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267|回復: 1

[其它] 漫谈科学--寻找文化复兴之路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11-4 23:51: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转帖] 转自汉网  发帖者:天下小寿  发表: 2009-11-3 05:58 

http://www.hanminzu.com/bbs/viewthread.php?tid=259715&extra=page%3D1 

转贴者声明:本帖观点不代表转贴者的观点

 

 

漫谈科学--寻找文化复兴之路

 

 

金然寿


  假设】科学理论中有很多没有经过验证,也不可能进行验证的假设。有趣的是,「假设」(hypothesis)一词的字面上公然出现了「假」字,而假设的「假」字和真理的「真」字是具有相反意义的词汇,它们并不能随意互通。科学界最常见的一种说法是,「科学是尽可能的逼近真理的知识」,也就说科学自己也并没有说自己是真理,但在做宣传时打了个修辞性的「擦边球」(小文所指的「科学」是由定理和公式以及假设等等构成的逻辑体系,而不是指技术,其实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此,很多人把科学理论与技术不加分辨的画上等号,这是一种误区;事实上是,科学所要的效果就是创造这种误区而使人们混淆技术与理论的区别,因为科学理论里镶嵌着西方资产阶级的理念,是西方资产阶级进行文化和经济殖民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西方人所讲究的「修辞艺术」对普通大众来说是极具迷惑性的,比如,科学说「科学反对一切权威」,这样的口号给人带来一种正义凌然的感觉,但实际上「一切」这个词汇是不能随便和相对词汇结合的,因为「一切」这个词汇必须要包括自己,对「一切」的进行注释则「科学反对一切权威,这里所说的一切包括科学本身」,那么科学真的反对自己本身吗?并没有,连自己也反对那就不应该提出口号,而科学会不会以反对一切权威的名义悄悄地成为权威?


  实际上,科学(或者说西方文化)已经是一种权威了,虽然本身包含很多无法自圆其说的逻辑悖论。并且,科学精神的仇视中国文化情节是显而易见的,阻挠和破坏中医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经典进行歪曲白话文注释、散布金融误导等等。可怕而可悲的是,这种行为的施为人是中国人自己,且是在自认为是爱国行为的幻觉下施为,而一个正在被欺骗或者已经被欺骗的人是不知道自己正在被欺骗或者已经被欺骗的。


  科学共同体的蛮横无理是和西方人的强盗逻辑有关联的,其典型特征就是使用全称称谓却不包含自己,或者自己也那么做却不让别人那么做。比如,美国战略新闻网10月25日刊登了名为《中国、俄罗斯逆世界潮流而动》的文章,而什么叫「逆世界潮流」,难道中国、俄罗斯不是属于「世界」的吗?明明是说「逆美国利益而动」说成是「逆世界而动」,这说明宣传者想给听众误导出「美国=世界」的假象。又比如,科学说自己是不相信反自然现象,那么什么叫「反自然现象」?现象都是发生在自然界内的,发生了就不可能是反自然现象。言下之意明明是说「自己所不能理解的我都反对」或者「和我的想法不一样的都是迷信」等等的意思却说成是自欺欺人的反迷信口号,进而仅仅是为了适应工业化生活而进行的训练成为「追求真理」或者「捍卫真理」的可笑之自我感动。


  再如,现代人认为「世袭制」是落后的封建制度,但现代法制里的「遗产法」不就是「世袭制」的不同命名法而已吗?给资本主义制度拍再多的马屁资本家也不会把资产「遗产」给你,而会「世袭」给自己的子女。反而是,现代人认为落后的传统文化之「家国天下」制度才是高明的、而且是人性化的制度,人活在世上并不能直面「社会」、「国家」、「人民」等等这些个抽象概念,真实的一个人必须是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父母,为人同事,为人朋友等等近身关系的环环相扣下生活,而不是直属于「社会」、「人民」等等抽象概念。事实上,脱离近身关系且直属于抽象概念说明一个人被架空并只能过上唯物主义生活,资本主义就是这样,人们的亲属观念被资本家打破,进而资本家可以各个击破人们并奴役于资本家,然后给每个人配发银行账号而已。


  言归正传,科学是不能祛除假设而成为「全真」体系的,假设是科学逻辑体系的重要一环,是以「假设——归纳」、「演绎——假设」为模式的二元循环论证体系。而从逻辑学角度来看归纳和演绎其实是一个东西的两种描述而已,就像我们可以指着一条路说出两种描述一样,可以说是从甲处到乙处的路,亦可以说是从乙处到甲处的路,但路还是一条。


  与此同时,假设模式是人们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和平台,并不能完全用「是非对错」来进行「非此即彼」式论断。比如,笔者的侄子喜欢的「灰太狼」和笔者儿时喜欢的「樱木花道」,严格的说灰太狼和樱木花道是不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假设」,但他们又确实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人际交流中,「假设」就像饮食一样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之一,是使用抽象语言而构成社会的必然产物。而且,「假设」也是构成区别于动物的纵向文化现象的必要平台,因为严格的讲,「孔子」「毛泽东」等等符号已经失去了实在性,虽然曾经是有实在意义的符号,但随着个体的消亡变成了完全抽象概念,而如果没有这些抽象概念的捏合,文化群体将要崩散和断续。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意识不到想象和抽象只是想象和抽象而狂奔在想象之中和以抽象概念解答抽象概念本身的迷局之中。


  科学家很是擅长挑选「暧昧」的词汇,比如原子论假设;科学家总是拿出人造图片说是微观粒子的模型,但请注意「模型」这个词汇,什么是模型呢?汉典对模型一词的定义是「照实物的形状和结构按比例制成的物体」,所以应该说实物是本而模型是末,是故必须先要有实物才能按照实物的形状摹状。如果有人随便拿出一张图片,说是毛主席的画像,我们可以轻易的分辨真伪,因为有对照物。但如果有人拿出一张图片,说是老子的画像,我们将如何是好呢?老子生活的年代没有图片保存技术,老子的真实画像是怎么样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肯定这种画像不过是画家把自己的主观臆测画出来了而已。那么,从来没有人见过微观粒子的实物,我们是以什么样的视觉对照下认为无对照实物的模型是实物之模型呢?所谓的微观粒子是不是科学家脑子里的想象而已?


  我们都说历史无假设,这一点很好理解,既然已经都过去了,都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不会有任何改变。而今天终将成为历史,今天有14乙人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熙熙攘攘,不过一百年后都会消失,而届时会有我们的后人演绎新的熙熙攘攘,重复那千篇一律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你争我夺。所以,今天虽然让我们觉得可以有主观能动或概率性的东西,而事实上应该都是已经注定的事情,不然今天不可能成为未来之过去。


  说到底,压根就不可能有以假设证明真理的可能性,假设提的再多也不过一堆假设而已。无数个假设也绝对不可能变成真理,或者说以前提假设的方式讨论世界,在起步的时候已经踏上了南辕北辙的道路上。而假设的本质是谎言。


  历史】「牛顿是科学家」,这样的陈述现代人丝毫不会觉得有什么异常,而英文的「科学家」一词是肇1834年英人威廉·惠威尔首次使用,这时离牛顿去世已经有了110年,并且中英也没有交战。若笔者说「李鸿章是共和国人」,读者肯定会马上感到牵强附会,一个是清朝,一个是共和国,中间还隔着民国呢,怎么可能随便扯到一起。不过我们的判断不过是与自己的记忆之对照而已,对不知中国史的人来说未必不通,只要这个人不断的这样背诵,对于他来说李鸿章可以是共和国人。除非他发现和自己以前的想法不一样的说法才会起疑心,当然,很多人是只要和自己的想法不一样就认为是错误的,而且这种人在人群中占据着绝对数量优势。而李鸿章和与共和国的时间差不过40几年,比牛顿与科学家两个概念之间的时间差110年少的多了。若真实的牛顿并不是亡后冠名的科学家,那么牛顿活着的时候真实的身份是什么呢?英皇家铸币局局长。


  现代学术被拆分为文科和理科,事实上,这正好反映了现代文化的二元倾向,而宇宙只有一个,怎么可能有两种学问呢?更准确的说,是西方人为了不让人们发现自己的野蛮和血性,为了扭曲历史才设置了给自己歌功颂德的编造史,于是学问硬是被拆分。更简便的说,凡是历史就是编造,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有谎言和吹牛。


  日本人为什么篡改历史呢?小文不论篡史之举对与不对而是讨论下为什么有此举。我们知道,如果教科书改动,后之日本人不可能知道先人的罪行。日本人也知道,如果教科书改动,可以从日本人的群体记忆中抹去曾经的罪。其实谁都清楚,后人只能以传文或传言才能了解历史。若不是这样,我们根本不会生气,因为历史若不是以书本或语言的描述传输,而是事实怎么样就会传成什么样,我们大可不闻不顾,说:「随便你们瞎折腾,后人阅读了你们篡改了的书也能理解历史真相」。若不,日本人也不会篡改,如果不管怎么篡改后人也能知道真相,篡改不是多此一举吗?


  不过,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不也是后人吗?难道我是没有爸妈而来到这个世界的吗?我不也是通过书本和别人的介绍知道历史而已嘛?那么,我能透过书本和别人介绍知道真相吗?答案是否定的。根本就没有历史这一说,一切都是文学创造而已,没有过去史,没有现在史,没有未来史,只有现在,所以现在也没有。


  伽利略活跃予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意大利,并恰巧是生活在首先使用复式记账法的佛罗伦萨,牛顿与英国的资产阶级的光荣革命同时代且不是现代人认为的科学家而是从事金融工作多达30年的人,而美国人爱因斯坦替代英国人牛顿成为「新科学偶像」为什么恰好是美国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取代英国的金本位制时发生呢?这一切时间点上的吻合,仅仅只是巧合吗?


  惯性】惯性是科学试图把作为形而上学概念的「时间」纳入形而下计算范畴内的必然结果,「匀速直线运动」并不是别的存在,是钟表刻度。使人产生迷惑的关键在于「速度」,并且由于物理学使用「速度」这样的捆绑式抽象概念,人们以为物理学真的可以计算作为形而上学概念的时间,而实质是时间仅仅是速度之「假分母」形式参与了计算。科学家说速度必须是以每小时或每秒表示(1并不等同于「每」,平均数幻觉就是对「1」进行的「每」字化扩展而产生的),如是所谓「时间」貌似参与了计算却并无真正的(也不可能)参予形而下计算,因为乘于一或除于一无真实数学效果,只是「露露脸」后悄悄的滑过了字面。


  「6小时是2小时的3倍」,已经习惯于数字化时间表示法的人不会感觉到异常,但时间绝对不能简单的被数字化,是阅读这段文字的人进行了简单的纯数运算,即6÷2=3而已。实际上,时间的本质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能力,更准确的说宇宙的一切都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力,困惑或者乐观都是人们错误的以为可以通过主观臆测理解宇宙本质而造成的。我们能做的只有观察和统计现象并重现可以重复出现的现象而已。


  至于数字化时间表示法的出现,要追溯到西方语言的语法和机械钟表的出现。西方字母文字没有量词,「5 apples」常译为「五个苹果」,从通畅的角度讲来无可厚非,但此举修搕了东西文化对数之理解的区别,直译则应该是「5苹果们」。量词在字面上表明了数是如何从宇宙大象中分离而得,而纯数本身并不能直接表明所要描述的对象之属性,比如我们说一棵树有6米高的时候,并不是因为树和6有直线关系,而是仰仗于事先制定一米的意义,如果我们把现在的两米长规定为一米,这棵树要高3米。如此,在字面讨论中度量衡的规定,即数是以什么过程获得的问题被摘除,直接讨论数与数的关系,进而作为表示度量衡与物体的相对关系的「数」变成了表示「物物相对」关系的符号。西方语言的无量词导致他们的语言脱离数字的来源而空论纯数。


  另一方面,科学家说绝对时空观之「time」是指形而上时间,而英语语境中的time另有「次数」、「倍数」等含义。
  The time for the whole journey is shortened 3 times.—— 行程用时缩为三分之一
  4 hours is 2 hours 2 time」——4个小时是2个小时的2倍
  为何time(次数)成为用来表示形而上时间的呢?观察一下机械钟就可以发现机械钟是靠响数来报时的,所以西人问时间「What is the time?」类比语境翻译应是「现在是几次了?」。用声音的次数表示时间,这种报时办法让人产生时间和数量有联系的本能性直觉,而人们对时空的错觉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一点就响一次,两点就响两次,两次是一次的两倍,那么两个小时会不会是一个小时的两倍?


  要计算倍数关系必须要知道相对对比量的大小,那么一个小时和两个小时各自有多长呢?事实上,可以发现我们对于时间的描述「只要一开口」就会出错,因为用来问时间多长的「长」字是空间概念,那么换个问法,时间「走」了多少?我们又可以发现,「走」字是用来描述动物运动的字眼,时间已经完全超出了我们的语言陈述能力,可以用形象词汇描述,但这并不等于说形象词汇真的描述了时间本身。


  承题,速度公式「v=s/t」中的t是time还是times的省略?是time则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times则只是等分距离而已。而即便是承认t是time的省略,而什么又叫单位时间「内」(Within)?当我们说一个物体从a处移动到b处的时候,可以指着a处和b处的中间部分说叫a处与b处之「内」,那么时间上,一个物体完成从a处到b处的移动之后,物体在a处出发时的「时刻」已经消失,而只有到达b处时的时刻,那么这里说的「内」是指哪里跟哪里之「内」?或许人们会指着表盘刻度说,物体完成ab处之间的位移时间是指针从这个刻度到那个刻度时花费的时间,事实上,这种理解就是人们对时间的误解所在,表盘上并没有出现「时间」,还是只有距离而已。「均匀流逝的时间」等概念都是抽象语言带来的错觉,并不可能存在伽利略提出的等时摆,若有等时摆摆就不会停止亦是永动机,伽利略说通过脉搏发现了摆的等时性,这无异于一个人说用步测的方式测量到微米精度一样荒诞不经的诳言。


  惯性陈述是,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状态」特性,而「原来状态」这种相对词汇会让我们陷入相对二元模式,因为位置和方向都是可以进行双向描述而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仅仅不过是转换陈述方式的问题而已。比如我们可以说「桌子上有一个苹果」,也可说「苹果下有一个桌子」,可以说「物体朝地球下落」也可以说「地球朝物体上升」,我前进意味着我在后退(回头看着走就可以看到自己在后退)。


  契于力学惯性就变的具体了,变成「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所以所有的外围解释都是虚假的,真惯性其实是速度的变态,因为惯性就是用速度注释并嫁接与力学的。并且,当我们试图把惯性和力学同时讨论时就可以发现惯性和力学有着深层排斥性,因为惯性是「不受力」时才有的,但力学所要研究的是物体「受力时」的状态,那么当物体受力时会有不受力时出现的惯性吗?如果把惯性陈述和力学衔接起来,倒置并重组陈述就会有以下悖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宇宙不存在不受力物体,至少有万有引力,所以,当这种根本就不存在的不受力物体在不受力时就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物理学是讲究空间对称性的,也就说它只论「一阴一阳」而还没有上升到「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层次。纵观牛顿三大定律,我们可以发现有一些概念并没有完全对称化即矢量化,或者有所隐藏。比如,惯性的必矢量性未提及,另外一个就是「反加速度」,因为如果作用力产生加速度,那么反作用力会产生什么呢?它当然要产生反加速度。或许人们以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物体的力,被作用物只会受作用力,所以只有加速度,但这种理解其实是不全面的。正反两力或忽然出现的另外一个物体等等有着远不能以简单的数学式成立而忽视的更为深层的逻辑悖论,因为物理学所谓的物体其实不是物体,而是所有性质都被祛除而只考虑质量的点,而从点的定义来看是不能有内外之分,而没有内外之分又意味着两个质点相互作用,即接触的时候会出现重叠(这种重叠也只是人们想象之中重叠,几何点本身就是虚构的)。进而意味着,作用在两个物体,作用力反作用力等等二元逻辑陈述基础其实是虚构的,或者说本质上物质没有被考虑,而是变成了纯粹数学。


  力】「力」是有名无实的概念。如果问笔者什么是苹果,笔者可以拿出实物,并指着苹果说「这个就是苹果」,但力不能,力是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实物的。「力」这个概念具有典范性,只要承认「力」这样有名无实的概念成立,一切都将脱离实际。那么,科学家是拿出什么来充当视觉对应体呢?带有箭头的线段。但是,线段的单位是长度单位,即基本单位为米,不能代表力的数学单位kg·m/s^2。
  一个苹果掉下来砸中牛顿的脑袋后发现了万有引力,那么很明显,砸中牛顿脑袋的苹果是不受万有引力的,因为砸中之前牛顿还没有发现万有引力,所以那个苹果永远不会掉下来砸中牛顿的脑袋,所以到现在牛顿还没有发现万有引力,是故这个世界根本就不存在万有引力。


  事实上,这不仅是「力」一个概念的问题,而是整个西方数学的本身固有的无法回避的逻辑问题,比如用面积代表能量,而面积的单位和能量的单位也不可能有直线逻辑关联等等。西方文化的纯数运算是构建在错误的逻辑基础上的空中阁楼,盖的再高也没用。就像解析几何说用坐标系可以表示坐标系上任何质点的位置,但坐标系的原点位置只能用(0,0)表示,而原点的坐标系位置是(0,0)说明整个坐标系无法表示坐标系本身的位置,所以所谓「坐标系可以表示坐标系上任何质点的位置」不过是孙悟空的尿尿,仅仅是让宇宙捧腹大笑的笑话而已。


  其实,只要略加思索就能知道纯数运算的不合理性,2+3=5看似成立,不过带入度量衡就不会成立,2只羊+3支笔=5?2<8必定成立吗?如果是2斤和8步呢?毫无可比性。但现代数学为什么不顾及如此浅显的道理而强行推广纯数运算呢?原因是为了资产阶级的核心利益,因为资产阶级的核心利益就是全面货币化,一切资产都要以货币价值表示,而货币恰恰就是脱离实际度量衡的「纯数」。五元人民币的「元」代表什么呢?而西方语言更是干脆什么都没有,直接念5 dollars。所以说,纯数运算的推广是资产阶级意志在数学里的显现。


  货币是人类自古以来使用的道具,货币的纯数运算功能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交易带来的方便,这种计算办法并不是西方人独有的计算,凡是发展到一定层次的文化都会出现。但是,这次在基督教文化圈出现的资本主义之所以和以往的「富人」「有钱人」区别的是因为「富人」们取得了广泛的联盟,并且已经完全统治了国家机器,是故当然包括对学术体系的编辑权。而形成这种「富人」联盟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的「复式记账法」,如果考虑到力的有名无实性,我们可以对比到一种非常奇怪的「巧合」:


  (1)会计等式: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左方为借方,右方为贷方。
  第三定律:有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2)会计平衡公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企业〈系统〉内部资产的变化,负债——企业〈系统〉与外界的关系,所有者权益——企业〈系统〉给投资者分红)
  能量守恒公式:△U=A+Q,(△U——系统〈企业〉内能的变化,A——系统〈企业〉对外所做的功,Q ——系统〈企业〉传递外界的热量。)


  对于力的理解,与人们的肢体感受是分不开的,最直接的描述或感受是,力就是使劲。并且,虽然物理学对力的定义是「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却违规于自己对力的定义。比如,教师在讲授压力的时候要求学生用食指和拇指捏住图钉来感受什么是压力,但是一个图钉给手指带来的感受可以是定义之「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吗?实质是,人们用这种外界给予身体的感受通过对符号的主观解读带入了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接触上,以自己的感觉揣度了物体之间的「感觉」。又如阻力,人们以为空气有阻力,比如当我们顶风前进的时候会感觉到「阻力」,而这里所谓的「阻力」并不完全是客观存在,而是会随外界的运动有没有违背主观意愿而改变,如果我们的目的地不是顶风而去的地方而是要顺风而去的地方,那就无所谓「阻力」,风本身无所谓阻力不阻力,它只是流动而已。是我们自己以物质的流动有没有违背自己的意愿来判断「阻力」还是「推力」,好比顺时针与逆时针的判断,指针只是不停的走动而已,如果不事先规定什么方向是顺,就没有顺逆之说。物理学的阻力也是延伸至人们这样理解的「阻力」,是与子虚乌有的「惯性参照系」做了对比才有阻力与推力之别。


  质点】带入质量概念是牛顿把传统概念之重量一分为二的必然步骤,也是带入子虚乌有的「力」概念的无他选择,单纯的下降变成了被下降和使其下降,而他们之间的因果又是无处寻觅,只好说质量产生引力,那么质量为什么无缘无故产生引力呢?只好说本来就有的,故曰万有引力。而质量的定义又是荒诞不经的循环论证,牛顿对质量的定义是「物质的量是物质的度量,可由其密度和体积共同求出」。请注意,密度不是测量而得的数据,而是计算量,本质上不过是同时记录重量和体积的记录法而已。这里有一个本末颠倒,牛顿提出质量概念之前是没有质量概念的,那么牛顿说的密度是怎么产生的呢?必定是用本来有的重量概念,牛顿用重量和体积计算密度,然后用以重量获得的密度上乘回体积,这样会得到质量吗?否,以什么概念记录了密度,回算还是会得到原来数据。质量是编造出的概念。


  关于质点的悖论,它并不是物理学本身的问题,而是比物理学更为基础的几何学问题,而科学的诞生和几何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因果关系。质点的字面陈述是一个含有质量的几何点,而几何意义上的点是不能含有量的,因为它的定义是不能含有部分。量是比质量高一级别的概念,质量可以是量,货币量也可以是量,而既然一个不能含有量的点可以含有质量,同样可以认为一个点可以含有货币量,分析含有货币量的点之图形学就是经济学,而分析含有质量的点之图形学就是物理学。物理学完全是西方经济学的分身,是资产阶级为了迷惑自国劳动者以及殖民地人民而编制的谎言。


  那么,为什么几何学定义带有悖论却可以存在于我们的意识形态中呢?比如,几何直线的定义是只有长度而没有宽度,但只要细心的想一下就能知道这个定义是与宇宙事实相违背的,因为一个物体的宽度消失的同时长度也会一起消失,我们应当看不到这种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虽然它经过思考可以认定确实不存在,但我们正在谈论。


  我们回到意识形成之初,即语言能力的获得开始。考察以下习字过程,举「苹果」一词为例。教师在黑板上挂出苹果之图,在旁边写「苹果」和「pingguǒ」,然后教师范读「pingguǒ」并要求学生跟读。这时,学生的面前出现四种东西;苹果之「象」、符号的「苹果」和「pingguǒ」(亦象),声音的「pingguǒ」。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学生会形成由「象」、「符号」、「声音」捆绑而形成的条件反射机制,在很多人那里「苹果」这个符号和「pingguǒ」这个声音是那个他们叫苹果实际上可以随便取名甚至不需要取名也可以吃掉的东西的完全取代体,而实物苹果之「象」,文字的苹果之「象」,声音的「pingguǒ」都是不一样的存在形式,不是完全可以互通的,不能随意混为一谈。通过脱离实物的文字和声音的组合来进行脱离实际的描述,就是我们经常可以碰到的谎言。


  在形成这种条件反射机制(语言能力)之后任何一项的输入都可以输出与之捆绑过的信号。比如,在这里写出「苹果」,大家就可以浮想起学习苹果这个词汇的时候与苹果一词捆绑的图形,或者看到苹果就可以写出苹果这个文字或者念出「pingguǒ」这个声音(注:在没有学习语言之前是不能完成的)。


  如果,学习语言的过程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那么说话或者阅读文章是这种机制的使用,它不是人们以为的「思考」。比如视线触及到「苹果」这个符号的时候,是「不由自主」的「一下子」被解读成「pingguǒ」和浮想与「苹果」这个符号捆绑到一起的「苹果之象」,而不是通过「思考」读成「pingguǒ」和浮想「苹果之象」。


  所以,几何学可以不顾及字面逻辑悖论而建立起逻辑体系就是因为他不是通过人们的「思考」而建立,而是通过条件反射机制强行灌输于人们的一种违背宇宙实际的符号体系。因为当视线触及到「点」这个字的时候,与学习「点」这个概念的时候从黑板上看到的那个「可视点」会通过条件反射机制不自觉的浮想起来,而不是定义之不能含有部分的那个点。又如「直线」;直线之定义为无宽而有长之线,宇宙当然不存在这种实在之物,但谈论直线存与否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只要「直线」这个词汇出现在眼前,它以什么名义出现都无关紧要,甚至以不存在的名义出现。「直线是石头」「直线不是直线」「直线是曲线」,「你现在想的那个直线根本就不存在」「直线是个苹果」等都可以导致浮想曾经与「直线」这个符号捆绑过的可视图像之效。


  犹如广告的概念炒作,不知广告原理的人以为真的在谈论某种概念,其实广告的目的只是要给观众输入记忆而已,到了柜台前这个自以为在「自由」选择的人会不由自主的选择平时听得最多的那个广告里的东西。这个世界根本就不存在「思考」这种行为,以为能「思考」是人们的自矜,一切都是大道在自行其理,没有「我」。


  利息】速度的分母不是时间的话(当然不是,时间不是可以用任何符号代替的,苹果这个文字无法完全等同于苹果的实物,况且是连对应实物都没有的时间),我们可以试着还原惯性的匀速直线运动的原初。


  (1)每秒5米速度运行的质点初速度为0时,每一秒进行统计:
  ①5/1;②10/2=5/1;③15/3=5/1;④20/4=5/1;………………
  注:这是强行带入的,所以必定会与真实的运动出现偏差,所以要再弄出一个概念,捏合强行带入子虚乌有的概念而出现的偏差,故有加速度一说。
  (2)没有加入市场的资金或银行的无息贷款。5万元,一月一计。
  ①5万元/第一个月②5万元/第二个月③5万元/第三个月④5万元/第四个月………………
  物理学=惯性+加速度
  银行=本金+利息
  利息面前人人平等,因为不管你有多少钱,都会「公正」的进行计算。但利息不能直接当货币使用,必须经过换算。如果你只有一万元,一个月1%就是一百元,一百元能干什么?如果你有一百万元,一个月是一万,如果你有一千万……很多人会以为利息多少让自己多拿点钱,实际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利息制度是完全为富人制定的制度,也是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的根源。


  即便承认宇宙存在电子这样的微观粒子,宇宙也不需要弄出「场」让电子在场内跑步而自己饶腾自己,可以直接运动。宇宙更不需要让物体有「惯性」,然后在弄出「力」克服惯性而自己愚弄自己,可以直接运动。金钱不会自己生金钱,是人们的欲望让金钱生金钱,然后自己折腾自己。当然,这里的自己折腾自己是从整体的立场考虑的观点,从资本家的角度来看,计算利息以稀释劳动者的劳动成果绝对不是瞎折腾。


  数学】严格的说,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过程是错,用数学公式倒推物理过程更是错。「黑洞」、「宇宙大爆炸」等等,这些都是以为可以用数学倒推物理而产生的胡思乱想,其实质是一种疯癫,不过他们疯癫的一摸一样所以相互看不出自己是疯子,并且得到世俗人们的吹捧而忘乎所以而已。特别是代数学,更是把人们的本末颠倒能力发挥到了极致,代数学的典型特徵是置换结果和过程,所以一切公式都是为了与测量数据吻合而制定的,而不是大多数人以为的通过公式计算可以得到有用的数据,如果得到数据并且有用只能说明在算老问题或者解教科书的字面问题,那当然不会出现毛病,因为都是别人反复计算和测量过再出题的。而人们以为数学计算过程有用,就像人们认为一部电影在播放的时候以为是随着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结局一样,是一种错觉。事实是电影在播放之前已经有了结局,而且情节都是导演为了得到某种结局而刻意安排的。


  现代数学压根不是「数之学」,乃是给「数」套相对符号并给「相对符号+数」命名相对名称的方式构建的「相对口令系统」,不过是符号机巧而已。比如,资产阶级从复式账中引入的负数系统。所谓的负数并不是由一个符号构成,而是由代表方向的「-」和数「8」构成的两个符号构成,分开念是「减8」连念是「负8」。把数和连带一个非数符号的符号硬说成是数了,世上不可能有「小于0的负数」,要有小于「有」的存在,估计只有「负智商」。


  正负数概念其实就是人们计算得失中而来的,比如,将左口袋之8元移至右口袋,这样的举动对比口袋高一层的「我」来说有什么变化吗?当然没有,我还是有8元。但对口袋们来说发生了有效事件,尚且是天大的事情——左口袋亏损8元而右口袋盈利8元,纯量|8|变成了两个「-8」和「+8」矢量。「矢量」计算关心的不是量本身,而是量从哪里流到哪里,其本质就是人们的私心。可见,即便是同样的计算,非自我计算和自我计算有截然相反的结果。


  或是偷换概念的障眼法,如微积分。直线之定义者没有宽度而有长度,这样一来直线同样可以理解为只有长度而没有宽度的面积,点亦可以理解为没有长度和宽度的面积。就像三角形可以理解为一个角180°的四角形一样,点、线、面的互换只不过是如何定义的问题。这就好像是成了如何才能让无数个直线变成面积的问题,其实就是在互乘的一个数变成0的时候偷换成1,使另一个概念不会随着一个概念的消失而一起消失的问题,因为直线就是面积,是一个项为0的直线或面积。脱离度量衡而论纯数则5×1=5,左5=右5;但5cm×1cm=5cm^2≠5cm,左5≠右5;这就需要在进行几何运算之前偷换概念才能进行纯数运算。伽利略就是通过这种偷换概念的方法建立了公式,先用面积表示速度,后却用来表示距离,进而把在速度增量求和改换成落下距离的增量求和。


  0】0不是现行教科书说的那样是一种「数」,更不可能是最小的自然数,而是在符号陈列中占据位置并控制视觉相对性的符号,也不能是代表「无」的符号,在字面上逻辑上,真「无」是无「谈」而不是谈「无」。

.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5-1-21 18:40 , Processed in 0.06620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