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740|回復: 0

[華僑桑梓情] 斐济华人史话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1-11 06:02: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想写斐济华人历史,是由来已久的夙愿了。二十年前初踏上斐济的海岸,在她的青山绿水中,蓝天白云下,究竟曾有多少华人的生活足迹掩藏在历史的尘埃下面呢?已成了我心头无法去除的问号。

  在全球华人历史中,斐济华人历史只是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但斐济华人是海外华人血肉相连的一个组成部份,没有这小小的浪花,长河也将水波不兴。让我们为勇敢的华人先民前辈讴歌吧!

南太平洋华人的撒播

  十九世纪时,孤悬于南太平洋中心的斐济,人迹罕至,所以未有移民条例,外人可以自由出入。华人进入南太平洋地区是十九世纪上半叶的事,这些华人在欧洲商船上当木工、厨师,也有一些华商来买檀香木运往广州。檀香木采伐殆尽后,精明的华商又转向收购海参、龟壳和珍珠贝等特产。这些华人目睹南太平洋的旖旎风光、奇特粗犷的风土民俗,心目中留下了毕生难以磨灭的记忆。开发较早的澳大利亚悉尼,当时已是南太平洋地区的商业活动中心。许多华人从悉尼出发,在前往诸岛收购土产的过程中,逐步在各地建立商站。法属波利尼西亚的大溪地、斐济的列武卡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拉包尔,则是代理商与货品集散的商业辅助中心。华人就是从这些地方开始,逐渐把商业网络延伸覆盖到邻近地区的。 1850年大溪地华人在邻岛和库克群岛建立商站。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拉包尔1880年时仅有一个华商,若干年后,越来越多华人到来,把拉包尔变成了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的商业中心。

  华人进入南太地区的另一途径,就是当契约劳工,即广东人讲的“卖猪仔”。从1865年到1941年,有二万多契约华工在南太平洋工作。猪仔工最早出现在大溪地,当时是1865年。1898年至1903年,德国人开始在新几内亚和萨摩亚引进契约华工开垦椰园。瑙鲁和巴纳巴发现磷酸盐矿之后,英国磷酸盐公司在1906年开始引进契约劳工,直至今时,瑙鲁岛上的华人除持渡假签证者外,其余的概为契约劳工身份,可以说是南太平洋唯一仍存在契约劳工的地方。不同的只是以前瑙鲁的契约劳工没有行动自由,做的是苦工。而今时今日在那里的华人劳工,居住、水电免费,公司还发放伙食(米、油、罐头等等),除了打公司那份工之外,大部份华人都有自己的店铺,待遇已大不相同矣。二十世纪初至二十年代,斐济的华人香蕉园主曾聘雇一批华人契约劳工,后因殖民地政府禁止再雇用华人契约劳工,香蕉园也因受澳大利亚禁止香蕉入口和病虫害影响而逐步减少,但当地原住民至今仍称香蕉为“CHINA”,国徽上也绘有一串香蕉,可见华人种植香蕉一事在斐济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1900年,斐济华人仍不足百人。后来中国爆发辛亥革命,引起了华南地区局势动荡,大批华人从中山、四邑迁来斐济,令本地华人各行各业增添了一批生力军,为日后华人经济的发展与扩张,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1911 年,斐济有华人305名(包括29名妇女),1915年有821名。斐济华商的增加也比较迅速,1913年有105个生意牌照发给华人,1914年是118 个,1915年是146个,1916年是171个,1917年已增至198个。1936年,斐济华人人口已达1751人(包括275名妇女)。

  在翻寻有关资料时,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十九世纪及二十世纪上半叶,南太平洋的华人,以澳大利亚悉尼为中心向诸岛进军,建立辅助中心的商站之后,再延伸至更远的地区。但在若干年后,特别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散布在各岛的华人又陆续移民到纽澳美加。华人似乎是经历了一次漫长的跋涉,终又回到了当初的起点。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华人这种移动呢?这是因为:当初离开初具文明的澳大利亚悉尼,挺进到蛮荒不毛,是因为那里有丰富物产宝藏与无限商机。但经过长期掠夺性开发搜购,资源枯竭,生意竞争日益激烈,岛国型经济的依赖性与局限性显露,影响了华人的经济发展。后来诸岛国先后独立,出现了政治不稳、经济衰退、治安恶化等问题,影响了华人安居乐业的信心。加上华人子女在纽澳美加学有所成,并定居当地,华人于是申请移民前往与其团聚。

第一位来斐济的华人

  第一位来到斐济的华人应是“康利”的创始人无疑,经查证这位华人先躯叫梅屏耀,又名百龄。时间大约是1856年。梅氏的子女有福祺、福裕、福祥、福就等。梅屏耀是广东台山端芬镇人,清咸丰二年(1852年)到澳大利亚悉尼谋生,咸丰五年(1855年)从维多利亚驾驶帆船来斐济的列武卡定居,他在列武卡开了康利公司,这也是斐济第一间华人公司。

  光绪八年(1882年)梅屏耀回中国娶妻阮氏,回到悉尼他为这位年轻的妻子取了一个英文名字“玛丽”。梅屏耀这次偕同黄佑、陈泰和海南德三人再次驾船投奔怒海来到斐济。从博物馆保存的梅家照片看来,梅屏耀当时经济富裕,且受澳洲白人文明影响,老小均着西式服饰。蓄须留发的梅百龄乍看上去与欧洲人无异。梅的妻子阮氏百岁始殁,卒于1956年,享年101岁。阮氏的墓冢现在苏瓦华人坟场,被萋萋荒草所掩没。今时来此“行青”的华人已极少知晓在这个简朴的墓冢下长眠的,是第一位来斐定居的华人女性。

  至于梅屏耀究竟是不是第一个来斐济的华人呢?在老前辈余海湘的回忆录中曾提及,根据老华侨之忆述,在英国接管斐济前后,白人殖民者从新西兰等地聘雇了一些华人当厨师,计有翟有才、关贤、黄友等人。这些人之中或许会有人早于梅氏来斐。

建立商业王国的斐济华人

  在梅屏耀之后接踵而来的华人也在斐济建立了自己的事业,并且抓住了市场的契机,在极短的时间内将生意的触角伸到了斐济大小岛屿的各个角落。可以讲在上世纪初,斐济华人已行风气之先,创造了今日流行全球的生意网络。华人除了经营洗衣馆、饼铺、餐馆、种植之外,还盯上了贸易和零售批发这一行业。因为斐济的土特产散布在各个山头,精明的华人就到各处建立分店,为了扩张壮大生意,更在亲朋戚友和同姓宗亲中招股集资,有了足够的资金便可大量囤积货物,保障供应。这种集团性的经营模式,令华商能广泛而及时将各地的檀香木、海参、土酒与椰干资源掌握在手,当时华商建立的巨大商业网络,那些无处不在、日夜营业的小店,几乎垄断了全岛的零售批发生意,也引起了欧裔商人的抗议,因为他们根本无法与遍地开花的华商竞争。

  在梅屏耀经营“康利”的同期,亦即他偕同黄佑、陈泰、海南德从澳大利亚驾船重回斐济的时候,另一家颇有名气的华人公司“英昌”在1892年开张,据《海外华人百科全书》记载,“英昌”当时进口中国货,出口海参、椰干、珍珠贝和木材到中国去,同时经营家俬厂和碾米厂,种植水果、稻米、生姜供应出口。

  继“康利”和“英昌”之后,来自广东开平横江的余椷中,在1913年来到了斐济岛(当时的华人都称“飞枝岛”)。他起初开了一间 “新盛号”洗衣馆,后来觉得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洗衣生意利润微薄,在1918年与同宗兄弟余扳中,还有余凤、邝祥修(即后来的“安和祥” 创办人)一起成立了广泰公司。次年,余椷中思乡心切,返回中国大陆,“广泰”业务由余扳中主持。余椷中在1920年返斐,出任“广泰” 总经理。1928年“广泰”注册成立有限公司,当时公司销售的货物只限丝绸布匹和日用杂货等。1935年,余椷中返香港成立开源公司,为“广泰”采购各式货物,未几他避日寇侵华战乱于坷里。此一时期的“广泰”也由第二代人接手,在余扳中的儿子余锦池和余椷中的儿子余海湘(1925年来斐济)经营下,“广泰”逐渐成为有名气的大公司,并在各地设立多间分店。全盛时期的 “ 广泰”,经营项目有美都酒店、利伦有限公司、屠场、养猪场、养牛场、伟德灵顿有限公司、克尽诚有限公司、霓虹汽水厂、杂货店、面包房、椰子园和电影院。六十年代斐济政府统一管制椰干销售。“广泰”也就退出椰干行业,转向房地产物业的长线投资。此时,横跨金明街和玛格士街的广泰大商场也落成了,经营品种齐全的国货,这个商场也被称为“中国城”,游人如过江之鲫。到了1990年之后,在商界叱咤一时的“广泰”家族逐步出售名下之物业,并经束了在“中国城”的总店业务,目前只有利伦冻肉公司仍在运营之中。

  “永安泰”是谭炳南在1938年与司徒文湘共同创建的,当时公司位于苏瓦玛街(MARKS ST.),今“巴城汽车零件店”的楼宇。谭炳南是斐济首任总督HENRY·MAY于 1931年带来的私人厨师,他离开总督府后曾开过饼铺。在创办“永安泰”的次年,即1939年,谭炳南就脱离了公司,创办和利肉铺。“和利”后来扩张到五间分店及养猪场,分布在苏瓦、拉米(LAMI)。“和利”的分店后来减少至三间,但“和利”长达63年的历史,是斐济华人诸大公司中唯一至今仍在继续经营生意的。

  与其它华人公司一样,“安和祥”的创始人同“永安泰”、“广泰”、 “和利”都有亲缘关系。“安和祥”创始人邝祥修曾是“广泰”的创造人之一,而“安和祥”第三代的邝灼富,其夫人谭莲娇便是谭炳南的长女。“安和祥”是邝敬居(祖籍台山)、邝祥修在1930年左右创办的。当时公司业务以收购海参、椰干为主。据公司原股东邝灼富先生回忆,当时正式分店有七八间。1975年,“安和祥”总部大楼落成。 1999年,作为斐济华人大公司之一的“安和祥”歇业,结束了长达70 年的历史。

  “振兴隆”是郭清河创建的,他来自永安百货集团的郭氏家族,当时也是唯一携带资金来斐投资的华商。后来“振兴隆”改名为“中兴隆”,亦是经营百货及零沽批发,所进口货物都是在苏瓦现在市场河边码头上岸的。“中兴隆”公司兴建有“汉臣大厦”。郭清河(英文名汉臣)热心社会而又长袖善舞,在苏瓦现今大镬餐厅一带拥有大幅地皮,故那处被命名为“汉臣路”,他捐出了一大块地皮给逸仙学校,体现了造福社会弘扬文化的儒商风范。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斐济华人的公司还有余锦荣公司。其子余国明是太平绅士,曾任国会议员与华人协会会长。

  在香蕉种植业方面以方万亭较为突出,他的蕉园分布在塔麻乌(TAMAVUA)至威老歌(WAILOKU)的广大地区,他曾出任苏瓦市政长官,并捐赠一座教堂给TAMAVUA村,与当地酋长及村民关系十分友好。这座教堂至今仍圪立在沙湾(SAVANI)河边。另一位“香蕉大王”方万辉因性格豪迈、乐善好施,被当地人称之为“罗宾汉”式的绿林好汉。后来香蕉种植业在澳洲的限制(1920年)以及病虫害两方面影响下逐渐衰落。

  二十年代在维提大岛的西区巴城,有一位叫方作标的中山人,他来自中山县沙溪镇敦头村。后来当地人均称他作“方利”。1920 年,方利仍是个目不识丁的小商贩,但却独具慧眼,全力支持一位白人朋友开采金矿。当时,政府、银行和大公司都认为这个白人的计划是痴人说梦,拒绝给予支持,唯独方利为他提供后勤补给供应。后来这位朋友居然真的找到金矿并挖到黄金,为了报答方利力排众议的宝贵支持,他将矿场的后勤补给供应专利权给了方利,当四面八方的工程技术人员与劳工涌进瓦图科拉这个小地方之后,此地很快就繁荣起来,而方利的商店由于独家经营也生意兴隆,发展成西区最大的华人商行“方利行”。他还经营房地产生意,在巴城至今仍有不少当地人知道“方利行”在哪里。

  当年为方利工作过的华人不计其数,他们之中有不少人后来自立门户,成了大商家。如李华叶,曾在方利旗下工作,后来创立“李氏企业”,专营食品加工并兼营胶管、家具等生意。黄润江、杨轩当年也是方利的雇员,后来也创立“爱特轩公司”,生产“六宝”饮料。方利的生涯充满传奇性,后来在抗日战争中,他捐献了一架飞机,蒋介石曾题词褒奬,并与之合影,赠以中正剑。他当选过国大代表,在他病逝后,蒋介石也题了“贞固流芳”以示悼念,这几个字还刻在方的墓碑上。

  斐济的几大华人公司,曾在相当长时间中,成为了斐济经济中显赫的明星,这些公司创始人白手兴家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流传的美谈,并作为一种精神的感召与激励,促使无数华人后进努力奋斗,开创在斐济的人生新天地。(中山侨刊)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2-22 18:20 , Processed in 0.05469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