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185|回復: 0

[學術論文] 遗传学不承认「孔子后裔」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3-16 23:19: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http://www.sciam.com.cn/article.php?articleid=3370


遗传学不承认「孔子后裔」
2009-03-03         

    环球科学(Scientific American 中文版) 严家新


     对姓氏的研究,可分别从社会学和遗传学的角度来进行。在这两个领域中,姓氏的内涵差别很大。目前,社会上有不少人认可甚至津津乐道 「孔子后裔」这个概念,但在遗传学家看来,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孔子后裔」,或换一种更确切的说法:根据遗传学基本原理,当前正宗「孔子后裔」继承的孔子的遗传物质其实最少,他们最不应当姓孔;而有些目前不姓孔的人继承的孔子的遗传物质却可能更多,更应姓孔。在社会学家看来,这种说法也许是奇谈怪论,然而在遗传学家看来却是不争的事实。


     每个人的祖先数目都随世代增加而按几何级数递增:每个人都有父母2人,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共4人,曾祖父母和外曾祖父母共8人……如此类推,上溯10代,应有约1000个祖先(210=1024);上溯20代(仅600年左右), 就应有约100万个祖先(220≈106)。


     理论上,每个后代都有均等的机会,从这100万个祖先各继承百万分之一的遗传物质。如果上溯50代~100代呢?得到的将是天文数字。我们每个人都继承了庞大姓氏的血统,在每个人的家谱中,只要耐心地多上溯几代,几乎都能查到百家姓里所有的主要姓氏,同时沿父系和母系多上溯几代,有时甚至能查到在历史上极著名的人。


    中国人的姓氏并不多,常见的100多个姓氏便囊括了近90%的汉族人口。不同程度的血缘婚姻(更不用说同姓婚姻)实际上不可避免地经常发生。


    「孔子后裔」到底继承了多少孔子的血统?现代遗传学已确定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人体每个细胞有46条(23对)染色体,染色体是遗传信息(基因)的主要载体,每个人都只能从父母双方各获得一半的遗传物质(即23条染色体)。


     我们可以反过来从某个先辈出发,来估算先辈与后代在遗传方面的数量关系。在后代中,基因减半的过程每传一代都会发生一次,所以后代继承某个特定祖先基因的数量,随传代次数的增加而按几何级数迅速递减。假定孔子的遗传物质(「孔子基因」)全部是特殊类型的基因(事实上,不同人的基因有99.99%都是相同的),并且没有血缘婚姻发生,那么孔子的第6代后裔就只继承了1/64 (26=64)的「孔子基因」,其余63/64都来自外姓祖先。这就是说,就个体而言,在孔子的第6代子孙的细胞中,46条染色体里最多只可能有1条来自孔子,而其余45条都来自外姓。再往下每传一代,后代连一条孔子的染色体都没有的概率就增加一倍,即越来越多的「孔子后裔」实际上没有继承孔子的任何遗传信息。


      以此类推,就群体而言,孔子的第10代孙只继承了约千分之一(210≈1000)的「孔子基因」,第20代孙只继承了约一百万分之一(220≈106),到目前的第80代,因280≈1024=1亿亿亿,就只继承了约1亿亿亿分之一的「孔子基因」——这个数字与0有多大区别?


     虽然经女性传承的不姓孔的 「孔子后裔」偶然也会与姓孔的「孔子后裔」婚配(血缘婚姻),把带出去的部分「孔子基因」又带回到姓孔的「孔子后裔」之中,但中国传统习俗强调「同姓不婚」,「孔子后裔」总是尽量选择不姓孔的婚配对象,每代基因减半的发生概率仍然较大。


     遗传学上有个著名的群体遗传平衡定律:如果群体很大,个体随机婚配,且不考虑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的影响,则群体中各种基因类型的比率每代均保持不变。我们先假设「孔子基因」全部是与众不同的特殊基因。孔子在世时,中国实际人口约为1000万,「孔子基因」在当时人口中所占的比率为千万分之一。现在中国人口超过13亿,是当年的130倍;按照平衡定律,「孔子基因」在现代中国人口中所占的比率仍为千万分之一,在全国13亿人口中总共应有约130人份的孔子基因。


      既然80代以后的「孔子后裔」继承的孔子基因不到1/1024 (1亿亿亿分之一),远低于全国人口中的平均值(1千万分之一),那么在全国人口中必然有一部分人所继承的「孔子基因」的份额高于这个平均值。这部分人只可能是通过女性传承的不姓孔的「孔子后裔」。这些不姓孔的后代之间,由于不适用「同姓不婚」的限制,可能多次交叉发生血缘婚配。从遗传学的角度看,正是这部分不姓孔的人比目前姓孔的「孔子后裔」更有资格姓孔。


     2,000多年前,孔子的传人孟子(非「孔子后裔」)就认识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即先辈对后世的影响经5代就基本上断绝。人们夸耀祖先往往是基于与某个显赫祖先有相同基因的假设,然而人类的遗传物质在后代个体中稀释(递减)的速度非常快,以至先辈的基因在第6代以后的某些个体中就很可能不存在了。


     因此从遗传学角度来说,我们整个社会应当淡化姓氏的概念,社会学界对所谓「姓氏文化」的研究,应立足于「文化」的传承而不是荒诞的「血统论」暗示。



本文作者:严家新,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基因工程室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病毒的分子生物学和分子进化论。

[ 本帖最後由 使君子 於 2009-3-16 23:22 編輯 ]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2-23 03:04 , Processed in 0.06976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