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內再度興起粵語與普通話之爭,甚至有不少擁護粵語的人,發起「粵語保衞戰」,擔心在官方強制及強力推廣普通話之下,粵語有瀕臨消失之虞。
今次的「粵普之爭」,始於七月初,有廣州市政協委員提案,要求廣州電視台綜合頻道增加普通話節目時段,因為廣州外來人口已佔三分一,而且普通話是國家規定的標準廣播用語。對此,廣州市及廣東省政府還沒表態,廣州電視台會否以普通話節目取代粵語節目,還是未知數。
其實,今次粵普之爭,只需在廣州電視台新增一個或幾個普通話頻道,便可解決。但那些政協委員的出發點,並非推廣普通話那麼簡單,而是要電視台減少使用粵語,因而挑動不少廣東人的神經,發起捍衞粵語運動。
粵普之爭,由來已久。最為人熟悉的故事就是,民國初年要在北京話及粵語之間,選定其中一項為全國通用的標準「國語」,當時政壇中,廣東籍人士人數眾多,且影響力大,粵語要在投票中脫穎而出,斷非不可能,但孫中山為免南北分裂,力勸廣東籍政要,以致粵語最後以一票之差飲恨,與「國語」擦肩而過。
這個傳聞,有頗多犯駁之處,暫不討論其真實性,但從中可見粵語與普通話之爭,絕非今天才出現的問題。而且,這種爭論,過去幾十年隨着北京當局加大普及普通話的力度而升溫。
語言文字,不僅是溝通工具,更有深刻的權力烙印,是地方文化的載體及傳承工具,故有「滅其國先滅其史,滅其族先滅其文化」,這種做法中外皆然。因此,方言及文字被視政治統一的阻礙。在追求大一統的中華文化中,文字統一便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即使到了今天,不少中國人仍認為,地方語言是阻撓普通話普及的障礙,以致不時出現普通話與上海話、四川話、粵語的爭論。
在現代文明中,統一的文字及語言是必須的,否則無法有效施政。不過,如今西方國家已放棄舊思維,對法定或官方文字語言的認定及推廣,改為建基於尊重少數族裔,甚至不惜資源去保護這些文化,以維持一個多元國度。中國則恰恰相反,從官方到不少民間人士,仍以為統一語言文字是必須犧牲地方文化的,不僅不願意花資源保護這些「中華文化」的一部份,反而因為政治需要而打壓方言及地方文化。近年很多方言就是這樣消失的,甚至一度稱雄中國三百年的滿文,也瀕臨沒頂之災。
民主是要學習尊重少數、聆聽其需要的。連他們的文化也不保護,還會尊重他們的權利嗎?
張華
逢周二、五刊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