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iceffice" />
出处:东南在线 来源: 东南早报 2009-07-20 11:03:40 作者:蒙少祥
http://www.sebc.com.cn/2009/0720/10496.html
【转帖】转贴声明:本帖观点 不代表转贴者的观点。
闽南话9月走进厦门课堂 以老厦门读音为准
答嘴鼓已经进入厦门一些学校的课堂 (资料图片)
厦门双十中学自己编写闽南文化教材 (丰晓飞/摄)
9月即将开始实施的新教材 (丰晓飞/摄)
今年9月份起,闽南方言与文化将正式进入厦门的幼儿园和小学课堂,首批选择部分幼儿园和小学试行开课,明年试点学校数量进一步增加,争取后年在厦门全市所有幼儿园、小学以及初中全面铺开。
这是政府抢救闽南方言与文化重要的一步。之前,为了让传统艺术薪火相传,厦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答嘴鼓也走进了校园,泉州也先后将南音、北管、拍胸舞、南少林武术等「请」进课堂……
有专家称,现在只能以一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心情进行闽南话的抢救工作,因为断层现象太严重,现在的年轻人对闽南话大多是一知半解,再不抢救,闽南话就要面临消亡的危险了!
之前,厦门有不少学校为了推广普通话,禁止学生在学校讲闽南话,连课余时间之间的交谈也要求讲普通话。再加上涌入厦门的外地人口越来越多,讲闽南话的人变得越来越少。
2004年,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会长、秘书长会议曾经提出,闽南文化要编成教材,并从2005年秋季开始在厦门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及大学推广,从而形成一条乡土教材教育链。
但是,这个建议并没有得以顺利实施。
要从娃娃抓起
2008年9月,关于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规划出台了,要求在普及普通话的前提下,厦门要提倡青少年讲闽南话,提倡公务员学闽南话。
2009年初,厦门市政府相关会议认为,普及闽南话应从娃娃抓起,决定将闽南话教育列入学校选修课程,让厦门的中小学生来学习闽南方言与文化,从闽南方言环境的修复着手。
为此,厦门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副市长詹沧洲为主任,市文化局、教育局一把手等为副主任的《闽南方言与文化》编委会,编委会成员包括厦门市语委办、闽南文化研究会、各区教育局等相关人士,并且指定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负责编写相关教材。
最终,教材的主编工作落到了闽南方言专家、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周长楫教授以及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耕教授的身上。
新教材共五册
经过几个月紧张的编辑,《闽南方言与文化》乡土教材终于出炉了。
《闽南方言与文化》全套教程总共五册,分为幼儿园、小学、初中三个阶段。幼儿园的教材一册共30课,主要是在中班与大班授课;小学的教材共三册190课,其中一、二年级60课,三、四年级65课,五、六年级65课;初中教材一册70课,主要是放在初一、初二年级授课。
《闽南方言与文化》选收了少年儿童所喜爱的童谣、古诗以及闽南方言日常生活的一些词语和俗语为内容,并且附有各课课文的读音光盘。
通过五册教材的学习,从幼儿园开始到初中,学生可以掌握4000-5000个闽南方言词汇和一些常用的交际语言,另外还可以熟悉闽南童谣、唐诗的闽南话吟读、常用民间俗语,以及学习包括歌仔戏、答嘴鼓、高甲戏、快板、顺口溜、闽南名人、宗教信仰、民间风俗习惯在内的闽南文化知识,初步抢救闽南方言。
以汉语拼音为基础
教材所使用的闽南话注音,是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基础的,根据闽南方言语音的特点作适当的增加补充。闽南话注音方案只是一种注音工具,是为了记录和学习闽南话提供方便。另外,为了减少闽南话初学者的困难,避免与刚学习的汉语拼音方案混淆,一般要求是暂不触及闽南话注音方案,因为光盘已经提供了每课词语的读音,可以直接教读每一课的词语和句子。
闽南方言有一些词语源于古汉语,因此它的书面形式即汉字也跟普通话有所不同,但对于其中一些常用的词语的文字,暂时不用较生僻难写难认的汉字。
以老厦门读音为准
厦门的闽南方言教材的闽南方言读音,采用了厦门老市区的读音。
周长楫教授认为,厦门的闽南话作为闽南方言的代表,是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比较一致的共识。虽然提倡以教材所定的读音进行教学,但是不限制各地区在教学中使用各地区的一些读法或是说法。
周长楫认为,泉州地区是闽南方言最早的发祥地,漳州地区的闽南方言也有相当长的历史。厦门是作为通商口岸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这个城市的主要居民来自泉州、漳州地区,因此,厦门这个城市的闽南方言就是在泉州、漳州两地方言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逐渐成为闽南方言的代表。泉州、漳州和厦门三地的闽南方言基本上是相同的,它们之间虽然在语音、词汇存在着一些差异,但三地的共同性大于差异性,彼此可以通话。流播到周边地区以及中国台湾、南洋群岛诸国的闽南方言,也多是这三地的移民带去的,这些地方流播的闽南方言,尤其是台湾和南洋群岛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通行的闽南方言,就是厦门、泉州和漳州三地的方言经过不同程度的融合而成的。
泉州学研究所所长林少川表示,在闽南语各支系中,闽南语「泉州腔」人口最为庞大。泉州话是闽南方言的一个次方言,历史上曾经是闽南方言的代表。闽南最早的地方戏剧中的梨园戏以及南音至今仍以泉州音为标准音。由于大量泉州人与漳州人进入厦门,闽南语「泉州腔」与闽南语「漳州腔」互相融合,于是,闽南语「厦门腔」形成了「不漳不泉、亦漳亦泉」的特点。由于,语言具有历史传承性,所以不能不承认源流。
老师需经专门培训
除了学生学习的教材外,还配备了一套《闽南方言与文化》教师教学参考手册,40多位幼儿园与小学老师参与编写,他们主要来自前埔南区小学等几所具有闽南文化推广经验的试点学校。教学参考手册减少了教师备课的麻烦,包括童谣词语如何解释、有何特点都可以提供参考。厦门音像出版社还组织了较多的力量为教材设计配图及多媒体课件,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
任课老师一般是闽南籍,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
非闽南籍学生
不会更费劲
对于闽南方言与文化的学习,非闽南籍学生会不会比闽南籍学生更费力呢?毕竟闽南籍的学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从2007年开始,厦门前埔南区小学洪秀老师一直负责闽南童谣的教学工作。
洪老师班上的学生来自许多不同地方。经过几年闽南童谣教学实践,洪老师发现,不管是哪个地方过来的学生,其实学习起闽南方言不存在所谓的「先天优势」,闽南话对于大家都是一门「外语」。而且,许多的闽南籍学生也不会讲闽南话。
比如,有一个江西来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她闽南话的发音非常准,甚至超过许多闽南人。还有一个上海来的学生,他甚至成了父母亲闽南话的老师,每天学闽南童谣回家之后都要给家里人传授一番。
学生们每周只上一堂闽南童谣课,洪老师称这也不会给孩子们造成负担。
厦门实验小学集美分校林丽春老师是学校闽南方言与文化推广组组长,她则表示,几年的闽南方言推广,得到广大家长与学生的欢迎。而且,授课方式活泼多样,也没有教那些深奥的闽南拼音。但是,由于存在接触时间早晚的差距,学习起闽南方言,外地学生确实不如本地学生来得快。
不会影响
其他语言学习
孩子小小年纪就要学习包括闽南话在内的多种语言,这会不会令他们混淆语言,并产生严重的语言学习障碍甚至造成「失语症」呢?
有家长认为,如果没有来自闽南语学习的干扰,孩子也许会更好地学习汉语。有的甚至认为,学习闽南话的「地瓜腔」会影响普通话的发音标准。
所谓的「失语症」,是指由大脑皮层语言中枢受损或变异而引起的言语功能障碍,丧失了文字语言理解力,形成表达上的功能缺陷。比如,有的孩子看起来好像是一个「语言小天才」,才五六岁就会说多种外语,但可能突然就患上失语症,一时间,除了哭之外,完全不会作任何表达。
那么,幼童正在发育的小脑袋,能承载多少学习语言的能力呢?
对此,周长楫教授表示,家长们大可不必担心学习闽南话会影响其他语言的发展。儿童接受两种或多种语言教育不会导致语言学习障碍,造成失语更是杞人忧天。而且,至今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证明学习多种语言对孩子成长不利。
没有闽南话就没有闽南文化
闽南童谣是传承闽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式 (陈英杰 摄)
闽南方言与文化走入学校的课堂,这是近来持续不衰的「闽南文化热」的一个缩影而已。
对此,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厦门、泉州等要融入中国的大环境,就应该抛弃闽南话,小语种的灭亡是正常不过的,因为从长远来看,地方语言尤其是没有文字的地方话都将灭亡,所以不要逆历史潮流。
有关专家认为,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因此,闽南话与普通话这两种语言完全可以并行发展。
□早报记者 蒙少祥
闽南话作为一个语言学名词来说,不仅指福建南部方言,而且是一个超地区、超省界甚至超国界的汉语方言。据初步统计,使用闽南话方言的人大约6000万。而且,闽南地区是福建省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也是对台交流的前沿平台和基地。
因此,在中小学校开设闽南方言与文化课程,具有非常深远的战略意义。
闽南方言是闽南文化的重要承载和传播桥梁,更是沟通、联系海峡两岸人民亲情的纽带。在中小学开设闽南文化课程,让学生们在掌握熟练的普通话的前提下,都能说上流利的闽南话,让南音、歌仔戏、高甲戏等优秀闽南文化遗产和乡土文化,成为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知识构成、心理认可而世代传承与弘扬,从而绵延不断地丰富海峡两岸人民心中难以割舍的血缘、亲情。
今年7月11日,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湖南长沙举行。湖南有着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但是负责接待论坛来宾的酒店特意安排员工参加闽南话及闽南风俗习惯等强化培训,以提高服务水平。无独有偶,去年两岸周末包机正式起航,大陆航空公司的每个航班都配备闽南话空姐。
周长楫教授认为,台湾的民众爱讲闽南话,是热爱自己的母语与地方文化,是热爱故乡的表现,这和少数政客利用语言作为工具制造分裂是不一样的,要把政客和老百姓分开。讲闽南话不等于「台独」。台湾很多年轻人不知道他们所讲的闽南语源在哪里,要让他们懂得台湾闽南话源流问题。
闽南文化的根基是闽南方言
2007年6月9日,国家文化部批准在福建省设立首个国家级区域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的范围是泉州、漳州、厦门三个设区市的文化遗产。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面积为25180平方公里,总人口1400万人,它是中国第一个文化生态保护区,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面积最大、影响最广的文化生态保护区。
泉州学研究所所长林少川认为,闽南文化的根基是闽南方言,没有闽南方言就没有闽南文化,所以保护、发展闽南文化,首先要保护好闽南方言。语言作为一种载体,蕴藏着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现象,而是使用该语言的人们共同体历史的、现实的一切知识的总和。大力弘扬闽南方言与文化,对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有一次,周长楫教授去新加坡讲学,怕麻烦就不让新加坡方面的人接机。飞机是晚上10点多到达,周长楫一下飞机头就大了,出租车司机大部分是印度人、马来人,他们不懂讲普通话,周长楫不知该如何跟司机沟通。硬着头皮上车之后,才发现来自印度的司机竟然会讲闽南话。
由此可见,闽南话在国外的影响力是多么巨大。福建省内使用闽南话的人数就1500万,还有4500万使用闽南话的人分布在国外或者港台地区。而且,这些说闽南话的人在海外都是非常有财势的人群。
闽南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如果把闽南文化转化为鼓励海外侨胞前来投资兴业的实际行动,那么就会形成具有闽南特色的招商引资优势。
正是闽南话在招商引资方面高度的「含金量」,一些没讲闽南话的地方也在推广闽南话的培训。
据周长楫教授透露,上海方面曾经向厦门要学习闽南话的相关教材了,因为上海有台商投资创业,众多台胞也生活居住在上海,如果掌握了闽南话,这对于与台胞及海外侨胞的接触将更有利。
闽南话是古汉语的「活化石」
周长楫 (丰晓飞 摄)
周长楫教授今年70岁,祖籍是晋江安海,先前是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主攻汉语史。在多年的研究中,周教授发现许多古汉语跟闽南话非常相似,于是就钻研闽南方言。
这一「钻」进去就一发不可收拾,周教授长年研究闽南话,致力于闽南话的教学、传播,编撰了很多有关闽南方言的书籍。
许多闽南方言的俗语,比起普通话来得更生动形象。对此,周教授给早报记者举了两个例子。比如,表现一个人非常吝啬,普通话一般说是铁公鸡、一毛不拔等,闽南方言则是用打48个结扣的铜币来形容,两相比较,闽南方言更令人好理解,一个铜币都要打上48个结扣,可见这个人非常小气了。
周长楫教授表示,闽南语与汉语的其他方言比较,可以说是历史最久、时间最长、文化积淀最深的一种方言,可谓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就是说闽南话保留了很多古音。
■观点交锋
两种语言完全可以并行发展
泉州学研究所所长林少川表示,推广普通话与闽南方言并不矛盾,闽南话与普通话这两种语言完全可以并行发展。
身为福建省政协委员的林少川,2002年提交的第336号提案《正本清源——闽南语不应该被颠倒称作「台语」》引起海峡两岸的强烈反响,新华社还就此刊发内参,引起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提案问题很快得到解决,上级有关部门发出《关于「台湾省方言」称谓的通知》,纠正了闽南语被颠倒称作「台语」的提法,明确指出「台湾省方言应称为闽南语或闽南话」。
林少川还给记者找出了周总理1958年在全国政协的报告《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周总理明确指出:我们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推广普通话是不是要禁止或消灭方言?自然不是的。方言是会长期存在的。方言不能用行政命令禁止,也不能用人为的办法来消灭。推广普通话,要区别老年和青年,要区别全国性活动和地方性活动,要区别今天和明天,不能一概而论。相反地,只会说普通话的人,也要学点各地方言,才能深入各个方言区的劳动群众。
赞成:应该从托儿所抓起
在闽南地区尤其是厦门市区,闽南话和闽南文化正面临着危机,许多年轻一代已不怎么会说闽南话了。周长楫称,如不采取紧急措施,闽南话和闽南文化就有消亡的可能。
有人称普及闽南话关键不能让闽南话从下一代断掉,因为政府对闽南话的态度直接决定闽南话的生死。政府应该从托儿所开始抓闽南话教学,不要让闽南话在祖国大陆断根,而让其在台湾成长。到时候闽南话成了「台湾话」,台湾再造出新文字,那我们就成了千古罪人。
有网友提出:台海两岸统一的基础是什么?两岸人民感情联结的纽带是什么?答案就是血缘、文化。仅有血缘是不够的,正如夫妻一样,没有共同的语言很容易分手的。让闽南地区的孩子掌握闽南话,多掌握一种语言能力,对孩子今后的成长、适应社会及个人的发展都是利远大于弊,也可形成厦门独特的优势,非常有利于招商引资。闽南话不是小语种,在东南亚至少有上千万的华人华侨还在使用闽南话,这不单单仅限于福建!
反对:没必要强求学习
有人表示,长远来说,小语种必然灭亡,如果谁自个有兴趣可以教他们的孩子学闽南语,但是别强求别人的孩子。要想让自己的孩子学闽南话,平时在家就可以了,没必要在学校提倡。中国很多地方性语言,并没有因为学校不让讲就灭绝。要不然为何还有很多人操着乡音和人讲话啊,所以小题大做了。
在某外企上班的管先生认为,厦门是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外来人口已占据大多数,在厦门「原住民」新一代的生活里,闽南话的用处越来越小。闽南语虽然是一个语种,但为了融入大环境中,他觉得没必要去搞什么闽南语教学,大家都来讲普通话不是更好,那样会少一些偏见和歧视!
林先生来自莆田,太太是湖南人。他们的小孩今年9月即将入读幼儿园。林先生表示,他与太太都不是闽南人,对于厦门幼儿园要开设闽南乡土文化的课程,他不反对也不赞成,但是感觉让他的小孩去学习闽南话没必要,还不如学习英语或者什么外语来得实在呢。
■有感而发
一代人 七种语言减少为一种
我的老家是广西百色,那里生活着壮、汉、瑶、苗、彝、仡佬、回等多个民族,多种语言经常混为一谈。
就拿我家族为例来说吧。
奶奶家是壮族,讲的是壮话;外婆家是客家人,讲的是客家话;表叔家住在市里,讲的是粤语;老家是跟越南接壤,不少也会讲越南话,表哥就曾开办越南话培训班;我老家当地的汉族居民讲的是桂柳话(即北方方言的西南次方言);我妹夫家人从河南移民过来,讲的是普通话……
这样算下来,我们家族一共会讲壮话、客家话、粤语、越南话、桂柳话、普通话等6种语言,因此,每逢节日团聚,我们家就变成了一个小小的「联合国」了,什么语种都可能出现。
我大学毕业后到泉州工作,接触到了闽南话,又娶了一个福州平潭的老婆,她讲的是平潭、福清一带的方言。
屈指算来,我跟老婆总共会七八种语言。那么,我的儿子一共会讲多少种语言呢?
答案是只有普通话。
就一代人的距离,我们上一代人会讲的七八种语言,传到下一代人竟然只剩下一种语言了,不知这是一种悲哀还是值得庆幸的事情。
仅仅就相隔一代人,为什么语言锐减这么厉害呢?
现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往大的说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越来越明显,人们的交往、融合非常快速。城市化、全球化的一个影响就是增强同质化,差异性的东西越来越少,比如语言。
据最新发布的数据,全世界现存的6000多种语言中,大约2500种语言濒临灭绝,538种语言面临极度灭绝危险,502种语言面临严重灭绝危险,632种有确切灭绝危险,607种存在灭绝可能。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与生物界一样,语言与文化构成一种多样化、差别性生态。
但愿,我们的语言种类不要越往后传就越减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