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粵語中英語譯詞的文化背景分析 ??? “自古以來就沒有脫離文化而存在的翻譯活動”[6](P37),換句話說,一定的翻譯活動必然反映一定的文化背景。我們將通過對粵語中英語譯詞的研究分析,瞭解其中凸現的社會文化背景,並將其與粵語文化特徵進行對比。如果二者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我們就可以說明粵文化對於英粵翻譯是有一定作用的。為了使分析一目了然,我們採取逐條對比法。 ??? (一)自創辭彙與創新意識 ??? 創造新字詞進行翻譯,是粵語的一大特色,但是這在漢語普通話對英語辭彙的翻譯中比較少見。發現原譯詞不妥就創造出更適時適世的表達形式而不拘泥于傳統束縛,這充分體現出粵人自主創新的文化意識及其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徵。 ??? 研究粵語的專家、暨南大學的詹伯慧教授曾經指出,“粵人的創新自主意識比較明顯,而傳統的文化正統意識比較淡薄,[7](P373)。粵人較為注重自我發展,善於推陳出新,敢於探索和嘗試,視野較為寬廣,思路較為開闊,而對中國的文化主流較少關注。這種自主創新意識不僅體現在語言活動上(譬如,方言文學的形成以及自成一體的翻譯策略),而且在粵語地區乃至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大作用。正是這種創新意識使得粵人在中國改革開放中一馬當先,不斷創造出新的經濟模式,從而帶動了全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 (二)文化特色詞(歸化翻譯)與文化優勢 ??? 利用具有本地區文化特色的辭彙翻譯(歸化法),既讓人感到親切自然,又使人產生與此種文化現象有關的諸多聯想。從上文對一些英語譯詞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強勢的粵文化留下的痕跡。採用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辭彙翻譯,顯示出粵人對其自身價值的肯定以及本地文化的認可與推崇。 ??? 粵地區特有的氣候、地理及人文環境為獨具特色的粵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豐厚的土壤。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本地區作為改革先鋒,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一躍成為全國最富裕的地區。隨著經濟發展的突飛猛進以及文化傳媒的推波助瀾,粵文化發展成為強勢文化(以飲食文化為其典型代表),粵方言也相應成為強勢方言。負載著濃郁地方特色的粵文化更是一路北上,成了全國討論的熱點。粵人對本地區文化的強烈自豪感使其在吸收模仿西方先進事物的過程中,力求最大程度地保留自己的地方特色。 ??? (三)零翻譯與開放相容的文化品格與社會形態 ??? 零翻譯現象在粵地區的普遍性在全國範圍內是最高的。不論男女老少,粵人張口皆可間或夾雜英文。這一點常常讓外地人驚訝不已。毋庸諱言,零翻譯策略讓粵人迅速、及時並且準確地把握原文資訊,與此同時,這種異化策略的選擇及其普及也體現出粵人對於英語很高的熟悉度與接受度。零翻譯現象在英粵翻譯活動中的普及表現出粵語社會極大的開放、寬鬆與相容。如果說翻譯活動意味著兩種文化間的交流的話,那麼翻譯策略的選擇也就成為文化開放度與相容度的量尺。 ??? “由於至少從漢代開始與海外文化的接觸交流不斷,故廣府民系的人民,……最具開放性,比較易於接受外來新事物,敢於吸收模仿和學習西方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8]。粵地區有國外ABC,CBC等台的電視節目轉播,電視臺設有專門的英語頻道,還有社會上各種公辦私辦的英語培訓班鋪天蓋地,……這一系列因素大大刺激了粵人英語學習的熱情,也為他們瞭解西方文化學習先進的西方文明與技術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條件。粵語社會的開放性與相容性在此也可見一斑。對於異域文化它不是排斥,而是廣納百川、兼收並蓄、博採眾長。 ??? (四)自成一體的音譯形式與實用寬容的文化態度 ??? 在上述分析中,我們看到粵人採取的部分音譯形式與普通話中的音譯形式不同。而且這些音譯形式通常保持不變,其表現形式與普通話中的音譯形式並行。與此同時,普通話中的音譯形式漸漸向意譯轉化,力求做到外來詞“適應漢語的特點”,並達到“語言規範化”[9],因而音譯辭彙數量相對來說有減少的傾向。而粵人長期採用自成一體的音譯形式,而且人們對音譯形式並不特別的苛求效果,達意即可,這體現出其自由寬鬆、講求實際的社會氛圍。 ??? 在粵地區居住過的人都有深切的感受:粵人穿著簡單,講究實際,不喜歡華麗的辭藻和虛偽的裝飾。他們注重自我實現,很少議論他人是非,對他人與社會行為比較寬容。反映在語言文字上就是,“一般粵人使用語言文字,以實用、達意為目的,不大講究劃一、規範,社會上對於語言文字的運用也較多持寬容的態度,語言文字研究者一般不大挑剔社會上語言文字應用中出現的問題,比較尊重社會上既成的語言文字應用習慣.[7](P373) ??? 通過上述對比分析,我們發現粵語中的英語譯詞表現出的社會文化特徵與粵語文化特徵非常相似,這充分說明粵文化對英粵翻譯活動的巨大影響。粵文化通過譯者(粵人)作用于英粵翻譯活動,這種作用在辭彙翻譯中具體表現為粵人對翻譯策略以及譯詞形式的選擇上。 ??? 1.翻譯策略。自古以來,珠江三角洲一直是嶺南地區最具商品意識、思想最活躍、最具有反傳統精神的地區。她的各個文化領域都表現出悠久的歷史淵源和鮮明的個性。粵語地區是中華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很多風俗例如祖廟、龍舟、舞獅子,拜祭祖先等等在這裏依然保留下來。這就造成了粵人在英粵翻譯中既樂於接受新鮮事物,同時又要保持自身特色的心理。雖然以英美國家為主的外來文化相對于粵文化而言處於強勢地位,譯者在翻譯策略的選擇上相當多的採用零翻譯、音譯的同時,還努力用傳神的文化特色詞,在古詞的基礎上創造新詞來翻譯以求達到雙贏的效果。另外,粵地區炎熱的天氣,促使粵人從著裝打扮到處理事務上都力求簡單實用快捷。而語言作為輔助性的工具,只要它能達意,並不追求它的華美。這也正是為什麼粵語中的音譯比普通話中的多,為什麼粵人在交流中不時夾雜英語的原因所在。而普通話作為官方語言,重視漢語的語言規範,它要求外來詞被吸收後“必須受漢語體系制約,符合漢語的規範”[9],因而,其音譯有向意譯轉化的趨勢,零翻譯現象也不普遍。 ??? 2.譯詞形式。粵人的創新自主意識非常強烈,這使得他們不僅在改革開放的經濟大潮中起了先鋒的作用,在語言使用上,也是不拘一格。粵人在譯詞內容的選擇上採取自主開放的心態,這使得譯詞來源非常廣泛。為了能夠迅速獲得新資訊,他們一方面在古字的基礎上加以簡單改造,使之為我所用,另一方面,他們還通過借用外來詞以及自己創造新辭彙的方式來豐富自己的表達形式,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粵語辭彙。 ??? 以香港城市大學語言咨訊中心1994年建立的“各地中文共時語料庫”為基礎,通過大規模的量化研究,鄒嘉彥發現,“新詞在當代漢語各地區擴散的方向和優勢文化的方向相一致”[10]。漢語新詞的來源主要是外來語(以英語為主),因此外來語的翻譯及其傳播和優勢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繫,外來語的翻譯過程也就必然受到優勢文化的影響。 ?? 在中國的最近20年,粵語成為漢語的強勢方言,而粵文化也成為中國獨具特色的文化。正是粵語在外來語翻譯中表現出的獨特性讓我們的研究有了必要。本文通過分析粵語中英語譯詞特徵,表明在英粵翻譯過程中,粵人採取的翻譯策略及其對譯詞形式的選擇深受其所處社會的自主創新、開放相容的文化特徵的影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