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陳奕迅演唱會,可以說是乘興而來,敗興而返。
他的聲音如舊,唱功依然,Wyman 設計的服裝配合了 Eason 的怪誕,他帶來的 band 和舞蹈員也有水準,甚至有小型煙花在舞台上發放。問題,卻出在選曲上。
昨晚唱了大概50%國語歌,餘下的粵語歌不是快歌,就是舊歌和冷辟歌。我自己最想聽到那些近年粵語 hit 歌,竟然只唱了《Crying in the Party》 和 encore 時段的《夕陽無限好》,而《富士山下》的安排竟然是半首唱國語,半首唱粵語。最令我不滿的是,當以下這些歌的熟悉前奏響起,Eason 一開腔,卻是頗為陌生的國語版歌詞:
- 《明年今日》 > 《十年》
- 《歲月如歌》 > 《兄妹》
- 《Lonely Christmas》 > 《聖誕結》
- 《桾下之臣》 > 《煙味》
- 《不如不見》 > 《好久不見》
國語歌我其實也會聽,可惜,陳奕迅近年總是一曲兩唱,而粵語版通常先入為主了,之後就算買了國語碟,聽的次數總是比粵語版少一大截。那些專為國語專輯而寫的歌曲,如《你的背包》,聽起來便順耳得多。
到了中段,Eason 也似乎從觀眾的反應中發覺到這個安排有些問題,便開口問觀眾喜歡聽國語歌還是粵語歌,粵語歌迷的回應明顯比國語歌迷大得多。他似乎有愕然,好像聽見了一個跟他心目中所想相反的答案,不太知道如何接下去唱之後預先預備好一連幾首的國語歌。
唱到接近尾聲,不知是否因為已經告訴 Eason 想聽粵語歌,但編排卻似乎沒有改善,部份台下的觀眾忍不住了先後大叫了兩次「回水」和一次「廣東話」!這種叫回水的情景出現在 Eason 的演唱會上,實在是造夢也想不到。
散場之後,心裡很是不爽。十多年來,雪梨每年都有舉行香港歌星的演唱會,卻沒有一次的經驗是如此負面的。回到家中,想查一查誰是主辦機構,卻給我發現這次演唱會的新聞稿說,這樣的選曲取向是主辦機構「為照顧到來自不同地區的澳洲朋友」,所以「特別加插多些國語歌曲」,「從而與國內、台灣與及東南亞來澳洲的歌迷一起分享」!
作為說粵語,寫繁體字的海外華人,近幾年我們的文化確實是不斷退讓的。我1991年初來澳洲時,雪梨唐人街的店舖請店員都必須懂粵語,書報、招牌都 是繁體字,中文報紙甚至是更傳統的直排中文。但近幾年,如果你向某些店舖的店員說粵語,他們露出不懂的表情,你就要乖乖地轉用普通話對白,本地書報雖然依 然是繁體,但當中夾雜的簡體廣告卻有越來越多的趨勢。這個現象的背後,其實源自近十年移居雪梨的華裔人口,以說普通話的佔多數。
ABS人口普查資料:雪梨地區家中說的語言
粵語 102,368 (1996) > 117,464 (2001) > 125,292 (2006)
國語 38,974 (1996) > 64,520 (2001) > 96,703 (2006)
十年之間,說粵語的人口雖然有增長,但相對於國語的強勢差不多已消失殆盡。下一次人口普查,很可能已經被說國語人口超越。可能主辦機構覺得,國語人 口增長快,預先張揚會多唱一些國語歌可以吸引更多人購票,但是,他們卻沒有考慮到,喜歡陳奕迅的,依然是以來自粵語地區的歌迷為主。不當的選曲,令到台下 不少觀眾一肚子氣。
唉,一場演唱會我已經不高興了一整天,我開始明白,如果你的文化被另一種由移民帶來的強勢文化逐漸取代,你將會是何等不安,何等不快,何等不甘。
(以上轉載自個人博客 餘弦棧 http://blog.cosine-inn.com/2008/03/598/#comment-50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