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求索系列之一——「朝鲜」的正确粤语读法
fficeffice" />
【前言】
上周末刚参加母校华师附中的校庆。回首往事,历历在目。以前我们不叫母校为华附,而是「师院附中」或就「附中」,因为那时广州就华师一所正规师范高校,而中山医附中是六十年代初期的事,那是现在广州中山二路的16中。刚进华附的时候,我们的学校还在今天文德路的鲁迅博物馆和中山四路现今的省实中学。大家可以想象,我们的校园还是蛮大的。后来高二开学,我们的校园就搬到石牌,也就是现在岗顶的位置,原来的位置就建博物馆和省实,博物馆后来又建了中山图书馆。那时岗顶偏僻到什么程度?学医的可能知道,直至八十年代中期,如果要到华附对面的中山三院见习或实习,那就等于「出城」。如果不是六运会和天河体育中心,恐怕天河路跟黄埔大道一样,还是黄泥路。
六零年毕业后就到中山医学习,毕业又碰上文革。我国著名的肾脏病学泰斗,前两年去世的中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山一院">山一院ersonName>教授叶任高(教材《内科学》的主编)那时刚研究生毕业,就被斗成「白专典型」,文革中被弄到锅炉房烧水。文革中老巢在东山的「东风派」和老巢在西关的「红旗派」武斗,到今天,大家如果到沿江路省总工会前的工人石像下,还能看到当年激烈枪战留下的痕迹——基座上还残留着冲锋枪弹孔。
后来的照顾家庭,养育孩子,物质的匮乏,政治斗争的严酷,都压得人喘不过气……毛主席的诗词有一句: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那份自信,我没有,但是到了今天,终于还是有机会解开当年学习过程的困惑。
那是在漫长人生道路中不断积累,但又萦绕在心中,一直无法解答的粤语相关问题。我前两天刚写了几行文字,就被个别人批判,让我多做学术。我不知那位同志做过何种学术,曾经拿过几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表过多少篇SCI文章,带过多少个研究生和本科生,是正高还是博导。我希望那位同志在居高临下要求别人这样那样时,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要「对人马列;对己自由」。
大家都对自己网上的言论负责,不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因为我不是搞语言、文学的,我的这个系列,目的是请教这里的粤语专家、爱好者,共同解答一些粤语方面的问题。我个人并没有最终答案。
【正文】
系列一的问题:「朝鲜」的粤语正确读法
「朝鲜」的发音跟我当年在华附读书时有关。那时中朝关系很密切,朝鲜一词经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常挂在">常挂在老师口边。我的语文老师说(那时还是广州话教学,但也有用普通话,每个老师不一),「朝鲜」粤语应该读成「焦」鲜,而不是「潮」鲜。他解释,朝鲜是迎着太阳升起的地方,「新鲜的朝阳」嘛!
但是随后的几十年,不管是普通话还是粤语,我怎么就总是只听到普通话的「chao xian」和粤语的「潮」鲜?为何没有人讲普通话的「zhao xian」和粤语的「焦」鲜?
是那位老师讲错了,还是我接触面狭窄,孤陋寡闻?那位老师已经作古,我没有机会再向他请教。但我知道,这里有很多热心的专家、学者,可以解开我的疑问。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