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一律 张海律专栏
某女操起麦克风深情唱起《执迷不悔》,我突然瞥见旁边的90后一脸茫然,于是上前,‘知道是谁唱的吗?’结论或许惊人,90后不识天后王菲!
50后、60后、70后、80后与90后齐聚卡拉OK厅是怎样一种场面呢?奇特、尴尬、搞笑甚至壮观?更何况其间混杂有各行各业,政府官员与公共知识分子把酒言欢、决策者与批评家深情对唱、媒体小年轻追问更小的中学生关于新时代的喜好,似乎行业间的高山已在歌声与微笑里被轻松攀越,源于社会问题而本该焦灼对立的职业矛盾也在觥筹交错间被轻易消解。一切大同,正如相继飙歌间偶尔能听到的谈话主题:火星文、河蟹体。
80后经过从磁带到CD再到MPX多年的音乐教育,歌曲的把握度和驾驭的熟练程度要比前辈和晚辈厉害得多,其中某女操起麦克风深情唱起《执迷不悔》,我突然瞥见旁边的90后一脸茫然,于是上前,「知道是谁唱的吗?」结论或许惊人,90后不识天后王菲!
结论或许也并不惊人,当90后小女孩熟练地唱起周杰伦、林俊杰和S.H.E后,我才明白了天后的确是隐退了,流行工业遗忘偶像的速度快得惊人,哪怕那是天王天后。而70后唱起的齐秦、童安格、梅艳芳,对于活泼单纯的90后更是远为天音。于是在欢乐间,一条深深的代沟不经意地划了出来。
等等,当60后唱起《三套车》、《小路》和《山楂树》,当50后调侃起《智斗》、《甘洒热血写春秋》和《山伯临终》时,怎么90后也跟着哼唧起来,这些苏维埃、这些样板戏、这些老家伙难到对他们是耳熟能详的吗?是他们爸妈长期灌输的吗?我想不是,我像他们那么大时,完全不可能听进父母的话,叛逆着每天在教室里嘶吼唐朝以及钢丝和螺丝(GunsN’Roses)。我想原因是,所谓经典就是已被盖棺定论的,即便你再叛逆,传统的强大始终像地心引力那样牵扯着你野性的翅膀,学校广播里、音乐课上、父母房间中,你逃不脱强大的传统声音。而随着年岁的渐渐增大,你会认可传统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们的确好听,的确不只会流行一时。记得电影《十三颗泡桐》中,成都的90前高中生们在音乐课上唱着《太阳出来喜洋洋》,身旁的观众感慨:「除非到把这批音乐老师都换了的那天,音乐课内容才会改变,当然这歌真好听。」
90后唱着郭美美的《不怕不怕》、S.H.E的《中国话》活跃了起来,而我和他们同样大年纪时唱的是《十九岁的最后一天》、《我是猫》、《水手》,励志、纯情,一切都还一模一样;节奏、味道,什么都没改变。看来流行音乐始终不会发展,脱离开古典的复杂框架后,在5分钟以内的时间里,音符的组合迟早要被穷尽,于是我们只能一遍遍地谴责某某抄袭某某,而某某解释我们也不知道也是被潜移默化影响的。或许,以后乐段必然会取代音符,成为流行乐的新基础,就像框架取代砖头成为建筑的基本材料那样,以后我们只有一次次地Remix。
90后能唱60后,而90后的父母,50后、60后甚至到80后们,却对着90后Remix的新歌茫然不知所措,代沟,注定只是自上往下的。
http://www.nddaily.com/C/html/2007-10/17/content_280888.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