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讲过,粤西地区称滴“小朋友”为“侬”。但系壮族语言及其其它汉语方言中,“侬”好似仲有其它含义。“小朋友”应该系“侬”字的变异。 ================================================================================== 释侬 ?
潘悟云
?????陈忠敏 一、“侬”的本义为“人” 在北部吴语,“侬”用于第二人称,可说是最具有吴语特色的语词。可是,凡是熟悉中国古典作品的人都会知道,古代的吴地是以“侬”作为第一人称的,例如: 《华山畿》第一首:“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子夜歌》第十六首:“年少当及时,蹉跎日就老。若不信侬语,但看霜下草。” 《读曲歌》第四首:“千叶红芙蓉,照灼绿水边。馀花任郎摘,慎莫罢侬莲。” 鲍照《吴歌》第二首:“观见流水还,识是侬泪流。” 《晋书·武十三王传》:“道子颔曰:侬知侬知。” 《玉篇·人部》:“侬,吴人称我是也”。 为什么“侬”字会从古代的第一人称变作现代的第二人称了呢?这要从“侬”字的本义说起。 在古代吴语中,“侬”字的本来意思是“人”,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文献的证明: 《孟珠曲》:“扬州石榴花,摘插双衿中,葳蕤当忆我,莫持艳他侬” 《读曲歌》第四八首:“诈我不出门,冥就他侬宿,鹿转方相头,丁倒欺人目”。“他侬”就是“他人”。 《寻阳乐》:“鸡亭故侬去,九里新侬还” 《读曲歌》第二七首:“闻欢得新侬,四支懊如垂,鸟散放行路,井中百翅不能飞”。“新侬”就是“新人”,“故侬”就是“故人”。 《包明月前溪歌》:“当曙与未曙,百鸟啼窗前,独眠抱被叹,忆我怀中侬,单情何时双”。 《子夜四时歌·夏歌》第十六首:“赫赫盛阳月,无侬不握扇”。 《读曲歌》第五九首:“作生隐藕叶,莲侬在何处”。“莲侬”一语双关,照字面此处“侬”即“人”,“莲侬”即采莲人。同时又谐音“怜侬”,“侬”为第一人称。 《南史·王敬则传》:“仲雄在御前鼓琴,作《懊侬曲》,歌曰:常叹负情侬,郎今果行许”。 金陵是南朝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上层社会的士大夫大多从洛阳一带迁来,说的是中原话,而下层的广大居民大多是吴地土著,说的还是吴语。《颜氏家训》云:“易服而与之语,南方士庶数言可辩”,指的就是这种现象。(陈寅恪《东晋南朝之吴语》)。“侬”是最常用的吴语词,率先进入文学语言,特别是俗文学。由于南朝文化的强大影响,一批吴语词也逐渐地为其他地区的文人所仿用。翟题《通俗篇》卷十八《称谓篇》:“炀帝宫中喜效吴音,多有侬语。”例如:隋炀帝《嘲罗罗》就用”侬“字入诗。这时期描绘江南一带言语特点常用“吴侬细语”或“吴侬软语”,其中的“吴侬”明显就是吴人,即“侬”=“人”。《庄子·让王》:“石户之农”唐人成玄英疏:“农,人也。今江南唤人作农”。戴侗《六书故》第八云:“吴人谓人侬”。可见唐宋时代,江南方言的确还保留着“人”义的“侬”字。“侬”经常出现在唐宋诗词之中,大多就是方言的反映: 韩愈《泷吏》“比闻此州囚,亦有生还侬” 李商隐《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韵》“昔闻咸阳帝,近说稽山侬,或著仙人号,或以大夫封”。 范成大《馀杭初出陆》“村媪群观笑老翁,宦途何处苦龙钟,霜毛瘦骨犹千骑,少见行人似个侬” 范成大《秋雷叹》:“但愿吴侬言不验,共割黄云炊白玉”。 元好问《论诗绝句》“出处殊途听所安,山林何得贱衣冠,华歆一掷金还重,大是渠侬被眼谩” 韦庄《汉州》“北侬初到汉州城,郭邑楼台触目惊”。 罗虬《比红儿诗》第三十六首:“渡口诸侬乐未休,竟陵西望路悠悠,石城有个红儿貌,两桨无迎莫愁”。 戴复古《甘穷》“白尽须眉无可老,此身未死却愁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