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词汇大考证
引言:
研究粤语词汇之源, 犹如阅读一部壮丽的史诗, 风云变幻、沧海桑田, 都历历在目。正是:
古语记沧桑, 雅韵颂升平。 粤人今安在, 可解乡音情?
----------------------------------------------
"停"(挺2)
对人或事物的类别区分, 广州话称为停。如: 哩 停人, 个停货。又指成数, 一成叫一停。俗语的这 个停, 词源相当久远。
唐王籍《宫棋》诗: "宫棋布局不依经, 黑白相和 数子停。"
《三国演义》第五十回: "三停人马, 一停落后, 一停填了沟壑, 一停跟随曹操。"
《红楼梦》第六十八回: "彼时大观园里的十停人 已有九停知道了。"
上面所举书证的"停", 都与广州俗语的"停"同义, "谓分一体为若干部分也"。
停的重叠形式为"停停", 有强调意味, 义近种种。 元杂剧《罗李郎》第三折: "只被他明明的抢了媳 妇, 停停的要了家私。" 《老生儿》楔子: "老夫 将我这家私停停的分开, 与我这女儿和这侄儿。" 广州人说的"一停停", 即一种种。
停, 又可作均匀解。如: "停当; 停妥; 骨肉停匀。 《书法三昧》说得很具体: "布置如'中'字孤单则居 中; '龍'字相并则分左右为二停; '衡'字则分纵为三 停; '雲'字则分上下为二停"。
原来, 停与亭通, "亭者, 均也, 平也。" 所以居 间调解就叫调停。停午又作亭午, 即中午、正午。 李白《大车扬飞尘》诗: "亭午暗阡陌"。
----------------------------------------------
"相与"
相与, 指人与人之间彼此相交接。广州口语常用 词。如: 推诚相与; 多年相与。引申指人的脾性、 修养。如: 好相与; 难相与; 肥人多数易相与。
相与一词, 源自远古, 先秦典籍及其后史册有载。
《周易.艮(卦)》: "上下敌应, 不相与也。"
《庄子.大宗师》: "相与于无相与, 相为于无相为。"
《吕氏春秋.慎行》: "为义者始而相与, 久而相信, 卒而相亲。"
《儒林外史》: "和尚、道士、工匠、花子, 都拉 着相与, 却不肯相与一个正经人。"
义近相与, 还有"相於"。於者, 厚也, 好也。如 孔融《与韦端书》: "不得复与足下岸帻广坐, 举杯 相於。" 清王时宪《广州竹枝》: "东村西村同里居, 出门相见还相於。" ----------------------------------------------------- "滑突"(核突、鹘突)
广州口语滑突, 书面作鹘突、猾突, 源自古语滑挞。 ( '挞'应为三点水加个'達', 重系搵唔到啊, 唔好意 思! )
滑挞, 本义为道路泥泞, 步履不稳。皮日休《苦雨》 诗: "盖檐低碍首, 藓地滑挞足。" 苏东坡《秧马歌》: "以我两足为四蹄, 耸涌滑挞如凫鷖。"
滑挞, 又作滑汰。最早见于汉代《天井道碑》: "夏 雨滑汰"。清吴景旭《黑泥行》: "载归取次雍桑间, 平辅滑汰孩子跌。" 原注: 汰音挞。
广州话的滑突、鹘突, 词义较广: 1. 专指溜滑。 2. 形容难看的糊状物。如痰涎、鼻涕、脓血、粪 蛆之类。 3. 引申指人尴尬的情态, 使人觉得厌恶的表现。
《二刻拍案惊奇.赵县君乔送黄村》: "(吴宣教)心里 猾猾突突, 没有意思, 走了出来。" 吴趼人《二十年目 睹之怪现状》四十四回: "....而且拳动轻佻, 言语鹘 突, 喜笑无时。"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说《聊斋》中 的鬼狐 "和易可亲, 忘为异类, 而又偶见鹘突, 知复非 人。"
上面引的鹘突、猾突, 广州人读来无须解释, 其义 自明。突,《说文》谓: "一曰滑也"。 "牌"(排)
宋代官衙打鼓报时, 报时有牌, 称为衙牌, 又叫报牌。 一昼夜十二个时辰, 以地支为名(即: 子丑寅卯辰巳午 未申酉戌亥), 分为十二个时牌。《十五贯.判斩》中况 钟唱的 "谯楼报子牌", 就是说夜半更楼报子时了。《红 楼梦》中提到的 "午错", "未初", "丑正三刻".....也 都是指计时单位的时牌、时刻。
可见, "牌" 就代表时期和时间。广州人惯说的 "一牌" 就是一段时间; "前牌" 就是前些日子; "o个牌" 就是那 阵时候; "有牌等" 就是要等候不短的时光。
清人《羊城竹枝词》中有 "买得玉鱼归去也, 双门犹挂 午时牌"之句, 可证当时广州也是挂牌报时的。据考, 正 是挂在双门底(今北京路)的拱北楼上。
--------------------------------------------------
金叵(波)罗
广州妇女闲居叙话, 每把珍贵之物称为金叵(音颇, 但 在此惯读"波")罗, 更多场合中是指逗人喜爱的孩子。
叵罗, 是古代的酒卮---一种敞口的浅杯。《北齐书.祖 珽传》载: "神武宴僚属, 于座失落金叵罗, 窦泰令饮酒 者皆脱帽, 于珽髻上得之。" 刘翰《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 : "玉如意指挥倜傥, 一座皆惊; 金叵罗倾倒淋漓, 千杯未 醉。" 又苏东坡诗: "归来笛声满山谷, 明月正照金叵罗。" 都是指的金酒杯。用金叵罗来形容人物矜贵、可爱, 乃后 来的引申义。 ----------------------------------------------------- "哨牙"
粤语所谓 "哨牙" , 一般指门齿向外斜出如刨状。医 学上称为上颌前突。"哨牙" 的哨字源远流长。
哨, 今多见于 "哨所"、"哨兵" 等词, 其实古义为不 正, 粤语即沿用其古义。《礼记.投壶》: "主人谓曰: '某有枉矢哨壶, 请以乐宾。'" 枉矢就是弯曲的箭, 哨 壶就是不正的壶。《说文解字》: "哨, 不容也。" 段 注引《考工记》曰: "哨, 倾小也。" 倾小即稍为倾斜 之意。元《韵会》谓: "哨, 口不容也。" 这就明说哨 是牙齿不正了。
唐王梵志有一首叹世情的诗云: "将钱入舍来, 见吾 满面笑。绕吾白鸽旋, 恰似鹦鹉鸟。邂后暂时贫, 看吾 即貌哨......" 貌哨, 唐代口语, 指藐唇藐舌, 形容难 看, 与广州俗语的 "龇(依1)牙繃(bang6)哨" 正同。
哨, 又引申指人。宋元时称行为不正的流氓地痞为 "哨子"。如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三折: "这里哨子每 (们)极多, 见俺有些家私, 假做刘安住来认俺。" 《魔合罗》第二折: "他如今致命图财, 我自养着家生 哨。" 家生哨既 "家生的哨子", 等于说家贼内鬼。
--------------------------------------------------
鸡膆咁多
"鸡膆咁多", 广州俗语。形容所得有限, 或积蓄很少。 如: "打工仔, 就算有积蓄, 都系得鸡膆咁多。"
膆, 音岁或素, 字亦作嗉, 是鸟类食管后段暂存食物 的膨大部分, 形如袋。潘岳《射雉赋》: "裂膆破嘴"。
《尔雅.释兽》: "鸟曰嗉" 注: "咽中裹食处。" 《尔 雅义疏》: "嗉者, 素也。素, 空也。空其中以受实。"
汉朱穆《绝交论》: "填肠满嗉, 嗜欲无极。"
明李开先《詞謔.醉太平(曲)》: "鹌鹑嗉里寻碗豆, 鹭鸶腿上劈精肉, 蚊子腹内刳脂油, 亏老先生下手。" 都是极言其量少。 ----------------------------------------------------- "冇"
"冇" 字, 《辞海》解: "(mǎo卯), 粤方言, 没有。"
按: 冇读卯, 是客家及粤西区 (如高州、信宜) 和广西 白话区 (如梧州、桂平) 的方音。纯正的广州话一向读冇 为母(mo5), 不读卯。
据考: 不只广东, 我国的许多地区都已习惯说 "冇", 不过字面上却分别写作: 冇、毛、冒、牦、莫、谟, 方音 差异, 所以用字不同, 意思是一样的。试各举例证并略作 说明如下:
① 朱弁《曲洧旧闻》卷六: "世俗呼无为模, 又语讹为 毛。" 按: 朱弁, 宋江西婺源人。呼无为模或毛, 乃当时 的赣语, 至今沿用。
② 汤显祖曾戏以方音杂字入诗: "问到玄亭酒亦玄, 诸 般字说笑临川。閁閂略近关門尹, 冇有如书大有年。事取 声形时会意, 书兼半满幻成圆。通方便俗从来理, 只待苏 张注服虔。" 由此可知江西临川乡言有 "冇", 惜未注音。 汤显祖乃明代万历年间进士, "冇" 字见于著录, 似以此 为最早。
③ 金石家钱君匋《几种印谱序跋》一文云: "赵之谦曾 在一钮自用印上刻上阳文刻欵, 自夸为 '汉后隋前冇此人' , 冇即无, 赵此刻必有所本, 决非从俗, 则清咸丰年间已 有'冇'字行世可见。" 按赵之谦是清代大画家, 浙江会稽 人。他不刻 "无" 而刻 "冇", 可见 "冇" 字已为当时人所 公认。
④ "河南话有 '冇' 字, 意为没有, 音mǒu, 乃 '没有' 的合音。" (见河南期刊《今昔谈》1982年2期《急读为一 , 慢读为二》一文)
⑤ "牦、冒, 平声, 无也。今蜀人语犹然。" (见清张慎 仪《方言别录》) "江汉善操土风, 而谓无有曰毛......又 谓之曰冒。" (《乡言解颐》卷三) 湖南歇后语: 三十夜里 的砧版---冒得空 (闲不着)。
⑥ 马令《南唐书.党与传》: "越人谟信, 未可速进。" 注: "谟信, 无信也, 闽人语音。" 按谟音近莫 (mó), 今 闽南语系的海南话 "无" 迳作 "莫"。如: "琼冬至宜雨。 谚曰, 冬乾年湿, 禾米莫粒。" 又, 没精神写作 "莫精神" , 海南琼剧本屡见。
从字形看, "冇" 乃 "有" 字中空, 是个约定俗成的会意 字, 使用频率较高。广州口语中, "冇" 的用场相当广阔, 俗语词尤多。如: 冇符; 冇收; 冇得顶; 冇料; 冇瘾; 冇 研究; 冇搭飒......这些俗语词中的 "冇" 都非 "无" 所 能取代。为了准确记录方言, 免使文章干瘪失真, 有些通 俗文艺作品也颇兴用 "冇" 了。 ----------------------------------------------------- “黐”
黐, 音痴, 树胶。用细叶东青的茎部内皮捣碎制成。 可以粘雀。(见《辞海》)
唐宋文人已用黐字。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诗: “譬彼鸟粘黐”。贾岛《玩月》诗: “立久病足圻, 兀然黐胶粘。” 《东坡集.与蔡景贤尺牍》: “情爱 着人, 如黐胶细腻, 急于解雪, 尚为沾染。”
黐, 广州口语常用, 亦音痴。指胶着; 粘贴; 物质 的粘性。如: 苍耳, 野生草本, 果实有刺, 易于附在 人、畜身上到处传播, 故民间叫它做“黐头婆”。 惯依膝下、缠着娘亲的“裙带仔”则被形象地称为 “黐乸芋”。( 芋仔 [芋奶] 必附着芋头而生。乸即 母。 ) 还有俗语: “糯米黐裤裆” ( 笑人久坐不去 ) ; “一时糖黐豆, 一时水沟油” ( 喻人情反复 )。
尝见古籍中有将“黐”写作“雌”、“棲”、“撤”、 “餈”的, 这并非通假, 而是别字, 值得探讨一下:
雌: 《金瓶梅》中的如意儿被骂为“没廉耻雌汉的 淫妇”。姚灵犀《金瓶小札》解释云: “雌, 等待之 谓, 如见人饮馔而不去, 曰雌嘴。” 按, 如此解释不 当。“雌汉”应为“黐汉”之误; 至于姚说的“雌嘴” , 则更是“黐嘴”无疑。广州歇后语“波罗鸡 ---- 靠黐” 正是指那号人。如混酒食名为“黐餐”。
棲: 见《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中“棲竿” 注释, 道: “棲竿, 一种猎鸟的长竿, 上面涂胶, 飞禽 栖息上, 即被粘住, 所以也叫粘竿。” 其实, “棲竿” 应为“黐竿”, 观其正文中有“将棲竿棲得来”一语, 分明指用粘竿粘得来, 粘者黐也, 显而易见。
撤、餈: 均见于《红楼梦》第四十一回: 黛玉、宝钗 在栊翠庵吃茶, 见宝玉跟来, “二人都笑道:‘你又赶了 来撤茶吃, 这里没你吃的。’” 按: “撤”, 有的本子 作“餈”。沾光、揩油的意思。“撤”、“餈”是清代 北京民间惯用字, 据考, 本字应为“黐”, 经过后缀“儿” 字所谓儿化韵, “黐”才变音为“撤”、“餈”。
“撤茶吃”, 恰正是广州话的“黐茶饮”。北京今称为 “蹭茶吃”。 ----------------------------------------------------- "靸"
靸, 广州音 tad 1(阴平), 指穿鞋时将后跟压下拖着走。
陶宗仪《辍耕录》卷十八 “靸鞋”云: “西浙之人, 以草 为履而无跟, 名曰靸鞋。” 按: 靸鞋又名靸踭鞋, 即今所谓 拖鞋。
靸, 亦作靸拉。《红楼梦》第二十五回: “宝玉便靸拉着 鞋, 走出房门。” 靸, 字亦作趿。杜甫《短歌行赠王郎司直》 :“西得诸侯棹锦水, 欲向何门趿朱履。” 又古有“跕”字, 音帖, 与趿同义。
靸踭鞋, 广州旧称燕尾鞋。俗谚谓“不妨子侄着牛头裤, 最怕儿孙靸燕尾鞋。”“靸燕尾鞋”被视为一种落魄、流气 的形象, 显见门庭衰败。
穿屐也叫靸屐, 街市仔曾被謔称为“靸屐友”。“居民晴 靸屐, 市女晚簪花”, 昔日岭峤风情历历如绘。
-----------------------------------------------------
"舞"
“庐之合肥, 黄之蘄州, 皆谓作事为‘舞’。长沙、扬、越 多言‘弄’。舞、弄同义。”(《新方言.释言》)
广州方言亦称为某事操心费力为“舞”。如:“从朝舞到晚”, 即整天忙碌, 手脚不停。清代说部多有同样说法。《儒林外史》 第二回写夏总甲与众人商议闹龙灯一事, 说:“你们各家照分子 派, 这事就舞起来了。”第三回写范进中举之后发了疯, 他岳父 胡屠户一巴掌把他打晕了,“众邻居一齐上前, 替他抹胸口, 捶 背心, 舞了半日, 渐渐喘息过来, 眼睛明亮, 不疯了。”
舞, 广州话还有胡闹、捉弄之意。如: “被人舞到陀螺拧” 即让人家耍得团团转。这也有所本 -- 《列子.仲尼》: “邓析 顾其徒而笑曰: 为若舞, 彼来者奚若。”张湛注: “世或谓相 嘲调为舞弄也。”
轉自http://www.yueyu.net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7-1-14 0:18:16編輯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