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新会物价局发布《会城自来水调价公告》,报请区政府批准同意后调整的自来水价格升幅为19%,比之前价格听证会提出的22%下降了3个百分点。对居民生活用水而言,每立方米由1.15元调整为1.37元,每月多支出的水费也许就是几元而已,然而对于新会支柱产业之一的化纤纺织产业而言,这次升价却将部分企业逼至「零收益」临界点,「迫迁至江西湖南成了目前最好的选择」,这种倾向会否对新会乃至江门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同时,新会会城的分质供水也有了新进展,与此前新会专家委员会41名专家提出的「民用优质山泉水、工用廉价江河水」的分质分片供水建议不同,月初新会城市供水一体化筹建会议上提出的新方案成本大增,城区将有两套管网来供水,三项工程总投资需4.6亿元。如果方案最终敲定,工程成本会否再次转移到消费者身上,导致水价再涨?本报将继续关注。
本报记者独家了解到,新会在月初城市供水一体化筹建会议上提出了新方案:城区建成区范围内,实施居民生活与工业用水分网分质供水,居民生活用水由东方红水库每天提供10万立方米,工业用水及其他原供水户用西江水源鑫源水厂水每天10万立方米,关闭江门自来水公司的供水管,工程总投资需4.6亿元。
据悉,工程主要分三项:一是东方红水库引水工程,需要建引水管50公里和加压泵房等;二是在会城新建一个净水厂;三是在城区新增供水管。新会区委书记邓浓乐在会上指出,分质供水是一场饮水变革,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特别是群众对工程成本、水价等方面的意见。据悉,新会区拟公示相关方案,听取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再提交党政班子讨论,争取在春节前敲定,进入设计和施工阶段,同时妥善处理之前向江门购水的协议问题。
分质供水方案一变再变
新会人大于2003年向区政府提交了分质供水决议案,目的有二:一是解决混合供水造成的市民长期饮用江河下游劣质水影响健康问题,同时也解决工业企业不得不使用水处理成本高的食用水而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问题。区政府在2003年底已完成分质供水的可行性研究,为何时至今日仍未实施?对于分质供水方案的一再变更,不少知情人士将之归咎于「利益博弈」。
有专家指出,专业知识和信息的不对称,曾让政府和市民在「分质供水」上未能准确认知,其中一些有意无意的概念混淆难辞其咎。时至今日,还有多少市民对「分质供水」的「分质」理解模糊不清?是否还将其理解为「饮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分质供水?而在「水质」问题上,有说法称,只要对西江和潭江进行深度处理就可达到「欧盟标准」,而实际上欧盟国家有污水排放较严重的工厂早就搬到发展中国家,欧盟的江河水污染物种类比发展中国家少得多,达到欧盟自来水检测标准并不能保证饮水健康,有许多潭江和西江存在的污染物并不列入欧盟自来水检测范围。
而在分质供水的方案变更上,却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2006年,新一届新会政府为了加快实现新会人民梦寐以求的分质供水,于2007年1月通过50%股权转让的方式引入给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以促成早日实现分质供水,同时也将其余50%股权拨由会城。在2007年1月新会政府与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签订的股权转让及成立合资水务公司事宜的框架协议中,后者郑重承诺确保「3年内新会城区居民饮用到东方红或万亩、曾坑、鱼山水库等其他水源的优质饮用水,5年内实现新会全区优质供水」。可是,在过去的将近三年时间里,水务集团除了提出6个方案外,项目并无实质进展,对此,水务集团在呈新会政府的文件中表示,是「区委、区政府、区人大没有确定最终统一的实施方案,使该项目没有实质性进展」。
6个供水方案不具操作性
今年9月,新会专家委员会专题调研了该区水资源和供水问题,多名参与的专家对水务集团提出的6个方案进行分析,认为6个方案均不具操作性,是分质供水迟迟未能实施的主要原因(详见2009年9月18日本报C01版报道)。
期间,包括工商界在内的新会区热心专业人士集体提出了以下方案:潭江牛勒水厂原来的管网设计是供会城老城区的,西江鑫源水厂原来的管网设计是供新开发区的,因此,引古兜山泉水库水至牛勒水厂处理后主供新会大道以北的老城区,再以专管供应新会大道以南的新开发区的饮用水;鑫源水厂主供新会大道以南的新开发区的工业用水,专管兼供新会大道以北的工业用水大户。此外,古兜山泉水库水用于居民用水后,山下的农田灌溉所需可引潭江水,进行同步协调。这个方案的最大优势就是利用了现有的管网,两大水厂以不同水源供应民用和工业用水,小部分交叉以专管弥补,与月初新会城市供水一体化筹建会议上提出的两套管网供水、投资需4.6亿元的方案相比,投资更少,实现更快。
制定水价机制引入竞争机制
新会工商联建言:珠中江供水一体化已经提出,不妨在制定水价机制和引入竞争机制上下工夫。现行的供水成本监审定价机制变相鼓励水务公司提高成本,降低效率。成本越高,提价越多,利润总额就越大,为杜绝这一弊端,建议制定与周边6城市(佛山、中山、东莞、肇庆、珠海、阳江)供水平均价挂钩的机制,以周边城市供水平均价为上限,引入竞争机制,价格下浮越大者,可按净资产受让公有股权,进行经营。
-新闻纵深
化纤纺织企业将向江西湖南转移?
新会化纤纺织产业在1992年有着最辉煌的历史,而伴随着水价一路飙升,很多企业停产、倒闭、搬迁,该产业能否再续辉煌,分质供水竟成「救命稻草」。
高水价吞噬企业利润
改革开放之初还是计划经济的时候,新会抓住了机遇,由政府主导很快上马了一批生产型企业,先后有了在当时很先进的化纤三纶(丙纶、涤纶、锦纶)项目以及产业链延伸项目。其中,新会丙纶厂、新会涤纶厂和新会锦纶厂一跃成为这三大行业的龙头企业,新会母粒厂成为母粒行业的「亚洲之最」,新会织造一厂更成为织造行业的标杆企业,新会宏达弹性织物厂成为弹性织物的领头羊,新会地毯厂成为化纤地毯的杰出代表。而在1992年新会组建的县属十大企业集团中,化纤纺织产业占了其中7个,地位可见一斑。
忆往昔,新会人倍感自豪,那时新会被国家纺织工业部誉为「化纤纺织城」,如火如荼的产业吸引了一大批纺织技术人才落户新会。到了2007年3月,新会又获评「化纤产业名城」,但此时的产业发展却已危机重重,主要原因就是水价一路飙升。
「业内都知道,化纤纺织产业链很长,最重要的条件是要有丰富的水源。」「当时,专家选定新会这个临海并且水资源极其丰富的地区作为化纤纺织生产基地,应该说水资源是新会过去、现在和将来建设和发展化纤纺织产业的最大优势。」现任市经贸局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副主任的王进仓曾任开平纺织服装技术创新中心高级工程师,他撰文指出,新会富有水资源,但自1993年开始,高水价反而成为制约打击新会化纤纺织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1992年到1993年,水价由0.45元升至0.5元,涨幅10%,新会化纤纺织业开始效益停滞;1994年又升至0.75元,暴涨50%,化纤纺织业开始效益下滑;1996年,水价又涨至0.95元,新会的丙纶厂、织造一厂、针织印染厂、裕隆染织厂、宏达弹性织物厂、珠江丝绸厂陷入全面亏损;1998年,水价再涨32%,达到1.2元,上述化纤纺织厂开始被迫减产、停产;2000年水价涨至1.35元,2003年涨至1.69元,2004年涨至1.79元,这段时间,新会除了美达锦纶自用河水以及彩艳股份凭借技术和管理优势得以生存外,上述企业先后破产;2006年,水价又涨17%达2.09元,新会的一些骨干企业另起炉灶,在周边靠近河边的地方寻求出路,以避开高价水,冠华、信合、万豪、浩成、浩华等开始向周边转移;2009年,新会水价再涨19%,加上环保因素,新会的化纤纺织骨干企业就剩下美达、冠华和彩艳三家,其中,美达和冠华由于有自用河水条件便利影响很小,但彩艳股份则无此便利,忧心忡忡,但也开始了总部向北地转移的步伐。
水价造成「中间梗塞」
「我们已经把属下一个厂搬到江西,那里的水价便宜很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总工程师表示,对于化纤纺织企业而言,水价涨19%和之前听证会涨22%的区别不大,「金融危机以来,珠三角整个化纤纺织业订单少了四成,很多企业就是因为水价暴涨不敢接单,而在长江流域,化纤纺织企业则增长50%以上,很多企业纷纷转移到那边去。」
据其介绍,近些年来,纺织行业依然保持强大优势,现在新会仍是全国化纤纺织重要基地之一,其产业链上游的化纤和下游的服装制造依然蓬勃发展,只是中间环节织染相对薄弱,产生了「中间梗塞」。由此产生的怪现象就是:新会生产的化纤原料大量销往外地进行织染,然后运回新会制造服装,造成了资源浪费和成本提高,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织染环节薄弱的原因在于工业用水太贵。他表示,新会纺织产业链的严重脱节,特别是织染产业的滞后发展,已经成为制约大纺织产业发展的瓶颈,影响了整个纺织产业的健康发展。
「我们建议把新会工业用水资源优势转化为化纤织染产业优势,形成化纤、织染、服装一条龙的纺织产业链。」该总工程师说,按良性态势展望,新会如能降低工业用水价格,让用水量大的织染产业在享受工业用水优势带来的成本优势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就能进一步完善「化纤—织染—服装」产业链。同时促使企业采用先进科学的环保染料方法从源头上治理污水,大力推广环保染料生产和清洁生产技术,促进工业用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而现实却正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配套不到位,我们的一些企业只能转移到长江流域。」他表示,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谁都希望立足在本地市场,「长江流域的纺织业已经表现出越来越强劲的发展势头,国际国内资本都在注视着长江流域的纺织产业的发展,其中还包括不少港澳的纺织资本。」
值得留意的是,从1992年到2009年,新会水价涨了4.2倍,而与供水关系最为密切的电价则只涨了1.3倍。
-专家建议
提升产业规模政府大有可为
作为江门重要的支柱产业,江门市政府对化纤纺织业寄予了很大希望,提出了千亿产值的发展目标。然而,按照2008年江门化纤纺织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大约430亿元来看,实现1000亿的目标仍需实际对策和行动。王进仓作为江门市技术进步评审专家,除了建议着手解决混质供水问题,确保化纤纺织企业能充分利用水资源优势降低生产成本外,还在分析产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几项建议:
1.确立「产能扩张与产业链延伸完善并举」的战略。按照江门纺织产业实际,政府部门宜以产业中的几个行业为主导,以重点行业中的若干个骨干企业为行业圆心,问计于企,商定发展对策,引导投资方向,配套培育市场环境,鼓励创办一些新的企业,形成几个新的纺织产业的行业集群。
2.规划新的化纤纺织产业园区。宜在银洲湖两岸区域进行规划,积极承接珠三角腹地纺织产业转移和本地纺织产业的规模扩张。
3.促进建设一批化纤纺织服装专业镇。以现有的产业布局为基础,选择有一定产业基础的镇区,以镇区内的骨干企业为龙头,由市区政府协助镇区政府确定专业镇的支柱产业和主打产品,制定整合、配套建设、招商规划,提出具体对策实施,组织专门班子负责实施;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建立深度对接,与相关纺织服装院校确立产学研关系。
4.规划江门纺织服装专业配套市场。尽管江门距离珠三角腹地几个大型专业市场较近,但是当地专业市场对当地产业的配套作用以及物流带动作用不可替代,需要加紧调研,利用与广佛经济圈对接和建立珠中江经济区的机会,尽早规划纺织服装专业大型市场。
5.组织力量研究芳纶和高强聚乙烯纤维在江门的下游产品开发和产业集聚。彩艳股份、信达公司研发的高性能纤维,对于国家有重要的战略影响,应抓住有利条件和机会,抓紧组织专门的班子进行下游产业开发生产的技术、设备调研,争取大部分在当地转化成终端产品,选择一个有条件的镇区进行专业化引导,使之形成世界性的高性能纤维制品产业集群。
链接
江门纺织产业八大集聚地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江门纺织产业聚集效应逐渐加强,目前已经形成8个比较大的纺织产业集聚地。
据2008年底的数据显示,全市有彩艳、新会美达、开平涤纶、鹤山美雅等纺织企业1400多家,拥有锦帆牌锦纶丝等6个名牌产品、4个著名商标。目前,江门已经形成的比较大的纺织产业集聚地有8个:新会今古洲经济开发试验区、新会罗坑镇锦丰工业集中区、新会三江工业集中区、开平三埠工业集中区、开平第一工业集中区、开平开元工业集中区、恩平圣堂纺织服装集中区、蓬江纺织服装集中区。
(兴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