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考虑文言文教学
严文珍
从文言过渡到白话,是语文发展的规律。给古文穿上新装,是顺应时代的潮流,也是无法逆转的趋势。可是,只读白话译文,往往无法获取文章的精髓,更何况译文往往加入译者个人的看法解读,未必能保留及真正诠释作品的精神,这也就是所谓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此外,文言文的精炼,词句的优美,一经翻译,便消失殆尽,特色全无,读者无法从译文中欣赏作者的绝妙好词,更别说与古人对话,得到其滋养。就以《桃花源记》为例:"......忽逢桃花林......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寥寥数句,如诗如画的桃花源便跃然纸上,呈现在读者眼前。而译为白话文则成了:"忽然遇到桃花林......落花纷纷......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美感尽失,韵味全无了。
其实,近年来,中国已觉察到台湾语文水平较高的主要原因,就是重视文言文的教学。同样的,华文水平远较我们来得高的马来西亚,也是注重文言文教学。
中国湖北教育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中学语文课本(2004),中二的课文,古诗词及文言篇章便占三分之一的比例。文言篇章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人有其宝》《嗟来之食》《许仲平义不苟取》《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少年中国说》和《橘颂》等,大多数是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的千古名篇。教案中的教学目标也清楚写明学生要理解故事寓意,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要旨,品味传神的语言,学习其艺术技巧,还要熟读精思,并背诵全文。
我国的语文环境与中国大不相同,也没有马来西亚华人对华文的热爱与坚持。我们无法做到让每个华族子弟拥抱华文,学习古文经典。但基于因材施教及文化的传承,我认为至少应让那些修高级华文的未来华文精英有机会学习文言文,体会古人的精神,领略文言文的奥妙,熟悉文言文的形式,为将来作更高深的钻研打好基础。
类似上述少过一百字的文言短文,我相信学生是有能力应付的,也使学习更具挑战性,所谓高级华文才名副其实。否则,毫无古文基础,将来修读中文系,肯定困难重重,而且输在起跑点,又怎能与来自马来西亚及中港台的学生竞争?更糟的是,有的学生因担心自己的语文水平比不上过江龙,便不战而败,连选修中文系科目的勇气都丧失了。我们的两百精英,最后剩多少?
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创意教学,如角色扮演、小组探究、与古人对话、背诵比赛、有声有色的电脑课件等,让传统与现代作最完美的结合,使古文的学习变得轻松有趣。这何尝不是另一种为古文穿上新装的办法?笔者就是在多次教学观摩中发现,原来文言文教学是可以变得那么生动又有趣。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慢慢与古文接近、靠拢,一步步走进经典的殿堂,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文化素养,成为真正的华文精英,也就指日可待了。
儿童读经的旋风早已在各地吹起,台湾的专家学者亦曾在多年前到我国鼓吹读经。而我国的一些社团也随之有了儿童读经的活动,这也为孩子们日后学习古文奠定基础,至少不会对文言文感到陌生或恐惧。笔者并不盲目追随读经潮流,但总认为文言文的学习不可忽视,尤其是未来的华文精英,身负文化传承重任的人,怎能缺少古文经典的滋养?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让有能力且又真正热爱华文的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也唯有不断学习更高深的华文,才能使学习得到增值,迈进中华文化的殿堂,并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
文章来源:语言学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