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日本漢字同中國簡體字,發現有啲雷同,上網搜咗啲嘢。
日本的简化汉字
本页为 林爽的技术笔记本 之一部分。
日本人在历史上,面对中、西的狭缝,不仅在政治、科技、经济上要做出取舍,就连他们的日文也一样。最先指称汉字“难写、难学、难用”的,是日本人。1866年末,德川庆喜先提出“汉字御庆止之议”,明治维新以后,更有希望用拼音的假名或罗马字取代汉字的“假名会”、“罗马字会”成立。当然每事有支持者,自然亦有反对者。反对者指出,拼音化会使日文无法分辨同音字,以及影响传统。
在漫长的“汉字拼音化”和“保留汉字”争论中,一条中间路线——“减省汉字字数”及“精简汉字字形”──就渐渐占了上风。日本在1919年制定《汉字整理草案》,1923年发布《常用汉字表》和《简体字表》,1926年发表《字体整理草案》,1937年推出《汉字字体整理草案》,1942年通过《标准汉字表》,1946年通过收录1850汉字的《当用汉字表》,获新闻、出版业界的积极响应。及至1972年,日语审议会审理《当用汉字表》,才提出汉字表为求“目安”(意思即“顺眼”)而不是行政指令的标准,并在1979年推出1945字的《常用汉字表》,日文汉字的字数和字形精简始告一段落。
然而,日本简化汉字当时是不能类推的,像“區”、“歐”字中间的“品”可以简化成“乂”,但不属于常用字的“鷗”却不能简化。后来为方便计算机处理,研制日文计算机编码“JIS”的人,才收录依类推得出的新简化汉字。日本汉字大致已在这时完全定形了。
如欲取得上述各表内容,可浏览这里: http://kanji.zinbun.kyoto-u.ac.jp/~yasuoka/kanjibukuro/japan.html
??
日本简体字的方法,大体上有如下几种:
- 增减笔画,如:
- “者”字和“鄉”字减去一点;
- “步”字增加一点(歩);
- “德”字减少一横(徳)。
- 采用较好写的字形,如:
- “亞”字中间横、竖画相连(亜);
- “單”字顶变作三点(単);
- “權”的右上角和“劍”的左下角作一小改造(権、剣)。
- 部分省略,如:
- “應”字省去“倠”(応);
- “藝”字省去“埶”(芸);
- “縣”字省去“系”(県)。
- 部分变形,如:
- “廣”字的“黄”和“佛”字的“弗”都变作“ㄙ”(広、仏);
- “轉”、“傳”的右半部分变成“云”(転);
- “驛”、“澤”的右半部分变成“尺”(駅、沢)。
- 同音字代替,如:
- “聯”变成“連”;
- “編輯”变成“編集”;
- “綜合”变成“總合”;
- “昏迷”变成“混迷”;
- “理智”变成“理知”。
- 通用已久,笔画也较少和较好写的异体字,如:
- “萬”作“万”;
- “嶋”作“島”;
- “敘”作“叙”。
他们还曾规范了一些细微却常被忽略的字形特征,如:
- “女”右上角不出头,
- “口”不开口,
- “木”竖笔不打钩,
- “糸”旁下是一竖两点(而不是三点),
- “户”上面一画为一横(戸),等等。
后来主张“目安”的《常用汉字表》才说,像“無”字三横长短、“吸”字左右两边的大小高低,只是个美学问题,不属于字表规范的内容,字表只整理正俗字、简化字的问题。这样,日本字体生产商才放心制作字体。不过如果大家看见日本教科书使用的楷体教科書体,则仍会发现字的写法是依足“女右上不出头,纟旁不从三点,木竖画不打钩”的规定。
事实上,在中国大陆和日本推行简化汉字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无止境的汉字简化是不切实际的。而使用中文繁体字的地区,认字率也不见得比使用简体字的地区差。另外,使用汉字等各国家地区在一些表达上也存在差异,给互相交流也造成了一定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