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城市崛起
与宋元的羊城八景相比,明代羊城八景基本上全部更新;因城垣的扩大,基本上只选取城区的景点。据《羊城古钞》引《明志》及清宣统庚戌(1910年)《南海县续志》载,明八景为:粤秀松涛、穗石洞天、番山云气、药洲春晓、琪林苏井、珠江晴澜、象山樵歌、荔湾渔唱。
舉報
美景:越秀山海拔仅七十余米,但岗峦起伏,林木苍翠。有诗人以丰富的想象这样描写它:“际天迷苍莽,拔地起崔巍……势吞蒲涧远,气压海珠摧。”那个时候,站在越秀山的高处,可以看到连绵的岗峦上连绵的松林,山风过处,如涛声阵阵,构成“粤秀松涛”。
现状:今天越秀公园为广州城区中最主要的园林。
美景:这里本是一座由红色沙砾岩组成的岗地,因为是平地上的高坡,故而得了“坡山”之名。古代时,坡山本是浅海中的一个小岛,底部长期受海水侵蚀,形成了很多大小不一的瓯穴,其中有一巨石,中凹,两瓯穴合成而形状酷似脚印,后人发挥想象,以为这是仙人留下的遗迹,称之为“仙人拇迹”。
现状:“穗石”归入五仙观中。“穗石洞天”一景说明珠江江岸历史地貌的变迁,如按晋代江边在这里计起,广州城有半个是在水中。
地点:今文德路
美景:明代时的番山是“长松前列,众木交荫”,而且“中多木棉,二三月盛开,望之如红棉。”(《白云越秀二山合志》及《番禺县志》)。番山并非一座孤立的土丘;它的东侧有古文溪流经,水气上蒸,林木荫浓,潮湿天气便生云雾,致成“云气”,为当时州城中的游览胜景。不过到明成化三年(1467年),文溪上游在今越秀北路西端被人工改道,流入今东涌,下游便断了水源,因而此景到明代中后期就渐渐消失了。
现状:今天文德路一带是广州市商业中心区,高楼林立。当年大名鼎鼎的番山,现在是隐身中山文献馆院内的一座不起眼的小丘。
地点:今教育路。
美景:“药洲”是指西湖的药洲,西湖是个天然湖沼,附近流水井也是以泉水涌出而得名,故南汉利用开凿成湖,称为西湖,湖中建洲,称为药洲。文溪之水一支流入。
药洲居湖之中心,乃南汉主“聚方士习丹鼎之地”,因为聚方士在此炼丹药,“以药投之,水遂变色,故称药洲。”药洲之美,不止可观瞰湖水,赏“水中云影带沙流”,而且有九曜坊,那是药洲著名风景石。
现状:西湖在明成化年之后被埋没。今天在教育路,你仍可以在马路的一隅找到一红底黑字木匾,上书“药洲遗址”。可是无论是面积还是美景,都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
美景:明朝时,在此有座玄妙观,为当时广州城中一处著名的寺庙园林所在。观内有琪林,即所谓“玉树”,相传是仙家所植的仙树。这琪林与在观中一口据说是苏东坡开挖的“苏井”合为一景,便成了“琪林苏井”,为当时广州城的一大名胜。
现状:故址即今中六电脑城一带。琪淋苏井早已消失无踪。
地点:珠江中海珠石一带河道。
美景:海珠石成为明代的羊城八景之一,名“珠江晴澜”。晴朗蓝天下,站在江心石上举目四顾,可见宽阔的珠水烟波浩渺,浩瀚波浪滔滔而来,绕过这海珠石,奔涌而去。是为此景。明代著名清官海瑞有《海珠寺》诗传世(海珠寺即慈度寺),诗云:“南海骊龙不爱珠,水心擎出夜明孤。云流上下天浮动,月浸空蒙地有无。两岸交花摇彩槛,千艘横渚散飞凫。即看佛宝连金界,全胜仙人弄玉壶。”
现状:1931年,广州修筑新堤(今沿江西路),将海珠公园填为平地,与北岸连成一片,并在上面修路建楼宇,海珠石从此埋于地下,不复得见。
美景:明代时,今盘福路为广州城墙,城门大北门位于今解放北路与盘福路相交处。象岗山位于大北门外西北侧,为扼广州北路交通咽喉要地。山上林木茂密葱茏,范围比现在要大,为府城近郊之采樵区,当年的广州人,常出城上此山冈割草打柴,并有樵夫放声高歌。这便是“象山樵歌”一景。以“歌”名景,在今古羊城八景中是独一无二的。
现状:中国大酒店南邻的一座山坡。每天,有数不清的人从此经过,几乎没有人意识到,这是曾经的“羊城八景”。
荔湾渔唱
地点:今广州市西部泮塘及荔湾湖公园一带。
美景:唐代时,荔枝湾一带多为洼地,河涌纵横,荔林夹道,荔熟之时,“十里红尘,八桥画舫”。
《广东新语》这样描写当年的荔枝湾:“前有龟峰,后枕花田;白鹅潭吞吐其南,白云山盘回其东,泉甘林茂。”可以想象明代时的“荔湾渔唱”是怎样动人的场景:纵横交错的河涌,碧水涟漪,漂荡着叶叶扁舟。鸟儿在树丛中飞翔,渔夫的歌声从水面上悠悠传出。
现状:上世纪50年代后期,荔枝湾日益淤塞。1958年,政府动员民众在泮塘以西挖掘了今天的荔湾湖公园,整治河堤,碧水红莲,鸟语花香,风光秀丽,为今日广州城中一大名园。
荔湾渔唱背后建起现代化建设建筑
本版積分規則 發表回復 回帖後跳轉到最後一頁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1-21 22:43 , Processed in 0.07333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