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东莞又是一个富庶之邦,历来就是鱼米之乡。特别从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30年,东莞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就更是令世人瞩目。因此,东莞又成为中外学者研究的对象。而东莞本身也涌现了很多对本地域历史很感兴趣、很有研究的人,本文介绍的林杰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个。
林杰,莞城人,学历并不算高,只是个中学生,50开外。他曾经是东莞县汽车站(807车队)的调度员,东莞市对外贸易有关单位的干部。如今他在经营时尚的动漫产业。闲来无事的他,喜欢吟诗作对,抒发感情,因此,他又是东莞中华诗词学会的会长。
一次,听东莞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和文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李炳球介绍,林杰有个鲜为人知的爱好——访古墓,研究东莞历史。他访过的古墓无数,曾有被《东莞县志》记载为「已失」的古墓,后来都被他发现。因此,他又曾是东莞史料的重大发现者。前段时间,记者扣开了他的家门,访问了他。
辗转结识杨宝霖
走上研究史学之路
上世纪70年代,中学毕业的林杰被分配到令同龄人羡慕不已的东莞县汽车站(807车队)当调度员。
林杰笑着回忆,那时他对文学比较感兴趣,曾意气风发地打算要创作一篇自传式的中篇小说。
1981年的夏天,林杰在汽车站偶遇初中一年级时的班主任李榕根老师。一番公式化的问候之后,林杰将自己欲创作一中篇小说,想请教杨宝霖的想法向李老师透露,并询问李老师是否认识杨宝霖。李榕根说自己是杨宝霖的同学,并爽快地表示,可以带林杰拜访杨宝霖。几天后,林杰就跟着李榕根拜访仰慕已久的杨宝霖了。
林杰说,他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晚饭后,他在运河边的西瓜档挑选了一个大红西瓜作手信的。
杨宝霖问林杰:「你想学点什么呢?」
林杰说:「我想学写小说。」
杨宝霖透露:「我青年时也是这样想,也曾想过写点新体裁的诗、搞文学创作。但可惜政治运动频繁,唯恐自己的政治方向把握不正确而惹来政治风险,后来改为研究死人(历史)和古文学了。」
林杰试着问:「我如果业余学下研究历史,学习古文,你肯教我吗?」
杨宝霖:「如果你想学,可先到县图书馆看《东莞县志》。」
此后,林杰搁置了那篇中篇小说,每天晚饭后都准时出现在图书馆里。林杰介绍:「那时我每晚看一本《东莞县志》,边看做边做笔记,大约一个月后,把陈伯陶著的《东莞县志》全部看完,当年做的读书笔记如今还存在书房里。」
看到林杰这么认真读书,有一天杨宝霖对林杰说,他家里还有很多书,若在图书馆查不到资料的话,可到他家里查阅。就这样,林杰成了杨宝霖家的常客。
研究东坑丁屋祠堂
第一次发表史学文章
1981年,翻阅了大量资料和社会调查之后,林杰写了篇介绍东坑丁屋祠堂的文章,发表于《莞草》上(《莞草》是当时东莞唯一的一份文艺性质的报纸)。
为何会对东坑镇的丁屋祠堂那么感兴趣呢?林杰介绍,东莞的祠堂很多,但绝大多数都叫宗祠,而直接称祠堂的极少,丁屋祠堂就是其中的一座,而丁屋祠堂一匾的题字者,是鼎鼎大名的陈白沙(陈献章)
因此对丁屋祠堂的研究特别感兴趣。其次,当时807车队里有个司机姓丁、是东坑丁屋村人。一天丁司机装货去横沥镇。东莞去横沥,必定要路过丁屋。因此,林杰借工作之便,乘坐丁司机驾驶的货车到丁屋祠堂进行一次实地调查。在丁司机的家里,其父正藏有一本丁氏家谱。经过一番研读后,林杰就写了那篇史学研究性的文章了,想不到一投稿,就发表了。
第一篇研究史学的文章成功发表后,更激发了林杰对历史研究的兴趣。此后,一有时间,他都去县图书馆或杨宝霖的家里看书。在通读了阮元著的《广东省志》之后,一个问题在林杰的脑海里出现了:广州何时始有瓦房呢?
带着这个问题,林杰又去请教杨宝霖。杨宝霖建议,这个问题可从两方面去写。一个问题是写宋璟在广州的政绩,另一个问题可以写广州的陶瓦始于何时。
根据杨宝霖的建议,一段时间之后,林杰把《宋璟在广州的政绩》和《广州陶瓦始于何时》完成了。不久,《宋璟在广州的政绩》发表于《南风》之上。
林杰高兴地介绍,文章发表后,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之后,这两篇文章又发表于香港的《大公报》。
为何同一条史料写的两篇文章,能在同一家报纸上发表呢?
林杰转述当时《大公报》总编和香港历史专家、历史系博士肖建国的意见是:虽是同一条史料,但写的角度不同,一篇是研究宋璟的政绩的,一篇是介绍广州的陶瓦起于何时的。
文章发表后,得到杨宝霖的赞许。林杰表示,在杨宝霖的引导下,他从此进入了研究东莞历史的角色。
一辆自行车,一把行军铲
单身一人访遍东莞古墓葬
研究东莞的历史,一定要研究东莞的古人。东莞在古人在哪里?长眠于莞邑的绿水青山之下。
林杰研究东莞的历史,是起于上世纪80年代初。这个年代以前的数十年,中国大地政治运动频繁,而且每次政治运动必定毁去一大批历史书籍和包括古墓在内的古建筑。上世纪80年代初,能让林杰翻看的历史资料已经不多了。怎么去研究呢?杨宝霖告诉林杰,还有一条艰难的路可走,就是爬荒山踏荒野、披荆砍棘查看残存的古墓碑。
从1982年起,林杰在杨宝霖的指导下,正式涉足荒山野岭查找古人之墓。
林杰介绍,能用的节假日他都独自一个人,有时拉上弟弟做搭档,每次都是骑上单车,带着行军铲去访古墓的。近的在莞城附近的附城(东城)篁村(南城一带的水濂山、黄旗山、板岭、桑园、温塘等地小山坡的乱葬岗找,用行军铲铲去古墓的野草、荆棘,用手抹去墓碑上的尘土,俯身察看一块块墓碑。远的在寮步、大岭山,再远的去到樟木头、桥头甚至凤岗、清溪等地。
林杰说,那几年所有的节假日,他都在跋山涉水、寻访古人长眠的地址、姓甚名谁、何方人士、山形、地貌、等记录了不少。可以说,全东莞的所有镇区,丘陵山区、沿海、水乡,无一不到过。乱葬岗上留下了不少他的足迹,访过的古墓不计其数。著名的有寮步牛眠石的祁顺墓、同沙古塘女的彭谊墓、桑园银屏岭的林光墓、茶山袁菊隐墓(现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乌石岗邓淳墓(邓淳是林则徐的幕僚《岭南丛书》的作者)、罗沙的卢祥墓(卢祥是祁顺的舅父)、篁村的李春叟墓等。
苦心觅得李春叟墓
高兴得翻了几个跟斗
古墓通常都是在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上。林杰介绍,单独一个人在荒山野岭上找古墓是很寂寞的,有时候难免会有恐惧感袭上心头,但找到先贤的墓地时,寂寞感、恐惧感立时会为兴奋所取代。
林杰回忆说,那几年,最让他高兴的是找到李春叟之墓。为什么呢?因为在陈伯陶著的《东莞县志》里说,李春叟之墓在麻地岭,但墓已失去。林杰通过查看东莞县地图。发现麻地在岭篁村(今南城)。究竟麻地岭还有没有李春叟墓呢?他决定到篁村去查找一下。
冬日的一个下午,林杰同样骑上自行车,带着行军铲去到篁村,在英村罗亨信墓的周围找了很久,太阳都快下山了,仍没李春叟墓的踪迹。他心想要回去了,下次再找吧。当他走出罗亨信墓地,来到莞太路旁时,双脚踩在罗亨信墓的一只赑屃上,把手举在额头上遮住刺眼的残阳,放眼望去,一垅稻田的那边有龙眼树、香蕉树和竹子。竹子下好像是一座古墓的形状。于是他在收割了的稻田上半跑半跳地走过那垅田,在竹丛下一看,果然是一座古墓,他蹲下来,用手拨开乱草,看见「李春叟之墓」几个字,心头一热。但又一想:陈伯陶著的《东莞县志》都说李春叟之墓已失,自己有没看错呢?他又用手抹去墓碑上的尘土,一个字一个字地指着读「李春叟之墓」。没错,是李春叟的墓,又查看了碑记,一字一句地读了一遍,确信无疑了。此时,激动、兴奋的他,在稻田里打了几个跟斗,嘴里说:「我找到李春叟了。」「我找到李春叟了。」
林杰回忆,可以说,当时是一路跑着、跳着回到公路边的。他骑着单车飞快地回到莞城,饭也来不及吃,赶快把找到李春叟墓的消息告诉杨宝霖。杨宝霖听到林杰描述后,非常高兴。两人相约,星期天一同到篁村察看李春叟墓和拓碑。林杰介绍,李春叟墓的拓片,如今仍在杨宝霖处。看过李春叟墓之后,杨宝霖对林杰说:「这是一个重大发现。陈伯陶的《东莞县志》都说李春叟的墓已失,现在让你发现了。这是东莞史料的重大发现。」
梦想:把东莞境内的
著名古墓调查一遍并作记录
林杰介绍,在访查古墓时,他发现很多古代名墓都被破坏严重,如祁顺墓,华表、石牛石马、石人都被推倒在地上,碎了。墓碑也不知所踪。罗沙的卢祥墓,墓砖都被人拆清了,只遗下一块墓碑在地上,看到此情景,他觉得很心痛。他曾建议杨宝霖把卢祥的墓碑搬回去。杨宝霖说:「这些都是文物,不能搬,只能告诉文物管理部门,让他们去处理,若我搬回去,就有私藏文物之嫌了。」
此时,林杰心中萌生了一个想法:利用工作之余,对东莞境内的名人名墓调查一遍,告册登记,给今后的考古人员提供一分资料。但在实施过程中,他才知道,困难重重,完成不了这个心愿。他说,凭一己之力,用业余时间,一个人骑着单车在野外调查,进度非常之慢,他的单车不如推土机快。
为什么?其时改革开放的步伐一天比一天快,外资流入东莞的速度有如洪水,他刚知道什么地方的山冈上有那个名人之墓,等星期天他骑单车去到时,不但那座古墓不见了,连那座小山都没有了。路旁的木牌上写着××镇××工业区工地。其时,东莞大地的工业区、工厂如雨后春笋,昔日的荒山都成为工业区了。他风趣地比喻,骑单车的速度不如东莞经济建设的速度快,可以说当年的景象是日新月异。
他对自己说,若到大岭山深处,一天尚可勉强来回一次,但若到黄江、樟木头、谢岗、清溪塘厦、凤岗那么远的地方,一个人骑着单车上坡下坡,爬山头过溪涧,一天来回一次非常困难。况且,这么慢的速度,一个星期只有一次。用这样单薄的力量,这样慢的速度去完成一个可以说是宏愿的做法,似乎有点异想天开。最后,他不得放弃了这个宏愿。
人生有三大愿望
第一个是研究邱浚
林杰说,如今,他还有三大愿望。
第一个愿望是研究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明初的邱浚。为什么要研究他呢?林杰认为,邱浚21岁那年去参加科举考试,他在考场里看到番禺才子陈政也在考试时,邱浚想,本期解元非陈政莫属。邱浚认为自己的水平不如陈政,于是还未考完,邱浚就离场而去。结果那科的解元就是陈政。三年后,24岁的邱浚再次赴考,中了解元,后来成了内阁的大学士、丞相。
林杰说:「这样有才能,有先见之明又有宏图大略之人我一定要去研究他。」目前,林杰已写了一篇《邱浚与东莞》的文章。
第二个心愿是写一本长篇小说。这本小说的主人公是张家玉。为什么要写他呢?林杰认为,袁崇焕等名人别人写多了,万江的张家玉是一个对国家、对民族都非常忠心的人,但到如今,仍没有人写过他的长篇小说,所以林杰想写一本关于张家玉的长篇小说。
第三个心愿是出一本他自己创作的诗词集。他觉得自己在杨宝霖的指引下学写韵律诗,又在杨宝霖的大力举荐下接过了东莞中华诗词学会会长之职。诗虽然写得并不理想,但水平亦不差,数量也不少,故想集结出一本自己创作的诗词集。
林杰表示,目前这三个心愿都在实现中。
相关链接
李春叟
李春叟(1219—1298年),字子先,号梅外,南城白马人,理学家李用之子。师番禺李昂英之门。景定五年(1264年)特奏进士,授惠州司户。历肇庆府司理、德庆教授,任满归。
卢祥
卢祥(1401—1468年),字仲和,幼多技艺,年三十始习举子业,其兄卢宽为广西全州训导,祥往从兄学,学四年,领广西宣德十年(1435年)乡荐,正统七年(1442年)成进士,授南礼科给事中。丁父忧,起复为吏科给事中。
彭谊
彭谊(1411—1498年),字景宜,号正庵,莞城市桥人。宣德十年(1435年)举人。任绍兴知府甚得民心,离任之日,有萧山之民送海味两盒,内藏黄金,彭谊发现,即退回,其人愧谢而去。
升山东左布政使,一年,升工部左侍郎。
祁顺
祁顺字致和,号巽川,明东莞人。天顺四年(1460年)进士。官户部员外郎中。成化十一年(1475年)赐一品服出使朝鲜,谢绝供给,拒收馈赠。朝鲜群君臣惊奇,为之筑却金亭。任贵州石阡知府,重视发展生产、教育。卒于江西布政使任上。著有《巽川集》、《使东稿》、《皇华集》、《石阡志》、《宝安杂咏》等。
林光
林光,字缉熙,号南川,晚年又号南翁,明东莞人。林彦愈子。成化元年(1465年)举人。筑室榄山,拜陈献章为师,来往问学近20年。得白沙学问精粹,推为白沙第一弟子。20年会试中乙榜,授浙江平湖教谕,勉励学子探本穷源,躬身修行。历官国子监博士、襄阳王府左长史。正德八年(1513年致仕归家,卒年81岁。著有《南川集》、《晦翁学验》。
张家玉
张家玉(1616—1647年)字玄子,又字芷园,明东莞人。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授庶吉士。李自成陷京师,不降逃归。随福王入福建,任翰林侍讲。以兵科给事中监郑彩军。设伏歼数千清兵,解抚州围。战于新城,中箭坠马折臂。奉命募兵惠州、潮州,建武兴营。唐王死,归里谋东山再起。永历元年(1647年)毁家招兵。奉表桂王,进兵部尚书,提督岭东军务。与陈子壮、陈邦彦互为声势。率兵万余转战龙门、连平、惠州等地,在增城与清兵血战,兵败受伤赴水死。著有《名山集》、《大易纂义》、《词林馆课》、《百将妙略》等。
邓淳
邓淳(1776—1850)字粹如,号朴庵,清东莞人。邓大林之子。道光元年(1821年)孝廉方正特科生。博览群籍,钻研道学。喜爱藏书。曾主持龙溪书院。林则徐来粤禁烟,为之献策。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组织团练,抵御英军。著有《粤东名儒言行录》、《乾惕录》、《主一斋随笔》、《家范辑要》、《岭南丛述》、《宝安诗正》、《邓氏献征录》、《朴庵存稿》。
邱浚
邱浚(1421~1495年),字仲深,号琼山,谥文庄,海南岛琼山县人(今属海南省)。正统九年(1454年)考中「解元」,景泰五年(1454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累陞侍讲学士、学士、国子祭酒、礼部侍郎。后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明代不设丞相,以大学士参预机务行使丞相职)。他清正廉洁,性格刚直,博学多才,特别熟悉当朝典故,以经济自负,不愧为明朝盛世的一个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