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733|回復: 3

[歷史考證] 古今中外主動放棄王位的聖賢大德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4-15 00:21: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堯舜禹三聖傳授

堯、舜、禹,即三官大帝。堯禪位於舜,舜又禪位於禹,體現了中華先聖不戀權位、順應天道人心的大德風範。

《呂氏春秋。慎大覽。貴因篇》云:
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國,而堯授之禪位,因人之心也。

《尚書序》云:
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將遜於位,讓於虞舜,作《堯典》。

《史記。五帝本紀》:
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而卒授舜以天下。

《莊子。逍遙遊》:
堯讓天下於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屍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 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屍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莊子。雜篇。讓王》:
堯以天下讓許由,許由不受。又讓於子州支父,子州之父曰:「以我為天子,猶之可也。雖然,我適有幽憂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況他物乎!唯無以天下為者可以托天下也。

舜讓天下於子州之伯,子州之伯曰:「予適有幽憂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者也。

舜以天下讓善卷,善卷曰:「餘立於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斂,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為哉!悲夫,子之不知餘也。」遂不受。於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處。

舜以天下讓其友石戶之農。石戶之農曰:「卷卷乎,後之為人,葆力之士也。」以舜之德為未至也。於是夫負妻戴,攜子以入於海,終身不反也。

《呂氏春秋。離俗覽》:
舜讓其友北人無擇,北人無擇曰:「異哉,後之為人也!居於畎畝之中,而游入於堯之門,不若是而已,又欲以其辱行漫我,我羞之。」 而自投於蒼領之淵。

《史記。五帝本紀》:
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薦禹於天。十七年而崩。三年喪畢,禹亦乃讓舜子,如舜讓堯子。諸侯歸之,然後禹踐天子位。

《道德經》云:「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華夏先聖正是實踐此道之楷模也。


悉達多太子棄王位出家

摩訶毗盧遮那徧照薄伽梵,為開示無上之道,於娑婆世界現變化身,為喬達摩.悉達多太子,生於古印度迦毗羅衛國淨飯王家,棄王位而出家求道,遂成萬世宗師,即本師釋迦牟尼佛也。

《佛所行贊》云:
菩薩聞父王,切教苦備至,
端坐正思惟,隨宜遜順答:
......
古昔先勝王,見居國多愆,
楚毒加眾生,厭患而出家,
故知王正苦,不如行法安,
寧處於山林,食草同禽獸,
不堪處深宮,黑蛇同其穴,
捨王位五欲,任苦遊山林,
此則為隨順,樂法漸增明。
......


善無畏祖師捨王位出家

善無畏祖師,生於東印度烏荼國,十三歲繼王位,施行仁政,深得軍民愛戴。後捨王位出家學道,得殊勝法,遂成唐密開山祖師、開元三大士之一。


寂天菩薩捨王位出家

寂天祖師,生於古代西印度之 Kusalavarmana 皇族,本應繼位為王,但在舉行加冕大典之前一晚,他親見本尊文殊師利菩薩,遂發起無比出離心,離開宮殿出家求道,後得大成就,神通辯才無礙,所著《入菩薩行論》世代流傳。


菩提達摩祖師捨王位出家

達摩祖師,原為南天竺香至國三太子,王駕崩後,不爭權位、出家為僧,得大成就,後一葦渡江至中國,成中國禪宗初祖。


華盛頓功成身退

美國開國元首華盛頓,在連任兩屆美國總統後,1796年拒絕參加第三次大選,併發表《告別詞》,功成身退。


不丹國王自願廢除王位

1972年,不丹前國王辛格·旺楚克登基。為改變世襲君主制 「好國王是福,壞國王是禍」 的不穩定性,辛格國王決意在不丹推動民主制。

1998年6月,辛格老國王解散內閣,將政府行政權移交給大臣委員會。隨後他下令成立憲法起草委員會,並公佈憲法,規定不丹實行兩院制議會,實行「兩黨制」。

2006年12月,老國王宣佈提前退位,將王位正式傳與曾在牛津大學求學的兒子凱薩爾·旺楚克。

2007年12月,不丹選舉產生議會上院;

2008年3月24日,31.8萬不丹選民參加投票,選出了議會下院。

根據不丹現行憲法,在國民議會選舉結束並成立新政府後,不丹將成為議會民主制國家,議會在2/3多數的支持下可以彈劾國王。
 樓主| 發表於 2009-4-15 00:23:3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法道文化誕生了民主「禪讓」制


《黃帝四經》的「十六經」,中說:「昔者黃宗質始好信,作自為象,方四面,傅一心,四達自中,前參後參,左參右參,踐位履三,是以能為天下宗」。

這一段話白話釋意,就是:從前有一位天下的宗主黃帝,他的資質純樸近道(無名天地之始——《老子·德道經》),崇尚對大道的信仰。

行為舉止都傚法天道自然,恭奉天道(象恭滔天——《書·堯典》)。

慧識與智識同觀於四面(並舟同行為方),輔佐德一之心的信息辨識判斷,他的修為就像《老子·德道經》中所說:雙足不出大門,能知曉天下之事,眼睛不看窗戶之外,能通曉天道之義。神運能四達而無礙,信息反饋都自然歸納於虛靜的心中。

他並不因此而疏懶懈怠,還是深入慧觀與智觀,「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牝有牡」(《黃帝四經》)。左右之陰陽,前後之陰陽,一體而觀,並且同時參予前後左右身邊具體事務的實踐,參和悟併舉。

「踐位履三」,他處下不爭,謙虛謹慎,對登上高位堅持辭讓再三。黃帝他是履行了「三推三讓」的「禪讓」儀式後,才被民主推選為黃帝。所以,他才能夠成為天下的宗主,「是以能為天下宗」。

這一段記錄,可以幫助我們破解「堯舜禪讓」由來的千古之謎。

相傳黃帝在乘龍歸位以後,他的孫子高陽即位,就是顓頊帝。顓頊傳位給帝嚳,帝嚳傳位給堯。據《史記》所記載,堯有通神之智、高天之愛,凡事敬畏大道。

孔子曾讚歎:「偉大崇高的堯啊!獨尊上天為大,一心傚法天道!寬廣坦蕩啊,人們無法形容!」

《五帝本紀》上說,堯帝的仁德如天,智慧似神,同樣是一位修身有明顯成就者。他按照28星宿在天空中出現的方位,來掌握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節氣,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季,並教民眾按照節令從事生產。

堯在位七十年後的一天,他問掌管四方諸侯的領袖說:「四岳,我在位已經70年了,你們誰能順應天命,接替我的帝位?」。四岳回答說:「為人君者,當德配天地,光被四表,我們的德行都鄙陋得很,不敢玷污帝位。有一個叫舜的人,德行出眾,或許可以擔此重任」。

四岳看到堯的探詢目光,就繼續說道:「舜是個盲人的兒子,他的父親愚昧,母親頑固,弟弟傲慢,但是舜卻能和他們和睦相處,力盡孝悌之道,使他們不走向邪路」。堯說:「好啊,我將令我的兩個女兒下嫁給他,以觀舜的德性品格。」

舜是冀州人,他曾經在歷山耕田,在黃河岸邊做陶器。因為舜的道德教化,他耕田的地方,人們都能互相推讓地界;他製作陶器的地方,再也沒有出現過次品。他無論住在哪裏,那個地方一年就會變成一個村落,兩年就會變成小鎮,三年就會變成一個大都市了。堯認為舜很好,就讓他擔任司徒之職,於是百姓就都懂得了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道理;舜管理百官,百官制事就有條不紊;舜接待諸侯賓客,遠方的客人就變得莊敬和悅了。

最後,堯讓舜到山林川澤去,遇上了暴風雷雨,舜也沒有迷路誤事。堯認為舜具備聖智聖德,就讓舜代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

舜於是觀測北斗七星以判斷政策得失,祭拜上帝和天地四時,又祭祀名山大川和各路神祗。接著他召見諸侯,協調校正四時節氣,統一音律和度量衡的標準,修明五種禮儀,按照四方諸侯公、侯、伯、子、男這五種封爵,分發給他們象徵瑞信的五種玉圭,並且寬減五種刑罰制度。舜又每五年一次巡行天下各地,向諸侯言傳身教地講述治國的道理。

堯帝知道自己的兒子丹朱不賢,就沒有把帝位傳給他。堯說:把帝位傳給丹朱,雖然丹朱得利但是天下人受害,不傳給丹朱,雖然丹朱不得利,但是天下人得利。總不能為了一個丹朱,害了天下的人啊!

堯觀政於舜20年後,讓舜接掌天子之位,又過了28年,堯帝駕崩,百姓悲哀,如喪父母。舜治喪三年,然後將天下讓給丹朱,自己避居南河。

但是來朝覲的諸侯都到舜那裏去,而不朝覲丹朱;訴訟的人也來找舜,而不找丹朱;謳歌者謳歌舜,而不謳歌丹朱。舜說:這是天意啊!由於這樣,他才登臨帝位治國。

堯舜治世之時,百姓自覺攝受教化,敬天畏神,自我約束,傳說當時「景星耀天,甘露下降,行人讓路,犬無吠聲,稻生雙穗,夜雨晝晴」。

詩人屈原歌頌這段盛世時,唱道:「皇天無私阿兮,攬民德焉錯輔;夫維聖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其意思是:上天對一切人都是公正無私、平等慈愛的,見具有德性的人就給以扶持。古代的聖王賢君,都是因為德行高尚,才能夠享有天下的土地。

從黃帝開始,五帝的統治都自然承傳了「唯道獨尊,尊道貴德,清靜修身,無為而治」的治國方略。孔子讚歎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回顧這段天下為公、大道昌明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的文明之初是一個對大道恭敬順從、唯道獨尊、自然地信仰天道的時代,而那時代的君王德配陰陽,允恭克讓,順應天道,從而使百姓過著童真般無憂無慮的生活。

堯不將君位傳給兒子,卻傳給舜;舜也未將君位傳給兒子,卻傳給禹;禹帝不將君位傳給兒子啟,卻傳給益。這一段佳話,史稱「禪讓」。

生活在黨同伐異、明爭暗鬥的後世之人,丟失了「修之身」對大道進行體悟的人,不相信在尊道貴德的社會環境中,人們的品德能誕生出最和諧的民主。

許多學者對這段史實百思不得其解。有人說那是愚腐,有人說那叫德行,有人乾脆說那是一場虛構。《尚書》和《史記》,其實都忠實地記載著在仁治時代,人心離道失德遠未達到後來那麼嚴重,尊道貴德而民主推選,是一個必然的社會規則。

大禹說:「舜,你是非常信奉大道、順應大道旨意的一個人。由於你順應大道旨意,上天就總是賜下幸福給你。」舜聽到大禹講這樣的話,就說:「啊!你看,神州列祖的神就降下來了,鳳凰也來了,百獸也起舞了。」他又說「奉天之命治理萬民,唯有順應,唯有敬虔,要敬虔直到永遠」。他就以對大道恭敬的心讓位給大禹。

古經《左傳》上說:「所謂道,忠於民信於神也」。然而,如果不是唯道獨尊,人們自覺地尊道貴德信於神,那麼哪有什麼力量能夠保證孤寡不善、權傾天下的人間帝王「忠於民」呢?

難怪當萬章詢問孟子,堯將天下讓給舜這件事是否真有其事時。孟子乾脆地回答說:沒有這件事,堯沒有權利將天下給舜,是上天將天下給舜的。這全是唯道獨尊的必然。

這就是孔子所神往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尊道貴德時代,這就是經過修身實踐而自覺地尊道貴德信於神、畏於天、順於道、敬大道的古老神州。

儘管人間的罪孽從未中斷過,儘管出現了荒婬暴虐的夏桀與商紂,祖先們卻未失去對大道的堅定信仰。這就是:皇天公義蕩蕩,大道明察昭昭。罪惡必遭懲罰,因果週期律循環必有報應。

這個道德的信仰,就是揚善棄惡的力量,就是天下大同的基石,也就是孔子當年的夢想。

從炎黃起,經堯、舜、禹到夏、商、周,凡兩千五百年間,唯道獨尊,尊道貴德,信仰大道,修身證道,是神州大地上的主旋律。祖先們確信,他們與昊天大道之間有天經地義的血緣關係。

「凡人皆道之子」,「天生庶民,有物有則」。大道是炎黃的大道,是堯、舜、禹的大道,是文武周公的大道。

在清純古樸的眼睛裏,大道並不遙遠。盈盈萬物,生生不息,無一不是大道的奇妙作為。「道生之,而德畜之」(《老子·德道經》),無一不飽含著大道的深情厚愛。

丟棄對《易經》的學習研究,民族的科學創造力必定會喪失;拋棄對《老子》五千言的學習和實踐,國家的精神文明必定會陷落;扼殺對《黃帝四經》黃帝思想的繼承學習和貫徹遵循,封建專制與毒材必定張揚,民主和諧將失去蹤影。
 樓主| 發表於 2009-4-15 00:25:0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具有神聖信仰的人,才能捨棄權欲、以兆民福祉為重


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是被美國總統裏根說服他信仰了上帝,才下決心解體蘇聯的;

而蔣經國先生,據說他信奉關公。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共同點:凡是主動捨棄王位的人,大多有宗教信仰。衹有超越世俗的神聖信仰,才能令人放開胸懷、捨棄權欲、以兆民福祉為重。

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在離職演講中說道:

「所有導致政治興盛的性質和習慣之因素,宗教和道德是不可或缺的其中支柱。如果某人企圖推翻這些,而認為人類仍能獲得偉大和快樂的支柱,那麼這人自稱愛國是徒然的......。我們必須小心,不要耽迷於某種以為離了宗教和道德還能維持的假設裏面。」

Of all the dispositions and habits, which lead to political prosperity, Religion and Morality are indispensable supports. In vain would that man claim the tribute of Patriotism, who should labor to subvert these great pillars of human happiness, these firmest props of the duties of Men and Citizens......And let us with caution indulge the supposition, that morality can be maintained without religion.
--- George Washington's Farewell Address 1796

美國革命之父亞當斯說過:

「最好的憲法,最好的法律,也不能保證給普遍敗壞的人帶來自由和幸福。」

Neither the wisest constitution nor the wisest laws will secure the liberty and happiness of a people whose manners are universally corrupt."
--- Essay in the Public Advertiser, 1749, Samuel Adams
發表於 2009-4-22 14:28:13 | 顯示全部樓層
都唔知有冇堯舜禹呢樣嘢?講古咋啩?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6-26 12:50 , Processed in 0.05779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