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8280|回復: 16

[八卦時聞籮] 极度恐怖的泰国「乩童」表演 (组图/慎入)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9-15 07:15: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乩童是一种职业,类似西方的灵媒,是道教仪式中,神明跟人或鬼魂跟人之间的媒介。泰国南部大城合艾的「九皇斋胜会」吸引了逾四十个泰南的神庙、民间组织,引吸逾三万名游客来参与盛会。

乩童1.jpg

乩童2.jpg
 樓主| 發表於 2009-9-15 07:22:08 | 顯示全部樓層
乩童3.jpg

乩童4.jpg
 樓主| 發表於 2009-9-15 07:54:15 | 顯示全部樓層
乩童5.jpg

乩童6.jpg

乩童7.jpg
 樓主| 發表於 2009-9-15 07:55:10 | 顯示全部樓層
乩童8.jpg

乩童9.jpg
 樓主| 發表於 2009-9-15 07:56:11 | 顯示全部樓層
乩童10.jpg

乩童12.jpg
 樓主| 發表於 2009-9-15 07:57:06 | 顯示全部樓層
乩童14.jpg

乩童15.jpg
發表於 2009-9-15 10:55:12 | 顯示全部樓層
好核突阿!想嘔~好唔人道。。。
 樓主| 發表於 2009-9-15 11:06:55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Jean 於 2009-9-15 10:55 發表 好核突阿!想嘔~好唔人道。。。





煎姐,使唔使扶妳
發表於 2009-9-15 11:28:04 | 顯示全部樓層
http://www.aegis.com/news/ap/1997/AP971003.html
HOME

Associated PressImportant note: Information in this article was accurate in 1997. The state of the art may have changed since the publication date.
Click here to return to Associated Press main menu




DonateNow



Thai Religion Practices Piercing

The Associated Press; 50 Rockefeller Plaza, New York, NY 10020 - Friday, October 10, 1997; 5:23 a.m. EDT
Ellen Teper Lochaya


PHUKET, Thailand (AP) -- His face a mask of otherworldly repose, the teen-age disciple didn't bat an eye when the temple elder held his mouth open and pierced his cheek with a 3-foot-long steel spike, like a needle punching through cloth.

Dripping blood from the wound in his face, the teen-ager -- along with scores of others like him -- marched down the streets of Phuket, spurred by the din of Chinese music, firecrackers and cheers from a crowd that occasionally wiped his face clean and stuck money on the spike.

"When I'm pierced, I don't feel anything," Udom Than said. "I'm possessed."

Once a year, Phuket changes from Thailand's best-known tropical island into a stage for one of the world's most bizarre rituals of self-mortification -- oddly known as the Vegetarian Festival.

Across Thailand, the festival is traditionally celebrated in the ninth lunar month of the Chinese year, ending today. During that time, many of Thailand's 6 million or so ethnic Chinese will refrain from eating meat.

But on Phuket, a beach paradise on the Andaman Sea, 430 miles south of Bangkok, the festival takes a masochistic turn, drawing large crowds of spectators at the slowest part of the tourist season.

For teen-age disciples, the festival is a rite of toughness. But older men and some women, motivated chiefly by prestige and tradition, make up the largest number of participants. All participants abstain from meat, alcohol and sex for nine days before the piercing.

"The body piercing, I think, is getting out of hand," said a temple elder, speaking on condition of anonymity. "It's become a big tourist attraction, with more and more youngsters getting involved each year, sort of a macho thing."

Devotees gather at several temples honoring Chinese gods and spirits then undergo a series of purification rituals that, after several days, culminate in a trance.

They roll back their eyes, shake their heads, dance -- whatever it takes to block out the pain -- then pierce their bodies in an ultimate expression of religious devotion.

Most put a single steel rod ranging in width from a quarter-inch to an inch, through one cheek. The more experienced or daring might put four through their cheeks at crazily crossed angles, another through the skin of their necks, and maybe one or two more through their arms.

Others choose more bizarre objects to pierce their bodies: a samurai sword, an umbrella, a small tree, a sailfish, a musket, a lamp -- one year, even the kitchen sink, with the faucet plunged through the cheek and the basin carried by a helper.

This year, a man sprayed blood down his chest as he ripped his tongue on a logging saw. Most marchers don't bleed much, though -- until the pierced objects are withdrawn, uncorking their wounds.

Though they are rarely needed, ambulances stand by to transport those overcome by shock to the hospital. Apart from soreness, little real damage is done.

Some spectators along the parade route sometimes offer tea to the marchers. But it's more symbolic than helpful, since most can't swallow well with a mouth full of steel.

Phuket health authorities have advised the temples to take precautions -- such as not sharing spikes and wearing rubber gloves when handling them -- against the blood-borne HIV virus that causes AIDS.

The Phuket version of the festival has its roots in the discovery of tin on the island about 160 years ago and the ensuing arrival of Chinese laborers to work the mines. An epidemic swept the island at the same time a Chinese opera troupe was touring to entertain the workers.

One performer suggested the Chinese were victimized by the scourge because they had failed to observe traditions, including the festival. Thereafter, the occasion was marked with unusual fervency and eventually, acts of self-mortification crept into the observance.

At the start of the festival, worshippers deposit fruit and incense at the temples. Each temple also sponsors a parade, which is preceded the night before by men and women reputedly becoming possessed by the gods and speaking in ancient Chinese. Some walk on hot coals, others climb blade ladders.

The next day, they pierce themselves and march.

"It's the faith -- faith in the gods here," one disciple, who gave his name only as Thisan, said before adding: "Sorry, that's enough now -- it hurts."

Copyright 1997/The Associated Press.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Reproduction of this article (other than one copy for personal reference) must be cleared through the Permissions Desk, The Associated Press, 50 Rockefeller Plaza, New York, NY 10020.
971010
AP971003


Copyright © 1997 - Associated Press. Reproduction of this article (other than one copy for personal reference) must be cleared through the AP Permissions Desk.

AEGiS is a 501(c)3, not-for-profit, tax-exempt, educational corporation. AEGiS is made possible through unrestricted funding from Elton John AIDS Foundation UK,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AIDS Walk of Orange County, and donations from users like you.

Always watch for outdated information. This article first appeared in 1997. This material is designed to support, not replace, the relationship that exists between you and your doctor.

AEGiS presents published material, 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and neither endorses nor opposes any material. All information contained on this website, including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health conditions, products, and treatments, is for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It is often presented in summary or aggregate form. It is not meant to be a substitute for the advice provided by your own physician or other medical professionals. Always discuss treatment options with a doctor who specializes in treating HIV.

Copyright ©1980, 1997. AEGiS. All materials appearing on AEGiS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as a collective work or compilation under U.S. copyright and other laws and are the property of AEGiS, or the party credited as the provider of the content. comments@aegis.org.


發表於 2009-9-15 11:31:08 | 顯示全部樓層
http://en.wikipedia.org/wiki/Tua_Pek_Kong

Tua Pek Kong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Tua Pek Kong (Chinese: 大伯公, Da Bo Gong) is one of the pantheon of Malaysian Chinese Gods. It was believed the date Tua Pek Kong arrived in Penang was 40 years before Francis Light in 1746.

Tua Pek Kong was a man named Zhang Li (张理) from the Hakka clan. His Sumatra-bound boat was struck by wind and accidentally landed on Penang island of Malaysia, which at that time had only 50 inhabitants. After his death, the local people began worshipping him and built the Tua Pek Kong temple there. Today Tua Pek Kong is worshipped by Malaysian Chinese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ua Pek Kong is often mistaken for Tu Di Gong, partially because of their physical similarities.

Chung Keng Quee was a principle donor to the Haichu-yu (Sea Pearl) Tua Pek Kong Temple (1865 and 1868) in Tanjung Tokong, Penang. Another famous temple is the Tua Pek Kong Temple, Sibu with its 7-storey pagoda and has become a landmark for Sibu.

[edit] See also

[edit] External links


發表於 2009-9-15 11:32:01 | 顯示全部樓層
http://www.chinaqw.com/news/2005/1223/68/10479.shtml
惊天海啸中丝毫无损 大马海珠屿大伯公庙创神话

2005年12月23日 16:12




百年古庙海珠屿大伯公庙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军入侵马来亚时,日倭战机在槟城的上空盘旋大肆轰炸,据闻俗称观音亭的椰脚街广福宫丝毫无损,往后它的香火之旺盛有增无减。去年的12.26南亚大海啸,也制造了另一个槟城大伯公庇佑民众的神话。

  去年圣诞节次日中午之后来袭的海啸,冲到海珠屿大伯公庙这座百年古庙大门前,把放置在庙前靠海一边的石狮子硬生生地横移4呎有余,可见其冲击力之强大,可是海水并没有冲进庙里,令许多海啸之后到这个灾区看热闹的公众感到啧啧称奇。

  该庙不愿意上报的女庙祝告诉《星洲日报》,当时她正在庙内,目睹惊天动地的海啸从庙门前呼啸而过,海水就是进不到庙里。

  一名住在庙前槟州城市发展机构地段的灾民陈来吉说,当时的情景十分骇人,庙旁海鲜餐馆的大招牌当场倒下,海鲜餐馆的墙壁和屋顶也倒塌,导致餐馆女主人和在一旁卖粿条小贩的姐姐受伤,幸而伤势不严重。

  当地人把这些不幸中的大幸,视为大伯公显灵,庇佑祂的善男信女,以致人们所受到的伤害减至最轻。

  陈来吉说,平时这个下午1时左右的时刻,都会有十多人在海珠屿旁的海中嬉水,附近岩石重迭的海滨也会有人在垂钓,况且当天是圣诞节次日的周日,可是却没有人嬉水和钓鱼,否则的话一定有人被卷入海里。

  海啸冲上岸的海水含有大量砂石和泥泞,被它卷走的人多数凶多吉少,当人从海底浮上海面时,已成为一具伤痕累累的尸体。

  他说,他的家就在大伯公庙前不远处,当时他在家里和太太在一起,海啸冲进屋里时,他和太太紧紧地抓住一切可以抓到的东西,拼命地挣扎不让海啸把他们带走。

  后来他得知连石狮子也被海啸移动4呎时,吓得他冒冷汗。

  他居住的城市发展机构地段,有6间木屋遭海啸破坏,这里是槟岛丹绒道光唯一华人聚居的灾区,也是当地破坏程度最大的住宅区。庆幸的是,这6间屋子只是财物损失而已,居民受到的伤害十分轻微。

  当地的其它马来人屋子,由于距离海滨比较远,屋子遭受破坏的程度非常小。

  陈来吉说,冲进屋里的海水席卷屋里的一切物品,这些东西流经他们的身体时,对他们造成伤害,特别是没有受到衣服保护的小腿,出现一些伤口。

  他说,不要小看这些小伤口,他们夫妇两人的伤口在4个月之后才痊愈,过后仍然留下红色的怪疤痕。

  他说,由于伤口一直不能痊愈,夫妇俩看了几名医生,医生告诉他们,海啸的水「很毒」,令被擦损的皮肤伤口恶化。

  至今他晚上做梦也会梦到海啸,一直不能消除心里的恐惧。他是一名渔夫,在没有出海捕鱼时,会坐在海珠屿大伯公庙的戏棚上和其它渔夫一起补网或聊天。

  海珠屿大伯公庙是南洋大伯公信仰的发源地。据说,南洋华人祭拜的大伯公,是比槟城开埠人英国人莱特更早到槟岛居住的张理。

  张理是客家人,据说他准备下南洋到印尼谋生,所乘坐的船只被海风吹到了槟岛,过后便在海珠屿定居下来,作古之后被人奉为大伯公。

  莱特于1786年登陆槟岛时,据说岛上只有58名华人和马来人渔民。过后,槟岛在莱特励精图治下,逐渐发展成为闻名国际的旅游胜地东方花园,人口逐渐增加。

  在槟城的发展过程中,经常发生致命的传染病,相传有一次瘟疫流行的时候,大伯公突然显灵庇佑乡民,大伯公遂成为南洋华人的土地守护神。

  几乎每个华人聚居的乡村,都有大伯公庙的设立。信仰道教的华人也把神庙的香火请回家里,以致家家户户都有大伯公神位。

  大伯公也是早年华人秘密会社祭拜的神祇,党徒在火并之前会祭拜大伯公寻求庇佑,故有血腥大伯公的神像出现。(来源: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發表於 2009-9-15 11:32:58 | 顯示全部樓層
http://www.xiao-en.org/cultural/library.asp?cat=23&loc=zh-cn&id=97

大伯公与华族民间信仰

updated: 17/05/2002 15:27:37
作者:骆静山

华族民间信仰是以古老的「泛灵信仰」为基础,再融合懦、释、道3教而成。「泛灵信仰」是相信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附有精灵或灵魂的存在。这古老宗教具有「灵魂不灭」和「死後再生」的信念,主要包括了亡灵崇拜、自然崇拜、庶物崇拜以及巫术禁忌等。

自然崇拜渊源於人类对自然事物或自然现象的惊异、畏惧、感恩和依赖等心理。大伯公即居於自然崇拜中的地祗,也就是土地神。道教的(土地经)说:

「吾在山中为之山神土地.吾在乡中为之田园土地,吾在人间为之住宅土地,吾在寺院为之伽蓝,吾在宫殿为之真君,吾在州县为之城惶。」

关 於这一个在大地上无所不在的神灵,本邦华人所熟悉的名称有「福德正神」、「大伯公」、「伯公」、「本头公」、「土地公」以及「本宅土地」等。至於「拿督 公」,原是以前巫族所膜拜的一种「圣地之神」(Datuk Keramat),许多华人也把它当作「番土地神」来拜。老虎是山中土地神的脚力,所以往往跟土地神同祀、守护坟墓的土地神则被称为「後土」。

古 代,人们往往以为小丘、大树和怪石等是土地神的化身,而加以膜拜。开战的时候先要拜土地神,甚至抬着它上阵,直到本世纪初年闽南人械斗的时候,多少还存 有这种风俗。1847年,闽南人在槟榔屿创立的「建德堂」,便是以膜拜大伯公为纽带的一个从事械斗的秘密会社,它被一般人称为「大伯公会」。

公 元1810年,客家人在槟城市中心的大伯公街建立「福德词」,它成为清朝末年客家五属的活动中心。到1890年当局开始取缔秘密会社以後,槟榔屿漳泉人 的领袖还组织了「宝福社」,来照顾「建德堂」奉祀的「大伯公」。今天崇祀大伯公的组织遍布槟城各街区,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大伯公在本邦华族民间信仰 中的重要
性,可见一斑。

《札记·郊特性》说道:「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华族讲求实际,所 谓「现官不如现管」,上级的神权愈大,离百姓愈 远。百姓平时所亲近的只会是地方上的守护神。而在地上群神中,大伯公崇拜的历史最为悠久。在佛道3教盛行以前,华族最重视的神只是大伯公。它的祭礼最为隆 重;民间的大伯公,实际上溶合了周朝以前的「社稷」,社为土地之神,稷为五谷之神。土地和五谷是农业社会生活的凭藉。古代称国家为「社稷」,其崇拜可与祖 宗崇拜相提并论。正如《札记·祭义》所说:「建国之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庙。」它所受崇敬的隆重,非其他神只所能比拟。

《搜神记》提到神山崇拜时,称泰山为「群山之粗……神灵之府。」中国古代帝王的「封禅」大典都在这里举行。所谓封,即登泰山筑坛祭天,「禅」即在山南辟基祭地,即祭拜大伯公。

公元1世纪以後,社稷信仰溶合为土地神崇拜。中国各地社区,不拘州县乡镇都以土地神为守护神。举凡官员就职、人民生育、成年、结婚、丧葬或天灾等,都要到大伯公神坛前祭拜,其内容包括宣誓、祈雨、求福和谢恩等。

古代一般农家在阴历二月二日大伯公诞辰时举行「春祭」,祈求五谷丰收。八月十五日再拜一次,称为「秋祭」,藉以感谢大伯公赐给人们的丰收。早期仰韶文化的出土文物显示,春秋二祭是华族最早的一种宗教活动。

民间供奉的大伯公,手持金元宝,一副福相,状若财神。过去一般商家都在每月初二和十六日祭拜大伯公,祈求财源广进,生意兴隆,闽南人称为「做牙」。二月初二为大伯公祝寿,称为「头牙」,而与阴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对称。

商 家在尾牙时,为求保佑新年利市,其祭拜大伯公的仪式,较农家盛大得多。牲醴中不可缺乏的是雄鸡,它象徵生意兴隆。当晚,东家大宴雇员,以犒平日之辛劳。 如果对某位雇员不满,来年不想续聘,就把筵席中的鸡头接向即将解聘者,以作暗示。有句俗语说:「食尾牙面忧忧,食头牙捻嘴须。」头牙与尾牙,一喜一忧,不 可同日而语。

做尾牙,祭了大伯公,还要在门口供五碗日常饭菜拜地基主,即以前住在家宅的孤魂。一般居户也有「食尾牙」的习俗,主要食料为一种特制的「润饼」。「润饼」是用薄皮卷包煮熟的豆芽、红萝卜丝、笋丝、豆乾片、蒜末、肉丝、蛋皮等而制成,其名称是取其能富润家庭之意。

此外,在元宵节时另有「弄土地公」或「弄元宵」的风俗。那就是把大伯公安置在神明轿,以壮丁抬到商家门前「迎弄」,商家便燃放鞭炮,以示欢迎叩谢,相信能够带来好运。

自封建制度崩溃,神权统治结束以後,大伯公的地位虽然不像以前那麽显赫,然而在华族民间信仰中,它的神坛仍然遍及穷乡僻壤,成为劳动人民经常膜拜的场所。

(应砂华文化协会之邀,顺序在92年5月15、16、17日讲於古晋,诗巫和美里。)

取自:知识份子与社会文化(本书增订本全文将在2002年初由孝恩文化基金会在网上出版)
如欲转载请联络孝恩文化基金会
孝恩文章
民间节日

马来西亚华人义山与墓葬文化

精选文章

孝经今解

礼运大同

当代孝观的反思

發表於 2009-9-15 11:36:54 | 顯示全部樓層
http://www.google.com/search?hl=en&lr=&safe=off&q=%22%E5%A4%A7%E4%BC%AF%E5%85%AC%22+%E4%B9%A9&start=10&sa=N
"大伯公" 乩

http://www.ericsoo.com/redirect.php?tid=156405&goto=lastpost
资料来自「华社研究中心」 网址:http://www.huayan.net.my
乱讲话的人是拒绝真知识,沉沦在「无知」的胡同里。
以下的资料提供大家认识认识。  

第一位大伯公
2006-02-23 11:42:52
2006-2-21 14:34:58
作者:黄尧

「大伯」本来是华人对非亲属的一种普通尊称,例如「叔叔」「伯伯」这类的称呼,「大伯」当然比「大叔」更有敬意,加上一个恭敬的「公」字,就顺口地叫成「大伯公」了。

「五属之侨凡有所获,不自以为功,而归功于大伯公。」

这是槟榔屿市区外沿海岸的一角上,有个名叫「海珠屿」的地方,建有一个庙,庙中有一块壁碑,碑中有的几句话。

先应该知道的,马来亚第一位的「大伯公」,即是槟榔屿第一个上岸的华人。大伯公,这个神灵的名称,不属于任何那种宗教,即他是各式各样神灵中的 「独立人士」似的;但是,大伯公受人敬拜的信仰力量,在南洋却很普遍,因此,南洋到处有大伯公庙,也听到各处都以膜拜大伯公为习俗;人们一感到有什么困难 时,即刻会想到他,说出「去求求大伯公吧」;因此,变成在人们的心灵上,大伯公是有不可思议的保护力量,既不若女性造型的观世音菩萨来得柔和,也不若青龙 在的手的关公来得威灵显赫,因有这样的玄妙,大伯公在这里人民间的心中,自有他的另一种威信,能够顺和地适应人心;所以,南洋的老老小小男男女女,都要敬 拜这位不属任何宗教的「大伯公」了。

大家已经知道,莱特上校在1786年8月10日,到这个一片尽是原始森林的槟榔屿荒岛来开辟时,想不到荒岛上已有58个渔民先他在此;这58个渔人中,至少有3个华人早已在这里了,一个是姓张,一个是姓丘和一个是姓马。

先要说的是第一个姓张的,他的名字叫理。有句成语曰「申张公理」,好像为大伯公的精神先作了一个注释;大伯公的能成为神灵,最主要的任务,是帮助人们「申张公理」。

张理,是广东的大埔人,在18世纪中叶的乾隆十年间,偕了同乡人丘兆祥,另一位福建永定人的马福春,一起坐了帆船南来,莱特到槟榔屿的1786年是乾隆五十一年,那么,这3位最早到槟榔屿的华人,至少较莱特早到槟岛有40年。

他 们3位是结拜兄弟,张理是大哥,正兆祥是二哥,马福春是三弟。张理是知文识字的,可能在中国原是一位教师;丘兆祥传说是铁工;马福春是煅炭的。他们3人情 谊很深,一同飘洋过海到了这个荒岛,帆船就泊在「海珠屿」的海边,踏上这块土地的一角,就成了「大伯公庙」的起建处,也成了大伯公神灵的发源地。

他们3人踏上荒岛,当然无书可教,无铁可打,无炭可烧,只能变成原始生活的鲁滨逊,很自然地成了渔民;58个渔民初见莱特时,他们3人中有丘马在其中,他们比莱特上校早登槟榔屿确是事实。

张理一直住在海珠屿,而丘二哥和马三弟就在附近地方找生活,他们常常欢聚,虽然身在荒岛,可是情逾骨肉;丘马二人忽然好几天不见张理,就一同到 海珠屿来探访;到了海珠屿,只见他已在石岩之中坐化了。丘马2人就将他安葬在石岩的旁边,用非常敬诚的礼来祭祀他。后来,丘马2人也去世了,这时,来到槟 榔屿开荒的华人,也渐渐的多了,丘马的同乡们把他俩也安葬在张理坟墓的左右,而这个荒岛上,一片榛莽,没有宗教可依,没有庙宇可拜,人们一有恐惧忧虑,无 处祈求,但华人对神道的迷信心理是有传统观念的,加上荒岛上瘴烟特重,疫疠易生,这些初集槟榔屿的华人们,对张丘马三人的义气很钦慕,就开始用敬仰的心来 膜拜他们,祈求他们的的神灵保护。

事实的需要性,符合了观念上的应验,自然而然地尊称他们。「大伯」本来是华人对非亲属的一种普通尊称,例如「叔叔」「伯伯」这类的称呼,「大伯」当然比「大叔」更有敬意,加上一个恭敬的「公」字,就顺口地叫成「大伯公」,而无形中变为专有所指的神性名称了。

据 许云樵教授在马来亚丛谈中说:「经过许多研究的专家为认大伯公,就是中国的「土地公」,理由有3:㈠南洋各地奉杞大伯公的庙,叫做福德祠,中国的土地庙也 叫福德祠。㈡土地公是到处必有的,而且一个地方有好几间土地堂,不比城隍庙,一县只能有一座,大伯公庙也是如此。在星加坡只有一座城隍庙(在柏城街),却 有十几间大伯公庙,可是并没有一间土地庙。㈢广东客家称土地公为「伯公」,这里的大伯公性质和土地公相同,祗是名称上多一个「大」字而已。

大伯公的「大」字,都以为是尊崇他的意思,其实「伯公」二字固然是从客家话来的,但这个「大」字,可不是中国话,原来是马来话称「神」叫做 Datoh一字的缩称toh的译音。大约最初马来人称「伯公」(土地)为Datoh Pekong,华人发音不正,唤作大伯公。伯公两字是客话,因此学者认为是客人从广东带来的,客家人南来,最早都是开矿的矿工,矿工是要冒犯土地的,掘 地、翻土、都是使土地公不安的,因此非得拜他不可,最初拜他时很简陋,正像中国乡下的土地堂,和鸡棚一般大小的都有,后来有些积蓄便在他们聚居的地方,建 造一座堂皇的福德祠来祀奉他。……」

(二之一)

光华日报.2006/02/21





第一位大伯公 (下)
2006-03-02 11:48:49
2006-2-28 14:46:22
作者:黄尧
现在流行的「大伯公」画像,都是穿汉人明代服装的,右手执了如意杖,左手还握着一锭元宝,白发白眉白胡鬓,倒很有华人在此刻苦勤劳一生,到了老年, 有了钱财,自然稳坐如意,大有为南洋「头家」们写照的样子;至少也写透了华人的心理,怪不得大伯公的神灵,能成为这里千家万户膜拜的偶像了。

在海珠屿初拜张、丘、马3位成为大伯公时,也一定是很简陋的,有似土地堂一般,到了1799年正是清代的嘉庆四年,槟榔屿开埠14年后,才正式建庙,立起碑文来的。

这 3位金兰兄弟的大伯公,是在莱特上校到槟岛后不久就去世的,事实上,他们3位在1745年间到槟,而莱特是1786年到槟的,他们已在岛上有41年之久 了。以他们南下到槟的年龄,正在青年或壮年间,到了莱特开辟槟岛时,已到老年之境;所以莱特开埠之久,他们3位就先后去世了。

后来到1801年,有客家人陈春生,得到政府的允许,免费领得了现在大伯公街的大伯公庙的地,筑成福德祠大伯公庙,地的面积有6996方尺,就将海珠屿的大伯公庙为正宫,因为当时还没有公路,去朝拜的人交通不便,所以要在市区有个行宫的庙。

当年,新加坡总督金文泰,曾做过香港总督,所以懂得华语和华人的风俗,听到海珠屿的「风水」好,他到槟城巡察时,特地去访看一番,所以,大伯公与总督也是很有缘的。

在 1902年,领事张弼士太仆,自己出1万两银,用「大伯公」名义捐助中国黄河水灾的灾民,曾上表请封,因为张弼士与张理是同宗,所以在表中,还称大伯公为 「嗣伯祖父」,那时正是光绪二十八年,朝廷居然还赏下一品红顶花翎,正使大伯公的冠带,又多来一个红顶子;如张理当初为了不甘满统治而亡命出海,一定会不 喜欢这个红顶子帽的。

现在流行的「大伯公」画像,都是穿汉人明代服装的,右手执了如意杖,左手还握着一锭元宝,白发白眉白胡鬓,倒很 有华人在此刻苦勤劳一生,到了老年,有了钱财,自然稳坐如意,大有为南洋「头家」们写照的样子;至少也写透了华人的心理,怪不得大伯公的神灵,能成为这里 千家万户膜拜的偶像了。

巴素博士说过一句:「大伯公只是华人先驱者的象徵」,倒是很恰当的。

海珠屿大伯公庙的地,是在1834年9月5日,由法国人布朗以550的代价,卖给客家人李春生的,庙地有1垅35方尺,共计43595方尺,到了1856年5月20日,李春生又转卖给洪丁贵、满阿布、罗廉法、胡瑞发、李谷人、黄阿声、陈添、翁阿阳等,只收450元。

到 清代道道年间,还有一个和尚,法名叫「西滨」的,曾在海珠屿的大伯公庙留下,日夜祀奉大伯公,一直到咸丰初年才圆寂,也附葬在大伯公墓的下面;墓碑上写着 「盛丰四年立」,该是1854年间了。他怎么会奉祀起这位并非属于佛教中的神道来的呢?这位西滨法师一定对大伯公的精神,有特别的敬仰,所以会留庙诚心礼 奉到圆寂,使各种神灵中「独立人士」的大伯公,也会感到奇怪吧?

到现在还存在,留在海珠屿庙前有一个石刻香炉,已被树根盘缠着,说来 有近200年的历史了,上面刻有「乾隆壬子口六甲弟子李赐答谢,葭月吉立」等字,查乾隆壬子是公元的1792年,证明张、丘、马三位中,至少张理已在那年 以前去世的。莱特上校到槟岛是1786年,而李赐献这个石香炉是在1792年,那么,张理他们一定是在莱特开辟槟榔屿后6年内去世了的。至于「六甲弟子 」,是马六甲人或六十岁花甲者都没有关系,不过,为什么称「子弟」?是自称为「佛门弟子」,或对张理有某一种的「弟子」关系?因为也有人指张理是帮会的头 子;假如确实有这种关系,那么可以明白他所以出亡南下的原因了。

照 Bookworm(译名为「书蠹」)的所撰「过去的槟榔屿」(Penang in the Past)中《莱特着手开辟荒岛》一则中说:「当是时也,槟榔屿尚属一片荒土,无希望可言,莱特氏遂以开辟之艰钜自任 ,务使巩固赡足而后已,当占据之初,除少数华人外,人迹罕至,内地林莽塞道,尤见荒凉………。」可以想像得出,当时张理等3人飘到了海珠屿上岸,共同生 活,一直到莱特在关仔角升旗,宣布占领槟岛时为止,这3位大伯公,实在在原始森林的槟榔屿中足足做了40年的鲁滨逊,后人尊他们为「大伯公」,确是一件美 事,如能进一步更尊敬他们开发的精神,用来勉励人们刻苦奋斗,开创生活事业,那么岂不是更有意义了。

光华日报.2006/02/


 6/6 ‹‹123456
發表於 2009-9-15 11:37:17 | 顯示全部樓層
http://www.seehua.com/feature/newc/2602-2009-04-24-10-21-15
各族不分彼此互相膜拜 砂民间信仰多元并存
特稿 - 新策划
周五, 2009年 04月 24日 18:15

     华人的神只信仰是文化研究的重点之一。而砂拉越华人所信奉的宗教,立基中国传统宗教,但受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影响而有所差异。他们在特定的时空交汇,保留故 乡、故土宗教文化的色彩,又兼容了其他民族宗教的某些成份,最终形成了以民间信仰,儒释道为主体,并与其他信仰多元并存的格局。
     砂拉越大学社会科学系讲师蔡静芬,以州内一个华人社区所举行及庆祝的两项常年活动进行研究。一是农历二月初二的大伯公诞庆典;一是农历七月十五(俗称七月 半)的中元节。在这两项活动中,除了华族庆祝者,还有其他族群及不属华族的神只,参与其中。接受研究的社区由一座华人村落,一座马来村落及两座比达友村落 所组成。这些村落的历史都很久远,而信仰是互为融合。


                                          对本土神灵保持敬意
     蔡静芬表示,「华族对本土神灵的存在很保持敬意,并将这些神灵纳入神庙祀奉。他们深信本土神灵会像自家神灵那样,给他们同等的庇佑。同样的,马来及达雅族 群也很尊敬华族邻居及信仰,他们接受,也习惯在庙宇及义山中游行时所产的节日气氛及喧闹。可以说,这些社群对彼此的信仰都持以包容及接受的态度。」
     她在参与相关庆典活动中发现,受到该社区或者说新村华人居民所信仰的神祈,居然是超越种族的。他们除了拜祭在马华宗教地位仅次于妈祖的大伯公之外,也将马 来人所崇拜的拿督公,当作土地爷加以膜拜,除此,还有大山神。当人们走进这些华人村落社区,常会发现将大伯公、拿督公和大山神供奉在毗邻的庙祠里。
     「大伯公是华人的神,可是马来人和伊班人也有在拜。拿督公、大山神分别是马来和伊班的神,华人也有在拜,这是超越种族与宗教的一种信仰文化。」 
      大伯公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华人广泛信仰的神祇。祂又名为福德正神,所以大伯公庙也可称为「福德祠」。在砂拉越,大伯公庙在不同省份有不同名称,如古晋大伯公庙为福德祠、诗巫为永安亭大伯公庙,美里直称大伯公庙等。
      大伯公究竟是何方神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伯公」是粤东客家人住区对土地神特有的称号。其实大伯公在华人意识为土地公化身,也因此从城市到乡镇,都 存在着大伯公庙。之所以称大伯公为大伯公,也有一说。据说在华人家族中,长子具有非同一般的地位,他能继承家业,也在家族扮演领导地位。所以将土地公喊作 大伯,也有种领导家族的意味,而在大伯后头再加上个公字,更显示出大伯公的地位。
      大伯公之名有可能渊源于中国,衍化为本地神。根据闻名海内外的诗巫永安亭大伯公庙百年特刊中蔡存堆的文录,可佐以证:
                                        华人精神寄托和依靠
     「1871年,诗巫巴刹已有20间店,还有一间华人庙堂。庙堂即为大伯公庙前身……根据老一辈人的记忆,庙里大伯公塑像是光绪23年即1897年从中国请 来……据新马考古学者研究,大伯公可能出自中国土地公,这一点我们可以想像得到在1870多年的时候,福建沿海一带的闽南人已经三三两两离乡背井来到诗 巫。当时的诗巫是原始森林一片,人地生疏,无依无靠,只得求神保庇。在中国民间最常见的神是土地公。因为中国是以农立国,土地对他们来说是第二生命,再加 上土地公是一位慈祥的老伯,很得民间的爱载和尊重,所以诗巫木屋庙内受膜拜的可能是土地公……成为当时华人精神的寄托和依靠。」
     从这段历史中,可以发现华人大伯公和马来拿督公在信仰意识上的雷同处。

                                                    当土地爷膜拜 
                                                    华人也拜拿督公
      关于拿督,原是马来王国的臣衔之一,同时也可作为祖父(母)、长老、族长与贵族的统称。拿督公地位多与地主神、山神、家神等相当,随处都可以存在,与大伯 公可说大同小异。出于华人普遍相信拿督公是控制当地人口安全与灾祸的神主之一,不少人都成为拿督公信徒,尤其居于山林或甘榜的华人,更是待拿督公如供奉灶 神或大伯公般,按时祭祀。
                                                   3大神供奉一处祭拜
      拿督公虽非回教产物,但毕竟是马来族的神,而马来人在回教教规下早已禁戒猪肉,要是谁带了猪肉进入拿督公统治区,就会受到处罚。不过,蔡静芬却发现了一个 特别现象,「在村落里,人们把大伯公、拿督公和大山神都供奉在一处,大部份来拜神的居民,三种神都会拜,其中大伯公有吃猪肉的,拜神的人也一样会拿着猪肉 经过拿督公神像,去拜其他神。」
      直到有一次,一个居民突然就像乩童被神附身似的,说了句,「每天都看到猪肉」后,大家就在想,是拿督公天天看到猪肉看到生气了。从那时起,居民去拜神会用黑袋子把猪肉包起来,再拿去拜祭其他神。
                                                   大山神掌管山林大地
      至于大山神,是掌管山林间的神,也是达雅族(伊班)供奉的神祇。根据蔡静芬田野调查的一段访问,当地曾流传居民亵渎大山神的故事。据说当地一名妇女因随意 在山林暗处方便,因此冒犯了神灵,也被神灵处罚染上怪病,后来是由伊班巫师献上活鸡与酒,才解除惩罚。所以当地妇女认为四周都有「不干净的东西」,会在身 上佩带符纸,以保佑自己。
                                                  进入森林勿乱叫名字
      由于大山神就是山林里的神,山林大地一切事物都由其掌管,所以伊班人认为,每个进入山林里的人,尤其是森林探险部队或者必须在森林里工作的人,都必须带着尊重的心意。在山林里不得喧哗,不可有猥亵之举。
      蔡静芬说,「在森林里,不可以喊人的名字,否则人会被灵带走。如果在森林里冒犯了神灵,也可能会被惩罚,例如染上怪病。而这些怪病必须要具力量的巫师才能处理。」
                                                 砂华人信仰融合他族宗教
      事实上,这些禁忌,不单止伊班人,连华人都在遵守着。根据传统,进入深山或要开辟荒野林地的人或工友,在入山前多半要点烛或烧香朝拜,以求管山的神的同 意,才得入山。据说经过朝拜才能安全进山而不致迷失方向。入山者若要在山林中大小解或吐痰,还得先拱手向四方拜拜,口念,「请某某神闪开,XX在此小O, 请见谅!」等恭敬话。否则,屎尿若淋到见不到的神灵身上,有可能会招来大病或意外。
                                                 伐木者严守山林禁忌
      过去,经营木材生意的华人,也都很敬重山神或拿督公,这在以木材业起家的砂拉越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工友们每天得涉入森林砍伐大树,拖运木材,若不对神灵敬重,这行业就不易经营,于是木山工作者长年严守各样的山林禁忌。
      在蔡静芬研究的几个村落里,华人、马来人、伊班人是住在不同的村落里,但他们的信仰与生活却紧密地连结着。一名比达友族妇女住在自己的村落,每天却到华人 新村的加工厂工作。她和厂里华人同事相处得非常好,不仅一起工作,即连华人很重视的大伯公诞辰与鬼节,都会邀她一起参与。而她也对能参加相关庆典而感到荣 幸与高兴。事实不单是她,其他民族也会受邀来参与华人的神祇活动。
                                                各族互参与神祇活动
      蔡静芬表示,「这样友好的关系,使得他们能接受彼此的文化与宗教。这不只是个信仰与文化的见证,还是信仰与文化的参与。」
      一名华人居民曾说,「越多人参与这些宗教节庆越好,因为神喜欢很多人来,华人也好,马来人伊班人都可以,各族来敬拜祂的欢乐气氛是神所乐于所见的。」他的 话,或许正言明了砂拉越华人族群里的独特信仰风格:立基中国传统宗教,融合他族宗教,而形成与其他信仰多元并存的民间信仰。
                                                各民族共度七月半
      蔡静芬表示,在相关村落里,华人、马来人和伊班人的神不单可以同处祭祀,就连鬼的节庆也可以共度。盂兰节(俗称七月半)原本是华人的节庆,可是在这些村落里,却是华人和其他民族共度的节庆之一。
                                               神庙墓园和住宅相邻 
      「华 人很重视的大伯公诞辰和农历七月半,使不同的族群和华人社群拉在一起。」在村落里,不论华人还是其他种族,都与神庙住得很近,因为神庙与墓园基本上也和住 宅相邻。在他们来说,与神庙或墓园毗邻,将会受到保护。而且,食用拜祭过的食物和饮料,相传也为他们带来保庇,所以华人用作拜祭「好兄弟」的祭品,在仪式 完结后,都会分派给所有在场的参与者。
                                                 尊重并敬拜各族鬼神
      在蔡静芬曾经发表的另一研究论文《祖先的力量:砂拉越客家社群的结婚仪式》中,也有所说明。在她研究的客家新村中,人们相信,初一十五不拜祖先,家里就会 出事,麻烦接踵而至。所以他们对死人祭事非常看重。这从他们每年的清明扫墓可知。在扫墓时,他们拜祭自己的祖先也拜祭别人的祖先,他们认为,「我的祖先是 别人的鬼,别人的祖先是我们的鬼,所以都要拜。」
      一名马来族就说,「我们不骚扰它们,它们也不会骚扰我们。」这就是华人常说的「井水不犯河水」,也可以说是,「大家互相尊重,也就相安无事。」他们尤其认 为,尽管是华人的神,也要尊重并敬拜之,要是心存不敬或是不屑,很可能会惹祸上身。这样的心态,基本和拜祭多神的华族心态是相同的。

﹕砂拉越大学社会科学系讲师蔡静芬。


發表於 2009-9-15 11:38:00 | 顯示全部樓層
http://www.taoism.org.hk/general-taoism/development-of-taoism/pg1-2-8-3-2a.htm

主頁 > 道教概貌 > 道教的發展 > 當代道教 > 海外的道教 > 馬來西亞的道教

海外的道教 - 馬來西亞的道教

馬 來 西 亞 的 道 教 傳 入 : 馬 來 西 亞 由 東 西 兩 部 分 組 成 , 包 括 加 里 曼 丹 島 北 部 的 沙 撈 越 、 沙 巴 和 馬 來 半 島 的 南 部 。 1 9 5 7 年 脫 離 英 國 殖 民 統 治 宣 布 獨 立 , 1 9 6 3 年 組 成 馬 來 西 亞 。 根 據 9 8 9 年 的 統 計 , 馬 來 西 亞 有 人 口 1 7 3 7 萬 , 其 中 華 人 人 口 約 佔 2 5 % 以 上 , 集 中 居 住 在 東 馬 來 西 亞 和 西 馬 來 西 亞 的 西 海 岸 。 在 有 的 城 市 , 如 檳 城 , 華 人 佔 5 6 . 1 % 。 馬 來 西 亞 是 以 伊 斯 蘭 教 為 國 教 的 國 家 , 由 於 馬 來 西 亞 的 伊 斯 蘭 教 屬 于 遜 尼 派 的 沙 裴 儀 教 法 學 派 以 及 馬 來 西 亞 的 國 情 , 因 此 , 馬 來 西 亞 仍 保 持 著 多 種 宗 教 同 時 存 在 的 格 局 。 憲 法 規 定 宗 教 信 仰 自 由 , 華 人 的 佛 道 教 信 仰 也 受 到 法 律 的 保 護 。 中 國 和 馬 來 西 亞 的 來 往 , 從 考 古 和 史 籍 可 知 , 已 有 2 0 0 0 年 以 上 的 歷 史 。 自 明 代 以 後 , 交 往 更 趨 頻 密 。 1 5 世 紀 初 年 , 明 成 祖 就 曾 經 派 遣 宦 官 尹 慶 出 使 馬 六 甲 ( 即 滿 喇 加 ) , 兩 年 以 後 , 馬 六 加 之 「 酋 」 又 遣 使 者 回 訪 中 國 。 鄭 和 七 次 下 西 洋 , 就 多 次 途 經 馬 六 甲 , 并 在 馬 六 甲 建 立 了 補 給 倉 庫 。 至 今 , 馬 六 甲 仍 留 有 鄭 和 的 遺 跡 。 明 末 和 清 代 又 有 一 批 批 來 自 廣 東 和 福 建 的 華 人 到 馬 來 半 島 上 從 事 農 墾 和 商 貿 活 動 謀 生 。 據 1 7 世 紀 的 統 計 , 馬 六 甲 有 人 口 4 8 8 4 人 , 其 中 華 人 有 4 2 6 人 , 約 占 1 / 1 0 。 到 1 9 世 紀 初 年 , 華 人 還 只 有 千 餘 人 。 可 是 自 1 9 世 紀 中 葉 起 , 隨 著 橡 膠 種 植 業 、 錫 礦 業 的 發 展 以 及 港 灣 和 道 路 建 設 的 需 要 , 大 批 華 人 來 到 馬 來 半 島 。 華 人 人 數 急 劇 增 加 。 1 8 5 2 年 , 馬 六 甲 的 華 人 迅 速 增 至 1 0 6 0 8 人 , 1 9 0 1 年 又 增 至 1 9 4 6 4 人 。 1 9 3 7 年 時 , 整 個 馬 來 亞 的 華 人 人 數 已 達 2 1 1 4 2 9 5 人 , 佔 當 時 總 人 口 的 4 1 % 。 華 人 到 馬 來 半 島 謀 生 也 把 中 國 的 宗 教 信 仰 帶 到 了 馬 來 亞 。 大 約 在 1 7 世 紀 中 葉 , 在 馬 六 甲 出 現 了 華 人 佛 教 寺 廟 「 青 雲 亭 」 。 1 9 世 紀 初 期 起 , 道 教 宮 觀 也 陸 續 出 現 。


馬 來 西 亞 道 教 的 現 狀 : 華 人 赴 馬 來 亞 時 通 常 都 帶 有 一 只 小 包 裹 。 其 中 有 的 放 護 身 符 , 祈 求 道 符 能 保 佑 航 海 平 安 、 謀 生 順 利 。 有 的 則 帶 有 自 故 鄉 廟 觀 中 請 來 的 小 型 神 像 , 以 便 在 遇 到 風 浪 和 疾 病 災 難 時 隨 時 祭 拜 。 這 些 神 像 中 比 較 普 遍 的 有 媽 祖 、 關 帝 、 呂 祖 和 大 伯 公 等 。 如 果 順 利 抵 達 馬 來 半 島 以 後 , 華 人 就 把 神 像 供 奉 在 海 岸 邊 的 木 屋 里 , 或 者 自 己 家 的 土 屋 里 , 讓 其 他 華 人 共 同 祭 祀 。 直 到 現 在 , 在 西 馬 來 西 亞 的 東 海 岸 和 東 馬 來 西 亞 的 一 些 華 人 較 少 的 簡 陋 的 村 落 里 , 村 民 在 紅 紙 上 寫 上 神 靈 、 祖 先 的 名 字 , 例 如 : 司 命 灶 君 、 大 伯 公 、 關 公 、 木 頭 公 、 石 頭 公 以 及 石 敢 當 等 , 將 其 貼 在 牆 壁 上 或 者 柱 子 上 , 前 面 放 一 個 罐 當 作 香 爐 , 就 可 以 進 行 祭 拜 儀 式 。 隨 著 華 人 人 數 增 加 , 華 人 財 力 和 物 力 的 雄 厚 壯 大 , 華 人 就 仿 照 中 國 故 鄉 的 廟 觀 的 式 樣 , 逐 步 建 立 了 各 種 廟 觀 , 奉 祀 與 故 鄉 廟 觀 裡 同 樣 的 菩 薩 神 靈 , 并 且 保 持 著 與 生 活 在 故 土 時 同 樣 的 信 仰 習 慣 。 由 于 馬 來 西 亞 的 道 教 宮 觀 , 起 初 只 是 同 鄉 同 業 人 士 為 了 寄 托 共 同 的 信 仰 而 建 立 的 , 而 且 并 沒 有 專 職 的 道 士 參 與 其 事 , 因 此 其 規 模 一 般 都 比 較 小 , 供 奉 的 神 祇 業 比 較 廣 泛 。 這 些 道 觀 , 大 多 是 山 門 後 邊 有 個 天 井 , 天 井 之 後 就 是 主 殿 。 主 殿 為 三 開 間 , 小 的 宮 觀 只 有 一 開 間 。 主 殿 中 央 供 奉 本 觀 的 主 神 , 左 右 供 奉 輔 神 。 馬 來 西 亞 的 華 人 大 多 來 自 福 建 和 廣 東 , 因 此 , 道 教 宮 觀 供 奉 的 神 祇 都 是 福 建 和 廣 東 民 眾 崇 奉 的 神 祇 , 例 如 : 大 伯 公 、 靈 安 尊 王 、 保 生 大 帝 、 九 皇 大 帝 、 天 后 、 關 帝 、 城 隍 和 土 地 等 。 另 外 , 還 有 和 馬 來 亞 華 人 先 輩 有 關 的 人 物 , 例 如 : 「 四 師 」 , 即 早 期 到 馬 來 半 島 從 事 開 發 的 四 位 華 人 前 輩 葉 德 來 、 葉 致 英 、 葉 觀 盛 和 陳 秀 蓮 等 。 「 拿 督 公 」 , 馬 來 西 亞 的 職 官 名 稱 。 馬 來 西 亞 的 道 觀 起 初 也 和 同 鄉 組 織 或 行 業 組 織 聯 系 在 一 起 。 據 《 檳 城 瓊 州 會 館 館 史 》 , 「 檳 城 瓊 州 會 館 之 正 名 , 實 始 于 1 9 2 5 年 , 原 初 之 命 名 為 『 天 后 宮 』 , 創 設 于 今 義 興 街 海 記 棧 之 對 面 , 宮 內 陳 設 , 因 陋 就 簡 , 神 龕 中 僅 立 一 方 書 寫 『 天 后 聖 母 神 位 』 之 木 牌 , 作 為 祭 祀 之 象 徵 。 天 后 本 稱 天 妃 , 乃 海 神 , 為 瀕 海 居 民 所 崇 拜 之 神 祇 , 宋 元 明 累 著 靈 跡 , 清 康 熙 時 乃 加 封 為 天 后 。 本 嶼 天 后 宮 始 創 于 何 年 , 因 乏 史 籍 以 為 考 據 之 典 要 , 殊 難 予 以 確 定 , 然 縱 觀 館 中 現 存 之 石 刻 牌 匾 , 當 以 一 額 『 莫 不 尊 親 』 木 刻 為 最 古 。 蓋 同 治 九 年 ( 1 8 7 0 年 ) 之 遺 物 也 , 距 今 已 9 7 年 矣 。 迨 至 光 緒 二 十 一 年 ( 1 8 9 5 年 ) 時 , 天 后 宮 之 負 責 人 周 衡 山 等 先 哲 , 將 義 興 街 舊 址 出 售 後 , 建 新 觀 于 色 仔 乳 巷 」 。 現 在 檳 城 瓊 州 會 館 并 設 的 天 后 宮 就 供 奉 天 后 聖 母 、 水 尾 聖 娘 、 財 神 以 及 一 百 零 八 兄 弟 公 等 神 位 和 神 像 。 創 建 于 1 9 0 2 年 的 沙 巴 州 山 打 根 的 瓊 州 會 館 也 設 天 后 宮 , 內 供 奉 天 后 聖 母 、 水 尾 聖 娘 、 關 帝 和 財 神 、 福 德 正 神 、 一 百 零 八 兄 弟 公 等 神 位 和 神 像 。 建 于 1 8 6 9 年 的 馬 六 甲 的 瓊 州 會 館 除 供 奉 天 后 聖 母 外 , 還 供 奉 福 德 正 神 、 財 神 和 華 光 大 帝 ( 火 神 ) 。


水 上 華 人 聚 居 區 的 道 教 廟 觀 : 根 據 日 本 學 者 在 八 十 年 代 的 調 查 , 檳 榔 嶼 舊 港 邊 有 海 上 的 華 人 集 鎮 。 這 些 集 鎮 的 華 人 都 居 住 在 淺 海 上 , 屋 有 木 樁 , 植 于 海 水 中 , 上 鋪 木 板 , 以 棧 橋 與 陸 地 相 連 。 棧 橋 有 六 座 , 分 別 通 向 各 姓 的 居 住 區 。 例 如 : 姓 林 橋 連 接 林 姓 約 3 0 戶 , 姓 周 橋 連 接 周 姓 約 5 2 戶 , 姓 陳 橋 連 接 陳 姓 約 5 0 戶 。 此 外 , 還 有 姓 李 橋 、 姓 楊 橋 以 及 雜 姓 橋 等 。 每 座 棧 橋 和 陸 地 的 結 合 處 都 在 樹 旁 設 有 一 座 小 祠 , 小 祠 內 供 奉 的 神 靈 有 「 五 方 五 土 神 」 、 「 唐 蕃 地 主 神 」 、 「 拿 嚕 公 」 ( 即 拿 督 公 ) , 拿 督 是 馬 來 西 亞 的 地 方 職 官 名 稱 , 拿 嚕 公 成 了 華 人 心 目 中 的 馬 來 西 亞 地 方 保 護 神 , 類 似 城 隍 神 和 土 地 神 。 另 外 , 在 棧 橋 的 入 口 端 還 建 有 各 姓 的 廟 觀 。 姓 林 橋 有 「 日 月 壇 」 , 奉 祀 金 天 大 帝 ; 姓 周 橋 有 「 青 岩 宮 」 , 奉 祀 保 生 大 帝 ; 姓 陳 橋 有 「 昭 應 殿 」 , 奉 祀 開 漳 聖 王 ; 姓 李 橋 有 「 朝 元 宮 」 , 奉 祀 保 生 大 帝 ; 雜 姓 橋 有 「 新 廟 」 , 奉 祀 五 穀 仙 祖 ; 姓 楊 橋 有 「 會 堂 宮 」 , 奉 祀 五 顯 大 帝 。 各 廟 除 主 神 以 外 , 還 各 有 若 干 神 靈 陪 祀 , 如 : 清 水 祖 師 、 善 財 童 子 、 福 德 正 神 等 。 神 像 前 均 有 香 爐 , 爐 內 焚 燒 線 香 。 據 稱 , 這 些 神 像 和 香 爐 都 來 自 中 國 大 陸 的 家 鄉 , 甚 至 香 爐 裡 的 香 灰 也 是 從 故 鄉 的 廟 觀 中 分 來 的 。 各 廟 由 同 姓 同 族 人 推 舉 人 管 理 , 稱 爐 主 或 頭 家 。 每 逢 神 誕 之 日 , 就 舉 行 祭 祀 儀 式 , 或 請 乩 童 行 法 , 或 求 神 示 , 或 請 靈 符 。 這 些 廟 觀 並 沒 有 專 職 的 道 士 行 儀 , 當 是 華 人 信 徒 根 據 故 鄉 的 信 仰 習 慣 自 己 建 造 的 廟 觀 , 集 中 體 現 了 華 人 的 民 間 信 仰 習 俗 。


馬 來 西 亞 道 教 的 組 織 : 經 過 百 餘 年 的 發 展 , 馬 來 西 亞 的 道 觀 已 有 相 當 的 數 量 。 據 1 9 8 3 年 的 統 計 , 馬 來 西 亞 的 華 人 社 團 共 有 3 5 8 2 個 , 其 中 宗 教 團 體 和 廟 觀 有 4 0 5 個 。 這 個 數 字 遠 遠 不 能 反 映 實 際 狀 況 。 根 據 馬 來 西 亞 學 術 界 人 士 估 計 , 每 1 萬 華 人 的 聚 居 區 就 至 少 有 1 所 廟 觀 。 但 是 據 了 解 , 檳 州 3 8 萬 華 人 大 約 有 2 0 0 0 所 道 觀 , 遠 遠 超 過 學 術 界 人 士 的 估 計 。 有 材 料 稱 , 馬 來 西 亞 的 道 教 宮 觀 , 包 括 已 經 登 記 和 未 登 記 的 , 大 約 有 1 5 0 0 0 餘 座 , 分 布 在 馬 來 西 亞 的 華 人 居 住 比 較 集 中 的 地 區 。 馬 來 西 亞 的 道 士 , 都 是 在 二 十 世 紀 初 或 三 四 十 年 代 , 才 到 達 馬 來 半 島 的 。 當 時 , 華 人 在 種 植 業 、 礦 產 業 和 雜 貨 經 營 中 已 經 站 住 腳 跟 , 并 且 已 經 有 能 力 想 按 照 故 鄉 的 信 仰 習 慣 , 需 要 專 職 的 道 士 參 與 各 種 信 仰 活 動 。 因 此 , 馬 來 西 亞 的 道 士 大 多 自 己 并 沒 有 廟 觀 , 只 是 為 信 徒 舉 行 齋 醮 活 動 , 形 同 謀 生 的 職 業 。 所 以 , 馬 來 西 亞 道 教 活 動 也 帶 有 較 濃 厚 的 商 品 化 特 徵 , 道 士 們 對 于 道 教 教 義 和 道 教 歷 史 大 多 并 不 了 解 , 而 華 人 信 徒 進 廟 觀 也 大 多 只 是 拜 拜 , 祈 求 各 種 現 世 利 益 。 因 此 , 道 觀 和 道 士 良 莠 不 齊 , 某 些 住 家 神 壇 還 打 著 道 教 的 招 牌 , 騙 財 騙 色 。 針 對 這 種 現 實 情 況 , 馬 來 西 亞 道 教 界 的 有 識 之 士 正 在 加 強 組 織 化 的 過 程 , 提 高 道 教 徒 的 信 仰 層 次 。 1 9 9 5 年 , 馬 來 西 亞 政 府 曾 批 准 成 立 馬 來 西 亞 道 教 教 義 公 會 。 該 公 會 的 主 席 是 茅 山 教 教 主 總 壇 李 天 師 。 據 馬 來 西 亞 學 者 研 究 馬 來 西 亞 的 茅 山 教 和 中 國 道 教 的 茅 山 派 ( 即 上 清 派 ) 不 是 一 回 事 。 茅 山 教 只 是 清 代 末 年 廣 東 地 區 流 傳 的 一 種 民 間 宗 教 。 根 據 馬 來 西 亞 道 教 教 義 公 會 章 程 以 及 馬 來 西 亞 媒 體 的 材 料 , 主 席 李 天 師 被 稱 為 道 教 元 老 , 第 6 4 代 香 火 李 天 師 。 但 是 , 第 6 4 代 之 說 來 自 何 處 , 「 道 教 元 老 」 之 說 有 何 依 據 等 等 , 均 未 見 解 釋 。 現 在 的 馬 來 西 亞 道 教 教 義 公 會 又 設 立 了 5 0 歲 以 上 的 道 教 長 老 以 及 5 0 歲 以 下 的 道 教 領 袖 制 度 。 長 老 有 1 2 名 , 包 括 李 天 師 , 領 袖 3 3 名 。 從 媒 體 上 的 照 片 , 人 們 可 以 看 到 , 所 有 長 老 和 領 袖 , 無 一 穿 著 道 裝 , 不 管 是 全 真 或 者 正 一 的 裝 束 。 從 公 會 的 章 程 可 知 , 公 會 將 致 力 于 在 馬 來 西 亞 研 究 和 發 揚 道 教 , 參 加 社 會 公 益 事 業 , 不 過 從 公 會 公 布 的 匡 正 道 德 指 南 可 知 公 會 所 發 揚 的 道 教 的 內 容 , 其 中 有 法 神 、 術 神 、 道 神 ; 邪 童 、 神 童 、 法 童 、 陰 童 ; 陰 壇 、 鬼 壇 、 術 壇 、 法 壇 、 神 壇 等 , 帶 有 明 顯 的 民 間 宗 教 色 彩 。 正 是 由 于 上 述 原 因 , 馬 來 西 亞 道 教 教 義 公 會 并 未 獲 得 該 國 道 教 界 的 普 遍 響 應 。


在 馬 來 西 亞 華 人 政 黨 馬 華 公 會 的 支 持 下 , 馬 來 西 亞 道 教 界 組 成 了 馬 來 西 亞 道 教 組 織 聯 合 總 會 。 馬 來 西 亞 道 教 組 織 聯 合 總 會 于 1 9 9 7 年 8 月 2 6 日 獲 得 馬 來 西 亞 政 府 內 政 部 的 批 准 成 立 。 第 1 屆 總 會 長 為 蘇 木 發 , 副 會 長 為 陳 文 成 等 , 秘 書 長 何 遠 平 。 根 據 該 會 的 章 程 , 馬 來 西 亞 道 教 聯 合 總 會 的 宗 旨 是 : ( 1 ) , 將 道 教 思 想 哲 學 文 化 價 值 觀 , 發 揚 廣 大 ; ( 2 ) , 維 護 道 教 在 本 國 的 合 法 地 位 ; ( 3 ) , 聯 絡 促 進 引 導 信 徒 邁 向 道 教 正 統 信 仰 ; ( 4 ) , 遵 守 回 教 為 國 教 , 但 實 踐 其 它 宗 教 以 維 持 社 會 安 寧 、 和 諧 和 團 結 ; ( 5 ) , 協 助 國 家 倡 議 互 助 互 惠 精 神 及 為 愛 心 社 會 福 利 作 出 貢 獻 。 這 五 項 宗 旨 是 馬 來 西 亞 道 教 聯 合 總 會 按 照 該 國 實 際 情 況 以 及 對 道 教 文 化 的 正 確 認 識 確 定 的 , 已 經 得 到 該 國 各 州 道 教 界 人 士 的 贊 同 和 響 應 。 馬 來 西 亞 內 政 部 副 部 長 黃 家 定 在 接 見 馬 來 西 亞 道 教 聯 合 總 會 人 員 時 希 望 , 將 道 教 內 涵 及 價 值 精 神 , 通 過 正 統 正 宗 發 揚 將 使 華 社 獲 益 , 也 會 得 到 政 府 的 鼓 勵 及 支 持 。 從 成 立 起 , 馬 來 西 亞 道 教 組 織 聯 合 總 會 就 在 社 會 上 開 展 了 廣 泛 的 宣 傳 活 動 , 在 吉 隆 坡 、 檳 城 和 馬 六 甲 等 地 舉 辦 「 道 教 研 討 會 」 傳 播 道 教 正 信 , 發 揚 道 教 文 化 。 同 時 , 在 社 會 上 代 表 道 教 , 維 護 道 教 合 法 權 益 , 在 《 星 洲 日 報 》 和 有 關 机 构 舉 辦 的 講 座 會 上 , 針 對 部 分 不 了 解 情 況 的 人 把 神 棍 詐 財 騙 色 事 件 歸 罪 于 道 教 的 錯 誤 言 論 , 秘 書 長 何 遠 平 作 了 正 確 的 說 明 , 獲 得 了 與 會 聽 眾 的 踊 躍 的 響 應 。 《 星 洲 日 報 》 報 道 此 次 講 座 會 時 的 通 欄 標 題 , 就 是 引 用 了 何 秘 書 長 的 發 言 : 「 正 統 宗 教 不 危 言 聳 聽 , 分 辨 正 邪 靠 自 己 」 。


德 教 中 的 道 教 影 響 : 1 9 5 2 年 , 馬 來 西 亞 在 華 人 中 還 出 現 了 一 種 新 宗 教 , 名 為 德 教 。 據 稱 , 目 前 馬 來 西 亞 已 經 有 了 5 7 個 德 教 組 織 , 主 要 的 有 紫 新 閣 、 新 山 紫 書 閣 、 馬 六 甲 紫 昌 閣 、 巴 株 巴 轄 紫 英 閣 、 檳 城 紫 雲 閣 和 古 香 紫 霞 閣 等 。 德 教 創 立 于 1 9 3 8 年 的 中 國 廣 東 省 潮 陽 縣 , 由 柳 春 芳 和 楊 筠 松 扶 乩 降 鸞 創 立 德 教 救 世 。 到 1 9 4 0 年 , 潮 汕 地 區 已 經 有 了 1 9 個 德 教 組 織 , 參 加 者 在 1 萬 人 以 上 。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戰 以 後 , 德 教 傳 播 到 了 東 南 亞 地 區 。 德 教 的 活 動 場 所 稱 為 「 閣 」 。 在 閣 中 , 德 教 供 奉 老 子 ( 道 教 的 太 上 老 君 , 即 道 德 天 尊 ) , 左 右 兩 側 奉 祀 柳 春 芳 和 楊 筠 松 等 師 尊 。 在 前 面 供 奉 稱 為 玉 皇 天 尊 、 關 帝 、 呂 祖 。 另 外 , 還 設 有 道 濟 師 尊 ( 濟 公 ) 和 觀 世 音 的 拜 殿 。 因 此 , 從 德 教 的 神 仙 體 系 來 看 , 德 教 是 三 教 合 一 、 以 道 為 主 的 民 間 宗 教 。


參考材料:

《道教在海外》(陳耀庭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
《東南アジア華人社會の宗教文化に鉎する調查研究》(207頁,1987年,南斗書房,日本東京)

發表於 2009-9-15 11:43:14 | 顯示全部樓層
http://www.google.com/search?q=%E4%B9%9D%E7%9A%87%E6%96%8B%E8%83%9C%E4%BC%9A&btnG=Search&hl=en&lr=&safe=off&sa=2&cts=1252986003951
九皇斋胜会

http://en.wikipedia.org/wiki/Hat_Yai

Hat Yai (Thai: หาดใหญ่; also Haad Yai / Had Yai) is a city in southern Thailand near the boundary to Malaysia. Geographical location 7°1′N 100°28′E / 7.017°N 100.467°E / 7.017; 100.467. With a population of 157,359 (2008) in the core city and about 800,000 in the Greater Hat Yai. Hat Yai is the biggest city of Songkhla Province and the largest metropolitan area in Southern Thailand, and is thus often mistaken as being the capital of the province. However Songkhla is the capital and the center of administration and culture while Hat Yai is the business center. The two cities are considered as twin cities due to the close connection, accordingly, Hat Yai and Songkhla form the Greater Hatyai-Songkhla Metropolitan Area.

The name "Hat Yai" is a short version of "Ma Hat Yai", meaning big Ma Hat (Thai: มะหาด) tree, a relative of jackfruits in genus Artocarpus.

[edit] History

Originally named Khok Sa-Met Choon, Hat Yai was a small village until the southern railway was built there. The junction which connected the town of Songkhla with the main route was originally located in the Utapao area, but was moved to Khok Su-Met Choon in 1922 when the Utapao area turned out to be flood prone. Khok Su-Met Choon had only four residences at that time, but due to the investments of Khun Niphatchinnkhon (謝枢泗, Jia Gi Si, 1886-1972, Hakkian Chinese), the railway contractor for the railway connection from Nakhon Si Thammarat to Pattani, it quickly grew into a small town.

In 1928 Hat Yai was made a Chumchon, which was upgraded to a sanitary district (sukhaphiban) on December 11 1935. It covered an area of 4.4 km², and was administrated by the first mayor Udom Bunlong. In 1938 the municipal administration building was completed. On March 16 1949 it was granted town status (thesaban mueang); on May 10 1961 the area covered by the municipality was increased to 8 km². Due to the continuing growth, on August 13 1968 a new larger municipal administration building was opened. On April 24 1977 the area of the municipality was enlarged a second time to 21 km². Finally in 1995 it was upgraded to city status (thesaban nakhon).

[edit] Southern Violence

Being a economic center of the lower Southern Thailand, Hat Yai became a target of terrorism in a separatist campaign, running by Pattani United Liberation Organization. Several bombings were launched in Hat Yai and nearby area.

On April 3, 2005, two bomb attacks at a Carrefour department store and Hat Yai International Airport were made by separatists. The attacks killed two people and injured dozens.

On September 16, 2006 a series of bomb attacks killed four people and injured over 70. Although no-one claimed responsibility for the attacks, local separatists are suspected. [1]

[edit] Climate

Hat Yai has a tropical climate, which is hot and humid, like other parts of Thailand. Hat Yai has only two seasons; wet and dry. The wet season, which is influenced by monsoon and rain storms, is from May to December, while the dry season is only from January to April. Additionally, There have been occasionally flood in Hat Yai due to the heavy rain; it can rain for twenty-two days in November with more than 500 mm of precipitation.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ai_Chinese#Dialect_groups


Religion

Chinese temple in Bangkok

The first-generation Chinese immigrants were followers of Mahayana Buddhism and Taoism. Theravada Buddhism has since become the religion of many ethnic Chinese in Thailand, especially among the assimilated Chinese. Very often, many Chinese in Thailand combine practices of Chinese folk religion with Theravada Buddhism.[10] Major Chinese festivals such as Chinese New Year, Mid-Autumn Festival and Qingming are widely celebrated especially in Bangkok, Phuket, and other parts of Thailand where there are large Chinese populations.[11]

The Chinese in Phuket are noted for their nine-day vegetarian festival between September and October. During the festive season, devotees will abstain from meat and Mortification of the flesh by Chinese mediums are also commonly seen, and the rites and rituals seen are devoted to the veneration of Tua Pek Kong. Such idiosyncratic traditions were developed during the 19th century in Phuket by the local Chinese with influences from Thai culture.[12]

In the north, there are some Chinese people who practice Islam. They belong to a group of Chinese people, known as Chin Ho. Most of the Chinese Muslim are descended from Hui people who live in Yunnan, China. There are currently seven Chinese mosques in Chiang Mai,[13] one of them is Baan Haw Mosque, a well known mosque in the north.




 樓主| 發表於 2009-9-15 12:01:22 | 顯示全部樓層
世间上有D嘢无法用常理解繹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7-3 12:14 , Processed in 0.07569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