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135|回復: 0

[族群溯源] 南海乡亲来自珠玑巷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6-10-16 06:17: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据广州中山大学地理系司徒尚纪教授所著的《广东文化地理》一书中记载,现时珠江三角洲各县的许多居民族谱中都说,自己的祖先是来自南雄珠玑巷。《广东文化地理》引用黄慈博的《珠玑巷民族南迁记》一书的系统,从珠玑巷出来的移民,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共73165族,聚居在南海、番禺、新会、香山等地。

  珠玑古巷位于南雄市区北9公里秘的梅关古驿道上。它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古驿道上的一个商业重镇。在秦以前,岭南属南蛮之地,被古王朝列为疆域之外。那时的岭南,车马不通,人烟稀少,珠玑巷一带还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公元前323年,曾一度称霸中原的古越国逐渐衰弱了,继而为楚国所灭。越国人不耻于当亡国奴,为逃避楚王的统治而更名改姓,「散居江南海上」。公元前223年,秦国又灭了楚国,越人因避秦又一批一批地向南迁徙。这时,大庾岭上出现了一群南迁的越人。他们北望战乱不堪的中原故国,不胜嗟叹,无限悲伤,而对眼前的岭南风光却十分赞美。于是,众人决计在大庾岭南麓,即今之梅岭--珠玑巷走廊一带安居下来。他们发扬勇敢顽强、刻苦坚韧的民族精神,披荆斩棘,艰苦创业,这一带得以迅速发展起来。接着,因战乱和自然灾害,中原汉族又几次向岭南大迁徙。珠玑巷成了南迁人民的一个落脚点,一批一批人北来,一批一批人南去,中原文化逐渐在珠玑巷生根开花,并向岭南传播开去。

  珠玑古巷的鼎盛期是唐宋时期。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奉诏开凿梅关,拓宽路面,梅关驿道成为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陆上孔道。从此,岭南与中原的交通更加方便,往来更加频繁。珠玑巷位于梅关古驿道上,地理位置优越,经过数代珠玑巷先民的不断开发,周围变成了宽阔平整的良田沃野,沙水河灌溉其中,宜农宜牧。远处是连绵起伏的红冈翠岭,山青水秀,风光旖旎。这是一个休养生息的好地方。南来北往的文人学士、达官仕宦、富商贵贾都有此经过或停留,有的就在此落户。随着缙绅流寓的日益增多,珠玑巷便逐步发展成为百姓杂居的繁荣集镇。

宋皇佑年间,韶州岑水开采铜矿,年收购铜五、六百万斤,北运铸币。煦宁年间,在韶州设永通监铸币,年产103万缗,按每缗用铜314斤计,共重五百余万斤。这些铜币北运,至少要挑夫十万人次。又如盐运,北宋时即有大批广盐运入江西,赣南上百万人口的食盐都由广东沿海北运供应。《南雄州志》载:元至正二十二年岁办10825引,清嘉庆13年,增至11458引又1921包零37斤,折合约5百万斤。这些盐由沿海船运至南雄,再由陆路运到赣南,也需挑夫十万人次以上。至于其它南来北往的客商,海外使者,无法计数。《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记述:1595(明神宗23)5月,利玛窦一行越过大庾岭时,看到客商来往的情形: 「旅客骑马或者乘轿越岭,商货用驮兽或挑夫运送。他们好象是不计其数,队伍每天不绝于途。」珠玑巷每天要接待如此众多的客商,茶楼酒肆、客栈饭馆,生意兴隆,应接不暇,一片繁华的景象。

北宋年间,金人入侵,中原战火不息。北宋末年,宋室南迁,中原人民为避战祸,纷纷向南迁徒。这些南迁的人,在兵荒马乱之中,扶老携幼,历尽艰险,越过大庾岭,心情始定,多在珠玑巷安顿下来。因为珠玑巷位于南雄盆地中部,土地比较肥沃,有沙水河灌溉,宜农宜牧,又居交通要冲,商业相当繁荣,是个休养生息的好地方,所以吸引了不少南迁的人在此定居,缙绅流寓日益增多。珠玑巷便逐步发展成为诸姓什居的繁荣古镇了。明代黄公辅的《过沙水珠玑村诗》云:「长亭去路是珠玑,此日观风感黍离,编户村中人集处,摩肩道上马交驰。」就是一个生动而真切的写照。

靖康之乱,高宗南渡,偏安江南。这一时期,从中原迁到岭南避难的人更多,有朝廷官吏,也有平民百姓,他们在此驻足生息,「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似故乡。」宋室的南迁,促进了江南的经济发展。作为岭南交通要道--梅关古驿道上的珠玑巷,因此曾盛极一时。南宋极盛时,珠玑巷内的商贩和居民多达千户,连同附近牛田坊一带五十七村,简直像一个热闹的小城市。

  宋末,珠玑巷发生一宗悲壮动人的事件,改写了珠玑巷的历史。南宋咸淳八年(1272年),宋帝任用贾似道为相,政治腐败。那年八月,度宗皇帝到景灵宫去祭拜先皇,碰巧遇上大雨,贾似道要皇帝等雨停后由他用大辂车接回去。但是,胡贵妃的哥哥胡显祖却用逍遥辇把皇帝接走了。贾似道大怒,诬称胡显祖兄妹有夺权野心。度宗皇帝不得已下诏罢了胡显祖的官,迫胡贵妃出宫为尼。

  胡贵妃受到奸相贾似道的迫害,便设法逃出皇宫。在京都临安(今杭州)的江边,胡贵妃被运粮上京的珠玑巷富商黄贮万搭救,并随之来到珠玑巷隐居。不料,黄贮万的家仆背主告发,贾似道便启奏朝廷,诬称珠玑巷百姓造反,命官兵将周围二十里内人人畜房舍尽行杀戮焚毁。消息传来,珠玑巷顿时风声鹤唳,鸡犬不宁。珠玑巷的居民恐遭祸延,纷纷逃走。胡贵妃见此惨状,为了不殃及珠玑巷乡亲,便毅然投井自尽了。

据「南雄县志」载:南宋时期,有一位被宋帝打入冷宫的皇妃逃出宫外后改名换姓,嫁到南雄珠玑巷一户人家。朝臣知道此事,不敢告知宋帝,虚说南雄贼多,要派兵去镇压,其实是派人到珠玑巷追究皇妃事。当时在珠玑巷内聚居的有三十三姓,九十多户,为免株连而集体南迁。后来散居珠江三角洲一带,开村立族,繁衍子孙。这些人及其后裔,就把南雄珠玑巷叫作「祖宗故居」。一些广东人要寻根觅祖,也自然要到南雄珠玑巷一游了。广州市西关有一条内街叫珠玑巷,据说也是由南雄珠玑巷南迁来的人聚居而得名。

  据南雄珠玑巷乡人相传,当年那位皇妃嫁到此地,被官兵追索得急,深怕株连乡人,见村中人家纷纷逃亡南迁,她在悲愤中投井自尽。至今,珠玑古塔下有一口古井,就是皇妃当年葬身之所。她死后,乡人怕她的鬼魂作祟,便建一砖塔盖住井口,用意是压住她的冤魂,可见那位”皇妃”命运之悲惨。古塔在宋亡时毁于战火,元时,珠玑巷人为了纪念舍己救乡亲的胡贵妃,便在胡贵妃投井自尽的地方筑石塔纪念,是广东罕见的元代石塔。石塔上刻有佛像莲花,底层刻有铭文:「至正庚寅孟冬纪,南雄路同知孙朝列重立。」现时,该石塔仍屹立于珠玑巷内,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珠玑巷经此社会巨变之后,变得冷落萧条。元代,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珠玑古巷又曾一度繁华。明代黄公辅《过沙水珠玑村》云:「长亭去路是珠玑,此日观风感黍离。编户村中人集处,摩肩道上马交驰。」就是当年珠玑巷生动而真切的写照。

清乾隆年间,珠玑巷人为了重现古巷昔日的风貌。分别在巷内南、北、中段修建了南门楼、北门楼和中门楼。据门楼上镶嵌的石碑记载,这三座门楼皆由民间捐款修建。石碑还刻着捐款人的姓名和捐款数目。「鸦片战争」之后,随着海运的发展,特别是粤汉铁路、韶赣公路开通之后,南北交通状况有很大变化,南雄至大庾的古道为公路、铁路、海运所代替,珠玑巷也就失去了原有的地理优势,逐步衰落下去,由繁荣的商业圩镇变成为以耕种为主的农村了。

从地理来说,珠玑巷本来是一条具有1100多年历史的古巷,是广东省仅存的宋代古巷古道,全长1500多米,路面宽4米,全部用鹅卵石铺砌而成……。它得名于唐敬宗年间。明末屈大均着《广东新语》云:「珠玑巷名,始于唐张昌。昌之先,为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其始祖辙,生子兴,七世同居。敬宗宝历元年,朝闻其孝义,赐与珠玑绦环以旌之,避敬宗庙讳,改所居为珠玑巷。」

  珠玑巷又名沙水镇,在沙水河西侧。从史料看,本来珠玑巷只是沙水镇的一部分。阮元编的《广东通志》云:「珠玑巷在沙水寺前。」中山黄慈博先生遗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抄录诸族谱中,多称:「沙水村珠玑巷」、「沙水珠玑巷」。可见珠玑巷原属沙水镇。

据考察,原来珠玑巷大体在沙水镇的南端,即从《珠玑古巷》门楼起向北走经石塔到石桥这一段,约长二百米。再向北走则是其它巷、里、坊。如今之「珠玑楼」,过去并不属珠玑巷。据乾隆十二年建楼碑记载,(此石碑现仍镶于「珠玑楼」)「珠玑楼」原为沙水镇翔凤坊之楼,早塌,乾隆12年重建时才题名为「珠玑楼」。

《南迁记》中记述沙水镇还有「儒林里」、「沙水塘」等旧址。后来随着珠江三角洲的繁荣富庶,来这里寻根问祖的人越来越多,珠玑巷的名声也越来越大。沙水镇的里、巷、坊,都象翔凤坊那样,逐步被珠玑这个名称所代替,整个沙水镇也叫珠玑巷了。历代行政区域,一直沿用沙水这个名称。宋嘉定中称沙水驿,后又改沙角巡检司,清名沙水塘,民国为沙水圩。民国29年(1940年)实行新县制,全县划为2个区28个乡,第一区均平乡改为珠玑乡。以珠玑为行政区域从此始。今名珠玑镇,辖110多个自然村,3万余人口。

今日的珠玑巷,离开南雄城九公里,一条街道从南到北,(从珠玑古巷门楼到珠玑街门楼)7 6 1米,宽3米多。这是一条古村的古道,长约半公里,南北向,颇宽,古屋夹道,道上有三座门楼。

第一座门楼名「珠玑街」,第二座门楼名「珠玑楼」,第三座门楼名「珠玑古巷」。珠玑巷中「珠玑楼」(即中门楼)上面还有一块石匾,上刻「珠玑古巷,吾家故乡」8个字,是民国18年(1929年)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师副师长蒙志所题。门楼有神龛,供「太子菩萨」神像,「珠玑古巷」门楼另一石刻「祖宗故居」四字。「珠玑古巷」门楼附近,有一座石塔,名珠玑古塔,高三点五米,七层,实心,一至四层为八角形,有人物浮雕;第五层是半椭圆形:第六层是圆柱形;塔顶是葫芦状。「珠玑楼」的一段街称翔凤坊。「珠玑巷」内有周屋、雷屋,以族姓氏作地名。

  珠玑巷现存古迹不多, 1994年重建张昌故居和胡妃玉雕像。

  珠玑古巷北起凤凰桥,南至驷马桥,全长1500多米,全部用鹅卵石铺砌而成。两旁民宅祠堂、店铺商号鳞次栉比。巷道曲直有致,古朴清悠。巷内有古楼、古塔、古榕、古桥等古迹。巷内现有居民20多姓,320多户,1400多人。这里民俗古朴,民情淳厚。

????珠玑古巷的每户人家的门前,都悬挂着「某某姓氏祖屋」的牌匾。进门之后,除了供台,基本不见任何物品,以为是无人居住,但过了一会儿,屋主会从阴暗处走来,询问你贵姓,如若与门匾上的姓氏相同,他便会拿出一炷香来,请你跪祭先祖。

????珠玑巷现在成为广东乡族的发祥地,包括海南地区的乡亲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2-4 16:46 , Processed in 0.07044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