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3079|回復: 0

[城鄉印記] 隆都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3-1 00:31: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隆都,原是香山县一个地方行政区域的名称,现在的沙溪、大涌两镇即其主体。在现代中山市地图上,虽找不到隆都这个名字,然而隆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鱼米之乡、文化之乡和著名侨乡。特别是华侨捐资兴学,贡献良多,曾获得清光绪皇帝颁旨旌奖,这在最近出版的《香山明清档案辑录》中得到佐证。隆都蕴含着丰富的鲜为人知的华侨文化。
敬告:本文版权归中山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必须保留网站名称、网址、作者等信息,不得随意删改文章任何内容,我社将保留法律追究权利。 Http://www.zsnews.cn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美国三藩市隆都同善堂匾额。

隆都人 足迹遍布海内外
  香山于南宋二十二年(1152年)立县时,隆都原称德庆乡,明代称龙眼都,清代称隆都,以后建制名称多次变易,先后称为隆镇、西乡区、第二区,改革开放后,主要分为沙溪、大涌两镇,隆都的建制名称虽不复存在,而隆都之名相沿至今,历久不衰,在海外和港澳地区的沙溪、大涌人仍然习惯自称隆都人,祖籍隆都。在海外和港澳地区,普遍建有以隆都或隆镇为名的同乡会。参加中山市万人行的就有隆都同乡会。
  隆都人刻苦耐劳,适应性强,涉足不同环境,也能扎根发展,故往往被视为“精仔”、“叻人”。由于种种原因,出外谋生者众,散处国内各地者甚多。隆都邻近村镇的学校教师,多有隆都人;而离乡别井,移居海外的为数不少。有人说,有人烟的地方就有隆都人,此话未免夸张,然而隆都人足迹广布海外和港澳都是事实。1950年1月香港出版的《广东中山华侨》第3期,刊有《檀香山与中山华侨》一文,文中说:在檀香山街头碰面的多是中山人,其口音还带有三言两语的隆都话。隆都方言隆都话,在海外和港澳大行其道,隆都人见面,总免不了“溪忽”(快活之意)、“他跳”(安乐好耍之意)连声。隆都话成为海外赤子同故国家园维系感情、数典念祖的桥梁和纽带。隆都华侨爱国爱乡,贡献巨大,史不绝书。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创办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的龙山书院。

旧金山 华侨“掘金”梦家园
  美国的两个“山”,即檀香山和旧金山,都同中山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山人到这两个“山”去“淘金”的时间较早,人数也多。美国三藩市因为出现金矿,华侨就把三藩市称做旧金山。据旧金山《中华、三邑、宁阳、冈州、合和、人和、肇庆、客商八大会馆联贺阳和新馆序》载:早在清嘉庆末年(约1820年),香山县黄梁都三灶田心乡(今属珠海)袁生由澳门往欧美游历抵纽约,“乐其土而居焉”。由于旧金山“土产金屑”,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就有华人交相沿引前来淘金。华工刻苦耐劳,美国人喜欢招用,又因国内战乱(时是鸦片战争之后),生计日艰,华人不得不谋食海外。香山县的恭常都(今属珠海)和谷都(中山三乡镇)因接近澳门,得风气之先,居民又熟习航海之术,故赴美者甚多。据旧金山《阳和会馆碑记》载:清咸丰初年(约1851年),广(府)肇(庆)居留于旧金山者不下十数万人,仅香山四大、仁良、得能、隆都、黄梁各都及东莞、增城两县已有2万多人。由此可见,香山全县9个都,除榄都(今小榄)和黄旗都(今黄圃镇)外,其余7个都均有人在旧金山。
  美籍华人历史学家麦礼谦著《美国华人历史》载:旧金山港湾区是美国华人最集中的地方,工人多是中山人。近湾区苏宣埠的农业工人多是中山隆都人,而西湾菊园却为中山黄梁都人所垄断。自1850年后,檀香山的中山华侨亦有数千人移居美国加州。位于北加州沙加缅度河三角洲的乐居镇,原是淘金时代遗址,一片荒凉。1912年中山人陈庭山移民到此,披荆斩棘,开拓成为繁盛的“乐居镇”。这里有中山人组织的俊英工商会,有隆都华侨周崧捐建的周崧学校。抗日英雄蔡廷锴将军曾到此游览并受到热烈欢迎。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清光绪皇帝于1904年赏赐给隆都同善堂的匾额。
  
同善堂 皇帝赐匾以旌表
  香山同乡来此日众,风餐露宿,无处容身,情殊可悯。清咸丰二年(1852年),袁生由纽约来到旧金山,有见及此,就发起筹建会馆于金山夭仁街,名阳和会馆。初入会的以香山、东莞、增城三县人为多,后有博罗人加入。后因入会者众,另建新馆。对新来同乡,“船抵步伺接,必亲衣之以衣,挈归邸舍,饮食教诲如父师焉”。阳和会馆成为香山华侨之家。
  移民旧金山的香山人越来越多,来自各都的侨民都建立了各自的“善堂”。来自隆都的叫“隆都同善堂”,同创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的“檀香山隆都从善堂”的名字仅一字之别。由于历史悠久,典册失存,特别是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时已毁,因而创建时间无从查考。而隆都人早期往檀香山和旧金山,时间不相上下,所以,旧金山隆都同善堂与檀香山隆都从善堂的创建时间,应相差不远。
  随着移民日多,隆都同善堂发展壮大,兴建了三层新会址,成为侨胞之家。隆都人讲家乡隆都话,有别于其他方言,有缘聚合,“溪忽”连声,闲话家常,互通信息,倍感亲切,乡谊更笃。虽处异地,心怀故里,特别是为家乡捐资兴学,贡献尤多。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三月荣获光绪皇帝特派两广总督岑春煊、广东巡抚张人俊为钦差大臣,赏赐该堂红牌金字匾额一幅,上书“乐善好施”赵体金字。匾额至今保存完好,现高悬于该堂礼堂上,成为敬恭桑梓、捐资兴学的历史见证。
  然而,“乐善好施”的是什么,办的是什么善事?牌匾上没有说。翻阅最近出版的《香山明清档案辑录》,赫然发现有它的来龙去脉,该录1121页全文刊登了两广总督岑春煊为香山县乡人旅居美国所设同善堂捐款兴学请奖匾额的奏章,清楚地说明当时隆都地方筹办学堂,需费不赀,有同乡之谊的同善堂就捐洋银一千元,远道寄回,不忘故里,兴学情殷,因而奏请皇帝赏给匾额,以示旌奖。而皇帝也批示:著照所请。该奏章的原件照片也在该录刊出,字迹清晰。
  清代隆都有龙山、卓山两书院,龙山书院创办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是隆都的最高学府,一向重视聘请名师任教。据传,国民党元老胡汉民和政学系首领杨永泰,年轻时都曾任教于龙山书院。清光绪旌奖匾额之时,正是清光绪帝采纳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主张,即“百日维新”之后,除旧布新,其中是废各省书院、祠庙改为学堂,因此,隆都龙山书院改为学堂,需款办学。旅旧金山的隆都同善堂,就及时捐款资助,龙山书院后改为龙山高等小学堂,后来又改为龙山中学,直到现在,桃李满天下,培育了不少人才,华侨之功不可没。
  华侨不论前辈后辈,爱国爱乡一脉相承,承前启后,如华侨周崧对龙山中学的资助尤多,口碑载道。其他善长仁翁,所在多有,不胜枚举。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7-2-28 16:34:34編輯過]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2-12 04:59 , Processed in 0.06066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