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5月16日電/香港中文大學學者楊春昨天在壹場座談會上表示,香港再不努力打拼經濟,有可能在整個大陸「邊緣化」。
聯合報報道,楊春昨天在政大中國大陸研究中心主辦的座談會中談到,香港自壹九九七年回歸以後,香港的地位面臨大陸多個掘起城市的威脅愈來愈嚴重。二○○三年,大陸與香港簽署CEPA,開放香港的服務業進入大陸,讓更多大陸人進入香港,活絡香港經濟,但這僅是依賴中央的挹注。
她說,香港與珠三角的廣州、深圳、珠海、東莞、佛山、中山等九個城市壹直存在競爭態勢,長久以來無法整合,甚至「妳搞什麽、我就搞什麽」,力量相抵。聯系多年的「粵港互補、粵港合作」依舊只是紙上談兵階段,例如壹個珠三角就有香港、深圳、廣州、珠海、澳門五大機場,不僅拖延了整體珠三角發展進程,面對上海領頭的長三角經濟能量,更是危機感十足。
楊春指出,即將于年底動工的港珠澳大橋興建過程,更可看出香港的焦慮與困窘,過去廣東省急著想建連接珠三角東西岸的大橋,但香港壹直不表態;隨著近年時局發展,變成香港主動積極,廣東省好整以暇,甚至在港珠澳大橋定案後,珠三角東岸的深圳與西岸的中山,仍未放棄自己搞大橋的構想。
楊春在這場「珠三角的發展及其與香港關系之轉變」座談時最後表示,香港素質優良的公務員體系與司法體制,大陸短時間還趕不上,只是隨著時間的發展,香港若不能在經濟上有新作爲,上海、甚至深圳,遲早會趕過香港。
中評社台北5月16日電/寶來金融集團副總裁黃齊元昨(15)日指出,過去大家常談論「兩岸三地」,但以後只會有「兩岸」,香港將被邊緣化。
台灣經濟日報報道,黃齊元是參加「2009國際經濟金融論壇」的兩岸金融及投資展望專題講座,並做出上述表示。
黃齊元說,或許以後兩岸還是會有「三地」,但這三地不再包括香港,而會變成北京、上海和台北,或是上海、廈門和台北,特別是廈門因爲位于海西經濟特區,可望形成新的經濟版塊。
黃齊元認爲,中港台兩岸三地的變化很快,先前大陸國務院發布要打造上海成爲國際金融中心,對香港的影響便很大。他並指出,在可見的未來,香港只會變得更不好。
英國媒體的最新統計也顯示,倫敦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已超過香港成爲第三名,僅次于紐約和新加坡達,香港則從第三名滑落到第四名。
黃齊元說,香港過去被新加坡超過,現在又被倫敦超過,主要問題在于沒有轉型,香港過去是大陸與世界接軌的金融門戶,但劣勢是産品不夠多元化;但香港爲提高競爭力,已提出六大優勢産業計劃,包括檢測與認證、醫療服務、創新科技、文化創意、環保和教育服務。
香港邊緣化 台灣好時機? 另外,聯合報報道,香港人憂心邊緣化,台灣或許有機會可以重畫亞洲金融版圖。
黃齊元昨天表示,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已慢慢被邊緣化,台灣夾在掘起的中國與美國華爾街之間,目前正是好時機。
他還重新定義「新兩岸三地」,將會是「北京、上海、台北」,或是「上海、廈門、台北」,香港將被排除在外;福建廈門因被劃爲海西經濟特區,也可能成爲新的經濟板塊。
黃齊元在參加「國際經濟金融論壇」表示,目前的亞太四大金融中心「香港、新加坡、上海與台灣」,近年來此消彼長的變化十分快速,未來香港可能會被慢慢邊緣化,逐步退出亞洲金融版圖。
他認爲,香港很可能將被上海超越,因爲大陸總理溫家寶日前宣布要將上海定位成「國際金融中心」與「國際航運中心」;更何況,香港現有缺點不少,包括過度依賴中國、沒適時轉型、過于自滿、不夠多元化、新金融商品創新不足等。
上海的情況是優劣參半,優勢是中國的商業與金融中心,同時也是大型國企的上市中心;但缺點也很多,像是過于自滿、決策力有待加強、本位主義讓創新度不足、産品不夠多元化等。
他指出,台灣的競爭力在于:産業分布平均、擁有完整高科技産業鏈與産業族群、深度的多層次投資人,對于新金融商品的接受度高。
不過,花旗環球財務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杜英宗對于兩岸三地成爲亞太金融中心的看法不同,他指出,上海想成爲國際金融中心之路並不樂觀,因爲中國司法制度不透明;台灣同樣也是受到司法牽絆,如果可以健全台灣的司法制度,台灣的未來就值得期待。
證交所董事長薛琦對兩岸關系解凍後的台灣未來也很樂觀,他說,台灣人的創意可以跟中國大陸的資源産生互補作用,雖然這次金融海嘯台灣的整體表現在亞洲四小龍中墊底,但未來發展仍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