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人们的关注点,习惯上多从「民族同化」的角度着眼。本文尝试用一种历史的方法去探索珠江三角洲社会,用人类学的眼光去解读珠江三角洲的历史。我们不仅仅希望指出,「蛋」和「汉」的身份区分,其实是通过王朝国家与宗族的语言来表达的,还希望指出,数个世纪以来,珠江三角洲沙田上的文化界限也是流动不定的,在国家与地方社会互动的不同的情景里,经常重新划分。本文并不假设汉文化复合体的基本性质是通过人口迁移从政治中心(中原)扩散出来而形成的,也没有强调边疆的族群的同化过程。本文尝试揭示的是,在国家和地方社会的缔造过程中,汉与蛋、农与商、民与盗、沙田区与民田区这些二元的分类是如何出现的。本地族群的再划分,很大程度上是同政府为水上人口的社会流动提供的机会或者设定的限制联系起来的。在沙田发展的过程中,地方的情况也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让人们去操控。虽然有限的历史材料并不容许我们去弄清各种人群的来源,但从一个商业化的地区政治经济所能提供的一系列选择去探讨,仍不失为有效的研究途径。无论作为商人、船主、小的军事头领、走私者、海盗,还是许多被标签为蛋民的人,在帝国晚期不同的历史转折点,以自己的办法,得以「上岸」,为建造陆上社区努力。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上岸」的过程中,在一定的历史情景里,也灵巧地采用了一套正统性的语言。虽然地方政府对珠江三角洲沙田的管治常常是鞭长莫及,但本地人却可以能动地运用王朝的语言,制造出本地的国家秩序。
注释:
*本文曾以「Lineage,Market,Pirate,and Dan:Ethnici- ty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为题,用英文在1996年5月「Ethnicity and the Frontier: Changing Discourse and Consciousness」(族群与疆域:变化中的话语与意识)学术研讨会上发表,改写为中文时,我们对文章结构和表达方式,作了比较大的改动。英文本亦将收入Pamela Kyle Crossley, Helen Siu,Donald Sutton合编的Empire at the Mar- gins:Culture,Ethnicity and Frontier in Early Modern Times一书,由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出版。我们在潮连的研究,得到Wenner Gren Foundation for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和耶鲁大学The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的资助;中山大学历史系程美宝博士在撰稿过程中提供的许多帮助,在此谨一并致谢。
①见科大卫、陆鸿基、吴伦霓霞编:《香港碑铭汇编》,香港:市政局,1986年,第535页.
②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外国门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嘉靖《广东通志》卷六十八,外志五。
④《清世宗宝皇帝实录》,卷八十一,雍正七年五月壬申。
⑤关于越人的源流,参见罗香林《百越源流与文化》,台北:国立编译馆丛书编审委员会,1955年。
⑥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8舟语。
⑦见Eugene Anderson,「The Boat People」,Anthropos,vol.65(1970).他认为在社会动荡的时候,不少陆上人会逃到水上,此尤以19世纪为甚。
⑧见康熙《番禺县志》,卷20;咸丰《顺德县志》,卷六。
⑨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8,舟语。
⑩见陈序经:《置民的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第三章。
⑾见伍锐麟《三水蛋民调查》,1948年,1971年台北东方文化书局重印;陈序经:《置民的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岭南大学社会研究所:《沙南蛋民调查》,《岭南学报》第3卷,第1期(1934年1月)。
⑿见陈序经:《蛋民的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第80页。
⒀参见广东民族研究所编:《广东蛋民社会调查》,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该书汇集了广东民族事务委员会1952—1953年进行的蛋民调查的三个调查报告。
⒁黄新美:《珠江口水上居民(蛋家)的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
⒂见Barbara Ward,「Varieties of the Conscious Model:The Fishermen」,in The Relevance of Models for Social Anthropology,edited by Michael Ban- ton(London:Tavistock Publications Ltd.),1965.
⒃见刘志伟《大洲岛的神庙与社区关系》,刊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Helen Siu,」Subverting Lineage Power:Local Bosses and Territorial Control in the 1940s」。in Down to Earth:The Territorial Bond,edited by David Faure and Helen Siu(Stanford:Stanford Univer- sity Press,1995),188-208.
⒄见David Faure,」The Lineage as a Cultural Invention: the case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Modem Asia vol.15,no.1(1989),2-36;Helen Siu,」Recycling Tradition:Culture,History and Political Economy in the Chrysanthemum Festival」,Compara- 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vol。32,no。4(1990),765-94;Liu Zhiwei,」Lineage on the Sands:The Case of Shawan」,in Down to Earth,1995,21-43。
⒅嘉靖《广东通志》卷68,外志五。
⒆东莞县文化局编:《袁祟焕》,1984年,9-25,35-56页。
⒇见Helen Siu,Agents and Victims,1989.ch.3.
[21]见屈大均《广东新语》,卷7,人语。
[22]参见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
[23]《明太祖实录》,卷143,第1383页。
[24]何朝淦:《香山小榄何氏九郎族谱》,香港,卷1,第24页。
[25]见刘志伟:《传说、附会与历史真实:祖先故事的结构及其意义》,上海图书馆编:《谱牒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6]见Helen Siu,」Recycling Tradition,」1990.
[27]光绪《四会县志》,卷一。
[28]《清世宗宝皇帝实录》,卷八十一,雍正七年五月壬申。
[29]朱橒:《粤东成案初编》,卷31,第16a—17b页。
[30]铃木满男撰、林薇娜译:「鱼佬——相遇在浙江省北部、富春江的水上船民「,铃木满男主编:《浙江民俗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28—140页。
[31]见叶显恩主编:《广东航运史(古代部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
[32]见广东省民族研究所编:《广东蛋民社会调查》,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3]见, David Faure, "The Tangs of Kam Tin—A Hypothe- sis on the rise of a gentry family", in From Village to City : studies in the traditional root of Hong Kong society, edited by David Faure, James Hayes and Alan Birch(Hong Kong: Centre of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84), 24—42.
[34]见广东省民族研究所编:《广东蛋民社会调查》,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5]见, Liu Zhiwei, " Lineage on the Sands: The Case of Shawan," 1995, 14.
[36]见, Helen Siu, "The Grounding of Cosmopolitans: Mer- chants and Local Cultures in Guangdong," in Wen - Hsin Yeh ed. Becoming Chinese: Passages to Modernity and beyo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0, 191—227).关于霍韬与佛山,参见David Fame,」What Made Foshan a Town?」,Late Impefifl China,vd.11, no.2(December 1990),1-31;罗一星:《明清时期佛山冶铁业研究》和谭棣华、叶显恩:《封建宗法势力对佛山经济的控制及其产生的影响》,均收入广东历史学会编:《明清广东社会经济形态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
[37]见 Luo Yixing, "Territorial Community at the Town of Luban, Sanshni County, from the Ming Dynasty," in Down to Earth,1995, 44-64.
[38]陈永海考察了在粤北、赣南和闽西山区的商路上的类似的情况,指出了商业不稳定与社会不安的关系。
[39]聂尔康:《冈州再牍》卷三,《香山县举人刘祥徽呈保陈亚心一案批》。
[40]见 Dian Murray, Pirates of the Coast,(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on the en-terprising strategies of the Dan pirates.
[41]David Fame, "The Tangs of Kam Tin—A Hypothesis on the rise of a gentry family", in From Village to City: studies in the traditional root of Hong Kong society,1984, 24-42.
[42]见 Liu Zhiwei, " Lineage on the Sands: The Case of Shawan," and Helen Siu, "Subverting Lineage Power: Local Bosses and Territorial Control in the 1940s," in Down to Earth 1995, 21-43, 188-208.
[43]Liu Zhiwei, " Lineage on the Sands: The Case of Sha-wan," 30-31.
[44]见 Liu Zhiwei, " Lineage on the Sands: The Case of Shawan," 31.
[45]康熙《东莞县志》卷三,坊都。
[46]《潮连乡志》只列出了六间,见卢子俊《潮连乡志》,卷二,《建置略》。
[47]这座庙称为十保庙,十保是由芝山(陈姓)和其他没有祠堂的小姓组成的行政区。
[48]这五个社是:石坂里、良边社、临安社、升平社和岐山社。
[49]见区腾耀编:《居新会潮连石坂里区姓立宗枝绵长》,1838年;1985年,豸岗两位老人区五毛和区锦耀也重修了《寨岗区氏族谱》。
[50]我们一个访问者的祖先,传说先是受雇到这里养鸭,后在当地人住(见1992年12月访问记录)。这个被访者说区氏过去曾经很有钱,「由南雄珠玑巷迁来后就变成了蛋民」。
[51]不过,这个祠堂并没有多少田产,正如一位老村民感叹地说,「连香油钱都没有」,要捐钱才有猪肉分。(1992年12月访问记录)。
[52]有趣的是,我们访问的一个老人说月湖祖的祠堂曾经有田产,但到十四五世时把田产抵押去做生意而丧失净尽。在民国时期,古松祖也把田产卖掉,以应付战争引致的饥荒。
[53]《潮连乡志》记载了其中两个祠堂供奉的祖先是象溪和诗三。
[54]《龙溪志略》由邻近潮连的外海乡陈炬墀编撰,该书记述了嘉庆年间在外海洋面发生的一次战事。在这次战事中,海盗张保的船被打沉,沉船周围遂沉积成沙,就是后来的特成沙。
[55]根据本地人的说法,月湖祖的下使姓张,古松祖的姓侯,渭东祖的姓陈。
[56]属于古松祖一房的一位老人明确说,在道光咸丰时期,渭东祖一房人欺负他那房的子孙,他们逃到佛山,发誓永远不回来,后来成为佛山富商,其中一个以其身家丰厚,被称为区十万。豸岗区氏的老人最近为了修族谱,还查访到他们的一些后人,但他们已经不想同豸岗区氏恢复联系。
[57]例如《潮连乡志》卷七,《杂录略》。
[58]见谭祖恩:《新会靖变识略》,广州:心简斋咸丰五年(1845)刻本;陈殿兰:《冈城枕戈记》,咸丰五年(1845)刻本。
[59]到民国初年,豸岗市场只剩下两个公秤。
[60]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