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搬家公司員工眼中的上海人居家變化
對上海人來說,住得怎樣,是很看重的事。據市統計局透露,2007年上海市區人均住房面積超過了16平方米,相比1996年的8.7平方米,這個數字已經翻了一倍。建於上世紀90年代初的公興搬場公司,幾乎見證了上海人的搬家史。聽公司一些老職工說起為上海百姓搬家的故事,可以深切感受:上海人是怎樣一步步「搬」往新生活的……
搬家更頻繁了
元旦前夕,新上海人小孫搬入了剛買的新房:三室兩廳,100多平方米。他自豪地說,我工作6年,從開始租房,到買一室一廳老公房,再到如今置換用來結婚的新房,少說已搬了五六次家。 「以後有錢了,我還要換複式房,把父母接來一起住!」
「小孫這種情況,如今上海並不少見」。在上海乾了十幾年搬場工的唐師傅告訴記者,公興搬場剛成立時,只有10輛搬場車。生意也少,一個月都沒幾單,主要是市民間的零星房屋置換。換來換去,大都是舊房子、煤衛合用,居住條件差不多。
1992年起,隨著上海大發展,內環線、空間設計南浦大橋等基礎設施工程興建,市中心很多居民開始動遷,搬場公司頓時忙了起來。至2002年,公興搬場已有130輛搬場車,年營業收入也從創業初的60萬元,飛增至近2000萬元。
近年來,隨著市民收入的增長,大家庭成員搬出老房子,獨立成戶;改善居住條件的市民買房,搬進新家;許多新上海人也在上海置新居……搬場業進入了第二個發展高峰。 2007年,公興搬場已有車輛200多輛,全年服務近8萬場次,年收入比2002年翻了一倍。唐師傅說,這一時期,搬往莘莊、梅隴、場中路、浦東等地區的居民越來越多,房子也越來越大。
搬場車更小了
市民王女士買了一套複式房子,可新近搬家時,只叫了輛2噸的小車。夠嗎?她說:「搬家公司只搬一些鋼琴、電腦、彩電以及穿的衣服,家具一件都不帶,新房那邊全都買好了,2噸車足夠了。」
這樣的搬家方式在前些年,簡直不可想像。公興老搬場工曹師傅記得過去搬運的東西中,有煤球爐、馬桶、煤餅、各種碎布頭、繩子、醬菜壇子、磨糯米的小磨子。
最讓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些老人連壓醬菜壇子的磚頭也要"哼滋哼滋"搬入新居。曹師傅說:"一車的家甚,一半是垃圾。"現在真是大不同了。據公興搬場統計,2002年時,超過80%的家庭有29寸彩電,電腦擁有量達37%,鋼琴13%,背投電視6%;2007年,這些數字變化更大,搬家擁有電腦的家庭已達到了95%,彩電多數人家有2、3台,34寸以上的液晶、等離子、背投彩電佔有量超過了72%,200升以上大容量的冰箱佔81%以上。曹師傅說,以前搬的家具是"一隻模子"做出來的,"48隻腳";如今,普遍追求美觀,條件好的人家更用上了紅木家具,以前的棕繃床現在也不多見了。以前上海人搬家,家具電器一起搬,至少得一輛4噸大車,有的人家還需要幾輛車。如今搬場的"主力"變成了2、3噸的小車。越來越多上海人搬家時,只用紙板箱攜帶些電器和細軟。曹師傅調侃說,新房子除了人,其它都是新的。
搬得更體面了
公興搬場的劉師傅最近接到一個單子要求有點"高"。搬家客戶李先生要求公司負責一切事務:從為家裡物品打包、到選定搬家佳期、再到準備糕點等。雖然煩雜,可劉師傅挺高興:"這是客戶的信任。"生活條件改善了,老百姓的搬家方式也在悄悄變化。劉師傅分析說,上世紀90年代初搬場公司生意少,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數人經濟比較困難,搬家時都是單位裡借輛車,請親戚朋友幫忙當"搬運工",不大接受商業化的徵信服務。即便委託了搬場公司,不少市民也是將信將疑。老劉記得給西藏北路的一戶人家搬家時的情景:家門口站一個人拿著筆記本,邊記錄邊嘴裡念念有詞"紙箱下去一隻、凳子一個";每個樓梯的拐彎處也有人如此這般,直到車上還有人守著監督,環環相扣守著那些破舊"寶貝"。如今,接受搬場公司服務已十分普遍。因為許多雜事不用自己操心,物件受損有人賠,更重要是服務專業,不會像自己搬那樣忙亂不堪。劉師傅說,上海人講熱鬧體面,搬場前大家還要吃糕點,圖個"步步高"…… |