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4115|回復: 2

[名家論中文] 清代學者陳澧:粵語乃「隋唐時中原之音」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12-9 14:08: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廣州音說》被錄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選修教材--《文言文拓展閱讀》(文化篇)2003年1月第1版  
該教材由七市高中選修教材編寫委員會編著,由三聯書店出版社出版,現將《廣州音說》全文轉載如下:
               
                    廣州音說①
   廣州方音合於隋唐韻書切語,為他方所不及者,約有數端。余廣州人也,請略言之。
   切語古法:上一字定清濁而不論四聲,下一字定四聲而不論清濁。若不能分上去入之清濁,則遇切語上一字上去入聲者,不知其為清音為濁音矣。(如:東,德紅切,不知德字清音,必疑德紅切未善矣。魚,語居切,不知語字濁音,必疑語居切未善矣。自明以來,韻書多改古切語者,以此故也。)廣音四聲皆分清濁,故讀古書切語了然無疑也。余考古韻書切語有年,而知廣州方音之善,故特舉而論之,非自私其鄉也。他方之人,宦遊廣州者甚多,能為廣州語者亦不少,試取古韻書切語核之,則知余言之不謬也。朱子②雲:「四方聲音多訛,卻是廣中人說得聲音尚好。」此論自朱子發之,又非余今日之創論也。至廣中人聲音之所以善者,蓋千余年來,中原之人徙居廣中,今之廣音實隋唐時中原之音,故以隋唐韻書切語核之而密合如此也。請以質之海內審音者。

教材原書註釋(部分摘錄):①選自陳澧《東塾集》卷一。陳澧(1810-1882),字蘭甫,廣東番禺人。清代著名經學家、音韻學家。②[朱子]指朱熹。引文見《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八。
樓主註:【七市高中選修教材編寫委員會】中的「七市」:天津市、重慶市、廣州市、武漢市、南京市、成都市、長春市

    之所以要舉出這篇文言文,是為了用從另一個角度佐證粵語與古代中原漢語的聯系,也是為了駁斥那些「粵語是鳥語」「粵語是越人學不好漢語而產生的語言」之類的荒謬之談。網上一些人不知出於什麽目的,什麽心理,為了給粵語找茬,竟然舉出宋代的白話小說來企圖否認粵語的價值。本文中「今之廣音實隋唐時中原之音」一語中的地指出那些企圖用宋代白話來扭曲粵語這種隋唐之音的行為的荒謬,也反映了這部分人的無知。
    另外,粵語人舉了一些古漢語(隋唐以前)和粵語部分字詞用法相同的例子,來證明粵語詞匯與古漢語的聯系,但卻被一些人攻擊這些證據是「臆測」、是「捏造」,這些人存心攻擊粵語,在未經過詳細考證之後就肆意否認這些粵語人搜集出來的證據。為了堵住這些人借「臆測」「捏造」來攻擊這些證據的途徑,我特意說明這篇文言文是出自教材,並列明它的出版社、編委會,以表現這篇文章的權威性,真實性。
    還有,一直以來粵語人引經據典,寫了不少論文來論證粵語與古漢語的聯系,但一些人不僅不尊重這些研究成果,還攻擊粵語人引經據典是在「斷章取義」、轉貼這些論文是在「當文抄公」。其實這些人心理很簡單:「雖然我不可以否認這些出自古人的論據,但我可以否認你這篇論文的論點。因為你這篇論文是現代人寫的,結論是現代人提出的。古人只是給出論據,並沒有給出結論,我可以借此繼續攻擊粵語。」所以我這次特意舉出古人關於粵語的論文,古人已明確給出結論(今之廣音實隋唐時中原之音)的論文,並且有朱熹之言作證,再明確指出此文出自教材,進一步說明其論點的真實性,以防某些人用上述方式繼續耍賴、攻擊粵語。

    
    最後重申,我此舉並非為了「推粵」,更並非想用粵語取代普通話的正統地位,希望那些鐵桿擁護普通話的人不要因為誤會我的意思而燒起無謂的怒火。我的目的只是想說明:粵語(其它方言也一樣)都與古漢語有著不可否認的聯系,它(們)蘊涵的文化價值都是中華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們)理應獲得受人尊重的地位。

發表於 2007-12-9 14:42:3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粵語的起源(摘錄)

[轉]粵語的起源(摘錄)


粵語,又稱白話,俗稱廣東話,英文叫Cantonese......以廣州話為代表。粵語可說是保存著我國最早的「普通話」。


討論粵語的形成,首先要弄清粵語從何而來。有人以為粵語來源於古代嶺南「百越」語言,這不合乎事實。粵語確實保存著某些古代嶺南「百越」語言的因素,但它的主要來源,則是古代中原一帶的「雅言」。現在的粵語影響力甚廣,許多電視劇都加入了不少粵語的幽默情節,如《武林外傳》


雅言的基礎是以黃帝為首的華夏部落聯盟使用的原始華夏語。到了周朝,便發展成為中原一帶的民族共同語,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普通話」。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講學,祭祀活動,都使用雅言。孔子就說過:「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秦朝征服「百越」之地,徵發原六國的逃亡者以及贅婿、賈人到嶺南作「墾卒」。這些墾卒「來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際必須使用雅言。但由於墾卒獨自屯田,因此他們的語言只在屯內通行,並未在整個嶺南地區傳播。直至趙佗建亢南越國時,也采用百越土著的服飾和生活習俗,講百越土著的語言。可見雅言並未在嶺南通行,衹是出現了少數面積很小的「雅言島」。雅言在嶺南傳播,始於西漢平南越國之後。漢武帝設「交趾刺史部」監察各郡,東漢撤交趾刺史部設置交州,交趾刺史部和交州都是漢人政權,官方交際必須講雅言。交趾刺史部和交州的治所大部分時間設在廣信,雅言就首先在廣信使用。廣信又是嶺南早期的商貿重鎮。漢武帝派使者從徐聞、合浦出發,開通了海上絲綢之路,以絲綢、瓷器、雜繒等購回明珠、璧琉璃、奇石等海外奇珍,經南流江——北流江和鑒江——南江兩條貿易通道輸入廣信,再經賀江——瀟水輸往中原。中原傳入的雅言通過商貿活動而逐步通行於這一帶。


廣信還是嶺南早期的文化中心。東漢時期,一大批文人學者以這裏為陣地,開展文化活動,設館客授生徒。其中最突出的是經學家陳元和士燮。陳元被譽為「嶺海儒宗」,晚年回廣信辦學,成為嶺南文化的先驅者之一。上燮擔任交趾郡太守40多年,還一度「董督七郡」,不少中原文人慕其名前來依附,他們來往於交趾、廣信等地,以講學為業。這些文人在傳播中原漢文化時所使用的,當然是有漢字作為紀錄符號的雅言。土著居民在學習漢文化和漢字之時,也就學習了雅言。這些土著居民的語言本來幹差萬別,互相無法通話,又沒有文字,因此除了跟漢人交往時使用雅言之外,部落之間交往也不約而同地借助雅言。這麼一來,雅言便成為各土著部落的共同語,就像春秋戰國時各諸侯國交往都使用雅言一樣,形成雙語制,在自己部落內使用自己的母語,對外交往則使用雅言。同時,古百越語言中一些因素,也為漢族移民的語言所吸收,從而逐漸形成為漢語的一支方言——粵語。


粵語形成之初,跟中原漢語差異並不明顯。到晉朝以後,先有「五胡亂華」,接下來便是長達200餘年的南北分治。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對那裏的文化和語言帶來巨大的沖擊,從周朝以來一直作為民族共同語的雅言逐漸消失。在這—時期,嶺南地區保持較為穩定的局面,由中原雅言演變而成的粵語沒有發生中原漢語那樣的變化,一直保持著原來的音系。正如李如龍教授所說;「中古之塞擦音聲母的分化,鼻音韻尾的合流,塞音韻尾的弱化和脫落、濁上歸去、入派三聲這些在許多方言普遍發生的變化都被粵方言拒絕了。」(《方言與文化的宏觀研究》)因此,雅言在今天的北方和中原已經蕩然無存,它的大量因素卻保存於今天的粵語。

......

粵語保存著佔代雅言的大量因素,可以通過粵語與《切韻》音系的對照證實。《切韻》是我國最早一部音韻學著作,成書於隋朝初年,所記錄的是南朝時期讀書人的音系,也就是晚期雅言的音系。以《切韻》音系跟今天漢語七大方言進行對照,可以看出,保存這個音系最多最完整的是粵語。以古代的入聲為例,北方的漢語方言由於受遊牧民族語言影響,塞音韻尾普遍脫離,因此,現在這一帶的人們完全不知入聲為何物。其他漢語方言雖然保存一些入聲,卻不完整。粵語由於拒絕了「入派三聲」這一變化規律,所以保存著古代的全套入聲,同鼻音韻尾整齊對應。

......

發表於 2007-12-9 20:30:32 | 顯示全部樓層
收藏。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1-21 22:26 , Processed in 0.07219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