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纪实
「我的老板金庸」之{2}
□石贝[香港]
1986年4月,也就是我进入《明报》的第二年,查先生找我谈话,说叫我做替他「看报纸」的工作,所谓「看报纸」就是检查和比较《明报》与其它各报的差距。
那时查先生正出任香港基本法草委会,更兼任政制小组港方组长,忙于基本法咨询委员会的工作,每个星期要出席很多次会议,但是对于《明报》报务又放心不下,于是想出了这样一个请专人看报纸的办法。查先生跟我说:「你刚进《明报》,谁都不认识你,这样便可以背对背地开展工作。」
他在一封给我的信中写道:「我们要求的版面检查工作是十分细致的,各个版的错字,错误标题,同一新闻的处理,优劣比较等等。这是《明报》的QC(QUALITY CONTROL),比较的范围也包括两份西报在内。」
然后,查先生在五楼给我找了个小房间,我便开始了《明报》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报纸检查工作。其实,当年《明报》已有27年的历史,是香港销售量第二大的报纸,但查先生依然不满足于此,他要对《明报》进行改革,而改革的初步,便是检查比较其它报纸跟《明报》的差距。
记得列入比较的报纸有:《东方日报》、《成报》、《星岛日报》、还有《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和《STANDERT》两份西报,有时还会加进《信报》。
比较的内容则是:统计其它报纸的头版选用何种新闻、国际新闻用了多少篇幅、以至图片的质量如何、用了几张等等,还要比较处理同一新闻时《明报》与其它各报孰优孰劣,等等。
查先生对于《明报》各版的遣词用句也很着紧,要求所有编辑记者写稿的时候,都要以白话文为标准,不能掺进广东话。
比如用「如果」还是「若果」,用「做爱」还是「造爱」,用「不但」还是「不单」,用「定时炸弹」还是「计时炸弹」,用「说个不停」还是「说过不停」,等等,他都有很详细的批示。当然,娱乐版和有些专栏特别是用广东话来写的,以增加娱乐性,那又另当别论。
检查的内容则是,检讨《明报》版面出现的错标题和错字,对副刊提出改革建议,甚至报眉的设计是否令读者一目了然,都在检查范围之内。作为一名成功报纸的老板,依然想方设法地改革,我当时对查先生的勇气只能是佩服。
检查报纸期间,我曾有如下报告:
本报的明知版之「知」,重点似应落在传播科技新知,其内容可以十分广泛,如计算机常识、天文知识、医学珍闻、生物趣闻、科技动态、旅游介绍、各地风土人情等等。目前的版面似乎欠缺科技方面的介绍,「趣闻」的成分较多,而新知相比下较弱。
查先生则在空白处用红笔写下他的意见:
不限于「科技新知」,但必须是真正的,最好是有用的「知识」,语文、文学、经济、政治等知识都好。无用的、猎奇性的、无聊的知识不大好。「知识」要写得浅短而有趣味性、新闻性。例如中国副外长在中英会谈中吟诗一首,「明知」应浅近揭示其出处及意义。
有一次,我看《南华早报》上报道香港民主党李柱铭接受英国一份报纸的访问,大骂包玉刚,但是《明报》没有此报道,便在我的报告中提及。可是,查老板可能有他的想法,于是写了这几个字:「不报道也可,较好。」
至于标题中用错字,或语法出现问题等,更是检查报告中时常出现的,查会不厌其烦地一一改正。
每天我的检查工作完毕,还需写两或三张(《明报》)稿纸的报告直接交给查先生,查先生对每一份报告都看得非常仔细,然后用红笔在报告上写下他的意见。
不过,当时查先生的时间不多,差不多两个或三个礼拜才查看一次报告,然后交给我。当时,每份经查「红批」过的报告,还要传给总编辑、副总编辑及各版编辑,各人阅后要签名。
当年在《明报》工作的人都会记得,查先生习惯将他的指示亲手写成「手谕」,上面还有「社长意见请传阅」的刻印字样。然后影印几份,发给各版编辑。对于我的这个新工作,查先生也曾有「手谕」:
欧阳小姐系本报所聘请检查日报版面的专职人员。她检查的报告,经本人详细批阅,错误或不妥之处,经本人改正。但编辑部对此似乎极少反应,指出后的错误仍一再重复,令人失望。
如果对她的「检查」或对本人意见有不同意见,请随时提出,胜于不闻不问,甚至不看不理。
落款处只有一个「查」字跟日期。
这份「手谕」日期是「八六年八月」,从内容来看,我的检查报纸工作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但是效果并不大,编辑部里从上至下充满一股抵触情绪。从老板的立场来讲,他愿意怎么改就怎么改,但是,每天这样把某一版的错误或不妥之处公之于众,就等于令那个版的编辑当众难堪,没有抵触情绪才怪。
2009年1月10日 星期六 第B07版:花地/纪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