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4101|回復: 4

[其它] 怛罗斯战役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2-2 14:40: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怛罗斯战役



怛罗斯(Talas)战役
,又称怛逻斯之役但逻斯之役。是唐朝玄宗时唐朝的势力与来自现在阿拉伯、新兴和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的新兴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的势力在包含昭武九姓国小勃律吐火罗在内的中亚诸国相遇而导致的战役。怛罗斯战役是一场当时历史上最强大的东西方帝国间的碰撞。


怛罗斯战役

怛罗斯在哈萨克江布尔城附近

日期751年7月8月唐玄宗天宝十载)
可能地点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的边境,接近哈萨克斯坦塔拉兹(曾称江布尔)。
结果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胜利
交战各方
阿拔斯王朝唐朝
指挥官
阿布·穆斯林齐亚德·伊本·萨里高仙芝李嗣业段秀实
兵力
约150,000人(40,000名呼罗珊士兵,十余万名阿姆河锡尔河流域的阿拔斯王朝保护国的士兵。)约30,000人(20,000名唐朝安西都护府士兵,10,000名盟军拔汗那的士兵和葛罗禄雇佣兵。)
伤亡
高、李、段三人和数千士兵逃出生还


怛罗斯战役的起因,据史书记载,是西域藩国石国「无番臣礼」。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领兵征讨,石国请求投降,高仙芝允诺和好;但是不久高仙芝即违背承诺,攻占并血洗石国城池,掠走男丁,屠杀老人、妇女和儿童,抢夺财物,并俘虏石国国王并献于阙下斩首。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向阿拔斯王朝求救。高仙芝得到消息后,决定采取先发制人之策,主动进攻大食。鉴于当时唐帝国在西域的影响,有许多葛逻禄拔汗那国的军卒参加大唐的军队,组成的唐联军有三万多人(另有说法为七万多人),其中唐兵占三分之二。高仙芝率领大唐联军长途奔袭,深入七百余里,最后在怛罗斯与大食军队遭遇。怛罗斯的所在地还未完全确定,但应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的边境,接近哈萨克斯坦塔拉兹(曾称江布尔)的地区。
背景

根据现在历史研究,怛罗斯战役是东西方两大帝国势力扩张的必然后果。早在公元七世纪后半叶,被阿拉伯人称为「列王之父」的阿布杜勒·马利克(685-705年在位)的任命之下,哈查只·伊本·优素福被任命为掌管东方的最高权利者,在他的领导下,阿拉伯帝国的疆域向东方获得了极大的扩张,由于垂涎唐朝的富庶,他应许他的两个大将:穆罕默德·伊本·卡西木古太白·本·穆斯林·巴西里,谁最先踏上唐朝的领土,就任命谁做东土的长官。于是古太白征服了塔立甘、舒曼、塔哈斯坦、布哈拉等大片中亚地区,而穆罕默德征服了印度的边疆地区,当阿拉伯帝国的势力在和唐王朝经营的安西四镇接壤后,战争无法避免。在开元三年(715年)和开元五年(717年),阿拉伯帝国乌马亚王朝对唐代所属的安西四镇的入侵战争均遭到失败之后,阿拉伯帝国仍旧执着地向中亚进行扩张。750年,阿拉伯帝国发生革命,阿拔斯王朝建立,继续执行东扩的计划。在此情况下,唐王朝经营西域的四镇都知兵马使高仙芝以石国(昭武九姓之一 阿拉伯帝国的附属国)无蕃臣礼节为由,发动了对石国的战争,借机打击阿拔斯王朝在中亚的势力,战争由此爆发。



战役


史载战斗持续了五日。初期战斗唐王朝的精锐步兵占上风,但是兵力悬殊战争变成僵局,其间唐联军的葛逻禄部见势不妙,倒向大食。唐军步兵因此与唐军主力失去联络。阿拔斯王朝联军乘唐军士兵发生暂时混乱的机会,出动重骑兵主力对唐朝步兵猛攻。高仙芝受到大食与葛逻禄部两面夹击,无力支撑而溃不成军。势危之时,副将李嗣业劝高仙芝弃军逃跑,别将段秀实责备李嗣业说:「惮敌而奔,非勇也;免己陷众,非仁也。」李嗣业甚感惭愧,与段秀实一起,集拢散卒向安西退守。于是高仙芝、副将李嗣业和别将段秀实收拢残部向安西逃遁,途中恰逢大唐联军的拔汗那兵也溃逃至此,兵马车辆拥挤堵塞道路。李嗣业惟恐大食追兵将及,杀死百余名拔汗那军士才得以率先通过。最后高仙芝等和数千名唐兵逃至安西。此役以大食军完胜奔袭问罪的唐联军为结局,唐三万余士卒近乎全没,只有少数逃脱。


影响


长远来看,很大程度因为怛罗斯战役的影响,西亚文化东亚文化对中亚的影响更为深远。造纸术亦因为唐军战俘中的造纸工匠被带到由阿拔斯王朝第一任哈里发阿布·阿拔斯-萨法赫撒马尔罕新建的的造纸坊里工作而传到中亚西亚。怛罗斯战役对东西方历史进程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战役之后,唐王朝在西域的实力并未受到影响。按当时的情况看,这场战役只是一场遭遇战。唐王朝还在中亚继续扩张,而在755年在中亚的领土达到了鼎盛时期。 但接踵而至的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导致唐朝无力经营西域,并自此退出对中亚霸权的争夺。原本臣服于唐朝的中亚诸国转而臣服于阿拔斯王朝和土蕃王朝,对伊斯兰教在中亚的传播起了作用。尽管阿拔斯王朝取得了怛罗斯战役的胜利,但是慑与唐朝军队在战斗中所展示惊人的战斗力,阿拔斯王朝也打消东进扩展领土的打算,阿拔斯王朝默许了葛罗禄在阿姆河锡尔河流域附近的扩张。他们自立了一国家,并一直维持至九世纪末被后来建立黑汗王朝的入侵者消灭。







 樓主| 發表於 2010-2-2 14:49:14 | 顯示全部樓層

朝鲜人高仙芝





高仙芝


高仙芝고선지高仙芝 卒于755年),唐朝高句丽族名将。高仙芝是唐玄宗的将军,关于其最著名的事迹是率领唐军在中亚阿拉伯帝国展开怛罗斯战役





早年

高仙芝本是高句丽人。「高」乃高句丽王族之姓,一般认为高仙芝乃高句丽王族之后。


《旧唐书》内记载高仙芝之父名高舍鸡是高句丽人,668年高句丽灭亡后,高舍鸡内迁至中原,在河西军从军,后来在唐帝国的西域地区累任至四镇十将、诸卫将军。


高仙芝二十岁时以父有功授游击将军。当时的安西都护府节度使并不欣赏他的军事才华,直到后来新的节度使夫蒙灵察把他提拔为副都护,四镇(龟兹焉耆于阗疏勒)都知兵马使。



征战

747年,唐天宝六年三月,唐玄宗任命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高仙芝率步骑一万,经过疏勒(今喀什),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到达坦驹岭(今兴都库什山东端),战败土蕃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部)。


此后唐王朝和土蕃、乌马亚王朝关系日益敌意。当时有72个中亚的粟特印度教王国藩属唐王朝。高仙芝任节度使,辖区包括今天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咸海南部、库车克什米尔,在今天巴基斯坦北部地区阿富汗喀布尔都设有分支机构。




怛罗斯战役

750年,高仙芝征服撒马尔罕塔什干(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将当地的撒马尔罕国王押解回长安,但杀死了塔什干国王。新近崛起的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派出东征军,在呼罗珊波斯人的协助下进攻高仙芝。751年,高仙芝领导的三万安西都护府军队在怛罗斯战役中败于阿拔斯王朝的东征军,返回龟兹。之后高仙芝试图反攻,但因兵力不足作罢。此役使得造纸术指南针流入阿拉伯,对阿拉伯和欧洲之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唐帝国虽然本身没有失去领土,但从此失去了对中亚各王国的控制。



安史之乱

755年后高仙芝入朝任右羽林大将军。

安史之乱初,他作为副元帅领军东征。因前线失利,高仙芝遂与退守下来的封常清制定退保潼关的战略,一方面避敌之锋,同时等待各地驻军前来援助,以阻叛军进入西京长安。不料却遭监军宦官边令诚陷害「盗减军士粮赐」。唐玄宗因为安史之乱对各节度使心存芥蒂,怀疑高仙芝把长安的兵马和太原的粮草集中在潼关的目的,趁此将两大名将高仙芝与封常清同被处死,高仙芝觉得冤枉,大声说:「我于京中召儿郎辈,虽得少许物,装束亦未能足,方与君辈破贼,然后取高官重赏。不谓贼势凭陵,引军至此,亦欲固守潼关故也。我若实有此,君辈即言实;我若实无之,君辈当言枉。」士兵皆呼冤枉,但边令诚不听。仙芝又回头看常清尸体,曰:「封二,子从微至著,我则引拔子为我判官,俄又代我为节度使,今日又与子同死于此,岂命也夫!」言毕被杀。此消息憾动了唐军,使安禄山有了再次坐大的可能。



后世评价

后世的朝鲜人(包括韩国人)对于高句丽族的唐朝大将高仙芝十分推崇。许多南北韩的历史学家均认为他是东亚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将领之一。 高句丽人尚武,髙句丽灭亡后在唐境内形成多处武人集团。社会科学院的杨保隆认为有1/3到一半的高句丽曾被内迁至内地,并且成为内地一股重要的武人集团,在唐末五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樓主| 發表於 2010-2-2 14:56:01 | 顯示全部樓層

西域昭武九姓





昭武九国


昭武九姓国南北朝西域锡尔河以南至阿姆河流域的粟特民族和国家及其后裔之统称。即火寻戊地九姓(出自《新唐书》,又有包括穆、东安、毕、沛捍、那色波、乌那曷、穆、漕等姓的说法。),唐代又称九姓胡。《隋书》记载,九姓的祖先是月氏人,原居祁连山昭武城(今甘肃临泽),为匈奴所破,迁居葱岭,分为多个小国,其王均以昭武为姓。昭武九国在南北朝时隶属恹哒,隋朝时隶属西突厥。唐朝征服西突厥后,划入康居都户府,归安西都护管辖。


昭武九姓人善商贾,和东土通商很早,唐朝的外商,以昭武九姓人最多,其中又以康国人、石国人为主。


西安洛阳出土了许多昭武九姓中曹、石、米、何、康、安诸姓的墓志,他们有的为唐朝立了军功,有的担任过唐朝的军政职务。例如唐代石城守将康拂耽延鸿胪卿康谦,琵琶乐师康昆仑安禄山原为康国人,后改姓安。哥舒翰则父为突厥,母为九姓胡。史思明亦出自史国。


九姓由于世代经商,成为古代西亚文明、南亚文明与东亚文明的重要媒介。石国、康国的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曾传入长安,为唐人所喜爱。而狮子哈巴狗汗血马等物种传入东土,也是九姓的功劳。







 樓主| 發表於 2010-2-2 15:07:01 | 顯示全部樓層

粟特人、塞人(Scyth)、月氏人



斯基泰人(Scythians),又译西古提人西徐亚人赛西亚人;古代波斯人称之为 Saka 塞克人,分为戴尖帽塞克人、饮豪麻汁塞克人、海那边的塞克人;《史记》、《汉书》称之为塞种尖帽塞人萨迦人,是南俄草原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族之游牧民族,其随居地从今日俄罗斯东部的欧洲部分一直到内蒙古鄂尔多斯沙漠,是史载最早之游牧民族,善于养,据信骑术奶酪等皆出于其发明;公元前7世纪曾对高加索小亚细亚亚美尼亚米底以及亚述帝国大举入侵,威胁西亚近七十年,其骑兵驰骋于卡帕多细亚米底高加索叙利亚之间,寻找掠夺物;其后逐渐衰落,分为众多部落,公元五世纪民族大迁徙时随匈人入侵欧洲之阿兰人即为其中之一部。有人说在咸海以北戴尖帽那支后来成为突厥阿史那部。



File:Scythia-Parthia 100 BC.png



File:KulObaTreasure.jpg









 樓主| 發表於 2010-2-2 15:34:25 | 顯示全部樓層

「大夏」(东征希腊人)、吐火罗人(佛教传播者)




大夏王国又称为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疆域最广时,向北包括粟特,向南扩展至今喀布尔旁遮普与印度河下游地区。


巴克特里亚的原始居民为伊朗人。在古波斯帝国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塞琉古帝国时代,此地都是其所属行省,塞琉西王朝统治中亚时,更将大批希腊人和马其顿人移居此地。公元前246年左右总督狄奥多特一世藉著塞琉西王朝安条克二世逝世且塞琉古帝国衰弱无暇东顾时宣布独立建国。公元前238年,帕尼(Parni)游牧民族的酋长阿尔沙克一世入侵大夏邻近的帕提亚建立安息王国,使得大夏与西方希腊世界直接陆路被切断,当塞琉古国王塞琉古二世出兵安息时大夏也一旁夹击。


狄奥多特一世之子狄奥多特二世继位后与安息签订和约并一同对付意图收复东方行省的塞琉古帝国,公元前230年左右大夏北部地区的一个总督欧西德莫斯一世夺取了狄奥多特家族的政权,自立为王。公元前208年,塞琉古国王安条克三世向东进军,在阿利乌河战役打败大夏军队,并围攻大夏都城薄知(Bactria),但不能攻下。公元前206年,双方达成协议,安条克三世承认大夏王国独立并把女儿许配给欧西德莫斯一世之子德米特里一世,但须与安息一样向塞琉古纳贡。


德米特里一世 继位后,乘着孔雀王朝衰败之际大举南侵印度,将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北部地区纳入大夏版图,公元前183年将都城迁至呾叉始罗(Taxila),使国家重心移入古印度西北部,国家达至极盛期,且重视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的交融。


德米特里一世逝世原因不清楚,在公元前180年后国家似乎先后或同时由多位执政者或副王把持,可能陷入内战,大夏自始一分为二,一在大夏本土,另一在印度为印度-希腊王国(Indo-Greek Kingdom)诸国,并不时相互对抗。


公元前168年,希腊贵族欧克拉提德一世占据大夏本土,自立为王,期间与安息米特里达梯一世战争中再失去包含木鹿等王国西部,被分裂后的大夏王国越趋衰弱,而后北方游牧民族塞人大月氏先后入侵而于公元前125年左右灭亡。而印度-希腊王国诸多君主史料不多,但可知持续受到南下的塞人侵扰。在公元前10年左右最后一位君主被印度-塞人灭亡。

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于元朔元年(前128年)左右抵达大夏,并记录当地民情风俗。



语言

大夏人讲的语言,按今日的语言学分类,属于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东北语支 的一员(亦有说是吐火罗语族)。因受希腊化影响而与其他语言不同的是,大夏语是语族内唯一采用希腊字母的语言。除了基本的字母以外,大夏人还另外自制了一个字母Sho,采用半个Φ的造型,来表示/ʃ/(sh)这个音。



美术

在大夏王国首都所发现的希腊式遗迹

古代巴克特里亚的建筑艺术达到过相当高的水平,原本就建有大城市及许多定居点,有千城之国美称。在希腊大夏王国时代所建的都市,城墙厚实,上建长方形望楼,市区平面规划整齐,住房多用小扁石块修筑,基础则用生砖砌成,国都的王宫与贵族府邸更以壁画装饰。 希腊人统治时期发行过大量货币,其中流传下来的成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与艺术的珍贵资料。这些货币正面为历代希腊统治者的肖像,皆系公元前3~前2世纪铸成。这些肖像生动传神,突破了在钱币上通常只刻画理想化君主形象的惯例,而把这些帝王的个人特点表现出来,反映出大夏王国艺术家的才华与尊重现实的创作态度。希腊-马其顿的征服者们也力图在宗教信仰上影响巴克特里亚人,因此在钱币背面都铸有希腊诸神,如宙斯赫拉克勒斯阿波罗的形象,但是本地居民并没有放弃自己原来的宗教信仰。这些钱币并不能证明当地人的文化已同化于纯希腊文化,事实上是两种文化相互影响的产物。由于历史原因与地理位置,巴克特里亚与希腊和印度在文化上都发生过广泛的联系。



经济

希腊大夏王国时期,中亚的农业和畜牧业获得迅速发展,种植小麦、稻谷、葡萄。来自希腊、马其顿、小亚细亚的移民大规模地屯田开荒,兴修水利。公元前3世纪以后,城市经济繁荣。在各遗址中,都发现有大量钱币(主要是银币),上面的王像和铭文,为研究者提供了有关王国的政治史、王室世系、编年的珍贵资料。同时,这些钱币还证明了当时繁荣的社会经济交流。在大夏王国晚期君主欧西德莫斯二世曾发行白铜合金的钱币。


大夏王国处在东西南北交通要道的会合处,亦是丝路上重镇。通往印度的商路和通往喀什噶尔的商路都经过巴克特里亚。联系巴克特里亚与西方的商路有两条。一条经过安息埃克巴坦那前往安条克;另一条则是水路,经印度航运至埃及或条支(Antiochia in Susiana)。中国的丝绸、中亚、西伯利亚的黄金、印度的香料、象牙都从这里转运到西方,商队不绝于途。


[编辑]文化

由希腊移民创建的大夏王国的政治体制、经济结构、文化构成等都植根于古老的希腊文明。但是,由于这种外来文化是被移植、发展于同样具有古老文明的中亚腹地,并不断受到印度和波斯文化的影响与渗透,因而形成了一种以希腊文化为基调的「混成」文化。这种文化,对中亚古代文明的发展影响甚深,对中亚周边各文明区亦有程度不同的影响。


佛教经典《弥难陀王问经》(南传巴利文佛经) 记载了希腊人与印度佛教的接触。东晋时翻译为汉文《那先比丘经》。(英译:Questions of King Milinda)这本书是弥难陀(Menander I)向一位僧侣那先比丘问道的集子,其解答明显是佛教教义。












吐火罗(Tochari)是原始印欧人分布在中亚的一支民族。他们聚居在塔里木盆地一带。







考古研究

塔里木古尸

根据对库车焉耆出土的吐火罗语残卷的研究,讲吐火罗语的吐火罗人属印欧人,但很早就已从原始印欧人群中分离出去。


根据对塔里木干尸和古墓出土古尸骨的研究,吐火罗人的外貌特征都是黄褐或棕褐头发、蓝眼睛、高鼻,具有原始印欧人特征,头骨类似北欧型。塔里木干尸身前是地处中亚的讲印欧语言的人,大约在公元前三四千年居留在塔里木盆地一带,后来成为吐火罗人;《汉书·西域志》关于西域人有「今之胡人青眼赤须」,「其人皆深目多须髯」。


吐火罗人最后被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突厥人在公元8世纪同化。



名称

20世纪德国探险队在库车焉耆发现大批用当时尚无人知的文字书写的古本残卷带回柏林。德国学者穆勒(F.W.K. Müller)根据一篇回鹘文佛经跋文中一段文字:「回纥文的《弥勒下生经》,先从库车语译为twγry语,又从twγry语译为突厥语」,认为twγry就是历史上的「Tokharoi」,因此统称为吐火罗语,操吐火罗语的人被称为吐火罗人。


吐火罗(Tochari)这个名称被认为源自古代希腊地理志中的(θογαρα)。有的学者将吐火罗和「大夏」联系起来,另些学者则认为「月氏」实为吐火罗人的一个分支。



民族

塔里木9世纪的壁画

吐火罗人的由来和如何迁移到中亚地区,目前还没有定论,只略有线索。


吐火罗人原本居住于东欧,后类分裂成两部:大月氏小月氏,大月氏西迁打败大夏(Kingdom of Bactria),并建立贵霜王朝


自公元前3000年左右,吐火罗开始迁到黑海草原,由于他们很早就迁移出来,吐火罗人体质仍然带有原始印欧人的特征。


吐火罗中的小月氏在大约公元前二千年往东迁移,在丝绸之路开通前一千年到达了中亚。部分吐火罗人在焉耆龟兹定居下来,成为焉耆人及龟兹人并分别发展了焉耆语龟兹语。出生在龟兹的高僧鸠摩罗什在所译《大智度论》「吐火罗」旁注释「小月氏」。


其他分部分吐火罗人南路及北路继续往东方进发。


北路的吐火罗人遇到了突厥便停下来,亦曾经建立楼兰小宛且末吐火罗国吐火罗国最后被大食所消灭。


南路的吐火罗人在尼雅河两岸建立精绝。在大月氏的统治下,曾建立贵霜皇朝取代原本统治的民族。


吐火罗人东迁的足迹触及东北亚地区。


关于吐火罗人的起源、原住地等问题仍然是学术界争论中的课题。



语言

1890年英国军官鲍威尔(Bower)在库车从当地农民手中买到一些桦树皮写本,后经研究后发现为迄今最古的4世纪梵文写本,引起轰动。除梵文外,学者们很快从中区分出两种过去从来不为人知的古代语言,其中一种即现在所谓的「吐火罗语」。吐火罗语是一种印欧语,但不属于东方的satem语组(如梵文、俄语等),而是属于类似日尔曼意大利语西方印欧语kentum语组。有人说他们不同于其他印欧民族,可能是与乌拉尔语民族接触有关。



文字

佛教印度传入,他们开始接触印度各种文字,便使用其中一种婆罗米文拼写自己的语言,成了吐火罗人文字。



生活习惯

根据历史文献,吐火罗人能歌善舞,善贾市争分铢,善骑马射箭,已有妓寮。下文是一些关于他们生活的描述:


「龟兹,……。横千里,纵六百里。土宜麻、麦、粳稻、蒲陶,出黄金。俗善歌乐,旁行书,贵浮图法。产子以木压首。俗断发齐顶,惟君不翦发。姓白氏。居伊逻庐城,北倚河羯田山,亦曰白山,常有火。王以锦冒顶,锦袍、宝带。岁朔,斗羊马橐它七日,观胜负以卜岁盈耗云。葱岭以东俗喜淫,龟兹、于阗置女肆,征其钱。」


「屈支国。东西千馀里。南北六百馀里。国大都城周十七八里。宜穈麦有粳稻 出蒲萄石榴。多梨柰桃杏。土产黄金铜铁铅锡。气序和风俗质。文字取则印度。 粗有改变。管弦伎乐特善诸国。服饰锦褐断发巾帽。货用金钱银钱小铜钱。……所以此国多出善马。」


「出铁门,至睹货逻国(旧曰 吐火罗国 讹也)。其地南北千余里,东西三千余里。东厄葱岭,西接波剌斯,南大雪山,北据铁门,缚刍大河中境西流。自数百年,王族绝嗣,酋豪力竞,各擅君长,依川据险,分为二十七国。虽画野区分,总役属突厥。气序既温,疾疫亦众。冬末春初,霖雨相继。故此境已南,滥波已北,其国风土,并多温疾。而诸僧徒以十二月十六日入安居,三月十五日解安居,斯乃据其多雨,亦是设教随时也。其俗则志性恇怯;容貌鄙陋,粗知信义,不甚欺诈。语言去就,稍异诸国。字源二十五言,转而相生,用之备物,书以横读,自左向右,文记渐多,逾广窣利。多衣[叠毛],少服褐。货用金、银等钱,模样异于诸国。」



吐火罗和月氏、大夏关系

研究吐火罗的学者大致分为两派:


支持月氏说的文献根据

  • 《三国志·魏志》引《西戎传》:「敦煌西域至南山中从婼姜西至葱岭数千里有月氏遗种。
  • 出生在龟兹南北朝高僧鸠摩罗什在所译《大智度论》中「吐火罗」旁注「小月氏」三字。
  • 431年翻译的《求那跋摩经》(Gunavarman)将梵文「吐火罗」译为月氏
  • 敦煌文件《西天路竟》:「又西一日至高昌国,又西行一千里至月氏国,又西行一千里至龟兹国。」


高昌、龟兹之间为焉耆,即月氏。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1-21 19:50 , Processed in 0.07382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