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参与主编《惠州志·艺文卷》的惠城区方志办主任邹永祥介绍,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四月初苏轼接到贬官落职的第一道诰命启程「南迁」,朝廷5改诏令4降官职,走到惠州时苏学士最后的官职变成了宁远军(治所在今湖南宁远)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当年十月二日,苏东坡来到惠州,时年59岁,只有幼子苏过和侍妾王朝云随行。到绍圣四年(1097年)四月再次被贬离开惠州赴儋州,东坡共谪居惠州两年七个月。
苏东坡谪惠期间,虽无实权,但仍上下奔走,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如他看到惠州府县两城老百姓因江湖所隔,渡船往来,十分不便,便建议地方官筹措资金建桥,并亲自参与拟订建桥方案。后采纳罗浮山道士邓守安建议,以40小舟连接成20舫,用铁锁石碇固之,使其随水涨落,是谓东新桥。随即又大力襄助与鼓励栖禅院和尚化缘筹款,用石盐木建成西新桥。
他同时还力倡疏浚西湖,将浚出的湖底筑堤与西新桥连成一个整体,后人称之为苏堤。此外他还引博罗山泉输入广州,种草药布施贫民,建议有关职司禁止士兵扰民,减轻农民负担等种种善举。苏堤与东新桥、西新桥成为至今仍可看得到的「民心工程」。
他遍游惠州,屐痕所至,光彩顿生。凡有诗句出处,皆成一景。不少诗句如「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传唱至今。东坡寓惠的两年七个月中,共创作诗187首,词18首,散文363篇,书画20幅。
不少苏学专家认为,东坡寓惠创作仅次于他寓居黄州时期,但在惠州创作的《荔枝叹》,其批判皇权的思想高度,可谓东坡全部创作中绝无仅有。东坡处在前所未有的困境时,仍然处世超然淡泊,达到了触处生春、「无往而不乐」的旷达、通脱人生境地,这种世界观变化在《荔枝叹》中发挥到了极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