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旺角波 於 2010-8-23 13:42 編輯
http://hk.myblog.yahoo.com/ballballada/article?mid=218 嶺南古為南越地,商人曰南蠻。文化膚淺,但氣候相宜,利耕養,又係南海之濱,可靠海食海,故粵人天性開朗活潑,說話靈巧。自秦命五十萬民入粵,漢族逢戰亂而遷入。偏安南隅,幾世幾年,逐令周代歌謠,先秦百家,漢魏文賦,唐宋詩詞,元明戲曲,皆散聚於粵文之中。百越土話得華夏雅言教化,食、行、着、飲、返、傾、朝、驚、使、面、係、冇、企、仔、佢、偈、靚、損、諗、咁、嗰,貫穿古今。 粵音承隋《切韻》、宋《廣韻》一脈,中古四聲,平上去入,高低割分曉。「分、粉、訓、忽」係陰,「焚、奮、份、佛」為陽,仿應兩儀四象;「發」定中入,則似兼中庸調和。 陰平 陰上陰去 陽平陽上陽去陰入中入 陽入
詩史試時市事色錫食 分粉訓焚奮份忽發佛 三九四零五二七(一)八六 兒童學語,由零開始,便能習音。上蒼造物,天籟九聲,萬古不廢。 北京、天津及河北,古為幽冀二州,戰國燕趙,文明源頭之一。奈何冬長夏短,時冰封雪覆,又與荒涼大漠為鄰,受遊牧狼虎侵擾,戰火干戈,迫成北人凶悍奸險,言談易變粗劣。五胡亂華後,外族入主北方,漢胡各族相殺雜處,晉室及士族移至江南福建,經二百多年,中土雅言分出北音,惟源流短淺,系統不成,時為公元五六世紀。 隋唐一統神州,皇族雖有鮮卑血統,仍奉雅言為國語。隋人編《切韻》稱「酌古沿今」「兼包南北」,實以南方士音爲本,酌取北音,史上首部可考韻。繼後唐人宋人沿《切韻》增修《廣韻》、《唐韻》,開文學以南統北之千年格局。雅言沿此一脈演化成吳語、閩南、客家及粵語;凡掌其一即通唐詩宋詞,兼二三者可成名家。 公元十二世紀初,北宋滅亡,華北再落外族手中。金元以來,燕京大都乃軍政要地,權力相爭,勾心鬥角,文字注定陰暗。漢人北音和元顏、黑汗相混百餘年,北方方言大致成形,元人以此定為《中原音韻》,將入聲派到平上去,為普通話及眾北方方言如北京話、東北話、陝西話及成都話之基礎。以韻書而論,漢族語音割裂成南腔北調,距今約七百年左近。 元亡明起,韃子被趕返大漠,惜國運不如其韻《洪武》,不到三百年,清兵入關。北方方言、明代江淮舊音、滿州話雜交成北京話,大陸普通話之本。
對岸民國同用北方話,起初亦禁絕他言,幸有閩南人、客家人奮力反抗,島上三語並行,胡毒得以抑制,社會又保士人遺風,遵照漢字正體,尚學興教,台灣文壇名家輩出,無愧中華之名。中國大陸則命運相反,北方話加上工農兵的機械八股,獨霸語文,簡體亂字,方言殆盡,孩童不知母語。大國崛起,人仔無敵,然而物欲盛世,人格盡失。 吾土香江受大英管治百五年,粵語得以保存。港人有福不知,未握西方思哲,盲崇假鬼洋腔。九七再殖民以來,父母以不諳廣府為榮,有失家教。商販投機,率先簡體示文。朝中妖人,更加數典忘祖,共普作母!今政治經中央操控,經濟已兩地「共」融,文教又豈能屈從?廣州有難,下有碎粵神偷,上有汪洋大盗,欲借亞運之名,胡言亂語,情理假大空。穗港同文同宗,我輩學子當弘揚中華道統,力抗北佬推普,光復嶺南文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