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4591|回復: 12

[話說粵語] 粤語源流考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6-8-18 18:28: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從“粤”字談起   粤語以“粤”命名,廣東也簡稱爲“粤”。這個“粤”字,究竟是什麽意思?   查《説文解字》:“粤”者,“虧也。”這與粤語,與廣東,毫無關係。此義項今已不用,連《辭海》也未收。   廣東之所以簡稱爲“粤”,是因爲古代曾係“百粤之地”。“百粤”是個音譯詞,又寫作“百越”。曾有人認爲:“粤”(越)指少數民族,“百”則意味着多。例如《通考·輿地考》:“越以百稱,明其族類多也。”其實,在古代,不管是廣東土著還是中原漢人,都不可能對民族作出科學的區分,當然不可能將廣東土著分爲若干個民族。筆者認爲,“百”跟“粤”一樣,都是個譯音,與“一百”中的“百”没有關係。“百粤”乃是古代嶺南土著的自稱,跟今天的壯族自稱bouxdoj(布壯)有點兒相似。而漢族,則稱爲bouxgun(布官,即官族)。boux(布)是壯語對各民族稱呼中的第一個音節,意思相當於“族”或“人”。boux(布)與“百”讀音相近,古代譯爲“百”是有可能的。除壯語外,傣族、布依族語言也有類似的説法,如“布依”本身就是個民族自稱,其讀音與“百粤”接近。因此,“百粤”的意思是“粤族”或者“粤人”。   那麽,粤語是粤人的語言麽?或者説,粤語是從古百粤語演變而成的麽?答案都是否定的。因爲在古代,那些古粤人的各部落是各自獨立,互不統屬的,在生産極端落後的條件下,他們不可能形成一個統一的部族,也不可能形成一種統一的“古百粤語”。有一些學者舉出今天粤語與壯語中一些相互通用的口語詞,如“?”(壯語dieg,地方)“恁”(壯語naemj,思考),“?” (壯語sai,浪費),認爲這説明兩種語言的“母體曾經發生過相互混合的階段,然後才各沿着不同的道路繼續發展。由此證實粤語的形成跟古越語(準確地説是跟“古百越語”)本來就有着十分重要的關係”。(見李敬忠:《粤語是漢語族群中的獨立語言》)這種推斷似乎難以成理,因爲這種相互通用的詞語數量並不多,而且多半可以從古漢語中找出它們的來歷(例如“恁”“?”,在《集韵》中便可找到。詳見白宛如《廣州話本字考》)。何况,使用這類口語詞的並不僅是粤語和壯語,連客家話裏也有,但誰也没有認爲客家話形成跟古百粤語有什麽重要關係。在今天的粤語中,我們倒是可以找到不少英語詞,但是,是否能據此而認定粤語與英語有什麽淵源呢?當然不行。薩丕爾指出:“語言象文化一樣,很少自給自足。”(《語言論》)粤語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從其他方言和語言中吸收一些因素,但這决不能作爲它來源的依據。粤語雖然以“粤”命名,却跟古“百粤”的語言没有親緣關係,它不是古粤地的土産,而是漢族移民從中原地區帶進來的。   二、粤語形成於西江中部   粤語到底怎樣形成的呢?從漢人大規模入粤最早的歷史來考察,粤語形成於西江中部。   據考古發現,大約從西周時代開始,嶺南粤人與中原漢人就有來往。不過,由於有五嶺之隔,這種來往極爲有限。到了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曾派兵南征百粤,但究竟打到哪裏,史無記載。有記載的是: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西甌(西江一帶)粤人反秦,朝廷發五十萬大軍征討,兵分五路:“一軍塞鐔城之嶺,一軍守九疑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郡。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餘干之水。……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見《淮南子·人間訓》)這裏所記的“鐔城之嶺”,指今廣西越城嶺;“九疑之塞”,指今湖南寧遠縣南;“渠”,即靈渠。這兩支軍隊開通靈渠再經灕江、賀江而進入嶺南,靈渠將湘江與灕江溝通,從而成爲中原漢人進入嶺南的歷史上第一條主要通道。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戰争告一段落,秦又“謫徙民五十萬戍之”(雍正《廣東通誌》)。這五十萬人在當時是個不小的數目,因爲直至東漢時統計,嶺南各郡的人口還很少超過十萬的,在秦始皇時代就更是地曠人稀。這一大批漢人“徙民”的到來,足以改變嶺南粤人的“一統天下”的局面,隨之漢語便由此而被帶入嶺南。這五十萬“徙民”當時究竟定居何處?衆説紛紜。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當時的番禺(今廣州市)一帶,仍是粤人的天下。秦末,漢人趙佗在此建立南越國,所任用的官員從丞相以下基本上是粤人,就連趙佗本人,也得改變自己的服飾、生活習慣及其語言,把自己异化成粤人以便於統治。如果不是粤人勢力十分强大,他就不會那麽做。但是,在西江的中部,那裏的情况就完全不同,經過秦兵的一番征討,那裏的粤人大都逃散,從而成爲漢人填補及落脚定居的最佳之地。由此推之,這五十萬“徙民”多數定居於西江中部,而中原漢語也就首先傳播於西江中部。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滅南越國,將嶺南分爲九郡: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同時又設立“交趾刺史部”,以便於統治這九郡,治所最初設在贏? (今屬越南),但不久又遷至西江中部蒼梧郡治廣信。此後三百年間,廣信一直是嶺南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到了東漢,交趾刺史部改爲交州,其治所也在廣信。那麽,廣信在何處?羅香林先生指出:“現在廣東的封川,就是漢代交州刺史駐地及蒼梧郡治的廣信。”(《世界史上廣東學術源流與發展》)   今天的封川只不過是封開縣的一個小鎮,而在漢朝,它却做過三百年的嶺南首府,這是了不起的,也是令人難以置信的。但是歷史就是如此。君不見:千百年滄桑之變,有多少古代重鎮甚至易爲平地。一個嶺南首府變爲小鎮又何足爲奇呢?今天我們可以乘火車或汽車直扺中原,然而在唐代以前,中原漢人進入嶺南主要的還是靠靈渠這條通道。漢初,陸賈兩次出使南越國,走的都是這條水路;直至唐初,宋之問被貶到瀧州(今羅定),走的也是這條水路;就連主持開鑿大庾嶺“横浦之道”的張九齡返回曲江,也經灕江兜個大彎,《巡按自漓水南行》一詩便是佐证。廣信地處灕江、賀江與西江匯合處,扼西江之要衝,沿江向東可扺番禺,溯江向西可達南寧,在嶺南不少地方仍在粤人控制之下的時代,確是戰略要地。由於漢族移民大批定居於西江中部,因此這一帶的開發、漢族文化及其語言的傳播也必然早於粤中、粤東、粤北各個區域。據《漢書·地理志》記載,當時蒼梧郡人口爲14萬多,南海郡只有9萬多人,南海郡包括今廣東省懷集以東大片地區,面積比蒼梧大,而人口却比蒼梧少三分之一,因此,以廣信爲嶺南首府,雖未必稱得上“最佳選擇”,却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從秦至東漢這段漫長的歲月,西江中部一直是嶺南漢族移民的主要地帶。這些漢族移民將中原的文化、語言帶到這裏,生根,開花,結果,是經歷過一段漫長的道路的。羅香林先生指出:“漢人由西安經漢中沿漢水南下,至洞庭湖,溯湘水而至粤桂交界,中原的學術思想,由此交通孔道,向廣東傳播”。“當時珠江三角洲,雖然也有相當學術表現,但可以代表廣東學術思想的,還是西江中部的幾個學者。”(《世界史上廣東學術源流與發展》)例如,漢代著名學者、王莽的老師陳欽,被稱爲“嶺南儒宗”的陳元,我國最早的佛學者牟子,都是廣信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著過《春秋經注》、《公羊傳注》、《谷粱傳注》的大學問家士燮。他祖籍在山東,王莽亂世時遷入嶺南,定居廣信,成爲當時當地的望族,至士燮是第六代。以上所有這些名人,他們在傳播漢族文化方面都起了很大的作用。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隨着漢族文化的傳播,漢語也就在這一帶流行開來。由於廣信一帶遠離中原,交通不便,這些漢族移民進入嶺南之後,他們使用的漢語也就逐漸偏離了中原漢語的發展軌迹而形成了自己的某些特點,遂形成了早期的粤語,即粤語的雛形。   三、粤語的發展及其中心的轉移   語言是隨着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隨着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東漢末年,封建勢力群雄割據,曹操、劉表、孫權三大政治勢力都企圖控制嶺南。先是劉表私自委任部將吴巨爲蒼梧郡太守,據此扼住交州的中樞;而曹操則以東漢朝廷的名義委任士燮“董督七郡”,藉以與吴巨抗衡。赤壁之戰後,曹操退守中原,孫權便趁機派遣步騭率軍從湘桂水道南進,擊敗了吴巨,奪取了廣信。士燮迫於形勢,宣佈歸附東吴。步騭繼續沿江東進,攻下番禺(今廣州市)。爲了避開士燮的勢力,鞏固孫吴政權的後方,他於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將交州州治從廣信遷至番禺。從此廣信作爲嶺南首府的三百餘年曆史宣告結束。   但是,番禺地理位置偏東,難以控制交州西部的廣闊地區,爲了便於治理,東吴於永安七年 (264年)將嶺南分爲交、廣二州。交州轄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州治龍編(今河内);廣州轄南海、蒼梧、鬱林、合浦,州治番禺。   番禺成爲州治之後,漢人的勢力便向西江下游及珠江三角洲擴展。但是,直至晋朝,“廣州南崖,周旋六千餘裏,不賓服者乃五萬餘户,至於服從官役,才五千餘家”。(《晋書·陶横傳》)此後於永嘉年間,中原晋王朝發生了“八王之亂”,繼而又“五胡亂華”,導致中原漢人大規模南遷,使嶺南漢族移民數量激增,從東晋時起一直至唐代,朝廷一直推行“以俚治俚”的政策,大量敕封當地粤人爲公、侯,官至將軍、刺史、太守、縣令等等,客觀上有利於漢民和粤民的進一步融合。在這種良好的條件下,漢族的文化及語言就從西江中游不斷地向東傳播。粤語便逐漸成爲西江流城至珠江三角洲一帶的通行語言。這裏有一點必須强調,中原地區從“五胡亂華”起,受北方遊牧統治達二百七十多年之久,漢語内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相比之下,嶺南漢人所使用的粤語倒是較多地保留着魏晋年間中原漢語的面貌。唐代詩人張籍的《元嘉行》中就這樣寫道:“南人至今能晋語。”這樣看來,粤語與中原漢語的距離拉開,主要是中原漢語本身變化所致,當然,粤語在某些方面也接受古百粤語的影響,但這畢竟是次要的。   正因爲粤語從其形成之時起便較多地保存着南北朝之前中原漢語的面貌,因此,當它擁有西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這麽一片通行區域之後,便拒絶接受北方漢語的進一步同化。這種情况,突出地表現在它對客家話的態度上。我們知道,客家人進入嶺南,大約始於唐朝“横浦之道”修通,到宋高宗南渡時形成高潮,那時嶺南原有漢族移民的勢力已經十分强大,並控制了珠江三角洲及西江兩岸平原等經濟較爲發達的地區。因而新從中原遷來的客家人只得定居於嶺南山區。本來,客家話在當時要算是較爲標準的中原漢語,可是它傳入嶺南之後,已經無法進一步同化已經形成自己特點的粤語了,相反地,有些客家話地區後來則受到粤語的滲透,成爲“雙方言區”,甚至變成粤語區。由此可見,到了唐宋時期,粤語已經發展成爲一支具有顯著特點的漢語方言,并且形成了以番禺(廣州)爲中心,以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爲基礎的一種通行語言。   四、餘論   方言的分佈,一般説來跟它的形成和發展有着密切的關係,只有弄清了粤語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我們才能對它的分佈作出一個科學的分析;而分析今天粤語的分佈情况,亦可印证它的形成和發展過程。   由於粤語在西江中部形成,後又借西江流域而向東西擴展(沿江而下至廣州以及整個珠江三角洲,溯江而上至廣西的南寧)。因此西江一帶的粤語一直保持着相當程度的一致性;而遠離西江的地區,語音就有較爲明顯的差异。例如地處西江中部的封川(即古廣信)及梧州與廣州距離較遠,但這一帶粤語與廣州話的差异很小;相比之下,地處廣州不遠的臺山、開平等地的粤語與廣州話的差别就很大;就連屬於廣州郊縣的增城,其語音與廣州話的差异也不小。這就説明,粤語各次方言的分佈與西江有着明顯的關係。《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將粤語分爲粤海、邕潯、高陽、四邑、勾漏、欽廉等幾個片,這一分法是值得商榷的。如“勾漏片”,其中屬於西江中部的德慶、鬱南、羅定、封開(除開建一帶),語音比較一致,都接近廣州;而遠離西江的玉林、北流、容縣、蒙山等地,其聲韵調配合關係就各有不同,以精、清、從母爲例。玉林、北流、容縣念爲t、t‘,蒙山念爲θ,德慶、鬱南與廣州念爲ts、ts‘。因此,將這些市縣的粤語劃爲一片是説不過去的。至於“高陽片”,據筆者調查,也是不能成立的。關於這一點,在筆者的《信宜粤語的文白异讀》(載《語言研究》1990年第二期)一文中已有詳述。這裏再補充一點,據熊正輝先生《廣東方言的分區》所述,劃分這一片的根據是“古心母字是否讀?聲母”,然而,筆者作了個統計,在茂名、高州、信宜話中,由?聲母所組成的音節僅占全部音節的4%,其他音節絶大多數跟廣州話差别不大(這一帶還有個?聲母,但這個聲母“廣府片”一些地區也有,不成其差异),因而,對語言交際無多大影響;而陽江與廣州兩地,語言交際就有困難,就連陽江與高州兩地的人員來往,其語言交際也有困難。究其原因,主要不在於有無?聲母,而在於它的聲韵調配合關係與廣州話、高州話有較大的差别,它的八個聲調的調值與廣州話、高州話無一個相同。從地理位置上看,信宜和高州距西江不遠,歷史上與西江中下游交往較多。如信宜一帶,漢代曾屬西江中部的端溪縣(今德慶縣),直至唐初,仍歸瀧州(今羅定)管轄,因此語言便受到西江一帶的影響,與廣州話差别較小。而陽江則遠離西江,歷史上跟西江中下游極少交往,其語言就與廣州話拉開了距離,形成了有别於廣州話的較多特點,因此不應把高州、陽江兩地的粤語劃爲一片。   那麽,粤語内部各次方言究竟怎樣劃分較爲合理呢?   如果從歷史的資料來考察,或從它的形成及其發展的角度來考察,筆者認爲可以把它分爲以下三個不同的層次:第一個層次是,以廣州話爲中心,以珠江三角洲及西江流域兩岸的縣市話語爲基礎,這是粤語系統中最爲通行的主體方言。這個主體方言語音詞彚比較一致,其共同點較多,各地人員來往用方言交談,語言上暢通無阻。必須指出,這個地域的粤語最爲典型,且在唐宋時期已經形成,因而粤語系統必然以珠江或西江流域的方言作爲主體。第二層次是珠江或西江流域的外圍或邊遠地區,其中包括東莞、增城、從化、清遠、廣寧、懷集、新興、雲浮、羅定等,還包括粤西走廊如信宜、高州、化州、吴川一帶,也包括廣西東南部一些縣市如岑溪、容縣、玉林、南寧等地。這些縣市的方言與廣州話比較起來,雖然有着各種不同的特點,但語音、詞彚的共同點仍然比較多,可以説是“大同小异”。跟廣州人用方言交談,基本上可以互相通話,是屬於粤方言系統中多種類型的次方言。第三個層次是非珠江或西江流域的粤語片,其中包括粤中的新會、臺山、開平、恩平,還有陽江、陽春等縣市,另外還包括廣西南部合浦(廉州)和靈山部分鄉鎮等一小片。這一非西江流域的粤語,無論在語音方面或詞彚方面,都跟廣州話有較大的差别。雖然同屬於粤語這個系統,但廣州人却很難聽懂,甚至根本無法聽懂。另外,根據地理位置和方言上的差异,我們還可以把非西江流域的粤語大致上分成三小片,即:四邑片、兩陽(陽江、陽春)片,廉州片。這三個小片的方言各自有濃厚的地方特色,語音、詞彚各片差别很大,片與片之間根本無法通話,但是它們却是同屬於一個粤語系統。   以上三種情况,筆者只是根據歷史上有關資料及今天通話的程度作出初步的勾勒,並没有深入各地作詳細的調查,因此只能提供參考。不過,這裏必須説明,語言是隨着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在改革開放後的今天,由於經濟的發展,交通和資訊的發達,科學的進步,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員交往日益頻繁,各地粤方言相互之間的差异,肯定會漸漸縮小,吸收廣州話的因素必然會越來越多,這是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
發表於 2006-8-19 04:46:27 | 顯示全部樓層

Re:粤語源流考

呢篇文係你手筆? 如果唔係嘅話,唔該你尊重一下原作者,注明出處 其他文章都係
 樓主| 發表於 2006-10-26 07:44:42 | 顯示全部樓層
此文準確﹐講粵語居民不等于“粵人”。粵語只不過是廣東語的一個借詞﹐“粵人”之義是指嶺南本地土著居民。
發表於 2006-10-26 22:52:04 | 顯示全部樓層

原文係簡體﹕「查《说文解字》:者,亏也。这与粤语,与广东,毫无关系。此义项今已不用,连《辞海》也未收。

譯為繁體「查《説文解字》:者,虧也。這與粤語,與廣東,毫無關係。此義項今已不用,連《辭海》也未收。」﹐就大錯特錯。

《說文解字》﹕「粵﹐亏也。審愼之詞者。从亏从宷。《周書》曰:粤三日丁亥。王伐切」

《說文解字》﹕「亏﹐於也。象气之舒亏。从丂从一。一者,其气平之也。凡亏之屬皆从亏。羽俱切」。變隸作「于」。

《說文解字》﹕「虧﹐气損也。从亏雐聲。去爲切。??﹐虧或从兮。」

我曾經發過一個帖﹕初級書院 [原創]「粵」嘅本字-highyun-

[url]http://bbs.cantonese.asia/dispbbs.asp?boardID=108&ID=1005[/url]

……所以「粵」可能本來係「」﹕古代一種求雨的祭典。

發表於 2006-10-27 01:43:11 | 顯示全部樓層

《粤语源流考》是中山大学的叶国泉、罗康宁教授合作的文章,是我刚才从网上搜索出来一个帖子提到的,现将该帖子转贴如下: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6-10-26 18:03:11編輯過]
發表於 2006-10-27 01:56:56 | 顯示全部樓層

?

--? 作者:天天台

--? 发布时间:2005-4-14 10:39:22

?

--?

?

关于粤语的来源,叶国泉、罗康宁教授在他们合作的文章《粤语源流考》中说:“粤语虽以‘粤’命名,却跟古‘百粤’的语音没有亲缘关系。它不是古粤地的土产,而是汉族移民从中原带来的。”

?

??? 秦汉以来,大量的中原移民顺潇水——贺水古交通线来到岭南,并在西江中游一带定居、繁衍,并保留着他们所来处的中原古汉语。陈乃良先生参考《粤语流源考》的论证,分析指出粤语的流通有三个层次:

?

?

?? (一)以广州话为中心,以珠江三角洲和西江流域两岸的县市话语为基础,是粤语系统中最流行的主体方言;

?

?

?? (二)珠江或西江流域的外围或边远地区,例如东莞、增城、从化、清远、广宁、怀集、新兴等等,以及广西的岑溪、容县、玉林、南宁等地。这些市县的方言与广州话比较,有各种不同的特点,但语言、词汇仍大同小异,跟广州人用方言交谈,还可以互相通话;

?

?

?? (三)非珠江或西江中游地区,如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阳山、阳春、阳江、信宜、高州、化州、吴川、连南、连山等县市以及广西合浦、廉州、灵山部分乡镇,这些远离西江中游地方的粤语,语言和词汇和广州话有较大差别,广州人难以听懂。

?

?

??? 罗康宁教授在《封川话浊塞音声母初探》中论证,封川话较完整地保存了古汉语浊塞音声母系统,这种现象在广东粤语各种层次方言中是特有的。罗文研究后的结论是:“正因为封川话浊塞音声母是《切韵》以及《切韵》之前古音的保留,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推断:在《切韵》之前大约汉至南北朝这一时期,中原汉语就已传入封川,并逐渐偏离它原来的发展轨迹而形成一种方言。从今天的封川话,我们可以窥见早期粤语的某些面貌”。

?

?

??? 总的来说目前的研究结果是:粤语是由中原的古汉语传到广信(今封开县)一带,然后在当地保留、发展再向外传播的。直到现在,封川的土话还保留有早期粤语的一些特点,这是其它地方方言所没有的。这一点直接说明现在说封川话的封川一带地方就是粤语的发源地。

?

?

-

發表於 2006-10-27 04:18:28 | 顯示全部樓層

粤语系由古越语和中原汉语发生关系而融合而成的。

文中对历史上的某些事件理解有错误,导致作者得出如此观点。

其一:秦始皇派遣50万大军分5路征服南方,但并非都进入岭南,进入岭南的只有其中3路大军。我地唔知道每支军队的确切人数,只能估计为每支10万人,所以,3路大军进入岭南,人数估计在30完左右。但由于屠睢所领导的两路大军在广西被西瓯人击败,“伏尸流血数十万”《史记》,所以,即使赵佗重整军队,人数也要大打折扣。所以,秦代统一岭南,进入并驻扎系岭南的中原人大约有10-20万。加上后期的少量移民,中原汉人也只有30多万,无法改变岭南越人一统天下的局面,呢个也系赵佗不得不依靠越人贵族来巩固政权的原因。

其二:秦代征服南方的50万军队与史记的50万移民系同一回事。? 在史记中,并没记载秦始皇派遣50万征服南方的确切日期,只有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为兵”和“五十万人守五岭”。所以,好多学者都产生误会,以为秦始皇在派遣50万军队征服南方后,再次移民50万人到南方,从而得出岭南有100万中原人的结论。实际上,秦始皇系系公元前218年发动左对南方百越民族的统一战争,于公元前214年结束战争。而史记中只系系公元前214年记载“亡人、赘婿、贾人为兵”,并没提及战争的发起日期。所以,正确的理解系:史记记载的50万亡人,其实指的系秦军在统一南方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总兵力,50万南征军和50万移民系同一回事。

其三:部分学者认为秦汉时期,岭南有近100万中原人,理由系岭南三郡的统计人口接近100万。但系南越国和汉朝都系沿用秦代的法律和制度,而在汉朝灭亡南越国时,广西桂林郡监居翁劝得40万越人投降,《交州外域记》记载“路将军到合浦,越王令二使者#牛百头、酒千种及二郡户口簿旨将军”,和汉朝对南方蛮族的征兵劳役的记载来看,秦汉两朝都将部分归化中央的土著民族纳入户口管理。所以,汉朝岭南三郡人口有近100万,其中许多都系归化的越人。而且从秦汉两朝对岭南的描述,及隋唐岭南的土著分布来看,直到唐朝张九龄开通梅关驿道(大庾岭新路)及宋代汉人南迁,岭南的民族格局才发生根本的变化,在此之前,岭南都系“越多汉少”。

粤语系中原汉语与越语不断发生融合的结果。

 樓主| 發表於 2006-10-27 05:38:32 | 顯示全部樓層

廣東人的確有古百越族的血統﹐但歷代漢化也非常的強烈。除了秦代有少數漢人南下外﹐漢代﹑唐代﹑宋代﹑元代﹑明代等都有大量漢人南下。廣東人的漢族祖先向南遷居主要是唐﹑漢與宋代是最多。廣東話雖然有古百越的成份﹐但其古漢語特色往往比古百越語的多。越南京族雖然也是古百越族的後裔﹐但在史冊的記載也不承認越南的漢化也非常的強烈。

廣東話所以被簡稱為“粵語”並非廣東人的祖輩們有的是百越族﹐而是因為在嶺南地區廣東話比較普遍。而古時的嶺南名為“南越”(南粵)﹐廣東話被簡稱為“粵語”意為嶺南地區的主流語言是廣東話的。人們一提嶺南就明白那就是“廣東話‘的天下。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6-10-26 21:43:49編輯過]
發表於 2006-10-27 06:11:34 | 顯示全部樓層
很多专家都说这个“发源地”一词不科学。
 樓主| 發表於 2006-10-27 20:43:39 | 顯示全部樓層
此文的作者有客家血統的﹐所以難免有“客家”的誇張。
發表於 2006-10-28 05:39:54 | 顯示全部樓層
QUOTE:
以下是引用leon_jeng在2006-10-26 21:38:32的發言:

廣東人的確有古百越族的血統﹐但歷代漢化也非常的強烈。除了秦代有少數漢人南下外﹐漢代﹑唐代﹑宋代﹑元代﹑明代等都有大量漢人南下。廣東人的漢族祖先向南遷居主要是唐﹑漢與宋代是最多。廣東話雖然有古百越的成份﹐但其古漢語特色往往比古百越語的多。越南京族雖然也是古百越族的後裔﹐但在史冊的記載也不承認越南的漢化也非常的強烈。

廣東話所以被簡稱為“粵語”並非廣東人的祖輩們有的是百越族﹐而是因為在嶺南地區廣東話比較普遍。而古時的嶺南名為“南越”(南粵)﹐廣東話被簡稱為“粵語”意為嶺南地區的主流語言是廣東話的。人們一提嶺南就明白那就是“廣東話‘的天下。


? 中原汉人大量进入岭南系唐朝张九龄开通梅关驿道之后个事。汉朝岭南的中原人仲系好少的。

 樓主| 發表於 2006-10-28 18:23:57 | 顯示全部樓層
古時候南方的少數民族人口挺少﹐和漢族比起又更加少的。
發表於 2006-10-28 19:37:05 | 顯示全部樓層
QUOTE:
以下是引用leon_jeng在2006-10-28 10:23:57的發言:
古時候南方的少數民族人口挺少﹐和漢族比起又更加少的。

汉朝灭亡南越,光系广西桂林监居翁就劝的40万越人投降,整个岭南的越人应该不少于100万。秦代南迁的中原人30多万,汉朝也不过十多万,和当时的岭南越人比起来系少数也。而且,福建、江西、浙江、湖南等地仲有唔少的山越,都系越人。南方的百越人少少地都有个3百万以上。呢300多万越人今日大部分都成为左南方汉人的祖先,会对南方汉人的血缘和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6-10-28 11:47:02編輯過]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6-11 16:58 , Processed in 0.07312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