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在两棵大树前停了下来,一块碑刻孤独的立在雪地中,「统万城乃五胡十六国时期大夏国都城。史载匈奴族首领赫连勃勃407年称天王大单于后,于413年驱役十万民众,修筑都城,历时六年建成。。。。。。。」云云。
碑刻的对面白雾笼罩几间白色的窑洞静静的立在我们面前,常识告诉我这就是统万城的城池。城墙呈灰白色,而这些窑洞是后人从城墙上钊出来的,窑洞高有五六
米,没有我想像中的那么高耸、雄浑、大气和赤露。后来从谷哥的地图上得知,统万城呈棱形,我们停车的地方就是统万城的南角楼。
沿
着这堆坍塌成一片废墟的城墙,向前探寻,过去高大而厚实的城堡经过千年风雨如磐的岁月冲涮和人为的破坏大部分已经滩塌成一堆长满荒草的土堆,只有中间部分
还仍然还能看出他的走向和轮廓。走在老城墙的顶部,我仿佛走入如烟的历史浓雾中,枯枝、残雪,白雾,黄沙、废城、一片荒凉。
十六国中叶,匈奴铁弗部刘卫辰为魏所败,其少子刘勃勃南逃投后秦,秦王姚兴对他很器重,遂命为安北将军,使镇朔方。勃勃兵权在握当即与后秦反目,于东晋义熙三年自称天王、大单于,大赦境内,建立龙昇元年,署置百官。自以为是匈奴夏后氏之后,故国号为大夏。
这一年赫连勃勃先破鲜卑薛干等三部,降众数万.后攻打姚兴三城,杀将夺城.于是部将多次进谏,凭险固守,建立都城.赫连勃勃不听.众将又谏:
陛下将欲经营天下,南取长安,宜先固根本,使人心有所凭系,然后大业可成。高平这个地方城池险固,山川沃饶,可以做为国都啊。
勃勃说:
「你们只知其一,未知其二。我大业初创,军士不多,秦国还很强大,我如果专守一城,秦国必定全力攻我,我肯定不是他的对手,那样很快就灭亡了.我用轻骑奔
袭,出其不意,救前则击其后,救后则击其前,使彼疲于奔命,我则游食自若,不及十年,天下就是我的了.以前轩辕黄帝也是亦迁居不定二十多年,不单单是我
啊!」
之后的几年时间,赫连勃勃充分利用其出色的军事战略才华,铁骑所到,狼烟滚滚,东征西战,攻城掠地,夺取秦属岭北诸城,又西吞南凉,从此一跃成为十六国之一。
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刘勃勃改姓为赫连,命叱干阿利调秦岭以北10万民夫在今陕西省靖边县境内,水草丰美的淖泥河西边筑建都城。自负的赫连勃勃说:「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统万城即由此定名。
公元416年,赫连勃勃挥师南下,一举拿下长安。昌武元年(公元418年),在长安称帝,但长安留不住他,他留下太子,镇守西安,自己回到草原上的统万城。
赫连勃勃生性残暴,草菅人命,杀戮无度。凡造兵器完成后必杀工匠,死者数千;经常自立城头,手执弓剑,见不顺眼者,辄杀之,臣下进谏,视为诽谤,先割舌头而后杀头。
敬请关注《之三》
同行的朋友将车开到东角楼前,转身去钻进沙漠里拍红柳去了,我独自在楼角上徘徊。角楼有八九米高,从东西方向裂开,虽然不是很高大,但我已经被他的气势所感叹了。角楼的南边有新土堆成的新坟,彼着一层白雪,一根高高的木杆子插在那里,让人感到说不出的忧郁和荒凉。
从东角楼向北走,城墙仍然高出地面许多,外面是一片连绵起伏的沙漠,长着成片挂着雾霜红柳。城内是一大片耕地,靠近城墙被人挖了些窑洞,但大部分的窑洞已经无门无窗,张着黑黑的空洞,窑洞前搭建了不少关养牲畜的棚厩,那些空荡荡的羊圈或马厩仍存在着,供一些偷偷地流动放牧的人来这里做短暂的停留。
我走下城墙来到窑洞之中仔细观察,城墙的质地极为坚硬,是由发黑的土和白色的粒子组成,我想从中找出些骨头来验证史料中的真实性,但找了多孔窑洞,查看了所见的大部分城墙,仍然没见到一丝痕迹.
统万城依地势而筑,西北高东南低,既防冬天的寒风,又顺势利用城北的河水为市内用水和城外护城河供水,构思十分精巧。
主持修筑统万城的叱干阿利,「性尤工匠,然残忍刻暴」,他采取的是赫赫有名的办法「蒸土以筑都城」。勃勃很赏识这种「愚忠」,就将营建之事全部委任于他。于是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座匈奴都城就这样拉开了独特而残酷的一幕。
所
谓「蒸土筑城」的做法,有两种解释:一是把筑城的土闷入水,然后在阳光之下曝晒,半干之时运土上墙,进行夯筑,这样一来,土质不会松软,也不会成为粉状,
在夯打过程中「水闷之土」即可成为黏结在一起的块状。二是将糯米汁、白粉土、沙子和熟石灰掺和在一起,然后用锅蒸,发酵后板筑夯实,夯筑的土黏结后更结
实。
也
有人认为《太平寰宇记》卷37记的是「蒸沙以筑其城,……其城土白而坚」。统万城遗址俗名即「白城子」,考古学者业已查明:统万城的城垣、隅墩、马面和台
基,都是用苍白色土施夯版筑而成,城土的主要成份是石英、粘土和碳酸钙,而石英即砂粒,碳酸钙是石灰(氧化钙)吸收二氧化碳而来,质地极为坚硬,三者加水
就成为建筑上的三合土。当地天然出产「白垩」,民国《横山县志》卷3「物产志」解释为「俗名石灰,县境沙磧所在多有,为建筑之要品」。
而
最让人惊骇的是叱干阿利监工、验收方式非常极端残酷。每筑完一部分城墙后,他命人以铁锥检验,凡锥入一寸者,便立刻将工匠杀死,填尸于墙内,而谢不入的土
兵也将被杀死。经过这样的严格工序,使得城墙"其坚可以砺刀斧".因而,这也成为「统万城是成千上万白骨堆垒成的」这一说的重在依据。
统
万城城池建造分内外双城,实际上分为东城与西城,从平面图上看东城为主,西城为辅。东城730×500米,有四城门。这个城的南城墙略向东北斜,城墙不是
平直的。西城650×500米,西南城角有角楼残土高31米,西城墙中间有一个折角墙。这两座城都建有马面,有的马面之内,藏有木材等作为仓库之用。全城
规划还表现出左祖右社,这是按汉人礼制的建城方针。宫殿楼阁,接连成片,角楼做得十分壮观,飞檐俏丽。全城每条城墙都有马面,而且此城的马面建设非常密
集。
经过连续6年的修筑,建成后的统万城「高十仞,基厚三十步,上广十步,宫墙五仞,其坚可以砺刀斧。台榭高大,飞阁相连,皆彫镂图画,被以綺绣,饰以丹青,穷极文采」。
四继
续向北行,远远的就看到雾中耸立的北角楼,高大,而神秘.角楼有二三十米高,呈方形,向城外突出。我从角楼下边绕过,角楼无声地耸立在那里,尽管风雨已经
将其斑驳的浑身赤祼而他仍然展露出他高峨而威严的身姿。几只鸽子在角楼上咕咕地叫,我踏着厚厚的積雪,边走边看,不时地按动着快门。
离开北角楼向西南走,城墙已经隐藏在沙漠之中了,回头看北角楼时已经消失地浓密的白雾之中了。走在这块黄沙堆积的山丘之中,我怎么也将眼前的景色和「风吹草低现牛羊」「临广泽而带清流」,水草丰美、景物宜人而富饶的好地方联系在一起。
史书记载,当年统万城所在的鄂尔多斯南缘地区是一个草丰水美,农业发达,交通便捷的风水定地,更是军事战略要地。做为具有军事天才和帝王之资的赫连勃勃在第一次来此时就由衷地发出「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的感叹。于是选为都城之地,可见当时的统万城周围的环境及其气候等是适宜于生活和发展的。
其次,在五胡十六国时,统万城地处军事要地,存世的《统万碑铭》记其形势是「背名山而带洪流,左河津而有重塞」。向南可通过绥德延安直抵关中,向东可攻平城,向西可到银川、西宁;呃守丝绸之路之要道,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之
后的1600多年里,统万被后来占领这里的魏政权降格为不如一个县的"统万镇",它开始彻底结束了显赫的"国都"历史。后来,随着与中原王朝的频繁交往,
生活在这里的匈奴逐渐演化,一部分与汉族等民族融合,一部分则远走中亚与欧洲。到6世纪时,曾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巨大影响的匈奴渐渐飘失在历史的视野之
外。
从军事地理来说,匈奴走了,但统万城的战略价值并没有降低,到了隋唐时代,特别是"安史之乱"后,由于战争和乱垦滥伐, 塞北草原生态遭到恶化,这里逐渐
失去了昔日水草丰茂的景象,草场开始沙化,"眼见风来沙旋转,终年不省草生时,""茫茫沙漠广,渐远赫连城"的唐诗,就是这时统万城的萧瑟之景。
五代十国到宋初,塞北一带成了中国北方最残酷的战场,各个民族之间的征战激烈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程度,战争的频繁与残酷也跃上了最高的尺度。而这时的统万
城已处于沙漠包围之中,虽属州郡之治,但已岌岌可危,先是自然的沙漠埋毁了它本来就脆弱的历史躯体,然后是历史的"沙漠"开始疏离与淡化它,它更像个姿色
失去的宫女,在繁华与喧嚣中被逐渐忘却。这种忘却的时间竟是如此漫长。统万城荒废湮于毛乌素沙漠之中。
昔日「风吹草低现牛羊」的风景和梦想中的繁花都城连同狼烟四起、烽火连天,旌旗猎猎的匈奴帝国被千年的风沙、历史的尘封将显赫、威严、奢华消蚀殆尽,只留下属于它的那份旧梦往事在迷雾中,无声地诉说着远去的神话。
再往前走,是发掘出来的一个方形大坑,开口向南,一棵树孤淋淋地立在北边。再向西南穿过一片黄沙,远远的就看到了西角楼了。
西
角楼是统万城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残土高31米,墙中间有一个折角墙。一层一层的夯土在残雪的显衬下威灵而宏伟,一条干枯的河绕城而过,角楼呈方形,中间
部位有一孔,白灰色的城城墙上满是苍苍的孔洞。可以想像出当初的统万城一定是宫殿楼阁,接连成片,尤其是角楼做得十分壮观,飞檐俏丽。角楼向东南方向、东
北连接的是城墙,东北方向的城墙下面是一排破窑洞。向东南延伸的城墙不是很高,西城的马面建设非常密集。相距不远就有一个,马面全都残秃,人为损坏的痕迹
非常明显,虽然残败,但仍然威风凛凛。
据说统万城城垣有四门,东门名「招魏」,南门名「朝宋",西门名"服凉",北门名「平朔」。城内复有皇城,内营造有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晋书》上有一篇《统万城铭》说:「崇台霄峙,秀阙云亭,千榭连隅,万阁接屏……温室嵯峨,层城参差,楹凋雕兽,节镂龙螭。莹以宝璞,饰以珍奇……」
《北史》上记载云:「城高十仞,基厚三十步,上广十步,宫城五仞,其坚可以砺刀斧。台榭高大,飞阁相连,皆雕镂图画,被以绮绣,饰以丹青,穷极文采。」
我
正在城墙上徘徊,一位男子拥着双手从城墙下面走到我跟前搭讪,原来是白城子村的村民,从口袋里掏出一串钱币,向我兜售,说是从统万城内发掘出来的。一会又
有一位60左右的老年男子上来坐到城墙边上,我递上一支烟后,老人说他姓马,是统万城的导游员,手中提的包里放着数册自己印刷的统万城宣传册。问古城的
事,老马就淘淘不绝了。老马自小就住在白城子里。这里的一切对他来说非常熟悉。
公
元425年,赫连勃勃,这个把几乎一生的时光都投进了战争的匈奴领袖,病死在统万城里。两年后,北魏太武帝带领军队再次攻夏,一举攻破统万城。大夏国立国
时间只有25年,用「统万」之名只有75年,统万城被后来占领这里的魏政权降格为"统万镇",从此彻底结束了显赫的"国都"历史。之后,随着与中原王朝的
频繁交往,生活在这里的匈奴逐渐演化,一部分与汉族等民族融合,一部分则远走中亚与欧洲。到6世纪时,曾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巨大影响的匈奴渐渐飘失在历史
的视野之外。
公
元994年,大宋王朝突然以"深在沙漠",常为少数民族"聚反中心"为名,将遗留的统万居民强行迁至绥德一带,统万城被彻底遭到捣毁,于是成为一片废墟。
后来党项人在此发现利用它的军事价值和历史价值,使之成了党项人的一个军事重镇。西夏人在统万城恢复了他们梦想的"大夏"国号后,李继迁吸取了匈奴人的悲
剧,把发展的方向瞄准了宋王朝忽略的西部地区了。
如果说那些或多或少还有些匈奴血统的居民的迁移,使统万城彻底失去了匈奴人残留的那一丝精脉的话。那么,随着党项人的离开,这座古城最后的一滴鲜活血液也被彻底抽走了。
我问老马是这里的人就不是匈奴后裔,他看着远方的城墙说:这事谁也说不清了。
这时远处传来了汽车的喇叭声音,我告别了老马,向停车的地方走来,沙漠里一位老乡正赶着马车不紧不慢的走着。回头望时,统万城,这只巨大的白色城子和的历
史一样慢慢被淹没在茫茫戈壁之中,这座曾经充满梦幻与记忆的苍老古城留在我的心头的是匈奴与党项两个马背上的民族悲怆而低吟着历史回音。
统万城西南角楼
从护城河看角楼
城墙脚下的窑洞也写满苍凉
角楼和城墙
城中的遗痕
城墙是由多种材料混合夯成的
再坚硬的东西也会让岁月磨炼的风骨凛冽
出土文物(本图片来源于网络)
碑刻
男子声称这些钱币是统万城的文物
老马望着远处的马面,等待游客的到来。
沙漠里的乡亲
白城子镇上喝酒的农民
不论有没有匈奴血统,白城子的人们安逸地生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