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历经百年沧桑、流落民间半个世纪的八和会馆两扇大门被重新镶回荔湾恩宁路粤剧“祖屋”的门庭。据悉,荔湾区共斥资6000万元分三期工程修建八和会馆、粤剧博物馆及粤剧广场,打造西关“粤剧一条街”。 传奇大门炸不毁浸不坏八和会馆始建于清光绪十五年(即公元1889年),原址黄沙,是早期粤剧艺人行会。1937年,八和会馆被日军炸毁,仅剩下两扇大门。此后大门失落于民间,曾被沉入池塘,经过几十年浸泡也未腐朽。上世纪80年代初,两扇门辗转流落到湖南,被搬运工人当作桥梁使用,五六吨重货物从上面辗过也丝毫无损。直到1992年粤剧艺人发现两扇大门的踪迹,飘零了半个世纪的八和会馆大门终于回到广州“认祖归宗”,之后保存在銮舆堂10余年。柏木制作的大门为何炸不毁、浸不坏、压不断,历经百年沧桑仍坚硬如初,并且还散发出明显的木香,至今还是个谜。 八名大汉抬起千斤木门抗战胜利后海外粤剧艺人纷纷筹款要求复建母会,内地久负盛名的一批艺人薛觉先、马师曾、关德兴等人也为重建八和会馆到处奔波,最后买下恩宁路177号一栋三层洋房作为新址,该会馆被称为粤剧的“祖?? 屋”。八和会馆兴建之初,两扇大门尚无音讯,会馆安装的是普通木门,又经历了半个多世纪,赶上会馆重修的契机,两扇有着114年历史的大门才得以回归故里。 两扇大门每扇均高4米,宽1.1 米,厚8厘米,重逾千斤,安装大门是八和会馆一期整饬的收尾工序。昨日上午10时许,八名大汉分散在大门四边,先用绳子对其“五花大绑”,大门上端还套有一根粗粗的木棒,便于抬起沉重的大门。随着会馆门前老艺人锣鼓声起,八个大汉同时运力,将偌大木门逐一缓缓推立起来,直到门脚稳稳落入门洞。据悉,该大门10年前运回广州时,由于表面受到较大磨损,曾油漆过一次,至今两位“门神”秦琼和尉迟恭的画像色彩鲜艳。 荔湾兴建“粤剧一条街”荔湾区委副书记林中坚透露,荔湾区立志打造以八和会馆为中心的恩宁路“粤剧一条街”,八和会馆中心工程分三步建设,首期会馆大门及内部整饬已基本完工;二期准备在会馆西面征集500平方米民居,用于建设粤剧博物馆,粤剧界名人、粤剧戏服、行头、音响及历史资料等将全部陈列馆内,开放给游人观瞻;三期将征地5000平方米建粤剧广场,提供粤剧小品、民间私伙局以及市民自娱自乐的场地。八和会馆整修预算6000万元,除政府拨款外,荔湾还将广泛发动世界各地八和会馆的艺人筹款。 摘自:广州日报2003-8-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