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3173|回復: 2

正統流行雙棲的林敏怡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8-1-13 19:02: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數香港音樂界的特別人物,林敏怡肯定是其一,她在流行音樂與正統音樂之間穿梭不斷,卻同樣的表現出色!多年來,剪存了幾份有關她的訪問,有自己寫的,有別人寫的,現在把它們融合在一起,算是一則小傳吧。其實,也有網上約略搜尋過,原來林敏怡曾一度改名為林倩而,近年亦建立了個人的「官方」網頁哩。
 
  林敏怡1950910日在香港出生,原籍廣東文昌,四歲在母親啟蒙下學習鋼琴。其實她讀的小學是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也有悠久的音樂傳統,有節奏樂隊,又有合唱團,小小的林敏怡,音樂的感覺就在這種氣圍裡培養出來。
 
  林敏怡其後直升上聖保羅男女中學,直至唸大學預科,期間一直是校內的活躍音樂分子。她的鋼琴老師是名師老慕賢、屠月仙,但林敏怡自認那時很懶練琴,卻有懶人的天份,很少練琴,覆琴的表現卻很好,十七歲就以優異的成績考得八級鋼琴。可是她這個時候興趣卻轉向歐洲民歌和流行音樂,當她在香港大學攻讀社會學及心理學時,她的生活除了唸書,就全是流行音樂,唱民歌,打band,嚴肅音樂完全置諸高閣。事實上,她與樂友所組的Group Peppers,曾在流行音樂比賽裡贏過溫拿樂隊的前身Loosers(當時鍾鎮濤還未是隊員,主音是阿倫和阿叻)。林敏怡曾憶述說:「那時,與溫拿的人真有點面阻阻,想不到十多年後,彼此又見面……」

fficeffice" /> 

  在那段大學生日子,林敏怡還學起電子琴來,並參加過全港公開音樂天才比賽和山葉電子琴比賽,分別得過冠亞軍。課餘則在香港大學對面的一間銅煙囱餐廳擔任「半職業」的自彈自唱民歌手,賺取外快。不但如此,同期,她還是港大學生會音樂學會主席、專上學生聯合音樂會籌委會主席。據知,在她自己的作品目錄裡,最早的作品是一首兒童合唱的歌曲《假如》,作於1972年。

 

  在香港大學畢業後,林敏怡卻不曉得自己要做甚麼,唯一知道的是流行音樂看來已不適合她,感到空洞,沒有勁力,忽然察覺多年來鍾情流行音樂只是個過渡。於是,在1972年尾獲得獎學金後,便決意繼續她棄置已有六年的鋼琴技藝,飛往羅馬聖西西利亞音樂院(Santa Cecilia Conservatory),隨Giuseppe scotese研習。只是,此行的三年多時間裡,並沒有使她成為鋼琴家,卻使她眼界大開,喜歡上現代嚴肅音樂的創作。她既以最高分數考取了鋼琴演奏文憑,又狂熱地對現代嚴肅音樂追求。

 

  七十年代後期,林敏怡回香港後,一邊擔任藝術推廣的工作,一邊致力推廣現代嚴肅音樂。曾在香港大會堂舉行現代音樂的鋼琴獨奏會,首演新作《間奏曲》,也策劃了不少推動現代音樂作品的音樂會,此外也常到海外參加現代音樂的交流活動。她可說是為七十年代後期的香港正統樂壇帶來了一股現代音樂風。林敏怡自己記憶最深的一次前衛音樂演出,是ffice:smarttags" />1977416的第一次個人演奏會,雖然觀眾只有百多名,但之後卻得到了正統樂評人的好評,而最為人樂道的,是林敏怡在演奏時把球擲到琴鍵上的創新作風,成為一時之佳話。

  約三年後,即1970年代末,林敏怡又動身到德國佛來堡音樂院讀作曲,期間曾返港,為了四千元獎金,參加了「反吸毒宣傳作曲比賽」,以一曲《珍惜好年華》奪標,為寶麗金的經理馮添枝看中,讓陳秋霞來唱。於是林敏怡便由此踏足流行樂壇。期間,許鞍華找她為《瘋劫》、《胡越的故事》等電影做配樂,又讓她開闢了一條新路:搞電影音樂。於是在八十年代初,林敏怡寫了許多流行曲和電影配樂。說到《胡越的故事》,由於泰迪羅賓很喜歡其中一段配樂,建議把它填上詞來唱,於是便產生了《這是愛》,也讓她的弟弟林敏驄得以展開填詞生涯的第一步。有關林敏怡對弟弟的照顧,林敏驄曾在《明周》說:「十四歲時,母親爆血管,現已不在人世,沒人管、沒人理,我曳上加曳,整天只顧着玩,令成績一落千丈,讀完中學便再沒有讀書,家姊很擔心我的前途,見我畫公仔幾叻,便建議不如去讀設計吧,她幫我拿報名表,幾乎連表格都幫我填埋;後來見我常將別人的歌詞改晒,已開始從事配樂的她,不斷向別人推薦我,一手將我帶入行;如果沒有她,我根本沒有機會發揮音樂才華!」
 
  穿梭在正統與流行之間,林敏怡常常覺得,搞前衛音樂在香港根本不能餬口,很多時要兼一份教學工作,可是她自問全無教學天份,也就只好努力以音樂謀生,不過,林敏怡強調,這不能說是因為她要生活,不得不寫流行曲。
 
  自八十年代開始,林敏怡一直游走於正統前衛與流行音樂之間,以正統音樂來說,她曾為城市當代舞蹈團寫過許多很好的現代舞蹈音樂如《竹之變奏》、《怪談/繪卷》等。而她這些前衛音樂的寫法也有別於早年,傾向用電子樂器、電腦、錄音等在錄音室中製作的錄音帶音樂作品。她認為這種方式的好處是不用受演奏者的影響,較易達到心中想要的效果。

 

  她的流行音樂與電影音樂創作也很有成就,比方說她替《夜驚魂》、《烈火青春》、《彩雲曲》等電影寫的配樂,都非常出色。事實上,林敏怡喜歡搞電影音樂,一大原因是當中可以容許她用很多前衛的作曲技法及許多冷門的音樂風格,且保證一定有聽眾。林敏怡寫的流行曲如《幻影》、《誰可相依》、《花店》、《空凳》等亦叫好叫座,而《空凳》更曾在ABU作曲比賽中奪冠!

  活躍的林敏怡,有時也甘做綠葉,在錄製流行曲時,她可以毫不介意的去唱和音,例如葉蒨文主唱的《二百度》,其中唱和音的就有林敏怡的一份兒,又有一次,林姍姍的一首《大烏龜與小螞蟻》,由於兒童和音沒有到齊,林敏怡樂於湊數。相信,還有很多歌曲的無名氏和音,亦是她唱的!
 
  林敏怡多年來在各種音樂裡游走,她自己對嚴肅音樂,流行音樂和電影音樂是這樣的看。
 
  她認為嚴肅音樂很能表達自己,可以有充分的創作自由,很有滿足感,流行曲無法避免商業化,多少要做些遷就,而且還要和很多人合作。電影一般亦只是商品,只有少數的藝術電影例外,而且電影要配合畫面,不需要「殺食」的旋律,只需有氣氛。除了收入較多,林敏怡覺得她寫流行音樂也在追求一種滿足,她說過:「如果旋律寫得好,演繹和錄音也理想,最後還能配合廣播的媒介推銷出來,眾多人士的合作,都能達到理想的要求,是很『過癮』的事。」至於讓她有這種滿足感的流行曲作品,可數《幻影》、《永恆的愛》、《海誓山盟》、《誰可相依》等。

 

  電影音樂方面,林敏怡說:「寫電影音樂要能夠配合畫面,是另一種挑戰,如果能成功取得良好的配合效果,會得到另一種滿足!」

 

  在創作的方式上,林敏怡說,創作流行音樂是很直接的,構想到一句半句旋律,就可以用幾天工夫砌出整首歌來,接着也可以很快完成編曲的步驟,寫前衛音樂作品可不簡單,是要很用心絞盡腦汁來構思的,因為作品層次複雜,要兼顧很多東西,故此寫一首作品往往要幾個月以至幾年。只是,林敏怡也曾很感慨的說:「前衛音樂作品寫的時間長,但演出機會和聽眾都少得可憐!」所以,她的工作安排,也很需要是如此形式:在一年裡寫一兩首嚴肅音樂、四五部電影音樂,其餘則全用以寫流行曲──以流行養正統!

 

  記得筆者曾對林敏怡說,像她這樣正統流行一塊兒上的人,比起一些對流行音樂嗤之以鼻的正統音樂人,或是嘲諷正統音樂的流行作曲人,實在難得。當時林敏怡回應謂:「這只能說是兩群作曲人互相不了解,我覺得,流行音樂也有很有深度的;正統音樂也有容易聽懂的、易上口的。兩種音樂都是一門學問,音樂人在兩方面都會有東西可學的,我們應該融會貫通,得益會更大。我自己就甚麼音樂也聽,納納集集,有何不好?」

發表於 2008-1-13 23:42:52 | 顯示全部樓層
这是黄志华教授的博客文章啊.
發表於 2008-1-14 18:05:12 | 顯示全部樓層
我都睇過呢篇文章,林敏怡於香港樂壇絕對係舉足輕重嘅人物。《海誓山盟》、《幻影》、《誰可相依》呢幾首膾炙人口嘅作品,旋律都非常之動聽。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1-22 03:10 , Processed in 0.05836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