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5145|回復: 3

[粵韻風華] 八十年代以前的粵方言研究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6-25 21:19: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出处 月光软件  发信人: nianqing(念青) 整理人: kendya 2003-01-27 21:59:34
转贴】转贴声明:本帖观点 不代表转贴者的观点。

 

 

八十年代以前的粵方言研究

http://www.moon-soft.com/program/bbs/readelite687175.htm

 

 

八十年代以前的粤方言研究粤语的研究,从萌芽阶段一些民间流传的韵书算起,应该有
两百年以上的历史。十八世纪至二十世纪颇为流行的粤语韵书《分韵撮要》是清乾隆壬
寅年(1782年),由虞学圃、温歧石所辑的。1892年陈澧所撰《广州音说》可算是中国
传统语文学中一部系统论述粤语音韵的著作,可惜这样的著作不可多得。至于用现代语
言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粤语的著述,则是本世纪初叶以后才出现的。自二十世纪二十
年代以来,除了属于传统语文学范围的詹宪慈著《广州话本字》(1929)及孔仲南著
《广东俗语考》(1935)以外,王力的《两粤音说》(1928)和《博白方音》
(1932),罗莘田(常培)的《关于广州话入声的讨论》(1932),岑麒祥的《粤语发
音实验录》(1936)等,大概可算是最早运用现代语言学方法来研究粤语的著述了。进
入四十年代,粤语研究有了明显的进展,突出的标志就是出现了几部迄今为止仍被经常
引用的传世之作,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推1941年初版,尔后一再重版的黄锡凌著《粤音韵
汇》。继黄氏之后,岑麒祥於40年代至50年代之间又相继发表了《入声非声说》
(1942)、《广州音系概说》(1946)和《从广东方言体察语言的交流和发展》
(1953)等重要文章;赵元任出版了《粤语入门》(1947)、《中山方言》(1948)和
《台山语料》(1951)等著述;王力、钱淞生发表了《东莞方音》(1949)、《台山方
音》(1950)和《珠江三角洲方音总论》(1950);陈三苏发表了《闽粤方言中形容词
的衬字》(1940)和《广州话的上入和中入》(1952)。这就使粤语的研究开始打破了
沉闷的局面。

      到了五十年代中期,几位日本学者加入到粤语研究的行列,如藤塚将一发表了
《广东语发音与音韵分类之研究》(1955)和《广东语全音表》(1955),赖惟勤发表
了《关於广州方音的介音》(1954)和《广东话音韵论》(1958),香阪顺一发表了
《广东语语气助词试稿》(1959)和《广东话的研究--向赵元任先生请教》(1952),
松本一男发表了《关于广东话语汇的若干考察》(1956),藤堂明保发表了《粤方言和
广东话》(1957)等等。而与此同时,自从五十年代初北京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
所,出版发行了《中国语文》杂志,各地粤语学者在五十年代也就先后发表了一些有关
粤语特点,特别是比较粤语与民族共同语,为"推普"服务的文章和小册子。其中最早出
现的这类小册子要算王了一(力)的《广东人学习国语法》(华南人民出版社1951,广
州)。重版改名《广东人怎样学习普通话》(文化教育出版社1955,北京)。接著黄伯
荣也出版了《广州人怎样学习普通话》(广东人民出版社,1957)。而广东省方言调查
指导组也及时编写了《四邑人学习普通话手册》(广东人民出版社1958)。在这几年
中,王力还出版了《广州话浅说》(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北京)。同时,有好几篇以
揭示、分析、比较粤语特点的专论也陆续在《中国语文》、《方言与普通话集刊》等刊
物上出现。如詹伯慧的《粤方言中的虚词"亲、翻、住、埋、添"》(1958)、黄伯荣的
《广州方言语法的几个特点》(1958)、《广州话和普通话的语音比较》(1958)、
《广州话补语、宾语的词序》(1959)和《广东阳江话物量词的语法特点》(1959),
李瘦芝的《怎样掌握广州音和北京音的对应规律》(1956),方淑珍的《英语和广州语
音的比较分析》(1957)等。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发表在《方言和普通话丛刊》
第一集上陈慧英、白宛如《广州音和北京音的比较》一文。这是一篇比较全面揭示粤语
和民族共同语语音异同的文章,经常被一些研究粤语的论文所引用。 



      尽管四十、五十年代的粤语研究已经出现逐步发展的态势,有了一些可观的研究
成果,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基本上仍只能说是处于开发的阶段。从本世纪初的萌芽阶
段到本世纪中叶的开发阶段,粤语的研究当然有了不小的进步,但是,过了五十年代,
进入六十年代以后,粤语研究却未见有十分明显的进展,这期间有几部实用的粤语工具
书出现,如冯思禹的《广州音字汇》(世界书局1962,香港),乔砚农的《广州音国音
中文字典》(华侨语文出版社1963,香港)和《广州话类推法》(华侨语文出版社
1964,香港)。学术刊物上也出现过一些有相当分量的论文,如林莲仙的《粤音与〈广
韵〉比较表》(1963)、《论粤语的入声调》(1963)和《粤语动词词尾虚字用法的探
讨》(1963),张日升的《香港粤语阴平调及变调问题》(1969),乔砚农的《广州话
口语词的研究》(1966),黄家教的《广州话无介音说》(1964),宗福邦的《关于广
州话阴平调的分化问题》(1964),黄伯荣的《阳江话"入声非声"实验报告》(1960)
和《阳江话的几种句式》(1966)等等,似乎已显示出广东粤语的研究有逐步深化的趋
势。但是整个六十年代,除了上面提到的几本工具书外,却没有其他堪称粤语研究的专
著出现。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粤方言的研究才进入中兴时期。这个中兴时期从七十
年代初略见端倪,开始出现粤语研究的一些较大突破,到八十至九十年代,便逐步进入
高潮,以至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 "的持续繁荣、硕果累累的局面。

      七十年代是粤语研究的一个新起点,主要由于有两部具有标志性的粤语研究专著
问世:一部是余霭芹教授研究粤语语音的名著《粤语研究》第一卷《Studies in Yue
Dialects I: honology of Cantonese》(Cambridge U. ress,1972, Cambridge),一
部是张洪年的《香港粤语语法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2,香港)。这两部著作
都在1972年问世。余著对广州话语音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张著对香港粤语语法(实际上
跟广州话语法相差无几)作了系统的探讨。这两部著作在研究的深度上的确是前所未
见。在此以前,人们对粤语的认识,大都限于粤音方面,除了有学者就粤语中个别突出
的语法现象进行剖析描写之外,还没有人把粤语作为一个完整的语言系统来全面论述其
语法上的种种表现。此书是在他的硕士论文的基础上写成的,对于推动粤语语法的深入
研究,自然是功不可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除了余、张的专著外,港、台及海外学术刊
物上也出现过一些引人注目的研究粤语的论文,分别由 Bauer, Light Timonthy, Kwok
Helen 和邹嘉彦、游顺钊等学者所撰写,而美籍华裔学者黄伯飞(Huang o-Fei)所编
的《广州话辞典》(Cantonese Dictionary)也在1970年问世。随後还有几部粤语应用
的工具书,如曾子凡的《广州话普通话对照常用手册》(1979),刘锡祥的《实用粤音
词典》(1977),香港中华书局的《普通话粤音中华新字典》(1978)也陆续出版发
行。但粤语研究真正在大范围内形成"气候",从中兴的开始期跨进到持续发展的鼎盛期
─或者可以说成是黄金时期,却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后的事。当时随著
中国学术事业的大发展,方言研究工作也随之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2. 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举办了一系列粤方言研究的学术会议,汇集出版了多本粤方言
研究论文集。1987年7月1日,由香港语言学学会和香港中文大学发起主办的第一届国际
粤方言研讨会终于在香港中文大学揭开了帷幕,50多位来自海内外的粤语学者出席了会
议,并在会上宣读了40多篇研究粤语的学术论文。这次粤方言国际会议,写下了现代粤
方言研究史上重要的一页,把粤语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自此以后,两年一届的
国际粤方言研讨会便连续不断地轮流在香港(1993,香港城市理工学院;1999,香港大
学),广州(1989、1995、2001,暨南大学)和澳门(1990、1997,澳门中国语文学
会)三地举行,迄今已经开过八届研讨会了。毫无疑问,这一定期举办的粤方言研讨
会,已成为海内外粤语学者切磋、交流粤方言研究心得,检阅粤方言研究成果最重要的
场合。除了这一在粤语研究事业中起著重要纽带作用的国际粤方言研讨会外,以广州几
家大学中一批年青粤语学者为主的"今日粤语"小型学术研讨会,从九十年代初开始,轮
流在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举行,迄今也已开过四次。这一研讨会每次都
有一个比较集中的内容,多以粤语语法问题为主。主办者把会期定在两年一度国际粤方
言研讨会的中间举行,即没有举行大型的国际粤方言研讨会那一年,便组织举行"今日
粤语"的研讨会。这对于活跃粤方言研究,增加同行切磋的机会,无疑是产生积极的作
用的。有了这一大会加小会的学术交流渠道,每年都有一次或大或小的粤语研讨会在香
港、广州或澳门举行,这就为粤方言研究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学术会议的举行带来了学术论文集的编纂、出版。就已经举行过的八届国际粤方言研讨
会看,在会上宣读的有关粤方言论文总数约500篇,平均每届研讨会收到的论文约60篇
左右。这些论文除1993年在香港城市理工学院(现香港城市大学)举行的第四届研讨会
一直未汇编论文集外,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七各届的论文集都已先后出版问
世。1997年在澳门举行的第六届研讨会的论文集也在编纂之中,可望近期完成。前面提
到的"今日粤语"小型研讨会,迄今开过四次,除1998年冬天举行的第四次研讨会,论文
集尚在编辑中外,前三届的论文集均以《广州话研究与教学》为题分三辑陆续出版。汇
总四次"今日粤语"研讨会的论文,总数也在100篇左右。

除此以外,数以百计的粤方言研究论文在海内外有关学术刊物上发表,触及的粤方言点
越来越多。如前所述,众多的粤方言研究论文集中发表在历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和历次
"今日粤语"研讨会上的总计约有600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散见于其他有关语言
方面的学术会议上,或发表在一些语文专业刊物及人文社会学科综合刊物,以至于各地
高等院校文科学报上的论及粤方言的文章,每年少说也在10篇以上,加在一起,为数肯
定也是超过百篇的。拿两年一度的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学术年会来说,每次在会上宣读
的论文好几十篇,其中粤方言研究的论文总占有相当的比重。在广东省享有盛名的社会
科学综合理论月刊《学术研究》,也常常可以看到论述粤方言的文章。至于《方言》、
《中国语文》、《语言研究》、《语文研究》以及香港出版的《语文建设通讯》、《中
国语文通讯》等语文刊物,偶尔也发表一些粤方言研究的论文,日积月累,为数也就相
当可观了。把这些散见于各种刊物上的粤方言研究文章和前述历届研讨会论文集的文章
加在一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粤方言研究的论文足有600篇以上。

3. 从研究内容看,进入八十年代中兴期以后,广东粤方言研究的覆盖面大大扩展,语
音、词汇、语法全面深入发展。如今从广州、香港到周边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粤语,远至
西江上游、桂南地区"白话(粤语)",近至广州郊县具有特色的粤音,都有粤语学者研
究。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众多的粤语研究论文中,著力于揭示粤方言语法、词汇
现象,深入挖掘粤方言语法、词汇特点的文章,呈日渐增多之势。拿粤语语法的研究来
说,从不同的层面对粤语的语法展开全面探讨的势头越来越明显。余霭芹教授九十年代
连续在《中国语文》上发表了《广东开平方言的中性问句》(1992年4期)和《广东开
平方言"的"字结构:从"者"、"之"分工谈到语法类型分布》(1995年4期),对深入开
展粤语语法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历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和"今日粤语"研讨会
中,探讨语法问题的文章也明显呈上升的趋势。在《第五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
(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广州)中,属于粤语语法方面的论文就有7篇之多。其中有研
究词法的,如周小兵的《广州话量词的定指功能》,植符兰的《广州方言的语气词》;
有研究片语的,如施其生的《广州方言的"量+名"组合》;有研究句法的,如方小燕的
《广州话里的反复问句形式》。回过头来再看看前几届研讨会论文集中的论文,第一届
(1987)、第二届(1989)和第三届(1991)的论文集中,探讨粤语语法问题的论文都
只有3至4篇。再拿已出版的三册"今日粤语"研讨会的论文集来看看,语法研究的文章更
占了压倒的多数,因为如前所述,这个小型的粤语研讨会,一开始就著意于多从语法方
面来研究粤语的特征了。近期举行的第八届粤方言国际研讨会,属于语法问题的文章仍
然有相当的比重,这反映出粤语语法问题的研究继续保持深受重视的良好势头。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迄今的二十年间,粤语语音的研究、粤语词汇的研究以及粤语历
史发展的研究、粤语研究中理论、方法上的探讨等,同样也都在已有的基础上迈开了大
步,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拿语音的研究来说,除了随著粤语调查面的大大扩展,我们可
以从一些成片、成区的粤语调查报告中看到好几十个粤语方言点的音系,进一步认识到
粤方言区各地在语音上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之外,在历届粤方言国际研讨会和海内
外各种相关的学术会议中,以及一些学术刊物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少就粤语语音现象
进行深入探讨的文章,例如粤语有无介音问题,粤语音系的母音音位问题,长短音对立
问题,以至于某些韵母的问题(如?一类韵、?、o韵等),调类、调值的问题,变调的
问题等等,这些年来在研讨会上常有人提及。在不久前举行的第八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
上,张洪年教授作了《二十一世纪香港粤语的新语音系统》的主题讲演,这是极具前瞻
性、创意性的一篇力作。

在粤方言词汇的研究方面,八十年代以来,有不少粤语学者从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
的角度切入,着力于发掘蕴藏在粤语方言词汇中的社会因素和文化背景,并注意跟踪粤
方言新词语随著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动向。这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内地
学者和港、澳学者结合一起,还进行了"港式粤语词"与内地粤语语词之间差异的研究。
在中国改革开放引来的经济发展大潮中,粤、港语词"北上"的情况,已成为近十多年来
粤方言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不少人为此开展了汇集资料、分析研究的工作。澳门学者邓
景滨几年前就以"港澳新词语"为题撰写了他的博士论文,这当然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事。香港学者姚德怀、张励妍等对"港味粤语词"做了大量的剖析工作,他们办的每年四
期的《词库建设通讯》是很有价值的一份刊物。尽管它不全是研究粤语词汇,但在香港
这个地方,能办起这样一份期刊,对于不断跟进在瞬息万变新时代中词汇日新月异的新
情况,从而提供一些不断创新中的港式粤语词,揭示其规律性,无疑也是很有意义的
事。

随著粤方言研究工作的蓬勃发展,对于粤语进行历史溯源,或就其演变流程进行探索,
把共时研究和历史研究结合起来,这方面的课题受到部分粤语学者的重视,出现了一些
有份量的论文,填补了长期以来这方面研究较为薄弱的空白。如李新魁教授便是在研究
粤方言历史方面富有见解的一位学者。他的系列论文"广州方言形成的历史过程"(《广
州研究》1983年1期)、"一百年前的广州音"(《广州研究》1987年10期)、"粤方言语
音特点探论"(《广东社会科学》1990年1期)、"数百年来粤方言韵母系统的发展"
(《学术研究》1990年4期,广州)、"粤音与古音"(《学术研究》1996年8期,广州)
等,是我们研究粤语历史发展的宝贵资料。又如林柏松的"近百年来澳门话语音的发展
变化"(《中国语文》1988年4期,北京)是首篇论及澳门粤语历史演变的文章,也深受
粤语学者注目。此外,还有一些从比较语言学的角度对粤语与邻近民族语言关系进行探
讨的文章在历届粤方言研讨会上宣读过,如戴庆厦的"汉藏语与粤语"(《第一届国际粤
方言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现代教育研究社1994),陈佩瑜的"粤方言与侗台语语音系
统的比较"(《第二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0,广州),李
敬忠的《粤语中的百越语成分问题》(《第三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专辑》,澳门《语
丛》总12、13、14期合刊,1991-1992),刘叔新的"粤语壮语关系词的分类问题及类别
例释"和千岛英一、口靖的"马来西亚粤语中的借词问题初探"(均刊于《第五届国际粤
方言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等。李锦芳的《粤语西渐及与壮侗语接触
的过程》、陈伯辉的《通过考本字看粤语中的百粤语成分》(均刊于《第七届国际粤方
言研讨会论文集》)。又如近期张振兴的《粤语的语序与方言的比较研究》,陆镜光、
张惠英的《粤语吴语虚词比较》,郭必之的《粤方言与古江东方言的联系》,石毓智的
《论粤方言语法特点之间的类型学相关性》,侍建国的《从广东境内  介音分布看
近代广州话音变》,欧阳觉亚的《普通话里的粤方言词语》,千岛英一的《日语和粤方
言词同形异义词初探》(以上均为第八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上宣读的论文)等等。还值
得一提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在着眼于口语现象的粤语研究方面也有了明
显的突破。香港大学陆镜光博士和他的助手们在香港大学语言学系建立了一个记录大量
香港粤语口语的语料库,并以此为基础写出了多篇研究粤语口语语法的论文。这些研究
都富有开拓性,对于进一步扩大粤方言研究的视野,无疑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综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大批凝聚着海内外粤语学者心血的论文,和前面提到的一
批具有学术价值的粤语专著,恰似近二十年来粤语研究中两张展翅高飞的翅膀,翱翔在
语言科学的蓝天中,展现出雄劲有力的勃勃英姿。

4. 把粤语研究的丰硕成果转化为粤语社会应用中的宝贵财富,充分发挥语言研究为语
言实践服务的作用,在八十年代开始蓬勃发展的粤语研究中,呈现著日渐增强的趋势,
这可说是粤方言研究和其他汉语方言研究显著不同的一个特色。近十年来,粤语教材和
粤语辞书不断推出市场,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早在第五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1995,
广州)上,就有近十篇的论文是讨论粤方言应用方面的问题的,显得相当引人注目。如
美籍粤语学者林柏松关于在美国利用电脑进行粤语语音教学的经验介绍,蔺荪等几位香
港学者提出的"电脑辅助粤语速记方案",资深粤语学者饶秉才关于修订广州话拼音方案
的设想,梁启昌、曾子凡等关于对外粤语教材的评析、关于词语对译及其教学的讨论等
等,都是在粤语的教学、应用方面下过功夫的经验之谈。粤语学者密切关注粤语应用问
题,在此后的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突
出的例子是香港语言学学会张群显、陆镜光等同道提出了完善他们于1993年制订的《粤
语拼音方案》的意见,并为推介这一方案,在1997年澳门研讨会期间专门组织了一个小
型的座谈会,对《粤语拼音方案》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粤语的社会应
用,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于1990年发起组织粤、港、澳二十多位粤语专家成立了"粤语
审音委员会",针对粤语音读中存在的歧异现象开始进行紧张的工作。由于对粤语审音
问题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加上委员们分隔三地,又都是业余参与,未能集中时间、精
力,使这一工作旷日持久,一拖就是好几年,直到1998年,一部反映审音成果而编纂的
《广州话正音字典》才编就送到出版社排印,估计2002年上半年有望与读者见面。《正
音字典》主编之一的单周尧教授近期所作的《粤语正音的一些问题》(在第八届国际粤
方言研讨会上宣读),正是多年来从事正音工作的经验之谈。

在近十多年逐渐热闹起来的应用型粤语研究中,已出版的教科书、工具书大大小小总有
好几十种,发表的相关文章也数以百计。其中有的已在粤语的教学、应用中发挥了积极
的作用。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香港教育署语文教育学院"常用字广州话读音委员会"
指导下编成的《常用字广州话读音表》(何国祥主编)及随后编就的姊妹篇《常用字广
州话异读分类整理》就是实用性很强的一套粤语应用工具书。又如麦耘、谭步云编著的
《实用广州话分类词典》(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陈慧英编著的《实用广州话词
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上海),欧阳觉亚编著的《普通话广州话的比较与学
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北京),就都是颇受欢迎的粤语工具书。由郑定欧
主编的上下两册《今日粤语》教材(暨南大学出版社,1993-1994,广州),出版后也
深受海内外粤语教学者的欢迎。

.

[ 本帖最後由 正正 於 2009-6-25 21:23 編輯 ]
發表於 2009-7-31 13:03:22 | 顯示全部樓層
聯合國早已將粵語定為語言(Language),而唔系方言(Dialect),所以粵人唔應該再自我矮化嘞。
發表於 2009-11-12 15:46:04 | 顯示全部樓層
有冇錄音?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1-21 23:52 , Processed in 0.06895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