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3491|回復: 11

[純水無大礙] 旁观者对文化运动的作用: 武汉举行首届汉服成人仪式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6-5-21 21:44: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旁观者对文化运动的作用: 武汉举行首届汉服成人仪式 评: 仍然有点不伦不类的感觉. "成人卡"?? 现在(零六五月) 距离旁观者"元服礼"贴大概一年左右. 武汉举行首届汉服成人仪式. 头巾形式抛弃了汉网愤子普遍采用的冠或博士帽, 而采用了唐巾, 宋巾和棒球帽结合的建议皂巾(我称为"头袋"). 虽然仍很粗糙, 但基本脱离了"俗不可耐"的状况. "头袋"和我想象中的"女真巾"很相似, 尤其是两条耳垂. 不足的是, 用料好像不是用纱, 而是用很厚的棉布. 顺带一句: 虽然"汉服"已经成为这个运动最广泛接受的名词, 但是旁观者认为, 造就历史上存在一种"汉服"的观念是根本错误的. (说白了, "满清以前服装, 混和在一起就是汉服"的错误观点, 是愤青首倡的) 汉族没有在历史上严谨地遵从一脉相承的"民族服饰什么制度". 各种不同定义的"汉族"在历史不同时期对周边文化进行极为全面的吸收和拿来, 也对不少周边或外来民族不留余地地交流和分享服饰审美样式. 以至民族的服装其实并不是民族专利的服装, 而是时代的服装. 就象现代的西服, 和有中国特色的西服等. 武汉元服礼制式, 上戴唐宋后式的巾, 下穿南北朝前的衣裳, 其实表达了"汉族有一脉相承的民族制式"的错误概念. 但元服礼制式, 仍然比汉网愤青的出发点来得要积极, 因此从整体来看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而不是象愤青, 破坏了社会思想的进步性. 我不太喜欢用"汉族传统服装"的概念来理解"汉服". 其实: "先秦服饰", "儒服", "受外文化影响的变式中国古代服", "唐宋便服", "唐辽金时代各民族服饰", "明服" 等独特的概念要确立起来. 他们也有不尽相同的功能. 根据某篇报道, 所用服装不是"汉服", 而是"楚服". 虽然历史准确性现在难以鉴定, 但我提倡"楚服"的概念. 吴地也应采用与楚服有一定区别的形式. 广东广西可以参照一下越南, 南汉等历史遗产. 北方可以参照一下唐宋或唐辽金. 对儒家有特殊意义的地方如曲阜, 向韩国取回比较标准的明代儒服形式. "四问:“楚服”是怎样的? 答:武汉市唐城服装设计并赞助了此次活动的全部楚服。这款服装综合各方专家意见,黑色面料辅以红色边饰,极具三楚古风。" * http://www.google.com.hk/search?hl=zh-tw&q=%22%e6%ad%a6%e6%b1%89%22+%22%e6%b1%89%e6%9c%8d%22+%e6%88%90%e4%ba%ba%e7%a4%bc&btng=google+%e6%90%9c%e5%b0%8b&meta= "武汉" "汉服" 成人礼 * 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node79841/node79861/node135167/userobject1ai2041077.html 武汉举行首届汉服成人仪式 516名学生参加[图] * http://culture.163.com/06/0517/16/2hbaifja00280003.html 516名学生参加武汉首届汉服成人仪式(组图) * http://news.21cn.com/social/shixiang/2006/05/16/2579096.shtml 加冠仪式 * http://www.chinameetusa.com/post/postpage.php?id=1147832945 汉服复兴 武汉首届汉服成人仪式 * http://snews.focus.cn/20060516/n243257133.shtml 武汉举行首届汉服成人仪式 516名学生参加(图) * http://news.texindex.com.cn/articles/2006-5-17/60239.html 武汉516名学生参加首届汉服成人礼 * http://www.fumin.com/info/html/20065/81150.html 武汉516名学生参加首届汉服成人仪式 * http://news.cjn.cn/whkx/200605/t86071.htm 武汉昨首次举行传统成人礼 * http://www.efu.com.cn/data/2006/2006-05-07/147682.shtml “五问”武汉首次楚服成人礼 * http://news.huash.com/2006-05/16/content_5423062.htm 武汉举行首届汉服成人仪式 516名学生参加(图) * http://www.hb.xinhuanet.com/zhengwu/2006-05/17/content_7009083.htm 武汉首次举行传统成人礼
發表於 2006-5-23 06:08:53 | 顯示全部樓層

Re:旁观者对文化运动的作用: 武汉举行首届汉服成人仪式

(一)。 汉民族服饰研究。 。 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国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主体民族汉族更是创造了无数灿烂文明。衣冠服饰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集中体现了汉族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 汉服的概念。 。 汉服即汉族服饰的简称: 主要是指明末以前,在自然的文化发展和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汉族服饰。。 。 汉服作为一种独立服饰体系,在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貌,即已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色,并且明显区别于我国其它民族,及世界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服装,更与现代服饰在制式风格上有着质的不同。。 。 汉族服饰博大精深。因为其历史悠久,应用地域广泛,并在不断的创新与融合中发展演变,使得对中国服饰研究较少的人难以把握,而作为一个大的服饰体系,不能仅以表象和简单的制式来界定汉服,而应以其主导风格为界定标准。 。 所以汉服的界定标准可以用以下文字进行表述:“上溯炎黄,下至宋明,汉(先秦时期则为华夏)族人民所穿著的服饰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自然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一种明显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集合。”。 。 如此界定汉服─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主要基於以下三点性质的考虑:。 。 第一:汉服的民族性,即汉服是汉民族的服饰。而中国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装不能称为汉服。民族是个整体的概念,所以一个汉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装,也不能称其为汉族的传统服饰。。 。 第二:汉服发展的传统性,而传统又必须分为两方面,即传承性与统一性。汉服的传承性表现在:汉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黄帝时期,并一直保留风格传承而不断的发展演化。汉服的统一性表现在从黄帝时期到宋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历时近五千年的时间跨度,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空间广度上,所有汉族人的服饰在其主流中拥有的共同特点。即以右衽、大袖、深衣为典型代表。。 。 第三:汉服发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强制下,汉人自觉自愿的情况下,通常不易被人们明显觉察到的自然的发展,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发展的常规规律。而汉服发展的自然性,更是一个民族传统服装的传承性的基础,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发展轨迹之下的正当发展演变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过一般的规律,向前追溯其源头,也可以向后预测其发展方向。。 。 以此界定下,中国古代,除了清装外,只要是明末以前的汉人所穿的服装,不论样式、地域、融合、分化、发展,都可称为汉服,而现代古戏装,除清戏装以外,虽然与古代有所区别,但也是依照传统风格合理改制而来,所以也可以称为汉服。而汉服,用肉眼是很容易将其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包括满装、洋装、现代装)区分开的,现在这种汉服,又多被称为“古装(除清装外)”。。 。 清朝的服饰,向前追溯,来源于满族的服饰,向后观察,也非汉服传统。所以虽然是汉人所穿,但不符合汉族传统服饰的“传统性”要素,所以不能划入汉服范畴;而今天汉人所穿的服装,其源流主要是来自西方,“唐装”马褂、旗袍等主要(要分清主次)源流来自满族的传统服装,所以不能称为:汉族的“传统服装”。即要分清,一个汉族人所穿的服装和汉民族整体的传统服装之间的区别。。 。 汉服的来源。 。 由于我们是一个慎终追远的民族,所以尽管商周确实存在过较为接近对襟的式样,但整体上我们一直保留了祖先最初的选择……这是交领右衽的由来。至于长袖和宽袖,可能是在财富积累后上层产生的习俗,但由于当年孔子重视大袖(缝掖之衣)所以成为了士人装饰的必备元素和突出特征(当然,也反应了我们的生活观念)。。 。 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的生活日趋稳定,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原始社会的解体,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出现了一个质的变化,从无阶级社会过渡到了阶级社会。从此,衣冠服饰便成了统治阶级"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黄帝时代冕冠的出现标志着等级的差别.开始有了区别贵贱的黼黻,尊卑贵贱,各有分别,服饰制度逐渐形成。。 。 汉服的基本特点 。 。 男装的式样: 。 。 “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传下来的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大带那种(秦汉服饰为代表),延续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蒙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日本和服最常见的式样便是如此。 。 。 自隋唐开始盛行的圆领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 延续了唐、五代、宋、 蒙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宋太祖,明太祖所穿均是这个类型服饰。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场合穿的服饰就是这种汉服的变种。。 。 女装式样相对稍多些,但基本式样大体也只有两种 。 。 大襟右衽交领这种(同样以秦汉服饰为代表)。 。 。 隋唐兴起的大襟低胸这种,同秦汉深衣不同的是服饰分为上衣下裳,不再像深衣那样衣裳连在一起。这两种女服式样对宋明时期以及日本朝鲜的民族服饰(女服)影响非常大。隋唐时期汉族妇女也穿过窄袖紧身翻领的胡服,但那些胡服基本是作为流行服饰来穿的(或者说是出于猎奇心理),并不是汉族传统民族服饰。宋明时期汉族妇女也穿过一些别的式样,但影响并不广。 。 。 大家看到了秦汉唐宋明服饰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体部分相同。西汉的深衣和明朝的汉服基本式样是相同的,只是在细枝末节上不同。共性是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其实象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那种汉服在唐朝时期汉人依然在穿,不过在以长安为中心的北方以圆领为主,而在吴越地区则两者兼顾,宋明类似。日本和服就是在飞鸟奈良时期(中国唐朝时期)引进汉人服饰发展成为今天的日本和服。 。 。 汉族服饰的风格是怎样的呢?如果我们把汉族同欧洲民族相比的话,我们会发觉二者在许多方面都呈现明显的不同。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汉族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样,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我们现在虽然不能见到这种服装的千姿百态的原型,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令人浮想联翩。朴素平易的装束反而给他们增添了一种天然的风韵。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 。 汉服的流变发展。 。 春秋战国时期(男服): 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女服则曲裾袍服。曲裾深衣与其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 秦代服饰: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饰标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样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领这种。基本沿袭战国时期。女服则曲裾深衣,秦汉时期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 西汉服饰汉代男子的曲裾深衣 。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在资料中有很多反映。另外,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 魏晋南北朝服饰 :男子的服装有时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 唐朝服饰: 汉族男服的另一个式样-----圆领窄(宽)袖袍衫。头上的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唐代文吏服饰--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唐朝汉族女服另一基本服饰,上襦下裙。对后世女服影响很大。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 。 五代时期服饰:基本沿袭了唐朝服饰。从《韩熙载夜宴图》图中可以看出一些大致情况。男子除韩熙载及另一僧人以外,都戴幞头着襕袍,襕袍的颜色,一律用绿色,似与当时的制度有关。幞头的两脚,微微下垂,可能在中间纳有“丝弦”,故有一些弹性,是晚唐五代通用的样式。韩熙载本人,则头戴纱帽,身穿宽衫,脚着练鞋,完全是一种家常便服。??为主,也有圆领袍衫。腰间一般都用绦带系束,余下部分下垂,形似两条飘带。披帛较唐代狭窄,但长度有明显增加,长度大约在三至四米之间。。 。 宋朝服饰:宋朝汉族男子服饰服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圆领式样,相比唐朝宋朝男服袖口变的宽大。宋朝汉族女服基本式样有两种:大襟右衽交领和对襟。。 。 明朝服饰:男子服式依然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女装相比男装要富于变化些。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 。 (二)。 一个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民族。 世界上有很多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民族却不多。中国56 个民族中,藏族、蒙族、维族等均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唯独汉族却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汉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在不少情况下显得比较尴尬。比如1964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10元券,俗称“大团结”,票面上的各民族穿着各自的民族服装,汉族却穿着中山装。再比如1987 年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描绘了中国人口总数在百万人以上的各民族的图案,其它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服装,唯独10元券上面的汉族和1角券上面的满族,却穿着同样的服装。甚至不少中国人有这样的印象:穿民族服装是少数民族的象征。。 其实汉族并非自古以来就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相反汉族古时的民族服装还是非常有特色的。春秋战国时代,汉族的民族服装基本定型,这就是宽衣肥袖的汉式服装。宽大的衣袖是汉式服装区别于其他民族服装的最大特点,除此之外,肥大的衣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兼作衣袋,把东西往衣袖里一塞,用手捏住袖口东西就不会掉出来,和西装的衣袋相比,汉式服装的衣袖可以放更多的东西。。 古时有个著名的孝子(名字一时想不起来),是个穷书生,到一个财主家做客时,财主请他吃橘子,他乘人不备就偷了几个橘子藏在衣袖里。可是他临走前向财主作揖告别时,忘了衣袖里面还有偷藏的橘子,没有用手捏紧袖口,结果一作揖橘子就滚落出来。旁人都嘲笑他偷橘子,他却面不改色心不跳,振振有词地说:“我家老母从来还没有吃过这样美味的橘子,我不敢一人独享美味,所以想拿几个回去让老母尝尝。”旁人听后立即由嘲笑转为肃然起敬,盛赞该书生孝心可嘉,偷橘子也成为人们孝行的美谈。可惜今人不象古人那样孝顺了,现在如果有人偷了橘子后以同样的借口解释,不会被人们当作“孝子”来赞叹,而是当作 “笑子”来嘲笑。。 汉族服装的另一个大特点就是不用衣扣。但由于没有衣扣,所以必须用一根宽腰带把衣服束住,才不至于敞胸露怀。当时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阶层穿“短衫”,上身穿的叫“ 衣”,下身穿的叫“裳”。现代汉语中仍有“衣裳”一词,但口语中已把下身穿的改称“裤子”。对于那些有钱有地位的人,以及不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读书人,一般则穿“长衫”,即上衣下裳连为一体的袍服。从汉代起袍服被用于朝服,此后唐、宋、明等各朝代,均沿用衣袖宽肥、不使用衣扣的典型汉族服装作为朝廷官员的正式服装,宽衣大袖的服装也成为中原地区汉民族文明的一种象征。。 宽衣大袖的汉族服装,也反映了汉族对生活的人生观,即追求悠闲清净的安祥生活,不喜欢搞激烈冒险的活动。宽衣大袖的服装,对于观月赏花、吟诗作画、抚琴下棋的悠闲生活是再合适不过,但穿这样的服装搞骑马打猎等激烈活动就非常不便了。自古以来中原周围的少数民族,多采用窄袖紧身的服装,以适应他们喜欢骑射冒险的生活方式。战国时赵武灵王曾经想推行窄袖紧身“胡服”,但由于传统势力太大并没有取得多大成果。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窄袖紧身的胡服也曾风行过一时,但并没有对传统的汉族服饰造成很大影响。。 宽衣大袖的汉族传统服装到了清代时突然绝迹。这倒不是汉人主动抛弃了自己的传统服装,而是在清廷入关后被迫剃发易服。。 在推翻帝制后,人们又重新开始考虑中国国服。革命党人思想西化,所以在服装问题上也考虑采用西洋式的服装式样。辛亥革命时的革命党人多为留学日本的留日生,那时日本大学的学生一般都穿学生服,据说孙中山本人为了躲避清廷侦探的耳目,在日本时也常穿学生服化装为学生模样,因此革命党人对日本大学的学生服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革命成功后,孙中山根据日本大学的学生服为原本,稍微改动了一下式样,就为大汉族制定了新的民族服装:中山装(有心者看一下鲁迅等人留学日本时的学生服照片,就可以明白中山装与学生服的相似程度)。中山装得到了革命党人的一片喝采,但普通民众的反映却是冷水一坛。当时中山装除了革命党人外,并没有在民间掀起一场中山装热。袁世凯北洋政府中的武官穿军装,文官穿西装,也没有采纳中山装作为正式官服。不过袁世凯当皇帝时,根据汉式传统服装设计了宽衣大袖的皇帝服和大臣服,但这些服装也和袁世凯的皇帝梦一样一现即逝。。 普通民众的思想远比革命党人保守,在服装改革问题上也没有走激进的道路,而是选择了渐进的改良主义。民间服装设计师结合传统满服和外来西服的特点,设计出了多种款式的新式服装,其中最为成功的就是“旗袍”。本来旗袍是指旗人(不论男女)穿的袍服,但我们现在一般所说的旗袍,是指1920年代以后兴起的新式女装。这种新式女装是在旧满式女旗袍的基础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紧身合体,并加大了服装外露程度,充分显露出女性的身体曲线美。新式旗袍最早在上海的女学生中开始流行,一时间穿新式旗袍成为新时代新女性的象征。到1930、1940年代,旗袍进入全盛期,成为中国女性的标准服装。。 革命党人提倡的中山装太为西化,没有什么东方的特点,外国人也没有把中山装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来理解。而旗袍则东方风味浓厚,得到了世界的承认,博得一个洋名 “china dress”,旗袍所用的小布扣也被称为“china button”。。 虽然中山装是一种脱离民众的长官钦定民族服装,并没有得到广大汉人的认可,没有在中国流行起来。可是共产党上台后,情况为之大变。思想更为西化的共产党人开始半强制地推行中山装,各种款式的服装纷纷消失,中山装(亦称人民服)一夜之间变成了中国人的标准服装。还有一些不明底细的外国人称中山装为毛服,因为中山装是毛泽东时代流行起来的服装。这次服装改革虽然没有采用“留发不留头”的暴力方式,但强制的气氛也相当浓厚。毛泽东时代西装代表资本主义,旗袍代表封建主义,谁敢冒被批斗之险穿西装或旗袍?尽管大多数中国人并不喜欢中山装,但在强权的压力之下,中国人还是顺从地改穿了中山装。从中国历次的服饰大变更也可以看出,汉族是一个容易向强暴低头的民族。。 毛泽东时代过去后,服装也得到解禁。虽然旗袍等1930、1940年代的流行服装没有起死回生,但西式男女装开始流行,以前半强制穿上的中山装又重新被送入服装博物馆。1950年代穿中山装代表思想进步的革命青年,1990年代穿中山装却变成了思想守旧的老顽固象征,就连当年穿中山装闹革命的老干部们,也多半换穿了西装。现在中国除了一些特别偏僻的地方,已很少看到中山装的踪迹,也再见不到专门生产中山装的服装工厂了。看来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为中国汉人设计的民族服装中山装,始终没有得到广大汉人的认可。虽然说洋人把旗袍称为“china dress”,但汉人们都明白旗袍不是汉人的传统服装。。 尽管传统的汉式服装在中国绝迹,却在东邻日本生根开花。日本在推古朝代,汉族服饰就逐步进入日本,奈良朝代向中国大量派遣“遣唐使”后,日本更是积极引进唐朝汉式服饰,日本民间也大举流行所谓“唐风”服装,日本今天的“和服”,就是在唐朝汉式服饰基础上形成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现在日本的“和服”倒更应该称为“汉式服装”,因为和服的历史比汉式服装晚得多,而且和服是汉式服装的仿制品或翻版,完全继承传统汉装宽衣大袖,不用衣扣的主要特征。女式和服采用宽大的腰带束住衣服,腰带要在背后打个结,打结的花样多种多样,有的看上去像个小包袱,以至于有人认为日本女人在和服后面背个小包。日本人对和服有特殊的钟爱,虽然一般日本人平时都穿西式洋服,但在节日庆典活动时,很多日本人还是要穿和服。如果有人看过1993年日本皇太子成婚时的身穿和服“御照”,就可以缅怀一下中国古代汉族王朝宽衣大袖官服的感觉。。 但现在汉人已无法讨还自己发明创造的汉式服装的发明权,世界上已把和服看成是日本的民族服装,洋人也按照日文发音把“和服”成为“kimono”。真正汉人发明创造的宽衣大袖服装被称为“和服”,而和汉人没有直接血缘关系的旗袍倒被称为“china dress”,这也是历史对汉人的捉弄吧。。 现在世界各国都以穿西装为主,日常生活中大家也都穿基于西式洋服的各种款式服装,但在节日庆典活动时,各民族的人都要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装。中国汉人即使在春节这样的纯粹汉人节日时,也找不出合适的民族服装,只好用穿新衣服的方式来滥竽充数。尽管汉人总是自豪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可是一个有5000年历史的民族却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亦是让人难于置信。不过好在汉人的自慰精神旺强,很少有汉人为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而感到难过或羞愧:“没有就没有吧,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又怎么样?”。 。 (三)。 汉服的周边传播。 。 日本和服:在日本飞鸟和奈良时代,中国对日本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影响进入最重大的时期,这时,中国古代吴越地区的宽袖、叠襟式长衫流传到了日本,成为上流社会正式场合的礼服,特别是朝廷的正规制服。在此后的历史变迁中,小袖由内衣变为外装,和服的袖筒变短变长,腰带变窄变宽,花纹图案不断翻新,染织工艺日益精制豪华。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和服的基本要素始终没有脱离吴服的定格,所以直至今日,日本人仍将和服又称为吴服,在许多教授和服饰学校里,都要讲述和服来源于中国隋唐文化的历史知识。 。 。 日本和服是从中国引进的,和汉服重要的不同在于:男装基本相同,只是袖口稍短稍窄些,下摆紧凑些。自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男子穿和服的越来越少。今天日本穿和服的更主要是女性。女装不同点在于和服??腰带宽些,还有服饰上的花纹有日本本民族的特色。日本妇女头型和所穿的木屐和棉袜也是唐朝时期汉族妇女的传统,今天在中国已难寻踪迹,但在日本却生根发芽。。 。 高丽服饰:韩国宫廷中女生的服式,有许多华丽的装饰。与汉族服饰相似,但是裙子比较宽松、而且蓬蓬的。。 ---------。 我在二十岁的时候,听说‘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欧洲,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到。 二十五岁,才知道所谓这‘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其实是蒙古人征服了中国,我们做了奴才。 。直到今年八月里,因为要查一点故事,翻了三部蒙古史,这才明白蒙古人的征服‘斡罗思。 ’,侵入匈奥,还在征服全中国之前,那时的成吉思汗还不是我们的汗,倒是俄人被奴的资。 格比我们老,应该他们说‘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中国,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的。(鲁迅语)转
發表於 2006-5-31 19:53:11 | 顯示全部樓層

Re:旁观者对文化运动的作用: 武汉举行首届汉服成人仪式

http://culture.163.com/special/00280030/fuxinghf.html 网易专题:汉服复兴
發表於 2006-6-1 04:04:16 | 顯示全部樓層

Re:旁观者对文化运动的作用: 武汉举行首届汉服成人仪式

漢服之下,簡體之文。份外奇異。
 樓主| 發表於 2009-8-7 13:43:51 | 顯示全部樓層
http://www.uighurbiz.net/bbs/viewthread.php?tid=226351&pid=335403&page=1&extra=#pid335403

成人礼~~~~~

20090501_0ab033796658904c598fdTB8yB4gG6oj.jpg (46.01 KB)

20090501_0ab033796658904c598fdTB8yB4gG6oj.jpg


20090501_0b77186d0feb7e31fad3jkYvp1pyAGXx.jpg (45.09 KB)

20090501_0b77186d0feb7e31fad3jkYvp1pyAGXx.jpg


20090501_1c38769b74be572bc8f6smEj4dEpIvcJ.jpg (47.98 KB)

20090501_1c38769b74be572bc8f6smEj4dEpIvcJ.jpg


20090501_3b8ffde75787a824584b3Hr7nkb84266.jpg (49.47 KB)

20090501_3b8ffde75787a824584b3Hr7nkb84266.jpg


20090501_5a32e1222a8d67e0c5140KkI1mDaaPFb.jpg (68.99 KB)

20090501_5a32e1222a8d67e0c5140KkI1mDaaPFb.jpg


20090501_5a670f1e29c1647f73f9DZpkuWVN66H5.jpg (69.76 KB)

20090501_5a670f1e29c1647f73f9DZpkuWVN66H5.jpg


20090501_05b883b6e1d4dc4324c7M5EoVvartYsd.jpg (43.09 KB)

20090501_05b883b6e1d4dc4324c7M5EoVvartYsd.jpg


20090501_7b7e21145e1470c6308aJ5jYiW0d3IcN.jpg (43.34 KB)

20090501_7b7e21145e1470c6308aJ5jYiW0d3IcN.jpg


20090501_7e097702ce12d49fa02daspp48fTY8kN.jpg (39.59 KB)

20090501_7e097702ce12d49fa02daspp48fTY8kN.jpg


20090501_9ba4e5f1e7247ff905022dMAErifR6h2.jpg (47.63 KB)

20090501_9ba4e5f1e7247ff905022dMAErifR6h2.jpg


20090501_9be1c0aa5f395d9d4195yfqxun1prBt4.jpg (72.88 KB)

20090501_9be1c0aa5f395d9d4195yfqxun1prBt4.jpg


20090501_30d45e020c9b2f36262fC8tsAPSp2FfW.jpg (55.58 KB)

20090501_30d45e020c9b2f36262fC8tsAPSp2FfW.jpg


20090501_31e4c14db646268a287bu9lGXRBlEAK6.jpg (46.05 KB)

20090501_31e4c14db646268a287bu9lGXRBlEAK6.jpg


20090501_40f0fe805e44d6fbcbffK6smyrgrOXlB.jpg (64.42 KB)

20090501_40f0fe805e44d6fbcbffK6smyrgrOXlB.jpg


20090501_63dd80c81d6e945bb438FsJsFO66h4WV.jpg (59.38 KB)

20090501_63dd80c81d6e945bb438FsJsFO66h4WV.jpg


20090501_84aced3ed5a585d7750ePlvXZOtwu1ze.jpg (35.34 KB)

20090501_84aced3ed5a585d7750ePlvXZOtwu1ze.jpg


20090501_312ff8c3a49ecef2d670hu8bVRymYXxX.jpg (57.84 KB)

20090501_312ff8c3a49ecef2d670hu8bVRymYXxX.jpg


20090501_742fc32babeb4bb0a81euS0H7wMY7o0d.jpg (70.13 KB)

20090501_742fc32babeb4bb0a81euS0H7wMY7o0d.jpg


20090501_2466eab824bc51d08195tFGAlKseh9xG.jpg (44.33 KB)

20090501_2466eab824bc51d08195tFGAlKseh9xG.jpg


20090501_25701ca5b306f8bc0d27hedpHvwWLHgT.jpg (49.52 KB)

20090501_25701ca5b306f8bc0d27hedpHvwWLHgT.jpg


20090501_33229d80ccd6c469747dBid6Jlwd2wGe.jpg (41.37 KB)

20090501_33229d80ccd6c469747dBid6Jlwd2wGe.jpg


20090501_646207fd7f9949864e0fh72FhgG5UAtz.jpg (49.95 KB)

20090501_646207fd7f9949864e0fh72FhgG5UAtz.jpg


20090501_76800267bca6299fbbd8htqNeuIIBbbW.jpg (70.2 KB)

20090501_76800267bca6299fbbd8htqNeuIIBbbW.jpg


20090501_718821976c88f7999ba13ucAChHbOA9J.jpg (59.19 KB)

20090501_718821976c88f7999ba13ucAChHbOA9J.jpg


20090501_a6d4aeb35366af4c7c00j3cxVOgQZf0I.jpg (47.3 KB)

20090501_a6d4aeb35366af4c7c00j3cxVOgQZf0I.jpg


20090501_a622c8cdfd68579eaf0dZMzkL7QmWJVW.jpg (62.96 KB)

20090501_a622c8cdfd68579eaf0dZMzkL7QmWJVW.jpg


20090501_a651802edb2764d5a192t47E9jCGDj3U.jpg (43.81 KB)

20090501_a651802edb2764d5a192t47E9jCGDj3U.jpg


20090501_a819300eec2049636bb6lTKSQje3kEok.jpg (43.81 KB)

20090501_a819300eec2049636bb6lTKSQje3kEok.jpg


20090501_ac73ebee8cebcac5df37DJo7bhGqrgJj.jpg (50.95 KB)

20090501_ac73ebee8cebcac5df37DJo7bhGqrgJj.jpg


20090501_ae87ab874fdad16a7c92VxsLpsi328k8.jpg (47.6 KB)

20090501_ae87ab874fdad16a7c92VxsLpsi328k8.jpg


20090501_cdd37a0b7ca8923313b8OFtOxo8BwMoz.jpg (51.2 KB)

20090501_cdd37a0b7ca8923313b8OFtOxo8BwMoz.jpg


20090501_e1cb97bd30e4e29d53bew3XTnt1Zhcc2.jpg (51.1 KB)

20090501_e1cb97bd30e4e29d53bew3XTnt1Zhcc2.jpg


20090501_e02a330087cd6c8a08b6i35dSZuYezXQ.jpg (45.75 KB)

20090501_e02a330087cd6c8a08b6i35dSZuYezXQ.jpg


20090501_e75a212d3b243860c2484J1SirtaAX3F.jpg (42.86 KB)

20090501_e75a212d3b243860c2484J1SirtaAX3F.jpg


20090501_ed0a65ced838433fe2cbproqF2kDFsLB.jpg (61.04 KB)

20090501_ed0a65ced838433fe2cbproqF2kDFsLB.jpg


20090501_f40fe3dca684dae93bf75YuAaP0AWB0X.jpg (43.96 KB)

20090501_f40fe3dca684dae93bf75YuAaP0AWB0X.jpg


20090501_f901dcadfced4873d35cZcra2zBp1E4X.jpg (68.04 KB)

20090501_f901dcadfced4873d35cZcra2zBp1E4X.jpg


20090501_faf817d32e491192c697qDvO8IdVfYHe.jpg (56.86 KB)

20090501_faf817d32e491192c697qDvO8IdVfYHe.jpg


 樓主| 發表於 2009-8-7 13:53:36 | 顯示全部樓層
http://bbs.kokang.net/viewthread.php?tid=2212
http://zyzg.us/thread-168608-1-6.html
http://go.tw2009.org/forums/showthread.php?t=48401

瀏覽投票結果: 中国少年, 13-20岁之间, 要不要恢复"元服礼"?
1. 保存元服礼的民族, 如犹太, 日本等, 凝聚力都很强, 少年也知道什么时候成熟 1 25.00%
2. 少年什么时候成熟, 不能用机械过时的礼节来决定, 太形式化也没用. 还是采取新一点的创意好 1 25.00%
3. 不赞成向日本犹太看齐. 这些民族太保守排外. 0 0%
4. 不向看齐, 但防止美国一样的TEENAGE也是应该的 0 0%
5. 不要. 中国家庭够压抑的了. 单是父母逼小孩弹琴已经吃不消. 应该自由发展 3 75.00%
6. 犹太人有成人礼.犹太文化显然比西方文化整体上要成熟. 0 0%
多重選擇投票。 投票者: 4. 您已經投過票或無投票權利




中国少年, 13-20岁之间, 要不要恢复"元服礼"?

1. 保存元服礼的民族, 如犹太, 日本等, 凝聚力都很强, 少年也知道什么时候成熟
2. 少年什么时候成熟, 不能用机械过时的礼节来决定, 太形式化也没用. 还是采取新一点的创意好
3. 不赞成向日本犹太看齐. 这些民族太保守排外.
4. 不向看齐, 但防止美国一样的TEENAGE也是应该的
5. 不要. 中国家庭够压抑的了. 单是父母逼小孩弹琴已经吃不消. 应该自由发展
6. 犹太人有成人礼.犹太文化显然比西方文化整体上要成熟.



中国少年, 13-20岁之间, 要不要恢复"元服礼"? 元服礼在东亚, 是儒家传统. 现在日本高丽仍保留. 中国已经淡忘. 在世界范围内, 犹太人是保存得比较好的.

投票

1. 保存元服礼的民族, 如犹太, 日本等, 凝聚力都很强, 少年也知道什么时候成熟
2. 少年什么时候成熟, 不能用机械过时的礼节来决定, 太形式化也没用. 还是采取新一点的创意好
3. 不赞成向日本犹太看齐. 这些民族太保守排外.
4. 不向看齐, 但防止美国一样的TEENAGE也是应该的
5. 不要. 中国家庭够压抑的了. 单是父母逼小孩弹琴已经吃不消. 应该自由发展
6.犹太人有成人礼.犹太文化显然比西方文化整体上要成熟.
正方

1. 保存元服礼的民族, 如犹太, 日本等, 凝聚力都很强, 少年也知道什么时候成熟
4. 不向日本看齐, 但防止美国一样的TEENAGE也是应该的
6.犹太人有成人礼.


反方

2. 少年什么时候成熟, 不能用机械过时的礼节来决定, 太形式化也没用. 还是采取新一点的创意好
3. 不赞成向日本犹太看齐. 这些民族太保守排外.
5. 不要. 中国家庭够压抑的了. 单是父母逼小孩弹琴已经吃不消. 应该自由发展

我要做正方辩手辩手: 1

我要做反方辩手辩手: 0



冠礼,是汉族嘉礼的一种。为汉族男子的成年礼。成年礼起源于原始社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汉族的冠礼具体浓郁的中国味,在汉字文化圈中最具有代表性。冠礼 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 仪式,才能获得承认。华夏族的成年礼,为男子冠礼,女子笄礼。经书记载,实行于周代。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然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早行礼。 传说周文王十二岁而冠,成王十五岁而冠。古代冠礼在宗庙内举行,日期为二月,冠前十天内,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内无吉日,则筮选下一旬的吉日。然后将 吉日告知亲友。及冠礼前三日,又用筮法选择主持冠礼的大宾,并选一位「赞冠」者协助冠礼仪式。行礼时,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宾及受冠者都穿礼服。 先加缁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后授以爵弁。每次加冠毕,皆由大宾对受冠者读祝辞。祝辞大意谓:在这美好吉祥的日子,给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饰;请放弃你少年儿童 的志超,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仪,培养美德;祝你万寿无疆,大福大禄。然后,受礼者拜见其母。再由大宾为他取字,周代通常取字称为「伯某甫」(伯、 仲、叔、季,视排行而定)。然后主人送大宾至庙门外,敬酒,同时以束帛俪皮(帛五匹、鹿皮两张)作报酬,另外再馈赠牲肉。受冠者则改服礼帽礼服去拜见君, 又执礼贽(野雉等)拜见乡大夫等。若父亲已殁,受冠者则需向父亲神主祭祀,表示在父亲前完成冠礼。祭后拜见伯、叔,然后飨食。此加冠、取字、拜见君长之 礼,后世因时因地而有变化,民间自十五岁至二十岁举行,各地不一。清中期以后,多移至娶妇前数日或前一日举行。某些地区自宋代以来,仪式简易,不宴请宾 客,仅在本家或自家范围内进行。《仪礼.士冠礼》贾公彦疏:「诸侯十二而冠也。若天子,亦与诸侯同,十二而冠......《大戴礼》云:『文王十三生伯邑 考』,《左传》云:『冠而生子,礼也。』」又《仪礼.士冠礼》:「始加(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再 加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三加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老无疆,受天 之庆。』」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八九:「[冠礼]是自家屋里事,有甚难行?关了门,将巾冠与子弟戴,有甚难?」


以下是对笄礼的现场图解:
礼前:
http://hi.baidu.com/gmy07/album/ ... 0536b2c9eaf4a7.html
参礼人员:
http://hi.baidu.com/gmy07/album/ ... 1b88dae7113ad6.html
开礼:
http://hi.baidu.com/gmy07/album/ ... 769f18be09e6d1.html
正宾在两位有司的协助下净手,准备一加:
http://hi.baidu.com/gmy07/album/ ... 90da4243a9adbd.html
一加梳头中……:
http://hi.baidu.com/gmy07/album/ ... 49cc8c87d6b6a9.html
http://hi.baidu.com/gmy07/album/ ... 990fdef2d385a9.html
一加后,双鬟变成一个发髻,簪上一枚红木发笄。
第一加用的是发簪家族里最简单的笄,建议最好用木质;三加中,从笄到簪钗,象征着女性成长过程中美丽的变化。这简朴的红木发笄,借喻了花季少女初长成时的淳朴单纯:
http://hi.baidu.com/gmy07/album/ ... b8dffc431694ac.html
在赞者的引导下,从东房出来——换好了第一套衣服:襦裙:
http://hi.baidu.com/gmy07/album/ ... 67a592d14358bc.html
二加梳头:
http://hi.baidu.com/gmy07/album/ ... 1364f09052eed1.html
二加的服饰是金属的发钗和红色的曲裾深衣,深衣优雅婀娜,先秦风格的窈窕淑女映入眼帘:
http://hi.baidu.com/gmy07/album/ ... 31572e2df534d6.html
三加:
http://hi.baidu.com/gmy07/album/ ... b4fd559822edac.html
http://hi.baidu.com/gmy07/album/ ... b0bacd7bcbe1ac.html
第三套服饰参考了历史上汉族女子最隆重的花钗大袖礼服。这一套象征着女性的雍容典雅:
http://hi.baidu.com/gmy07/album/ ... 0740f2e0fe0bd6.html
三拜:
面向国旗和轩辕黄帝像行拜礼,表示报效祖国和传承文明的决心:
http://hi.baidu.com/gmy07/album/ ... 40a7876538dba7.html
杯中的醴酒先洒一点在地上做祭酒。
醮子:象征性地沾一下嘴唇 :
http://hi.baidu.com/gmy07/album/ ... 7486ff1a4cffd1.html
与正宾互拜,答谢:
http://hi.baidu.com/gmy07/album/ ... 676a0f28388aa9.html
礼成,笄者一家一起拜谢众宾客前来观礼:
http://hi.baidu.com/gmy07/album/ ... d99d183a2935df.html
http://hi.baidu.com/gmy07/album/ ... 510fd7f7039e9f.html


元服礼日本古代男子成人之礼,元服时由烏帽子親将乌帽子交给元服者,两人之间就建立了父子关系,元服者会一直受到乌帽子亲的庇护,一般乌帽子亲都是选家中最有权势的人。

[编辑] 參見
来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83%E6%9C%8D%E7%A4%BC
                        2个分类: 日本文化 | 成人禮




                                                            成人礼

……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

——《仪礼·士冠礼》


元服
                                       
                                                                            古代男子成年开始戴冠的仪式。日本泛用(古代日本武士十五岁就被视为成年,成为元服),始于中国:
《旧唐书.太宗》「二月乙巳,皇太子加元服」


在日本祝贺男子成人的仪式。内容是改变发型和服饰,加冠。年龄多在11岁—17岁。废止幼名,起正式的名字。


武家的男童十二岁就算成年,要习文学武做个正经的男子汉,所以满十二岁时举行元服礼(不一定都在十二岁,可能稍早或稍晚,像家康本身大约十岁就元服了,但家康替井伊万千代(直政)元服的时候他已经大约十五岁)。
元服时要取元服名,做为一生沿用的正式名字;绝大多数的武士的元服名都由两个字构成,鲜少有一个字的。
通常起元服名的时候,会从家中的长辈取一个字并且世代相传。这个字叫「通字」或「苗字」。
像织田信长的父亲叫信秀、祖父叫信定、叔叔叫信光,弟弟叫信行、长子叫信忠;显然「信」字是织田家世代相传的通字。
又德川幕府从一代将军家康开始,三代家光、四代家纲、六代家宣、七代家继还有九到十四代的其他将军名字里都有一个「家」字,成为将军家里的通字。
不过也不是每个人的命名都遵守这个惯例,例如二代将军德川秀忠,因为从从秀吉那里讨来偏讳的关系,所以就没有沿用家里的通字。
取元服名有一个特别的习惯叫「偏讳」,就是从其他长辈或有权势者那里讨取名字中的一个字来为晚辈命名。
一开始是盟友之间为了坚定友谊所采用的方式,后来成了人主对其部下的一种赏赐。
在足利幕府时代,很多武家会到将军那儿讨取偏讳;例如说伊达政宗的曾祖稙宗,就是从当时的将军足利义稙那里讨来的苗字。而父亲辉宗的「辉」字则来自将军足利义辉。
当时虽然幕府已经衰敝,但是向将军家讨取偏讳仍然被视为光耀门楣的事情呢!
必须要在将军府里上下使足银子才能如愿以偿。而且当时的惯例,「上一字」因为是将军家里世代相传的通字,所以比起「下一字」,价码还要高出十倍不止。
其实不只是将军府里如此,当时大名赐字给属下,也是以上一字为贵。
安艺毛利家的毛利元就,要帮自己的孙子讨取讳字,献足大把银子买来将军义辉的上一字「义」字,可是辉元却嫌不吉利,说这跟桶狭间身死国灭的今川义元撞名了,所以宁可要下一字也不要上一字呢!

                        编辑词条
                                       
               
                                        开放分类:
                        日本历史日本文化成年弱冠

                                                参考资料:
                         1.《仪礼·士冠礼》
2.《旧唐书.太宗》



http://www.google.com.hk/search? ... le+Search&meta=
三苗髽首,羌人括領,中國冠笄,越人劗鬋


  笄禮是一个與文化相關的小作品。你可以通過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来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C%84%E7%A6%AE」                        3个分类: 文化小作品 | 中國生活與禮俗 | 成人禮


http://www.google.com/search?hl=en&safe=off&q=%22%E6%B1%89%E6%9C%8D++%22+%22%E5%85%83%E6%9C%8D&btnG=Search&meta=
"汉服  " "元服
http://www.google.com/search?q=%22%E6%B1%89%E6%9C%8D++%22+%22%E5%86%A0%E7%A4%BC&btnG=Search&hl=en&safe=off&sa=2
"汉服  " "冠礼
http://www.aihanfu.com/html/liyi/liyiqita/2009/0709/298.html


 
双绝轩
 

备礼(赞礼 赞冠).

备礼(厅).
 
备礼(乐工 事冠)
 
备礼(事盥 主人).
 
冠礼开始
 
主人告冠

 › Sorted by relevance
 › Any quality
 › All videos
 › All videos


 樓主| 發表於 2009-8-7 14:11:04 | 顯示全部樓層
正宾至大门

迎宾至堂
 
为冠者梳头
 
加网巾
 
正宾盥手
 
于三阶取幅巾
 
一加祝辞
 
加深衣

 樓主| 發表於 2009-8-7 14:13:41 | 顯示全部樓層
归位
 
二加祝辞
 
二加帽
 
 
加襕衫

归位
 
于一阶取幞头
 
三加祝辞
 
三加幞头
 樓主| 發表於 2009-8-7 14:16:19 | 顯示全部樓層
拜谢正宾
 
 
加公服

醴 祝辞
 
啐酒

 
出厅

字辞
 
 
见拜亲友

主人醴宾
 樓主| 發表於 2009-8-7 14:18:02 | 顯示全部樓層
 
饮馔

 
送宾
 
谒庙
 
四拜
 
 
合影

~~~

明制冠礼操作方案

 

凡 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 和,而后礼义立。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曰:「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礼记 冠义》

冠礼是象征成年的人生重要礼仪,汉服滇韵参考《礼记》《朱子家礼》《大明集礼》等相关典籍复原整理明制冠礼的主要服制和仪程,力求完整严谨规范,同时要体现华夏传统礼乐文化精神。但对一些今天不太适宜的程序也有所删减,例如占卜等。详情如下:

 

物品:

1, 冠者服饰:短褐一套(童生服),中衣一件,深衣一套(含幅巾大带络带),襕衫一套(含垂带软巾),九品公服(官袍)一套(含圆角幞头革带、牙牌、笏),布鞋一双,靴一双(或简);

2, 其它物品:案桌一张(或含桌布),长桌三张(或含桌布),琴桌一张,椅子一把,香炉一个(含线香一盒,蜡烛两支),孔子像一幅(或天地之位一座),席子一张,坐垫若干,红布若干,盥盆一个(含毛巾一块),栉(梳子)一把,网巾一条,黄酒一壶(含酒杯若干),肉干一盘,扩音器,话筒等。

 

、人员:

1、主人一人(:着深衣或直裰;女:着大袄或襦裙);

2、正宾一人(男:着深衣或直裰);

3、冠者一名(着童生服);

4、执事四名(男:着深衣;女:着大袄);

5、乐工一名(女:着大袄或襦裙;含乐器);

6、赞者一名(男:着深衣或直裰);

7、观礼者若干名(着正规汉服{曲裾除外})。

 

三、仪程

(一)陳服器

1、参礼人员整理衣冠就位,服装器具陈列整齐(请参考示意图);

 

(二)戒賔

1、执事甲上香,主人面案桌一礼三拜,乃告曰:__(名)__(名),年__矣,将以今日加冠於其首,乃速賔某以始卒冠事,庶幾臨之,謹告!

     2、正宾至大门口,主人出迎,双方互行揖礼(时揖,{同族天揖})。主人告曰:__(名)有子__(名),今日将加冠於其首,願吾子之教之也!宾对曰:__(名)不敏,恐不能供事,敢辭!主人:「非先生不能为!,正宾:「诺!

    3、宾主至堂,冠者出厅面西拜正宾(天揖稽首)。赞者白:請行事!」,乐工奏乐。

 

(三)加冠幞頭祝辭

     1、冠者即席面西而坐,宾主互行揖礼(时揖),归位(正宾立于西阶上,主人立于东阶上);

     2、正宾揖冠者(土揖)盥手(执事丁配合)入厅为冠者梳头戴网巾(执事甲配合),冠者拜谢(稽首),正宾还礼(土揖);

     3、正宾降西阶一级,执事丙执幅巾于西阶升一级授宾。正宾执幅巾至冠者席前,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徳,夀考維祺,介爾景福!乃跪为之着幅巾。冠者拜谢(稽首),正宾还礼(土揖),兴,复位;

     4、冠者兴,入房易服:中衣、深衣、大带、络带(执事甲配合),出房,即冠席;

     5、正宾揖冠者(土揖)盥手(执事丁配合)降西阶二级,执事丙执帽(垂带软巾)于西阶前授宾。正宾执帽至冠者席前,祝曰: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徳,眉夀永年,享受嘏福乃跪为之着帽(执事甲撤巾)。冠者拜谢(稽首),正宾还礼(土揖),兴,复位;

     6、冠者兴,入房易服:襕衫、革带(执事甲配合),出房,即冠席;

    7、正宾揖冠者(土揖)盥手(执事丁配合)降西阶三级,执事丙执幞头(乌纱帽)于西阶前授宾。正宾执帽至冠者席前,祝曰:以嵗之正,以月之令,咸加爾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徳,黄耉無疆,受天之慶!乃跪为之着幞头(执事甲撤帽)。冠者拜谢(稽首),正宾还礼(土揖),兴,复位;

    8、冠者兴,入房易服:公服、革带,牙牌、笏(执事甲配合),出房,即冠席;

 

(四) 祝辭

1、执事乙斟酒一杯,正宾至酒席前取酒,至冠者席前祝曰:爾酒既清,嘉薦令芳,拜受祭之,以定爾祥,承天之休,夀考不忘!冠者拜谢(稽首)饮酒,正宾还礼(土揖);

     2、执事乙执馔至席前,冠者象征性食用,再次拜谢正宾(稽首),正宾还礼(土揖)复位;

     3字辭

冠者兴,离席立于西阶東南,正宾下西阶面向冠者,字之曰:禮儀既備,令月吉日,昭告爾字,爰字__,髦士攸宜,宜之于嘏,永受保之,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當!冠者拜谢(天揖稽首),正宾还礼(土揖)复位,冠者兴;

 

(五)冠者見拜

1、冠者至东阶前拜见父母(主人)亲友,按辈份行礼(对长辈天揖稽首,对同辈时揖{同族同辈天揖});父母亲友还礼(长辈土揖,同辈时揖{同族同辈天揖});

 

(六)醴賓

1、冠礼成。正宾请退,主人请宾醴:「先生请醴馔!,宾辞:「__(名)不能饮,敢辞!」,主人固请:「先生不必客气!」,宾:「诺!」。执事乙执酒馔至正宾前,宾象征性饮馔,告退。主人酬宾及賛者执事乐工以币(红包)多少隨宜,乃拜謝之(或简)。

 

(七)謁廟

     1、冠禮畢,主人以冠者見於祠堂,告辭曰:__(名)之子__(字),今日冠畢,敢見!冠者案前焚香,一礼三拜而出。

發表於 2009-8-8 08:05:54 | 顯示全部樓層
非常好。。。好睇過著運動裝戴紅領巾嘅宣誓式
發表於 2009-8-8 13:18:16 | 顯示全部樓層
好睇过好多不伦不类噶萨满教祭孔仪式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1-24 22:48 , Processed in 0.08651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