能不提一下被称为南京第一幢「洋楼」的汇文书院钟楼。1888年,美国基督教会在干河沿创建了汇文书院,成为南京近代史上第一座高等学府。书院的建筑由美国教会委托美国建筑师设计,建筑为美国殖民期风格,这种式样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乡村及城市住宅。
书院总体布局以主干道为基本轴线,建筑按功能分区沿路布置,有教学楼、行政办公楼、体育馆及宿舍等。此外还设有运动场、草坪、小广场等户外活动场所。
汇文书院钟楼的建筑外观为青砖砌筑,勒脚、檐口等处有精细的装饰线脚。屋顶为法国双折式坡顶,毁于火灾后改建为二层的坡顶。钟楼在校园的规划中是重要的形式要素,始终是学校的象征。
扬子饭店旧址
(1914年 今宝善街2号)
中央体育场旧址
(1929年 今孝陵卫南京体育学院)
中央体育场为举办全国运动会兴建,曾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现代体育运动场。在南京兴建中央体育场是蒋介石提出的,国民政府还特令组织筹委会。
中央体育场包括田径场、国术场、篮球场、游泳池、棒球场及网球场、足球场、跑马场等,建筑结构系用钢骨水泥浇注而成,看台下有房舍75间,可供3600人住宿,主入口处还有办公室、新闻记者及裁判员用房等。中央体育场一次可接纳观众6万人,从设计到竣工不到6个月,在建筑史上堪称奇迹。
中央体育场竣工后,在1933年10月10日举行了空前规模的运动会。尤为感人的是在东北沦陷区内,曾代表我国参加过奥运会的短跑名将刘长春等人得知后,历经无数艰辛,从日寇铁蹄下的家乡赶来参加。在开幕式上,运动员和观众群情激昂,「收复东北,还我河山」等口号声震撼了全场,也振奋了全国人民。
励志社旧址
(1931年 今中山东路307号)
建造励志社的目的主要是为国民政府首脑及官员提供后勤、日常生活及娱乐服务,设有多功能的礼堂、剧院,宾馆式客房以及大小高级餐厅等。
励志社的这组建筑是由国外归来的青年建筑师范文照、赵深设计的,其中的一座大礼堂是演出戏剧、播放电影的多功能厅,外观为地道的清代宫殿式建筑,而内部则是按当时比较现代的剧院布置的,内有门厅、休息部、观众大厅及其他服务设施。蒋介石夫妇及官员曾在这里观赏戏剧、音乐演出及外国电影节目。励志社的另外两幢建筑是接待住宿的宾馆,张学良将军曾多次在此居住。
大华大戏院旧址
(1935年 今中山南路67号)
大华大戏院一直是南京有代表性的影剧院建筑,也是老南京人乐于光顾的娱乐场所。大华大戏院由杨廷宝主持设计,外观颇具时代特色,主立面虽成对称式样,但已大大省去了传统繁琐的装饰,代之以简洁的曲面形体和浮雕式的平直线脚,是当时南京最具现代感的建筑之一。
步入戏院门厅,眼前顿觉开朗,这是一个二层高的大厅,三面的二层楼用廊环绕,人们既可在上面行走休息,也给人以丰富的形体层次感。大厅内还有12根大红列柱,厅内左右两侧分别是小卖部和售票厅,正面是引至二层楼座的大台阶。
因为地段的限制,大华大戏院入口紧临大街,每逢观众进出场,常使得门前交通堵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