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3383|回復: 0

道教南五祖略傳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4-14 11:38: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道教南五祖之一 —— 張紫陽祖師略傳


張紫陽祖師,姓張,名伯端,字平叔,後改名「用成」(誠),號「紫陽山人」,又號「悟真先生」、「紫玄真人」等,乃道教南五祖之首。

紫陽祖師生於北宋年間,乃天台(今屬浙江)人,自幼聰穎好學,經史百家無不涉讀,通三教典籍及刑法、書算、醫術、戰陣、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術。

紫陽祖師從小就經常去佛、道勝地遊玩,頗有出世之志,只為不違父願,曾入太學,專攻儒學以求功名。因舉進士不第,只在台州做了一個小小的府吏(即所謂「刀筆吏」),且一做就是四十年。一日,他忽有所悟,乃賦詩云:

刀筆隨身四十年,是非非是萬千千。
一家溫飽千家怨,半世功名半世愆。
紫綬金章今已矣,芒鞋仃杖任悠然。
有人問我蓬萊路,雲在青山月在天。

賦完,便縱火將其案上文書焚盡,因此被以「火燒文書」罪發配到嶺南。之後,他便浪跡雲水,訪求大道。

熙寧年間,邵雍(著名易學大師)曾居於洛陽,一日,他忽然對門徒說:「明日有客來訪,乃異人也,志之。」 次日果然來了一人,相貌清澈、鬚眉朗然,正是張伯端。邵雍與張伯端談論學問,張伯端道:「曾致力於儒,久不第,後參研佛書,忽生擊竹之感,頓悟無生之理,浪跡雲水;晚得混元之道,未備,是以遍歷四方,訪求大道。聞先生蘊抱玄微,故爾進謁。」 邵雍說:「我衹是稍微知道點《易》理,別無所長了。」 於是二人細論先天玄旨,張伯端以邵雍所說與《周易參同契》互相印證,發現果然相符。邵雍問張伯端年齡,張伯端說:「八十二歲了。」 邵雍道:「君無患不成道,因緣當在西蜀。」 張伯端於是拜謝而去。

之後,恰逢舊識龍圖閣學士陸詵改知成都,張伯端就隨其到了成都。

己酉年某日,張伯端宿於成都天回寺,因其一向至誠求道之心,感遇青城丈人劉師傅(即北五祖之一 —— 劉海蟾祖師),得授金丹藥物火候真訣,乃改名用成,號紫陽,擇興安之漢陰山中修煉,即今之漢中紫陽洞。

丹成後,紫陽祖師返回台州。其時台州有僧人澄一,與紫陽祖師頗為投契,二人相約一同入定出神去楊州遊玩,於是便一同在靜室中趺坐,出神而去。紫陽祖師神游到楊州時,發現僧人澄一早就到了。二人觀賞一番美景後,紫陽對澄一說:「不如摘一朵瓊花回去吧。」 稍後,二人神歸本體,紫陽問澄一:「花你帶回來了嗎?」 澄一兩手空空,拿不出花來。這時紫陽伸手,把剛才所見的那朵瓊花拿了出來,澄一嘆服。

其後,有弟子問紫陽祖師:「大家一起神游,為何你能把花帶回來,他不能呢?」 紫陽道:「澄一所出乃是陰神,人不能見,也無法攜帶物質的東西;而我所出的是陽神,聚則成形、散則成氣,聚成形時能令人看見,也能攜帶物質的東西。這是金丹大道,性命雙修的成果啊。」

之後,紫陽祖師著《悟真篇》八十一章(後被收錄於《正統道藏》),並傳道授徒。起初,祖師因慈憫求學之人,不忍拒絕,以至「三傳非人,三遭禍患」,方知天機不可輕泄,乃自省云:

「伯端向己酉歲於成都遇師,授以丹法,自後三傳非人,三遭禍患,皆不愈兩旬,近憶師之所誡云:「異日有與汝解韁脫鎖者,當宜授之,餘皆不許。」爾後欲解名籍,而患此道人不知信,遂撰此《悟真篇》,敘丹法本末。既出,而求學者湊然而來,觀其意勤,心不忍拒,乃擇而授之。然所授者,皆非有巨勢強力能持危拯溺、慷慨特達、能仁明道之士。初再罹禍患,心猶未知,竟至於三,乃省前過。故知大丹之法至簡至易,雖愚昧小人得而行之,則立超聖地,是以天意秘惜,不許輕傳於匪人也。而伯端不遵師語,屢泄天機,以其有身,故每膺譴患,此天之深戒如此之神且速;敢不恐懼克責。自今以往,當鉗口結舌,雖鼎鑊居前,刀劍加項,亦無復敢言矣。」

雖天機不可輕泄,然此《悟真篇》,亦可作成道之梯航也。正如祖師在《悟真篇》中所言:

「倘好事者夙有僊骨,觀之則智慮自明,可以尋文解義,豈須伯端區區之口授耶。如此,乃天之所賜,非伯端之輒傳也。」

祖師又在《石橋歌》中鼓勵後學者道:

「在生若不學修行,未知來生甚胎裏。既有心,要終始,人生大事惟生死,皇天若負道心人,令我三途為下鬼。」

此《悟真篇》者,即天僊正法也,其中以龍虎鉛汞等譬喻,透露金丹之秘,又以明白坦率之語,開示入道之門徑,皆與古聖先賢之說相合也。例如:


一、成僊的條件

《悟真篇》中明確開示:
大道修之有易難,也知由我亦由天。若非積行施陰德,動有群魔作障緣。

這裏點明瞭成僊的先決條件是積功累德,與其它道經的說法完全一致。如:

《太上虛皇天尊四十九章經》(《正統道藏》0018)云:
凡欲修道,建功為先,是以諸天上帝、諸天高尊、諸天真人、諸天神僊,咸以功勤超聖真位。諸天記功而為品格,積功滿千,形神俱僊;功不及千,形滅神僊;功及兆民,玉清之賓。凡蛻為僊,僊化為真,真人無礙,洞合自然,消則為炁,息則為人,神通自在,變化無形,飛行三界,出幽入明。吾昔在世立世之功,吾游天中諸天奏功。一切眾生,咸願濟拔,心不退轉,自得真道。

《抱樸子·內篇》(《正統道藏》1207)云:
人欲地僊,當立三百善;欲天僊,立千二百善。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復中行一惡,則盡失前善,乃當復更起善數耳。故善不在大,惡不在小也。雖不作惡事,而口及所行之事,及責求布施之報,便復失此一事之善,但不盡失耳。又云,積善事未滿,雖服僊藥,亦無益也。若不服僊藥,並行好事,雖未便得僊,亦可無卒死之禍矣。

《周易參同契》(《正統道藏》1024)云:
探端索其緒兮,必得其門戶,入道無適莫兮,常傳於賢者。

《道德經》(《正統道藏》0692)云: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二、金丹大道,乃古聖先賢祖祖相傳,自古以來便是如此,並非後人「發展」而來。如:

《悟真篇》(《正統道藏》0266)云:
《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滿五千。今古上僊無限數,盡從此處達真詮。

鍾離權祖師《破迷正道歌》(《正統道藏》0280)亦云:
祖祖相傳古到今,一理便合天地理,神僊口訣不為虛。

魏伯陽祖師《周易參同契》(正統道藏 1024-1033)云:
古記題龍虎,黃帝美金華。淮南煉秋石,玉陽加黃芽。賢者能持行,不肖毋與俱。古今道由一

呂洞賓祖師《七言》(全唐詩 卷857_1)云:
曾戰蚩尤玉座前,六龍高駕振鳴鑾。
如來車後隨金鼓,黃帝旂傍戴鐵冠。
醉捋黑須三島黯,怒抽霜劍十洲寒。
軒轅世代橫行後,直隱深巖久覓難。

張三豐祖師《玄要篇》云:
太上道,復重宣,抉破先天與後天。



三、道、釋、儒三教,外表雖異,真旨實同。如:

《悟真篇》云:
老釋以性命學開方便之門,教人修種,以逃生死。釋氏以空寂為宗,若頓悟圓通,則直超彼岸;如有習漏未盡,則尚徇於有生。老氏以煉養為真,若得其樞要,則立躋聖位;如其未明本性,則猶滯於幻形。其次,《周易》有窮理盡性至命之辭,魯語有毋意必固我之說,此又仲尼極臻乎性命之奧也。......如此豈非教雖分三,道乃歸一。奈何後世黃緇之流,各自專門,互相非是,致使三家旨要迷沒邪歧,不能混而同歸矣!

(注:「老」指老子,即道教;「釋」指釋迦,即佛教;《周易》乃儒家密教,「魯語」指儒家學說,「仲尼」即孔子。)

劉海蟾祖師《還丹破迷歌》亦云:
真個佛法便是道,一個孩兒兩個抱。

王重陽祖師《重陽全真集》(正統道藏 1176)云:
釋道從來是一家,兩般形貌理無差。
識心見性全真覺,知汞通鉛結善芽。

呂洞賓祖師《與潭州智度寺慧覺詩》(全唐詩 卷858_29)云:
達者推心兼濟物,聖賢傳法不離真。請師開說西來意,七祖如今未有人。

呂洞賓祖師《七言》(全唐詩 卷856_4)云:
本來無作亦無行,行著之時是妄情。
老氏語中猶未決,瞿曇言下更難明。
靈竿有節通天去,至藥無根得地生。
今日與君無吝惜,功成只此是蓬瀛。

(注:瞿曇:Gautama,指佛陀)

呂洞賓祖師《窯頭坯歌》(全唐詩 卷858_48)云:
到此遂成無漏身,胎息丹田湧真火。老氏自此號嬰兒,
火候九年都經過。留形住世不知春,忽爾天門頂中破。
真人出現大神通,從此天僊可相賀。聖賢三教不異門,

張紫陽祖師《悟真篇》又云:
丹是色身至寶,煉成變化無窮。更能性上究真宗,決了無生妙用。
不待他生後世,現前獲佛神通。自從龍女著斯功,爾後誰能繼踵。

(注:龍女之典故,見《妙法蓮華經》)

薛道光祖師《還丹復命篇》(正統道藏 1109)云:
天上三清真境,三皇五帝規模。瞿曇老氏仲尼徒,經史深藏妙素。
間有真人出世,未明赤子玄珠。蟾光終日耀昏衢,滿目黃芽顯露。

陳楠祖師《翠虛篇·紫庭經》(正統道藏 1111)云:
赤血換兮白血流,金光滿室森森然。
一池秋水浸明月,一朵金花如紅蓮。
此時身中神氣全,不須求道復參禪。

張三豐祖師《玄要篇·打坐歌》云:
僊是佛。佛是僊,一性圓明不二般。三教原來是一家。

白玉蟾祖師《紫清指玄集》云:
五蘊山頭多白雲,白雲深處藥苗芬。
威音王佛隨時種,元始天尊下手耘。
石女騎龍攀雨術,木人駕虎摘霜芸。
不論貧富家家有,采得歸來各一斤。

(注:威音王佛之典故,見《妙法蓮華經》)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第二十(大正藏 1997 )雲:
修禪道人。隨身卓庵。取名於佛果、老子。因與名之若虛。乃會三為一也。而不出本分事及禪教。永嘉雲。體若虛空沒涯岸。佛經云。佛真法身猶若虛空。混元雲。深藏若虛。宣尼雲。實若虛。雲一滴滴水一滴滴凍。只麼平常表裏空洞。根塵絕偶六門互用。快住此庵十八不共。要戲罅隙灼然無縫。應物非緣誰為幻夢

(注:「混元」指道教,「宣尼」指儒教)


紫陽祖師著成《悟真篇》後,遊歷至河東(今山西南部)。當時主管河東的官員馬默,清正廉明,曾知登州、曹州、徐州,有政績,頗受士民愛戴。紫陽祖師見過馬默後,對他頗為欣賞,馬默亦十分仰慕張紫陽的道行高深。後來,馬默被朝廷召為司農少卿時,張紫陽前去送行,並以一直珍藏的《悟真篇》交給他,道:「他日必有由此達道者,子其流佈之。」 後來馬默將《悟真篇》傳與司農寺主簿南陽張坦夫等,《悟真篇》因此得以流佈。

之後,紫陽祖師遊歷至鳳州(今陝西鳳縣),因其先前所傳某弟子在俗人面前炫耀賣弄,以致被人譴責他傳授「妖法」,還告到鳳州太守那裏。太守於是判張紫陽流放,解送邊塞。至邠州境內,受大雪阻擋而滯留於鄉村,巧遇石泰(即石杏林祖師)。石泰見張紫陽被解差押送,乃詢問緣由,張紫陽據實相告。石泰說他與邠州太守是故交,能幫張紫陽脫難。他與張紫陽一齊去邠州衙門,與太守交涉,太守果然作出了免於流放的判決。張紫陽獲釋後,憶其師曾云:「異日有與汝解韁脫鎖者,當宜授之」語,遂將《悟真篇》及心要傾囊相授於石泰,使之成為嫡系傳人。

紫陽祖師傳法石泰後,仍遍游秦隴之名山大川,拜訪有道高士,同時繼續修煉。

後來,紫陽祖師復游於蜀,再遇青華真人,得授玉清金笥,長生金寶內丹之訣,乃歸故山,復著為圖說,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三法一致,妙用無殊。人們聽說紫陽祖師回鄉,紛紛前去拜訪,並向他請教:「先生固無恙乎?且夫奔涉山川,逾險阻者,於茲十年,而貌不少衰,形不少疲者,其術亦可教乎?」

由於先前三傳非人,三遭禍患,此時似應秘不復傳,奈何紫陽祖師蘊性仁慈,慷慨豁達,不忍獨善其身,故仍繼續傳道授徒,又著《金丹四百字》等,流傳後世。

紫陽祖師在人間所度弟子甚多,有石泰、馬自然、石淳一、王邦叔、劉永年等,其中白龍洞劉道人(名奉真,亦稱劉斗子)白日飛昇,影響極大。

元豐五年(1082年),紫陽祖師坐化於天台山,時世壽九十九歲。所留《屍解頌》云:

四大欲散,浮雲已空。一靈真性,法界圓通。

弟子火化其遺體,得舍利千百,大者如芡實,色皆紺碧。

哲宗元佑二年(1088年),劉奉真至王屋山,又遇張紫陽祖師。祖師留詩一章,乃隱去。

徽宗政和年間(1111-1118年),一日,張紫陽祖師忽然來到黃公冕仲尚書的府第前,通名報姓,要求謁見。其時黃公素年已老耄,身體虛弱,喜歡經常烤爐火。二人相見後,話不投機,紫陽祖師只好離去。

及後,紫陽祖師寄了一封書信給黃公素,信中所言甚異。黃公素的孫子看過這封信,但不敢完全公開,只透露了部分內容。

原來信中說,張伯端與黃公素從前都是紫微天宮中的神僊,號九皇真人,因校勘劫運書失誤,被貶謫人間。現在垣中耀眼的衹有六顆星,隱晦的有三顆星,他們是用成、冕仲及維揚於先生。用成乃紫陽真人,黃尚書乃紫元真人,維揚於乃紫華真人。如今張伯端與維揚於皆已復歸清都,惟獨黃公素沈淪宦海,迷妄合塵。紫陽雖力欲拔濟,指點迷津,無奈黃尚書竟不曉悟......

後來,在紫陽祖師羽蛻之地,立起了「紫陽化身處」紀念碑。南宋慶元三年(1197年),台州郡守葉築改城內黃牛坊橋為悟真橋,以紀念張紫陽。後又有悟真坊、悟真廟等紀念性街區和建築出現。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台州府推官張滂在百步修建紫陽庵,並重修碑石,題曰:「重修紫陽題詩碑記」。

張紫陽祖師傳道於石泰,石泰傳薜道光,薜道光傳陳楠,陳楠傳白玉蟾,此即南宗五祖也。以法脈論之,張紫陽祖師得法於北宗的劉海蟾祖師,而劉海蟾祖師乃得法於鍾離權、呂洞賓二祖師,且陳楠祖師在《翠虛篇》中云:「夜來撞見呂秀才,有一丹訣猶奇哉......」 又云:「知否,那兩個鐘呂,是吾師友。」 可見南北二宗,皆鐘呂法脈,其法實同也。

評分

1

查看全部評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2-4 01:25 , Processed in 0.07026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