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6341|回復: 2

[名勝建築] 灰塑 雕刻着岭南古建筑的辉煌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7-28 15:56: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使君子 於 2010-7-28 16:04 編輯

-


    灰塑 雕刻着岭南古建筑的辉煌

2009年12月24日 10:40  南方都市报



                                                                                     经历灰塑工艺浮沉的大师级灰塑艺人梁棉。


                                                                                     灰塑老师林子明在为学生们讲解。


                                                                                      三善小学的学生们正在上灰塑课。


                                                                                       陈家祠的灰塑以题材广泛,工艺精巧而闻名,其中有不少代表作。


                                                                                      在沙湾,很多古庙墙上,还能找到工艺精美的灰塑作品。






                提名辞

  选材采用适合岭南湿热气候的石灰材料,地方特别色明确,且艺术形态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作为广州古建筑中重要的工艺,具有无可比拟的魅力。


  索引


  传统对建筑三雕的定义都是砖雕、木雕和石雕,但在岭南,特别是珠三角一带,灰塑是四分天下有其一,为古建筑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工艺。它不仅具有前三雕所展现的立体感,而且具有壁画的色彩感,选材、留孔等制作更体现了灰塑因地制宜,将美学艺术与生活细节相结合的超凡智慧。


  唯心


  灰塑保护不只是城里人的事


  四十岁前拼命赚钱,四十岁后花钱买命。这话大概描述一个城市快节奏生活下的都市人的宿命。虽说灰塑这项民间美术工艺与一个人的生命健康没有任何可比性,但从几十年来的城市进程与现实境况来看,其与花钱买健康的方式还是有几分相似:在城市化进程面前,传统古建筑被视为「拦路虎」;等到发觉一个城市不能没有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后,灰塑等古建筑技艺才被视为珍宝。


  几十年的浩浩荡荡转眼间变成一座城市不能愈合的阵痛。如今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城市建设越来越深入,传统与现代化不可相融的论调已经被逐渐视为伪命题。与其它传统民间手艺相比,灰塑在城市中的重要性和时效性日益得到突出。


  的确,城市的面孔不能太单一。所以尽管我们还没有看到在灰塑行业借助作家协会的模式——— 把一群人养起来进行创作,但目前从事灰塑工艺的人已经越来越多。只是如今谈及灰塑,令人担心和绝望的不是在城市,而是在农村。作为体现民俗古建筑风情的灰塑,其主要集中地也是在农村。在城市如火如荼的古建筑返修进程中,农村在这方面并没有得到重视,灰塑等古建筑受破坏的状况令人触目惊心。


  有人说,因为经济不发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不能一起抓,所以农村只能重蹈覆辙。显然,对于刚刚上任的村委书记而言,想方设法建一座星级酒店来吸引投资比维护一座供村民妇女们烧香拜佛的老祠堂重要得多。只有等到村里实现局部的繁荣之后,保护名人故居、开发旅游胜地才被提上了议程。这时,毫不起眼的「沾满鼻涕气味」的灰塑在农村才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只是局部。


  大部分的农村古建筑保护至今还是荒芜的,因为它们暂时「无法与经济价值挂钩起来」。虽然城市为农村的现代化作了很好的示范,但是关于灰塑等古建筑保护,农村也正在踏上城市的不归路:几十年后,跟无数拼命赚钱的城市男人一样,花钱买命。


  「原来这……这行也有出头的一日。」已经67岁的苏老师傅有点结巴,他站在家乡的宗族祠堂前,一边抽着中华烟一边腼腆地笑着。听说前几年乡政府颁发了发展旅游乡的战略,苏师傅被列为灰塑创作与维修培训班的唯一老师。从他身上,我看到一个普通民间艺人终于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昭示走到了一起。


  灰塑作为他一生生死相随的手艺,曾让他失业,现在又重新让他富贵。


  传·奇

  曾有灰塑艺人被迫转行


  灰塑工艺历史悠久。根据《广州市志》第三章文物志介绍,始建于南宋庆元三年的增城证果寺就有灰塑工艺———灰塑龙船脊。明清两代则是灰塑的兴盛期,其主要运用于祠堂、庙庵、寺观和豪门大宅作建筑装饰。


  到了民国初期到1949年初期,广州灰塑仍然普遍使用于传统建筑,「文革」期间灰塑工艺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和破坏,多数灰塑古建筑被摧毁,灰塑艺人被迫转行,大量灰塑人才流失。


  灰塑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与其它民间传统建筑工艺相比,广州灰塑特点鲜明,制作工艺复杂。选材采用适合岭南湿热气候的石灰材料——— 耐酸、耐碱还耐温,这是其他建筑材料诸如水泥、混凝土等所不具备的。艺人到了建筑现场,于常温下对原材料进行制作,不需烧制,不需作坊生产。


  因而灰塑作品的艺术形态也丰富多姿,引人入胜。清代建筑陈家祠的灰塑作品取材广泛,工艺精巧。番禺沙湾宝墨园影壁《清明上河图》顶墙上的花鸟虫鱼,也是灰塑的代表作。


  现场传真

  唯一开设灰塑课教学的学校


  在沙湾文化中心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三善小学观看灰塑课程教学。进了校门左转就到了一间美术创作室,里面到处都是各种美术作品,其中的灰塑尤其引人注目。长长的桌子上,整齐地摆放着一幅幅五颜六色的灰塑作品:花鸟虫鱼、山水树木、人物活动等,据现场了解,这些漂亮的灰塑竟然都是出自四五年级的小学生之手,很多还曾在美术比赛中得过奖。


  学校里唯一的专职灰塑指导老师林子明告诉我们,为了让当地的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灰塑这一传统民间工艺和美术,培养学生对灰塑、美术的兴趣,于是三善小学抓住课程改革的时机,就在2003年年底开设了灰塑美术课程,并编有自己的美术教材《建筑雕塑艺术》,至今已有六年时间。作为广州唯一开设灰塑美术课的小学,三善小学的灰塑教学是经过一番摸索的。


  指导林子明老师并不是学灰塑出身,但他对灰塑教学颇有心得。密密麻麻的学生灰塑作品旁边,还摆着当初他试验、摸索时使用过的各种材料。现在主要是五六年级的学生上这门课,一个班有四十多人。林老师说,最近三善村正计划请一些民间艺人过来,真正在墙壁上创作灰塑,让孩子们切身体会、学习。


  在二楼的美术室里,几十个小朋友晃动着手中的画笔,认真地给灰塑上色,小小的课桌上放着大小不一的画笔和盛着各色颜料的调色板。12岁的吴霞小朋友告诉我们,他学灰塑已经一年了,每周二上两节课,「灰塑很有趣,也很漂亮。跟其他的画不一样,有立体感。开始学的时候会觉得难,这样学下来慢慢就觉得容易了好多」。现在,这些孩子们主要是按照老师提供的照片来照着图片做灰塑,还没有开始自己绘图创作。


  乡村灰塑现状:损坏与返修


  离三善小学不到百米远的地方是鳌山古庙。目光扫过色彩鲜艳的笔画、深灰色的砖雕,我们在屋檐下、窗棂上、门额上以及山墙顶端,找到了已经有点褪色、斑驳的灰塑。古庙上的灰塑作品,有龙凤蝙蝠等祥禽瑞兽、也有山水花鸟,更多的是一个个传说故事,让人一看便知所有图案都蕴含着吉祥如意。这些灰塑大多数都褪色了,已很难分辨出当初的颜色,但令人惊喜的是,雕刻在屋檐下的《掷果迎车》、《风尘三侠》、《薛丁山征西》等灰塑作品由于少遭风吹雨打,依然保留着相对鲜艳的色彩。同行的灰塑艺人梁棉师傅告诉我们,古庙在20年前翻修过,「我也参加了古庙当时重修,仅重修灰塑就花费了10万多元。」


  离开古庙,在三善村到处走走,也可看见零星灰塑作品。在福春路二巷旁边的一面墙上,还能看到创作于民国时期的几幅灰塑作品,「文革」时期受破坏的痕迹明显,剥落严重,从褪色、破碎的画面上已经无法辨认出当时刻的是什么,只能隐约看见一些山石,以及仿佛是蝙蝠头的形象。「『文革』破四旧,把这些都砸碎了。」梁师傅指着墙上一幅几乎完全破碎掉的灰塑,遗憾地念叨着。


  邵成村与他的灰塑维修施工队


  出生于1960年代的邵成村,他成立组织的灰塑维修施工队,近年来人员明显增多了。用行内人的话来说,这应该得益于大环境对古建筑的日益重视。十多年来,他们走访过很多地方,继续创作和修复了不少杰出的灰塑艺术精品,在广州灰塑界无人不晓。从协助父亲邵耀波在广州地区的庙宇、祠堂、大宅从事灰塑制作和修复,到如今不遗余力地传授灰塑独特手艺,邵成村与他的灰塑维修施工队已经成为灰塑界最具代表性的力量。


  辞典


  ●灰塑 民间又称之为灰批、灰雕,色彩艳丽,以大红大绿为主,内容题材丰富多彩,蕴藏吉祥如意的意境。

  ●蝙蝠灰塑 指广州灰塑独特的灰塑形象。代表作有《五福捧寿》、《福寿双全》等,代表了广州人喜欢「好意头」的民俗性格。

  ●「单尾」 又叫「八」,就是在房屋山墙顶部的八字形灰塑。

  ●「倒瞧」 指门楼或门墙背面的灰塑。

  ●「灯影」 挂灯部位的批塑图案。


  专业评估

  ◎发言人:江毅 花都博物馆副馆长

  陈家祠、南海神庙是代表作


  广州名片:目前灰塑的行业境况怎样?


  江毅:由于灰塑一般都是用于祠堂、庙庵、寺观和豪门大宅等古建筑的装饰,因此馆藏的作品相对较少。现存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灰塑实体作品都是在那些古建筑屋檐、山墙上,例如陈家祠、南海神庙等比较大的灰塑建筑群。此外,在广州市群众艺术馆海珠分馆有收藏邵成村的一些灰塑作品,因为是馆藏,所以这几幅作品都比较小型。在花都区资政大夫祠的管理办公室,也有灰塑作品的展演,同时还比较详细地介绍、展示了灰塑工艺的制作流程。


  灰塑有效的保护机制正在建立


  广州名片:据说跟别的传统工艺相比,自从广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以来,灰塑发展相对较具成效?


  江毅:自从广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以来,灰塑日益受到重视,并在2008年正式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政府十分重视灰塑的保护和修复,正在逐步建立一套有效的保护机制。政府在政策上的引导和资金上的扶持,一方面使得灰塑艺人的生活生计得到切实有力的保障,能够专心地进行灰塑创作、修复;另一方面,政府在相关项目上的扶持,让灰塑艺人在进行创作、修复古建筑灰塑的过程中,带教徒弟,新人在亲身参与维修的过程中边实践边学习,可以促进灰塑工艺的传承。与早期相比,现在广州从事灰塑的人多了,整个队伍壮大了。


  推动灰塑往室内装饰方向发展


  广州名片:经过初步的摸索阶段,未来广州灰塑的路应该怎样走?


  江毅:对灰塑的比较系统的保护、研究工作是近两年才逐步开展的,仍处在初步的摸索阶段,暂时还没有遇到什么大的困难。近年来官方越来越重视,各种政策引导和措施落实得比较到位,因此灰塑的保护、研究这方面的工作开展得还算顺利。当然过程中难免也会发现问题,我们都是边探索边想办法解决。虽然目前灰塑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但仍然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灰塑。现今在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下,像灰塑这些本土传统文化的东西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加大宣传是很有必要的。近两年来,在文化遗产日开展的灰塑展演活动、请灰塑的民间艺人现场展示灰塑制作工艺,都是很好的方式,以后可以多开展这一类活动,使市民有机会切身感受灰塑。此外,要进一步开拓灰塑的市场,可以考虑推动灰塑往家庭室内装饰品等方向发展。传统灰塑工艺一般都是用于装饰古建筑的外观,而很少用于家庭室内装饰、摆设。所以,可以从灰塑的制作工艺方面进一步探索,尝试、开发适合家庭装饰、摆设用的相对小型的灰塑工艺品,相信这样可以为灰塑未来的发展打开一条更宽的道路。


  传·承

  ◎讲述人:梁棉,年近七旬,番禺沙湾大师级灰塑民间艺人,宝墨园、南粤苑以及珠三角多数古建筑皆有他的灰塑作品,或者经过他返修。


  童年的爱好与父亲的影响


  广州名片:你是如何踏上学习灰塑这条民间手工艺之路?


  梁棉:一方面是我童年的爱好,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做泥塑。小时候读书时,在写字和绘画方面,全班我认第二,就没人敢认第一了。另一方面则是受到父亲的影响。我父亲虽然只读了几个月书,但却有一手出色的灰塑技艺,当时就享有盛名。文化水平不高的父亲也能做出这么漂亮的灰塑,我比父亲读书多,肯定也行,当时受到他的鼓舞,激发了我努力学习灰塑的决心。父亲的激励、自己的兴趣和天分,加上后来的努力自学,一步步慢慢摸索,从借鉴、模仿到自己创作,让我最终掌握了灰塑这门技艺。


  曾以为自己学非所用


  广州名片:几十年来,整个灰塑生涯给你最难忘的是什么?


  梁棉:当时父亲留下的做灰塑的各色小工具,如果不懂的人,就会把这些东西丢了。虽然不值钱,但我却一直都珍藏着。父亲去世的时候,我觉得应该把这手艺继续做好,不应该给他丢脸。可是因为干这一行,「文革」给了我很大的打击,很多东西都被作为「四旧」毁坏了。看到村里很多民间艺术的东西都被砸坏、砸碎了,我感到十分痛惜。当时一想到自己学的东西可能学非所用,我就更加难过。


  我把做灰塑当运动


  广州名片:你现在是否打算退休?


  梁棉:别看我很年轻的样子,我现在已经年逾七旬,但是还能动,所以也喜欢现在十分忙碌的状态,总是有很多人来找我返修和做灰塑,前两个月有你们都市报的记者要采访我,但碰上我很忙,只能婉拒了。接到电话时,我当时还在瓦面上。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还不退休,我自己也想过。但灰塑对于我既是技艺,又是可以欣赏的一门艺术,而且人要运动,做灰塑又可以运动运动。所以我还想继续做下去。


  有徒弟青出于蓝胜于蓝


  广州名片:对灰塑的未来乐观吗?


  梁棉:现在学习灰塑的年轻人不多。首先是这门手艺不容易学,正常学十年才能出师,我有一个徒弟学了五年可以自己出来做,已经非常厉害,老实说也有徒弟已经超过我的。其次灰塑这门手艺并不是赚大钱的工作,而是需要稳打稳扎学习的技艺、艺术。现在广州在灰塑方面做得好和出色的人并不多,寥寥可数。当时我在南粤苑返修灰塑,忙到昏天黑地,曾向同行的朋友求助,但朋友却反过来让我帮忙。现在,对这行业我还是很乐观的,因为不仅在我们广东省,全国都重视民间艺术、保护古建筑,只会努力保存而不会把这些东西毁掉以致使其慢慢消失。


  从趋势来看,和我初期开始做灰塑相比,现在做灰塑的人已经多了。只是市场上真正懂这些的人才还是很难找,因为并不是人人都会做。做现代建筑的人一般的泥水工都会,但真正懂得我们这行古建筑的人相对就少很多了。我想未来灰塑市场应该会向一个好的方向发展。


  民间语文


  欧展华(男 沙湾三善小学学生):灰塑很有凹凸感,我喜欢画,画完拿回家给爸爸妈妈看,他们都觉得挺好的。


  陈愈轩(男 27岁 从事IT业):灰塑在我家乡很多,小时候我们因为淘气,经常模仿工人在上面「画蛇添足」,前些年回乡下,这方面的东西好像已经很少了。


  老王(男 54岁 图书馆管理员):灰塑体现非常浓厚的乡土传统特色,很多人不懂,很不屑一顾,这门手艺需要很好地引导和保护。


  下期预告


  花瓣薄如纸,胡须细如丝,砖雕是最为淡雅细腻的建筑装饰,多分布于祠堂的檐墙、廊门、墀头之上。而广式砖雕又因其达五六层之深的雕刻厚度,纤细如丝的深刻线条技法,在民间素有「挂线砖雕」的美誉。


  上南都网参与网络投票评选广州名片,欢迎留言报料推荐,地址:www.nddaily.com/special/gzmp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陈坚盈 实习生 黄钰媚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邹卫



發表於 2010-7-28 16:08:09 | 顯示全部樓層
撐粵話兼岭南文化!

敞若呢啲野無人發就真係無乜人會知


講起沙灣,我想問個處係唔係甚多人姓何?
 樓主| 發表於 2010-7-28 16:08:49 | 顯示全部樓層

邵成村

-

100双「广州之手」选手:邵成村
2010-07-03 21:46 来源: 大洋网






    作者:邵成村


    个人简介:


    邵成村先生的灰塑之路应该是以 1979年开始,1979年的冬天,广州六榕寺大修, 14岁的邵成村放寒假,到广州探望在六榕寺进行灰塑修复工作的父亲,这是他第一次看到父亲的巧手,将那些简单的铁钉、钢丝、石灰变成巧夺天功,唯妙唯 肖的花卉图案,人物型像。


    在父亲的哄导下,邵成村终于答应父亲加入灰塑行业。第二年中学毕业 ;正式跟父亲学习灰塑。那一年正赶上陈家祠大修, 15岁的邵成村每天都要爬上十五、六米高的屋脊上工作,无论天气有多热,他一待就是三四个小时,工作非常的艰苦。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使他学到了古老的灰塑技艺,为后来发扬和传承灰塑传统工艺打下坚实的基础。


    邵成村从艺将近30年,其间有什么威水史呢?其实在他眼中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他从来没有评奖这个概念。 二来也没有人会去给屋顶上的艺术品评奖。所以他一直都是默默地工作,为保护我们民族传统的古建筑努力工作。让它们历久尝新,让几百年前我们民族最精彩的一面展现在世人面前。 最威水的应该是广州陈家祠的三次维修护理,馆方经多方筛选,还是选中邵成村,据陈家祠付馆长李继光介绍,最主要的原因是「邵成村是目前工艺最全面的灰塑艺人之一,花鸟、狮子、人物等灰塑最常见的主题,他都能高水平地完成。更重要的是邵成村采用的是纯正地道的传统方式」。如果要逐个数的话,广州地区的名胜古迹应该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粗略计有广州陈家祠、越秀山的五层楼、南海抻庙,六榕寺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还有花都的谭氏宗祠,次华徐公祠、钟氏大宗祠,还有现在正在维修护理的佛山祖庙等等等等。还有比较威水的应该是花都区政府为了扶持传统工艺 ,凡区政府主导的古建筑维修中,所有灰塑工程都优先考虑邵成村工艺队承接,让他们有充分展示技艺的 舞台,体现了有关部门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邵成村灰塑技艺的认同。邵成村在2008年获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2-4 01:19 , Processed in 0.06143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